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国正版图书 许倬云作品套装5册历史大脉络 万古江河 中国文化的精神 观世变 问学记 图书畅销书籍
  • 理想国正版图书 许倬云作品套装5册历史大脉络 万古江河 中国文化的精神 观世变 问学记 图书畅销书籍
  • 理想国正版图书 许倬云作品套装5册历史大脉络 万古江河 中国文化的精神 观世变 问学记 图书畅销书籍
  • 理想国正版图书 许倬云作品套装5册历史大脉络 万古江河 中国文化的精神 观世变 问学记 图书畅销书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理想国正版图书 许倬云作品套装5册历史大脉络 万古江河 中国文化的精神 观世变 问学记 图书畅销书籍

9787108034786

214.92 九五品

仅1件

上海黄浦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许倬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4786

出版时间2010-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上书时间2020-07-2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总定价:271.00元       

           《历史大脉络》的前半段乃以泼墨山水的手法勾勒人类历史与中国文化发展有关的大方向。后半段是从16世纪开始,即大洋航运开通,新大陆进入世界史,世界已是一个整体的局面下,中国与世界各处的发展。在前半段,欧亚大陆间的种种大事,都以大陆为舞台,海洋为边外之地。在后半段,海洋却成为门户!台湾也是在如此际遇下,成为东方与西方的交接之处,也成为中国东出、日本南下的较量之点。《历史大脉络》的安排是把中国纳入世界:为了今日,理解过去,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立足中国,关心世界。            简体字版序    一篇 古代世界与传统中国(从远古到1500年)
 一章 古代两河与埃及地区城市的出现
 第二章 中国新石器文化到青铜文化时代的变化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
 第四章 两河、埃及、希腊、罗马与印度的思维模式
 第五章 中国秦汉帝国的形态
 第六章 卉代的帝国——波斯、希腊与罗马
 第七章 中国的精耕农业与市场经济
 第八章 中国地区人口与族群的移动
 第九章 欧洲地区族群的移动
 第十章 欧洲的经济形态
 第十一章 欧亚之间的丝路
 第十二章 中国南方的对外通道
 第十三章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扩张
 第十四章 佛教及其他宗教传入中国
 第十五章 16世纪以前的中国
 第十六章 800—1600年的欧洲

 第二篇 近古世界与中国(1500—1840)
 第十七章 大洋航道开通后的世界
 第十八章 中国沿海的各国海商活动
 第十九章 大洋航道的开通对台湾的影响
 第二十章 16—18世纪近代西方国家的兴起
 第二十一章 明清时代的国家形态与亚洲周边
 第二十二章 台湾的开拓
 第二十三章 明清民间武力起事活动
 第二十四章 明末清初的思想界
 第二十五章 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第二十六章 近代科学的兴起
 第二十七章 大革命的时代
 第二十八章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十九章 近代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张
 第三十章 衰竭前夕的中国经济
 第三十一章 明夷之际的中国文化
 第三十二章 清朝的兴衰

 第三篇 近代世界与中国(1840—1950)
 第三十三章 鸦片战争的背景
 第三十四章 一波西潮的冲击
 第三十五章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日甲午战争
 第三十六章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
 第三十七章 对于第二波两潮的反应
 第三十八章 辛亥革命
 第三十九章 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的世界大势
 第四十章 从五四运动论自由与民主
 第四十一章 北伐与十年建设
 第四十二章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形势
 第四十三章 世界经济恐慌与美国的崛起
 第四十四章 日本侵华与八年抗战
 第四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十六章 国共内战

 第四十七章 光复后的台湾
 第四十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情势

 第四篇 现代世界与东亚(1950—2000)
 第四十九章 国民党迁台
 第五十章 冷战的世界
 第五十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年代)
 第五十二章 朝鲜战争及东亚形势
 第五十三章 重整时期的台湾
 第五十四章 台湾的经济起飞
 第五十五章 台湾的民主化与大陆的改革开放
 第五十六章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情势
 第五十七章 今日世界大势
 第五十八章 后现代论述
 第五十九章 信息革命
 第六十章 科技的发展
 第六十一章 知识工业与经济
 第六十二章 美好的新世界?
 第六十三章 重建价值系统
 中外大事记     

