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绍兴人 原《人民前线》社长、民国绍兴名医裘吉生之子、新四军军史专家:丁星:信札:两通三页 建国后 (1949至今) 页数: 3页 八五品
  • 浙江绍兴人 原《人民前线》社长、民国绍兴名医裘吉生之子、新四军军史专家:丁星:信札:两通三页 建国后 (1949至今) 页数: 3页 八五品
  • 浙江绍兴人 原《人民前线》社长、民国绍兴名医裘吉生之子、新四军军史专家:丁星:信札:两通三页 建国后 (1949至今) 页数: 3页 八五品
  • 浙江绍兴人 原《人民前线》社长、民国绍兴名医裘吉生之子、新四军军史专家:丁星:信札:两通三页 建国后 (1949至今) 页数: 3页 八五品
  • 浙江绍兴人 原《人民前线》社长、民国绍兴名医裘吉生之子、新四军军史专家:丁星:信札:两通三页 建国后 (1949至今) 页数: 3页 八五品
  • 浙江绍兴人 原《人民前线》社长、民国绍兴名医裘吉生之子、新四军军史专家:丁星:信札:两通三页 建国后 (1949至今) 页数: 3页 八五品
  • 浙江绍兴人 原《人民前线》社长、民国绍兴名医裘吉生之子、新四军军史专家:丁星:信札:两通三页 建国后 (1949至今) 页数: 3页 八五品
  • 浙江绍兴人 原《人民前线》社长、民国绍兴名医裘吉生之子、新四军军史专家:丁星:信札:两通三页 建国后 (1949至今) 页数: 3页 八五品
  • 浙江绍兴人 原《人民前线》社长、民国绍兴名医裘吉生之子、新四军军史专家:丁星:信札:两通三页 建国后 (1949至今) 页数: 3页 八五品
  • 浙江绍兴人 原《人民前线》社长、民国绍兴名医裘吉生之子、新四军军史专家:丁星:信札:两通三页 建国后 (1949至今) 页数: 3页 八五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浙江绍兴人 原《人民前线》社长、民国绍兴名医裘吉生之子、新四军军史专家:丁星:信札:两通三页 建国后 (1949至今) 页数: 3页 八五品

396 八五品

仅1件

浙江绍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丁星

年代建国后 (1949至今)

页数3页

上书时间2021-09-14

昨日重现

六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记原《人民前线》社长、民国名医裘吉生之子丁星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王宏超 2019年09月11日11:45:58 
“我本裘氏”,跨越世纪的传奇

丁星(后排左二)与家人。
  说起越医,裘吉生是个绕不开的名字。他自学成材为良医,一生致力于中医的推广普及;同时投身革命、热衷实业……孙中山曾偕胡汉民到绍兴,胡患赤痢,延请裘吉生治疗,一剂而愈,孙中山题“救民疾苦”四字相赠。

  裘吉生祖籍嵊州市崇仁镇,出生于绍兴城,随后定居、终老在杭州。

  近日,家住南京、现年88岁的丁星老人撰写的自传体小说《我本裘氏》付印。丁星,原名裘诗嘉,系裘吉生之子,知名报人、军史研究者。《我本裘氏》以自传体形式记录了家族往事和丁星的人生经历。

  《我本裘氏》

  《我本裘氏》与绍兴

  《我本裘氏》共分15个章节,从讲述家族、家庭的往事,到人生经历的娓娓道来,行文中透出一个报人、学人的历练。自传的谋篇、炼字都下了功夫。全书以“从嵊县崇仁镇出逃的一位年轻寡妇,用箩筐把我的曾祖父挑到了绍兴,也把义门裘氏的传说带出了大山”一章开端,一直写到丁星的生活现状,跨越百余年,带有历史厚重感。

  人民日报退休老编辑王春南在《温州读书报》上评价道:“丁星博学广识,诗歌、小说、散文、杂文、通讯、评论兼擅,是穿着军装的才士。他的自传,文风别具一格,既有文学的生动,又有史学的严谨,言近旨远,文简义深,读了良久有回味。”

  “书虽然是自印的,没有对外出版,但非常受欢迎。”丁星之子丁紫金告诉记者,《我本裘氏》新鲜出炉后,他马上要来一本细细品读,两天就读完了。“近年来父亲写了好几本书,其他我看得不多,独独这本非常感兴趣。父亲后来研究军史,书里也有很多涉及军史、新闻史方面的内容,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很多人对此感兴趣,向我们要书的人也很多。”

