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原书记白纪年接见《异域知音》剧组。
¥
39
八五品
仅1件
拍摄者不详
年代建国后 (1949至今)
尺寸1 × 1 cm
类别彩色
上书时间2022-04-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品相描述:八五品
本店所有藏品保真,明码实价,不议价,不包邮!新老藏友,公平对待,一视同仁。8.5*6.2CM
- 商品描述
-
拍品分类: 照片影像 > 老照片 > 原照
拍摄者: 王翼南
年代: 建国后 (1949至今)
尺寸: 1 x 1 cm (长 x 宽)
类别: 黑白
品相: 八五品
详情描述: 新华社贵州分社摄影记者与黄果树“相伴”半世纪
时间:2010-05-05 来源: 作者: 点击数:1 字号:大中小 打印
50年前的黄果树是什么样子?恐怕没有几个人会记得了。新华社贵州分社摄影记者王翼南1959年与黄果树瀑布结缘,此后每隔几年,他都是会去拍摄几张,黄果树瀑布的美景,至今已拍摄了上千张大瀑布的照片。
砍刀砍出小路拍下第一张黄果树照片
1959年夏,作为新华社贵州分社摄影记者的王翼南,陪同《民族画报》摄影记者马乃辉,为拍摄黄果树瀑布,当时的黄果树瀑布并没有路可通瀑布底,于是他出3元钱,请当地一位农民背着砍刀,农民用砍刀砍出一条小路,气喘嘘嘘到了瀑布底,此时,他们看到贵州民族艺术系的几个学生也沿着他们刚砍出的小路到了瀑布底,这些学生欣喜若狂,终于有条小路可以到瀑布底写生了。等到他先拍摄了几张黑白片,学生的写生也有了些眉目,他拿出舍不得随意使用的彩色胶卷,选择了四个点,用彩色胶卷拍摄了四张。其中以一位正在写生的学生作前景。
“那时的彩色胶卷很珍贵,需要外汇券才能买到,一般情况下是舍不得用的。。”该照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广泛使用,除了报纸外,明信片、信封、笔记本、练习册等到处使用该照片。此四张底片有二张被中国照片档案馆收藏。
1966年有了观瀑台
1962年,王翼南第二次来到黄果树瀑布拍摄。这一次,他并非专程拍摄黄果树瀑布,他是到云南采访归来的途中拍摄的。那时贵阳到云南昆明,只有公路,要途经黄果树瀑布,凡是路过此处,客车都要停下来,让乘客看看黄果树瀑布,拍摄此照片时,共有5辆车结伴而行,采用黑白胶卷的相机,是一台广角镜头的相机,而这台装彩色胶卷的康泰相机用的是标准镜头。只拍一张底片,被中国照片档案馆收藏。
1964年,也是在采访路过时,他同样用康泰相机,拍摄第三张黄果树瀑布,也只拍一张底片,被中国照片档案馆收藏。
1966年,黄果树瀑布修建了一个观瀑台,是专门用来为过路客观瀑的,上面修建了一个凉亭。当时新华社文字记者戚休写了一篇通讯,为给文章配图,王翼南专程去拍摄了这张图片。
“我记得戚休的通讯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挑公粮的布依族姑娘们,在亭子里休息’所以我一直等待挑公粮的布依族姑娘们的到来,可是遗憾的是等了一天,布依族姑娘们一直没有出现,倒是公路上的乘客们不断地到亭子休息观瀑,所以拍摄了2张底片。”王翼南到现在还有些遗憾地说。
上世纪70年代后,黄果树瀑布逐渐修建了下到瀑布底的台阶,黄果树瀑布也成为旅游景点。1989年夏,为一本宣传画册,需要黄果树瀑布全景,王翼南又专程到黄果树瀑布。这时候,彩色胶卷到处都是,所以拍摄的时候也不用节约了,用负片和反转片用各种曝光组合各拍摄了二个胶卷。
1997年瀑布安装了夜景灯
1997年,黄果树瀑布第一次安装了夜景灯,王翼南陪同《人民画报》摄影记者何士尧这位风光摄影专家,白天到了黄果树瀑布,先找好拍摄位置,到了晚上,两人在开灯后乘无游客时,拍摄了数十张。“那个时候我手上的摄影器材就多了,当时用的是尼康135相机,带了好些胶卷,用三脚架,用不同的曝光组合拍摄了好几个胶卷呢。”王翼南说。
王翼南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他去黄果树采风近50次,拍摄了上千张黄果树瀑布的照片。(傅建平)
— 没有更多了 —
品相描述:八五品
本店所有藏品保真,明码实价,不议价,不包邮!新老藏友,公平对待,一视同仁。8.5*6.2CM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