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人 祖籍浙江绍兴 朱寿康(朱自清长孙)致孙孚凌信札一通 附一封(含孙孚凌批示,如图)
¥
255
七五品
仅1件
作者朱寿康
年代建国后 (1949至今)
页数1页
上书时间2020-12-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七五品
-
朱自清的长孙朱寿康,由于受到父亲牵连,他插队6年返城后,当时哪个单位都不要他。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他考了390多分,名牌大学分数线都够了,但仍然因历史问题没有被录取。高考第二次扩招后,终于被南宁师范学校录取了。毕业后,他回到母校南宁三中当老师,几乎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全国师德模范、广西特级教师。多少年过去了,提起朱老师,认识他的老师学生仍然竖起大拇指。他曾对我说过:“我虽然没有见过祖父,但祖父的人格和品行,是我永远都要学习的。”
- 商品描述
-
孙孚凌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孙孚凌(1921年9月——2018年5月18日),男,汉族,浙江绍兴人,民建成员,成都华西大学经济系毕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六届执行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第七届、八届执行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2018年5月18日13时56分,孙孚凌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孙孚凌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朱自清的长孙朱寿康,由于受到父亲牵连,他插队6年返城后,当时哪个单位都不要他。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他考了390多分,名牌大学分数线都够了,但仍然因历史问题没有被录取。高考第二次扩招后,终于被南宁师范学校录取了。毕业后,他回到母校南宁三中当老师,几乎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全国师德模范、广西特级教师。多少年过去了,提起朱老师,认识他的老师学生仍然竖起大拇指。他曾对我说过:“我虽然没有见过祖父,但祖父的人格和品行,是我永远都要学习的。”
出生地
浙江省绍兴
出生日期
1921年9月
去世时间
2018年5月18日
目录
1个人履历
2担任职务
3人物逝世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1938-1940 在北平燕京大学物理系、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学习
1940-1941 任滇缅公路局昆明西站职员
1941-1945 在成都光华大学政治经济系、成都华西大学经济系学习
1945-1948 历任重庆天府煤矿营运处办事员,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冀热平津分署办事员、科员、专员
1948-1958 任淮南煤矿矿路公司下关煤厂课员,北京福兴面粉厂经理、厂长
1958-1983 任北京市服务事业管理局局长、市对外贸易局副局长,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主委,民建北京市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1983-1993 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常务副主席
1983.3-1988.1 任北京市第六届政协副主席
1988.1-1993.2 任北京市第七届政协副主席
1993.2-1998.1 任北京市第八届政协副主席
1993.3 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8 当选为第九届北京市工商联主委
1993.10 被推选为全国工商联第七届执委会名誉副主席
1996.1 起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烘焙业公会名誉会长
1997.6 当选为北京市工商联第十届名誉会长
1997.11 当选为全国工商联合会第八届名誉副主席
1998.3-2003.3 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
折叠编辑本段担任职务
第二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逝世
因病于2018年5月18日13时5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参考资料
1. 孙孚凌 . .凤凰网 . 2015-02-23
朱自清长子朱迈先蒙冤新宁始末
2016-06-22 07:50
朱自清长子朱迈先蒙冤新宁始末
一
朱迈先,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的长子。朱自清先生在散文《儿女》中说,“我结婚那一年,才十九岁。二十一岁,有了阿九。”这阿九就是朱自清先生的头生子,小名九儿,阿九,1918年9月出生于江苏扬州,其时朱自清正在北京大学读书。
朱自清夫人武仲谦,1898年生于扬州,是名医武威三先生的女儿,1916年与朱自清结婚。他们共同生活了12年,生育儿女6个,朱迈先是他们的长子。1929年,武仲谦因患肺病不治而去世,年仅31岁。
朱自清北京大学毕业后,辗转于江苏、浙江一带的几所中学教书,因此,童年时代的朱迈先大部分时间都在扬州祖父母身边度过。朱自清在《儿女》中写道:“阿九是欢喜书的孩子。他爱看《水浒》,《西游记》,《三侠五义》,《小朋友》等;没有事便捧着书坐着或躺着看。只不欢喜《红楼梦》,说是没有味儿。是的,《红楼梦》的味儿,一个十岁的孩子,那里能领略呢?”
