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乐舞
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
85.36
6.7折
¥
128
全新
仅1件
作者梁旭,彭晓主编
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806958223
出版时间2009-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4568955
上书时间2024-08-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内容摘要
云南青铜文化始于春秋晚期,盛于战国至西汉时期。云南存在过诸如滇池、滇西、滇东北、滇东南及滇南等几个类型的青铜文化。其中,以滇池地区的滇国青铜文化(学术界简称“滇文化”)最具盛名,突出表现在它强烈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征。所出土的青铜文物几乎涉及滇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乐舞文化足最生动、最具情趣的文化内容。仅就滇国乐舞文物看,出土的乐器就有铜鼓、葫芦笙、葫芦箫、编钟、羊角钮编钟、镲、钹等。以打击乐器为主,吹奏乐器次之。乐舞文物所反映的舞蹈,就有铜鼓舞、葫芦笙舞、镲舞、羽舞和各种祭祀舞等。云南青铜乐舞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从乐舞文物及其图案中,可以看到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现象,两者能够相互印证。纵观云南青铜文化的全貌,这些生动而具体的形象资料,给我们开启了一道走近滇国乐舞艺术殿堂的“大门”。
云南青铜乐舞文化中,铜鼓是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民族文化“重器”。世界主流学术观点认为,铜鼓可分为万家坝、石寨山、冷水冲、遵义、麻江、北流、灵山、西盟八种类型。就云南而言,万家坝、石寨山和西盟型铜鼓最具特色,其中西盟型铜鼓及其文化,至今在克木人中仍在流行,可谓长盛不衰。
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鼓出土于楚雄万家坝春秋时期的古墓中,考古学家称它为万家坝型铜鼓。万家坝型铜鼓距今约两千六百多年,是春秋中晚期的器物。出土时,明显的烟迹证明它还不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乐器,它有时还兼作炊具。和铜鼓伴出的乐器还有羊角钮编钟。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楚雄及周边地区,曾存在过高度发达的乐舞文化。万家坝型铜鼓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古老的铜鼓。它的发现,确立了云南是世界铜鼓文化起源地的学术地位。
直接从万家坝型铜鼓演变而来的铜鼓称为石寨山型铜鼓。因它出十于晋宁石寨山古墓群而得名。云南江川、晋宁、曲靖、吕宁、文山等地都有出土,其中以滇池区域的江川李家山和晋宁石寨山占墓群出土的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石寨山型铜鼓的纹饰精美绝伦,工艺异常精湛。纹饰以翔鹭纹、船纹、羽人纹、牛纹等最具代表性。
石寨山型铜鼓乐舞装饰多集中在鼓面、胴部和腰部三个部位。鼓面装饰又分平面和立体两类。平面纹饰多以翔鹭、三角纹为主,而立体纹多以铸像为主,有蛙、人物等。胴部纹饰多以船纹、牛纹和人物为主。船被认为是作为祭祀海神或水神专用的器具。一般船上摆放一供桌,上有食物、酒具和其他用器。祭祀的目的是为了求雨。它与今傣族过泼水节时举行“龙舟竞渡”相仿,也是求雨,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腰部的纹饰多以人物、动物纹为主。人物纹饰多为羽人,它或写实或写意。羽人,即饰羽毛的民族。在石寨山型铜鼓上,出现最多、造型也极具魅力。羽人,这种独具地域文化特征的装扮方式,源于对鸟类的崇拜。时至今日,在哈尼、景颇、傣、德昂、彝、纳西等民族中,每逢节日或庆典或祭祀场合,也以鸟羽或鸡毛作为头饰或某些物件(如乐器、挎包)上的装饰。这是千古习俗的古风遗韵。剽牛图像是当时剽牛祭祀活动的一种再现,它与今佤、独龙等民族的剽牛活动,有着割不断的文化渊源关系。这些铸像及其纹饰所描述的乐舞及其文化现象,成为我们了解滇国文化的重要形象资料,更是我们研究古今云南民间民俗文化演变,不可或缺的珍贵材料。同时,这些出土的铜鼓为我们研究古代铜鼓的传播及其相关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证据。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