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可开具图书发票 下单后当天即可发货
¥ 78 ¥ 7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邓辉主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ISBN9787559846242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1594668
上书时间2024-08-28
邓辉,男,1972年9月生,湖南衡阳人。哲学博士、博士后,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湘潭大学哲学系兼职博士生导师。著有《乡贤文化的前世今生》等专著,主编有《船山选集》等3部,发表专业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中西历史哲学和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尤其钟爱王船山研究。
【名家讲坛】
理学与宗教 张学智 3
【道家研究专题】
《老子》“其无正”辨正 徐山25
《老子》首章别解 王新水31
《庄子》中的“庄子”——臆说诸子(三) 聂保平39
战国秦汉的“寻道”之路与“道论”发展——“黄老”之兴与政治善变述论 王刚56
【先秦两汉哲学研究】
论“学”的目的——以《论语》为中心的考察 伍龙75
论射、御器具和古代思想之形成与表述 李洛旻91
谶纬神学中关于“罪”的观念探析 段知壮116
【宋明哲学研究】
潘殖及其《忘荃集》丛考 孙星 谷继明129
强调“知”还是取代“敬”?——罗钦顺哲学工夫论再探讨 秦晋楠141
论“知行本体”的五维度循环架构及其推动道德境界升进的创造力 冯骏豪155
【近现代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
逻各斯与道(上)——中西哲学论衡之二 崔宜明171
论辜鸿铭晚年文化思想的现实价值与未来关怀 黄涛206
张君劢“以儒为宗”的文化观刍议 陈寒鸣224
“同时共感”(Synchronizitat):《周易》时间观念的一种现代诠释 赵娟246
【经典文献校勘及研究】
《春秋纲领》及张洽《春秋》学著作整理述要 陈岘267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引书篇名勘正 刘光277
【书评】
平等:“公共哲学之翼”的兴起——读高瑞泉《平等观念史论略》 蔡志栋291
儒家政治哲学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欧阳祯人教授《从心性到政治》评述 杨永涛303
编者的话307
在启蒙思想深入人心、科技思维席卷一切、工具理性大行其道、人们的心智被利益和竟争所究斥的现代社会,宗教究竟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答案是肯定的。宗教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人的心智有不同的需要,人的理智需要发展,人的情感也需要满足,宗教就是满足人的情感的某种方式。从宗教的发展来说,它是人类脱离蒙昧的标志。人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在追问人存在的本质和意义,以满足精神需求。探求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人的精神需求的一种。德国当代哲学家卡西勒说,宗教充斥了理论的二律背反和伦理的矛盾。就是说宗教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和各种各样的现象,里面充满矛盾。宗教允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超自然的力量、人与神之间的交通,但是结果却正好相反。在宗教具体表现为各种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措施的时候,它成了人间的纷争、不和以及狂热的斗争的泉源。宗教给予我们超越世界的允诺和远景,远远超越了我们人类经验的界限,但是它依然是人类的,并且太人类化了。宗教貌似一种超自然的、寻求彼岸世界的精神活动,但是实际上它反映的正是人间的现实,就像卡西勒说的,它太人类了。卡西勒所认为的宗教的矛盾现象恰好是宗教的巨大魅力所在。我自己的研究领域在中国哲学,对宗教问题也很关注。宗教是一个万花筒,它是人类各种精神现象的集中体现,里面有很多深奥的东西,现世的、彼岸的、精神的、物质的……很多很多。所以宗教有非常大的魅力,这种魅力吸引着无数聪明的头脑用毕生的精力来一探究竟。