     与黄仁宇、余英时、杨联陞、何炳棣、张光直比肩的海外华裔史学大家中国通史力作     第三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余英时、葛兆光、姚大力、许纪霖、王子今、白岩松一致推荐 许先生好学深思,遍涉人文—社会诸学科,能将广博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而纳入一种由深思熟虑得来的分析系统之中,著作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古今一贯、雅俗共赏。(余英时语) 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葛兆光语) 用许倬云先生自己的话来讲,政权的递换并不一定与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的变化周期或者节律一致。这个周期实际上是一个更长的时段,它*越朝代。如果把中国通史按照朝代一个个讲下来,那它内在的经济、文化、社会演变的线索是掐断的。《万古江河》非常好,就在于它是以*越时代的时间幅度来讲中国历史的。(姚大力语) 许倬云先生是中国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战国与汉代的社会史研究*步天下,但影响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纵观古今的通史研究。只有学问到了炉火纯青、阅历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尽江山沧桑的时候,方能够化繁为简,将历史深层的智慧以大白话的方式和盘托出。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许纪霖语) 怎样在真实描绘社会运动的洪峰和大潮时,兼及社会生活的微澜和细流呢?怎样通过一个具体社会事件个案的了解,观察总体社会风貌,如同通过分析一支试管中的水样,察知大河的水质呢?《万古江河》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部论著。要知道江河的位置和流向,可以使用1:10000的地图,也可以使用1:25000000的地图。前者便于察知细微,后者便于理解大势。二者的合理结合,就是《万古江河》的成功。(王子今语) 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白岩松语) ★ 放宽历史视界看“文化圈”的中国走过的道路 ★ 聚焦数千年中国人的生活起居、心灵关怀和信仰世界 ★ 探索丰富多样的中国区域文化交织融合 ★ 比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与其他文明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许先生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民间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变,对外关系及与他者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在在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前 言
 D一章 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一、孕育出中国文化的自然地理
 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三、农业与聚落
 四、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及聚合过程
 五、古代传说与族群分合
 六、复杂社会的出现
 七、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古代文化发展的比较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前3世纪)
 一、进入青铜时代
 二、古代文化核心的商文化
 三、华夏文明体系——西周封建与“三代”观念
 四、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地方文化与融合
 五、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形——孔子学说及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
 六、南方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发展及其与中原的融合
 七、编户齐民:国家组织与人民生活
 八、生活资源与生活方式
 九、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第三章 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
 一、普世国家体制
 二、精耕农业与市场网络
 三、中国文化体系的整合
 四、民间的信仰
 五、北疆游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接触
 六、走向南方
 七、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的形成
 八、秦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
 第四章 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
 一、秦汉帝国的崩解
 二、中国与周边民族
 三、佛教的影响
 四、文学与艺术
 五、天文、数学与医药
 六、中古的衣食住行
 七、经济形态的转变
 八、民族关系
 九、中国对外关系
 十、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同的比较
 第五章 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15世纪)
 一、中古后期的中国与列国体制
 二、北族政权与汉人世界
 三、东亚经济圈的形成
 四、经济与多元网络
 五、宋代以来的知识阶层
 六、思想的多元与整合
 七、近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八、近古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近古中国与东亚转型的特色
 第六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15世纪--17世纪)
 一、明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僵化
 二、人口与生活资源
 三、大海波涛
 四、D一波西潮
 五、明代的工业
 六、明代的市场经济
 七、南北经济社会的差异
 八、明代思想的转变