1925年,朱自清北上,只身去清华任教。随后夫人武仲谦带着最小的两个儿女去了北京,阿九等仍留在祖父母身边。不久武仲谦因病去世,朱自清于1932年新娶了陈竹隐,次年才将朱迈先接到北平去念书,这时他已14岁了。父亲将朱迈先送进北平城里的崇德中学(现北京31中)念书,他很快成了班上的高才生,日后成为电影界名人的孙道临那时与他是同班同学。
在崇德中学读书期间,朱迈先是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在校期间,他还负责编辑学生自治会的刊物《崇德学生》。除此之外,朱迈先还经常向一些文学刊物投稿。那时,在国内的一本由茅盾主编的颇有影响的报告文学集中,就收录了朱迈先以“幸不留”的笔名撰写的《北平一日》的文章。朱迈先的所作所为还在同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著名剧作家黄宗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人的影响很大。上世纪七十年代,杨振宁先生回国探亲时,曾向我国驻英大使陈肇源询问过朱迈先的下落。
朱迈先还是当时北平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那时的他已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与北平的许多大学生一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积极投入到“一二•九”学生运动之中。1936年,还在读高中的朱迈先就已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前左一朱迈先
二
“卢沟桥事变”后,朱迈先受党组织委派,回到了老家扬州中学读书。在这里,朱迈先一面读书,一面从事救亡活动,并受命担任中共扬州特委支部书记,还和中共地下党员江上青(江泽民总书记之叔父及养父)等人在扬州组织了“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宣传抗日,慰劳抗日战士。
1939年,朱迈先组织的宣传团接受“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领导。朱迈先来到武汉后,曾向董必武提出要去延安学习的要求,董必武根据他的能力,劝他不去延安,直接进入广西的11集团军从事政治工作。朱迈先在组织的安排下,担任该军131师一个团的上尉指导员。1942年,131师调守南宁,曾参加过桂柳会战。次年,朱迈先被派往19师工作,在师长蒋雄手下任中校政工队长。
这蒋雄是湖南新宁人。据1995年版《新宁县志》介绍:“蒋雄(1901——1951.11),巡田人,国民党军队桂北绥署少将副司令兼13军37师师长。”
因为是国民党将领,所以县志对他的介绍十分简略。
稍详细的情况是,蒋雄,字文甫,新宁巡田乡人。青年从军,1939年任第31军135师403团团长,参加桂南会战,1944年8月任第46军新编19师少将师长,参加桂柳会战,1946年任整编第46师新编19旅旅长,1948年9月任第46军236师师长,1949年6月任广西省第8区(桂林)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0月兼任桂北军政区新编第13军新编37师师长,12月12日在广西百寿接受解放军和平改编。1950年12月以反革命罪被捕。
蒋雄个子不高,身材肥胖壮实,人称“蒋矮子”。性情豪爽,打仗勇猛不怕死,是一位虎将。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尽管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喜欢结交文人,对文化人朱迈先礼遇有加,两人结下很深的个人情谊,也为后来朱迈先蒙难埋下伏笔。
抗战期间,朱迈先一直在国民党部队里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和统战工作。由于他文化水平高,加之党的教育和家庭的影响,为人正直,待人诚恳。那时的他,已是一位很受部队战士欢迎的军官。抗战胜利后,蒋雄的191师开往海南岛的三亚,朱迈先也来到海南。到海南后,由于长期的劳累,朱迈先因病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他认识了护士傅丽卿,后结为夫妻。
三
傅丽卿和朱迈先是1945年在三亚的海军医院认识的,那时她26岁,朱迈先29岁。朱迈先患了肺病,送进医院时,已经昏迷不醒。在医院一年多的时间里,正是由于护士傅丽卿的精心照料,他才得以很快恢复健康。傅丽卿是满族人,1921年出生在广州。祖父是清政府的一位武官,父亲为人正直、善良。她曾在广东国民大学附中教书。
1946年10月,这对恋人终于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开始了甜蜜而艰难的生活。