人是宗教性的存在,人的在世有一个基本寻求,就是想弄清楚人存在的意义。那么什么叫宗教?关于宗教的定义有很多种,当代美国神学家、宗教哲学家蒂利希(“蒂利希”是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英美世界翻译为“田立克”)。关于宗教的定义最得我心。蒂利希认为,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人无限地关切着“无限”,它属于那“无限”,但是同它分离了,同时又向往着它。人整体地关切着“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彼岸世界最本真的存在,人和本真的存在在时空当中被割裂了。人无条件关切着那么一种东西,这种东西超越了人的一切对外条件,限定着人存在的条件。人终极地关怀着那么一种东西,这种东西超越了一切初级的必然状态,决定着人的终极命运。
蒂利希关于宗教的定义讲到两个因素。一个是人的不完满性、有限性。之所以有不完满是因为他追求完满,在这种追求当中,人会用理想中的完满来对照、形显自己的缺陷,这种缺陷包括肉体上的、精神上的。从精神上来说,人对自己最不满足的地方就是理性的残缺和意志的软弱。人是一个经验性的存在,经验性的存在就是有限的。人的认识是局部的、有限的——尽管牟宗三先生讲到,人可以有“智的直觉”。人的认识工具是局部的、有限的,它只能窥见现象界的东西,但是人总想着全知全能;人是软弱的,在各种诱惑面前往往难以把持住自己的情欲,但是人总想像天使一样纯洁,像圣贤一样磊落,这样现实的不完满和理想的完满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矛盾。
第二个是人自己的责善,就是人总在追求比现在更好。人在自然状态中不自觉地被潜意识当中的更好吸引着、鞭策着以提升自己,在自觉的状态当中,人更是有意识地改良自己、优化自己,人总是被自己点滴的进步激励着、欣喜着,并从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当然,也有自暴自弃的人,但是自暴自弃的人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人类是一个不断追求完满的生物族类。人所追求的完满就是无限,也就是本真存在。人将一切可以想得到的溢美之词都毫不吝啬地给予了本真存在,人对本真存在的向往实际表达了人追求向上的愿望和勇气,人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怯懦、渺小和不自量力同时表达出来。人对衣食住行等具体生活条件的追求是直接的、当下的,但人是这样一种存在,他在具体行为上同时连带在具体事物上能够看出事物的意义和价值,因而能够把有限和无限、具体和超验联系起来,将人心目中的无限、本真设定为真实的,在这种真实、无限的映照和形显下,把人的不完满视为虚幻的、有限的,这正是宗教的起源;这种宗教就它的出现与存在来说,是本体的而非偶然的、有条件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是宗教性的存在”的意义。宗教不是偶然的、有条件的,而是必然的、本体性的。以宗教作用于人的方式来说,它主要是心灵的;教会的、组织的都是它的附属性质。宗教可以超越民族与地域,但是现在许多宗教派别是和民族、地域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超越民族、地域的宗教,主要是信仰与追求的宗教;这种宗教更容易消除排他性,更容易消除单边性,更容易消除宗教所引起的争斗、杀戮,更容易走向对话、融合并化解矛盾。更重要的是,对一神教精神淡薄、人文特征鲜明的中国人来说,这种宗教更容易与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要求相吻合。
以上我主要讲述“人是宗教性的存在”,人要追问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就显示出人对完满性的追求和对不完满的提升的必要性。下面再谈一下蒂利希的宗教观的两个解释面向。蒂利希的这个宗教定义的优胜之处,在于它涉及主观和客观两重内涵。所谓主观是指信仰者对自己的信仰对象无条件的关切状态,这侧重于心的状……
本书主要内容涉及自先秦至近现代的东方哲学问题,是当代学者对“在中国”的各种“哲学”的研究论集,亦是了解东方哲学、东方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一把极为重要的钥匙。
《东方哲学》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办,上海市道德文明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主编的连续性学术集刊,受上海市高峰高原计划(I类)建设计划/哲学规划项目支持。本系列丛书的宗旨在于做纯粹的中国哲学文化研究,本辑主要由“名家讲坛”“道家研究专题”"先秦两汉哲学研究”“宋明哲学研究”“近现代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经典文献校勘及研究”和“书评”等栏目构成,汇聚了海外内诸多学者名流的前沿研究成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