 九、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十、明朝时的台湾
 第七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17世纪--19世纪中叶)
 一、清帝国的性质
 二、台湾的开发
 三、清初民族与文化冲突问题
 四、清代学术风气
 五、民间社会组织方国家的关系
 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七、清代的商业活动的文化接触
 八、中国与西方
 九、通俗文化
 十、当时的欧洲
 第八章 百年蹒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一、内忧与外患
 二、中国近代经济的改变
 三、教育制度的改变
 四、近代中国的武化现象
 五、都会文化的勃兴
 六、时代思想与文化变迁
 七、中国近代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比较
 八、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九、台湾百年的变化
 后 言
 · · · ·              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是什么?88岁历史学家献给国人的温情之作   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是什么?   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文明丢失了不少本来有的好传统。许倬云先生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种多元互动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从天、人、群、己各个角度呈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发掘养分,追寻和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和灌溉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饮食、医药、居住,所重视的多元和谐,求均匀而忌偏差,趋中和而不过分,种种观念,依旧可见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一代代中国人美好高贵的精神、真实的人性,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从开天辟地到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代表了中国一般老百姓的喜恶与褒贬。他们的历史观,就是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的一套评价体系。导 读 生活肌肤中的中国文化/许纪霖           解 题 复杂的历史变奏
 前 言 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
 D一章 时空中的生活美学
 第二章 天地人神的世界
 第三章 神鬼故事的传说
 第四章 多元互动的秩序
 第五章 **变化的宇宙
 第六章 生命存在的意义
 第七章 守护人间的众神
 第八章 世俗化的宗教
 第九章 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
 第十章 小说传达的境界
 后 言 中国文化的新生             ★ 从普通人身边的细微之处,发现另一个中国   历史未必都是王侯将相的宏大故事,普通人的一日三餐、起居生活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许倬云由社会史切入,分析民众的思想与日常生活,展现出鲜活、亲切的中国历史面貌。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是汉人?穿越到汉代,还能吃到炸鸡吗?南北方什么时候饮食分化?   ★ 88岁学者的温情关怀,   留学,任教,客居美国六十余年的许倬云,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同胞、故国。作者自言做了一辈子“旁观者”,但学会了设身处地,以体会领略的习惯。古人遭逢幸运时,为之欢呼庆幸;古人失误时,为之悲悯哀矜。由此感同身受,即于古事少一份苛责,多一份警惕。   ★ 在与西方文明的比较中,发现中国文化特质   《万古江河》作者、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宽宏的视野,中正平和的笔调,对比中国与世界,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从中发现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农业、家族、儒家思想等,造就了国人的历史与社会生活。      本书是许倬云先生五十余载治史文章精选,以中国与世界、中国的特质、历史与变化为主题,勾勒史学大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史学观念与关注时下的人文关怀。   精耕细作的农业、以家族为本的社会网络、儒家的思想方式,这三套东西相配,就变成中国文化互相辅助的几种特色。——《中国历史特质》   公元前300年到200年,此时正是秦汉统一,南北一家的时候。现在的食物在当时几乎已样样不缺,只是烹饪方法仍不出煎、煮、烤、炸、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西瓜、芝麻、苜蓿、葡萄、核桃、胡瓜、大蒜等皆由西域输入。南方海路交通发达,自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引进了芋头、柑橘、蔗糖等。茶也成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饮品。——《有一点不同的中国历史》       坦言做了一辈子旁观者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心怀故土与世界,回望自己的生命之真:天生的脚部残疾、乱世的流亡生涯、藏书丰富和兴趣广泛的父亲、慈祥而坚强的母亲,这一切都降临在他身上,开启他不平凡的人生之门。在日后的求学生涯中,有严耕望、钱穆、李济、沈刚伯、杨庆堃、董作宾、张光直等恩师挚友的引领和陪伴,使他执着地踏上探索知识和智慧的旅途。一个有情有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超脱通透的许倬云先生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许先生这一路走得艰辛而踏实,遇合离散、成败兴亡、荣辱悲欣,这些在我们有限的一生中,又何尝不是时时发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