1949年6月,蒋雄从部队转到桂林任专员后,又举荐朱迈先任自己的秘书。同年12月,桂林解放前夕,由于朱迈先等人的积极工作,蒋雄带领手下的7000余名军政人员起义。其后,朱迈先进入广西军政大学学习。1950年学习结业后,朱迈先被安排到桂林松坡中学任教,该校的董事长就是蒋雄。
时隔不久,“镇反”运动开始,曾任国民党师长的蒋雄被捕,长期在蒋雄部下工作并受到蒋雄提携的朱迈先随之也被逮捕,一同被押到了蒋雄的故乡湖南新宁县接受审查。
1951年11月,蒋雄因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被枪决。朱迈先也以“匪特”罪被湖南新宁县法院判处死刑,并执行枪决。此时,朱迈先年仅33岁。
前排左三朱迈先
四
朱迈先死时,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和3个年幼的孩子。妻子傅丽卿又因“反革命分子”的家属失去了工作,全家生活没有着落。为此,她写信向北京的婆婆陈竹隐求助。十余天后,傅丽卿就收到了婆婆陈竹隐从清华大学寄来的30元钱,解了她的燃眉之急。此后的一段时间,婆婆几乎每月都要给他寄20或30元钱,每次来信,婆婆都要劝慰媳妇放宽心胸,养好孩子。
傅丽卿的生活虽然有婆婆接济,但仍然很困难,丈夫含冤去世之后的几个月,她的小女儿又夭折了。那时,作为一个“反革命家属”的傅丽卿,要找到工作的确十分困难,到处碰壁。直到1953年,傅丽卿凭着自己过硬的业务终于到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当了一名护士。1956年,医院由桂林迁往南宁,后改名广西民族医院。由于她工作认真,干得很出色,年年被医院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并被提升为护士长。
“文化大革命”中,傅丽卿被扣上“特嫌分子”、“反革命家属”的帽子,被造反派剃了头发,还多次遭到毒打、抄家、游行示众,身上至今还留下了不少伤痛。
后来,傅丽卿两个孩子朱寿康、朱寿嵩也下放到农村。因受牵连,两个孩子多次在招工升学及当兵时都没有机会。
1977年恢复高考后,朱寿康连续两年考出好成绩,但是由于政审通不过,而名落孙山。还是在第二年考试后,南宁地区第二次扩大招生,朱寿康才被录取到南宁第二师范。朱寿康后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是南宁市三中的物理骨干教师。次子朱寿嵩,后在民族医院图书馆工作,现都已退休。
1982年8月,年近花甲的傅丽卿在和朱迈先结婚36年后,带着两个儿子和儿媳第一次来到北京,跨进了朱家的大门,拜见了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支持过她,并无比思念的婆婆陈竹隐女士,从此和弟妹们得以团聚。这也是朱自清先生的后人第一次真正的大团圆。次日,傅丽卿还带着孩子,在弟妹们的陪同下,来到北京西郊的公公朱自清墓前,长跪不起。
五
自从朱迈先蒙难后,傅丽卿一直在想方设法进行申诉。朱迈先的一生经历她是最了解的,她相信她的丈夫。她清楚地记得,她去探监时,朱迈先对她说,我和父亲一样,是爱国的,没有做过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坏事,组织上会查清的,你放心。父亲朱自清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她读过父亲给朱迈先的信,总是谆谆教导他要做一个有志的爱国青年。朱迈先的一生所作所为,决不是反革命。
也就是这次全家团聚中,傅丽卿将多年来为朱迈先申诉的情况告诉了大家。全家人一致认为:朱迈先从中学起便从事革命活动,他是听从中共长江局分配至广西部队从事政治工作的,又是他亲自出面与共产党联系,组织起义获得成功的,他一生没有进行过反革命活动,将他镇压是冤枉的,这宗冤案一定要继续申诉。当时党中央正在拨乱反正,落实各项政策,实事求是地处理各种历史遗留问题,这为朱迈先申冤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
傅丽卿回到广西后,又多次向当时判处朱迈先死刑的新宁县法院申诉,并提供了搜集的大量材料和人证物证。法院经过认真复查,终于在1984年作出结论:1951年的判决书纯属错判,朱迈先属于起义人员,且起义后表现良好,撤销原判,恢复朱迈先名誉。
蒙冤33年的朱迈先,冤案终于得到昭雪。细算一下,朱迈先1918年出生,1951年被错误镇压,只活了33岁。而从处死到1984年平反,又是33年,历史就这样令人心酸的巧合。
朱自清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民主斗士,毛泽东1949年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对朱自清做出很高的评价:“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一个民主斗士的儿子,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就这样被冤死了。这不只是个人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但愿这种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朱自清家书里的家风故事