  其中第四章,作者写到,1937年8月下旬,裘吉生带领全家离开杭州,迁往郊区回龙庙。10月又迁诸暨县兰田金家村,住在大哥的朋友金在治家。不久,绍兴县孙端镇镇长孙庆麟托人带信来,邀请父亲到孙端镇去住。1938年2月开始,丁星与父母、弟弟在孙端镇住了两年半时间。

  丁星在孙端镇的肇基小学就学。“我们这些小学生,课余喜欢收集香烟里的画片。里面有《三国演义》的文臣武将,有《水浒传》的英雄好汉……”丁星认为自己的童年生活虽然清苦,但比较安定,还算得上是快乐的童年。

  丁星还清楚记得当时孙端镇的面貌,“孙端镇有一条河,河两岸都有制作石椁的工场,地上积存了许多碎石片……孙庆麟安排我们家住在上亭公园的一排平房里。公园并不大,但是挺精致,有树木,有花草,还有一个荷池……园中还有一座石塔,塔中停放着孙德卿夫妇的石椁”。但等到丁星1985年重返孙端镇时,公园已成堆放砖瓦的广场,孙德卿夫妇的石椁还在,他不禁感叹沧海桑田的巨变。

  从“新闻”到“旧闻”

  丁星是知名的报人、军史研究者。如果说幼年饱尝战火离乱的经历,让他对新四军的敌后抗战满怀敬意,那么少年时期的经历,铺陈了他热爱文字、投身新闻和军史研究的人生底色。

  丁星少年时期在浙江省建德市航头村一家名叫“回春堂”的小药铺当帮工。“回春堂老板年轻时在北京上过大学,而且似乎是文学爱好者。他从北京带回来很多文学书籍,杂乱地堆放在中药店阁楼的地板上,到了晚上,老板和店员回家了,留我一人看店。山间夜长,四野寂静,一盏棕油灯下,我每天读书直至深夜……”丁星读了很多古典小说,也读鲁迅、胡适、茅盾、叶圣陶、冰心等人的作品,也试着开始写作。他的第一篇作品就是在包中药的纸上写成的。15岁时,他已在上海、杭州、广州等地报刊上发表多篇小说、散文、杂文,崭露头角。

  随着抗战结束,丁星满怀希望回到杭州,迎接他的却是这样的画面——国民党军政官员忙于接收敌伪财产,你争我夺;卖国汉奸摇身一变成为“曲线救国”的“英雄”,得了新官职……而老百姓仍是饥寒交迫。当时物价飞涨、粮食奇缺、治安混乱。紧接着内战爆发,17岁的丁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到淮南解放区、苏北解放区工作。投奔解放区途中,被要求化名丁阿星,又改成丁星,从此这个名字就用了一辈子。

  20岁那年,丁星就已担任苏南军区《战士报》代总编辑。此后,他长期在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任职,从助理编辑做到社长。1982年的全军报纸工作会议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特地刊印了《人民前线》的经验发至各报社社长手中。晚上会议结束回到宾馆,他的房间总是最热闹的,许多报社社长慕名前来取经。1984年,丁星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此后,他先后主编了《新四军》《新四军战史》《新四军征战日志》《第三野战军战史》《第三野战军征战日志》《新四军辞典》等书籍。

  “当年办报纸,只道是‘不朽的文学,速朽的新闻’,但研究军史才知道,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昨天的报道如果不那么真实,留给后人就麻烦了。“丁星说。当年新四军的《抗敌报》报道新四军的首次战斗(巢湖蒋家河口)时说歼敌60余人,这就让后人很为难,因为不可能有60余人,日军的一个巢县守备队一共才20余人。所以在编写文献时不得不加一个注:关于这次战斗的歼敌人数还有20余人、10余人等不同说法。

  不光是新闻报道,连报纸中的广告都很有历史意义。当年新四军军部首先在哪里成立一事迟迟得不到实证,最终是在当年武汉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发现了一则广告,才结束了这个纷争很久的问题。40年的新闻工作,使丁星养成了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对绝对真实的追求,这在后来他专攻“旧闻”的生涯里,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