我要评论
2015年05月18日 07:48:37 来源: 解放日报
评论0
分享
打印
字大
字小
朱自清与太太。
1932年朱自清(左数第十位戴眼镜者)与亲友在普陀山。
一身正气三兄弟
“北有朱自清,南有朱物华,一文一武,一南一北,双星闪耀”,这是中国知识界、教育界对朱家两兄弟的赞誉。
祖父的二弟朱物华,是我国电子学科和水声学科奠基人、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文革”后第一任校长,培养的学生中有杨振宁、邓稼先等。他和兄长朱自清一样,一身正气,热爱祖国,严谨治学。他们两人就连生活中待人接物的方式也很相似。那时候二叔祖已经是一级教授,每个月工资365元,但他只拿300元,说人不能太贪心。
1955年,二叔祖奉调从上海交大去哈尔滨工业大学,走前处理房产,他把自己买的衡山路3层小楼以2000块的低价卖给一对退休夫妻,因为老人拿不出更多的钱了,他很同情这对老人。周围的同事提起这件事,都说二叔祖“迂啊”。
二叔祖80多岁时,交大的领导看他年事已高,给他配了专车。他不肯要,再三推辞,终于拗不过众人,被大家拥进车里。车子载他回家以后,他一下车,便做了一件惊人的事:立即步行返回学校,再步行回家,以此证明“我还有行走能力,不必乘车”的决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二叔祖随政府代表团出国访问,看到有媒体报道,说朱物华教授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用3个月的时间掌握了俄语。二叔祖大为光火:“胡说八道,我哪有这样的本事!”他让人去和媒体交涉,要求更正。
他有3个孩子,老大考到交大时,他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瓜田李下的嫌疑,怕别人说他是搞关系,于是宣布另外两个儿子不准考交大。结果一个儿子以第七名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二叔祖还不信,让人打电话问招生办是不是搞错了名字,要求对方务必仔细核对名字。
1989年秋,87岁的二叔祖上班步行途中,被一个冒失的年轻人骑自行车撞倒,头部血流不止,急送医院。交警扣下了年轻人的自行车。年轻人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带着礼品到医院探望,二叔祖只说了一句“不收”,随后挣扎着起来,颤颤巍巍赶到交警队,为年轻人说情:“他不是故意的,把车还给他,以后小心就行了。”拿到车子,二叔祖让年轻人把礼品挂在车把上,说一声“去吧”,对方望着头缠绷带的二叔祖,一时恍惚,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
祖父的三弟朱国华,厦门大学法律系毕业,拿全额奖学金,还是学生会主席。抗战胜利后在无锡地方法院担任检察官,任上也是两袖清风,廉洁自守。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一名富商,富商见到他就弯腰鞠躬,他一时没反应过来,富商迅速拿出几根金条往他怀里塞。三叔祖吃了一惊,不知道怎么回事。原来这是一位开银楼的商人,有桩官司经叔祖审理获得胜诉,使其免于破产,富商以此表示感谢。三叔祖就说,胜和败都靠依据法律,我没有做什么,东西不能拿。富商随身掏出一支派克笔,一定要做个纪念。他一看推不掉,转身就走了。
1953年由于所谓历史问题和海外关系的牵连,三叔祖被剥夺了工作权力,失业在家多年,生活困难,但是他没有一味抱怨,而是每天义务扫大街,给孩子补文化课。一家五口的生活全靠妻子支撑。本来想要哥哥朱物华安排一个图书馆工作的位子,但二叔祖不肯滥用职权。不过,几十年里,二叔祖一直拿自己的工资接济弟弟。1988年,已经82岁的朱国华才得到平反。
朱家三兄弟都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祖父朱自清病逝前不到两个月,在家境十分艰难、身体极度衰弱的情况下,毅然在拒领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二弟朱物华、三弟朱国华则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家国情怀:1961年,正是国家遭遇自然灾害时期,朱物华时任上海交大副校长,他谢绝了国家为他配置的花园住宅、谢绝了按规定小车接送的待遇,还多次谢绝增加工资,看病求医也不出示公费卡,节衣缩食,教书育人,默默地为国家分忧解愁。三弟朱国华被迫失业多年,没有一味怨天尤人,而是以开朗豁达的胸怀教育自己的孩子刻苦读书,自强不息,报效国家。
家风如溪水滋养后人
我父亲这辈兄弟姐妹七八个,几乎都继承了祖父、叔祖父的遗风。
我的叔叔朱乔森,是中央党校知名的党史专家、教授。当年,祖父朱自清在拒领面粉的声明上签名后,正是朱乔森亲手退回了面粉票,当时他只有15岁。受祖父影响,他一生十分看重节操、修养,爱国敬业,廉洁奉公。他在生活上非常简朴,除了参加重要活动穿一身西服外,几乎没什么像样的衣服。代步工具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生病戒烟之前,他抽的都是价格最低廉的香烟。但他在对待别人或公家时却表现得非常慷慨。每次为灾区捐款捐物,他几乎是所在教研部里捐得最多的,一次捐款就高达千元。有一次捐衣被,一下捐了几十件,而且是拖着病弱之躯亲自送到教研部。
1994年,他被查出身患癌症。手术化疗住院期间,他把病房变成了书房、课堂,在病房里读书写作,给博士生讲课。死神逼近时,他几乎已经无力说话了,依然支撑着虚弱的身体,为博士生批改论文。2002年,68岁的他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我的大伯父朱迈先是朱自清的长子。1933年,朱自清把他接到北京,他考上了崇德中学,并在学校入了党。他曾对他的好多同学产生过影响:孙道临、黄宗江、杨振宁。在孙道临、黄宗江的回忆文章里,都曾提到朱迈先。孙道临说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就是在朱迈先鼓励下写的。
2009年我接待杨振宁先生时,他跟我提起朱迈先,说两人是北京崇德中学的好友,他曾专门询问朱迈先的下落。大伯父朱迈先在卢沟桥事变前已经入党,一直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据与他共事八年的抗战老兵谭涛说,朱迈先平时喜欢学习,看进步书报,文化水平很高,有学者风度,没有官僚习气,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他还给同事介绍艾思奇的 《大众哲学》一书,后来策动了国民党一个师起义。解放后大伯父被分配到广西桂林中学当教师。可惜在解放初期的“镇反”运动中被错判含冤而死。1984年得以平反昭雪。大伯父曾经说:“以我的职位捞点是很容易的,但是我不能给父亲脸上抹黑,更不能做对不起国家,对不起老百姓的事。”
我三叔祖的孩子朱韵,由于受父亲所谓历史问题的牵连,小学毕业就辍学了,十六七岁从上海去云南务农,回城后当车工,自学文化课。1988年,她参加招干考试,此时她正好在上海郊区给一个干部的子弟补课。那位干部说:“报考我们这里的单位吧,我来帮你安排。”她拒绝了,她认为如果考得不好而被录取,这对考得好的人是一种不公平。结果,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国银行录取。
到了我这一辈,我想说说我的堂兄、朱自清的长孙朱寿康,由于受到父亲牵连,他插队6年返城后,当时哪个单位都不要他。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他考了390多分,名牌大学分数线都够了,但仍然因历史问题没有被录取。高考第二次扩招后,终于被南宁师范学校录取了。毕业后,他回到母校南宁三中当老师,几乎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全国师德模范、广西特级教师。多少年过去了,提起朱老师,认识他的老师学生仍然竖起大拇指。他曾对我说过:“我虽然没有见过祖父,但祖父的人格和品行,是我永远都要学习的。”
或许是家庭规模不够大,或许是族人天各一方过于分散,朱家并没有专门制定家规家训,但是我的前辈们在生活和事业上留下的点点滴滴、枝枝叶叶,像清澈的溪水,一直在滋养着朱家后人。这种家风的传承方式除长辈们讲道理外,更多更主要的是他们行为举止上的率先垂范。
如今,朱家后人中没有做大官的,也没有富豪,都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但是一种内心宁静、平凡普通的生活不也是一种幸福吗?(记者 龚丹韵)
(部分材料参考朱小涛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照片提供:扬州朱自清纪念馆)
— 没有更多了 —
朱自清的长孙朱寿康,由于受到父亲牵连,他插队6年返城后,当时哪个单位都不要他。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他考了390多分,名牌大学分数线都够了,但仍然因历史问题没有被录取。高考第二次扩招后,终于被南宁师范学校录取了。毕业后,他回到母校南宁三中当老师,几乎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全国师德模范、广西特级教师。多少年过去了,提起朱老师,认识他的老师学生仍然竖起大拇指。他曾对我说过:“我虽然没有见过祖父,但祖父的人格和品行,是我永远都要学习的。”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