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学导论(第3版)张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美学导论(第3版)张法

10.5 八五品

库存35件

江苏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法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35960

出版时间2011-07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其他

页数321页

上书时间2018-09-2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作者:张法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300135960

字数:

页码:321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386kg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美学导论(第3版)》把高深的问题放在具体的审美和艺术中讲解,在讲解具体审美和艺术时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内容提要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1世纪哲学系列教材:美学导论(第3版)》在对世界美学史进行批判思考的基础上,吸收中国古代美学精华和西方美学成就,按照当代学科体系要求,重新建构美学原理体系。对重要美学难题,如美的本质、审美过程、美学的基本类型、美的文化模式、美的人类学起源、美的宇宙学根据等,都有新的思考和精论。

目录

章什么是美学 
一从美到美学 
二美学:西方与非西方的不同类型 
三西方美学:现代以来的演进 
四中国美学:现代以来的演进 
五美学:定义、经典、范围、内容 
第二章什么是美 
一柏拉图之问 
二美的本质的追求历史 
三“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 
四言说“美”的三种新方式 
五美如何存在 
第三章怎样获得美 
一美从何谈起 
二美基于心理距离 
三美呈现为直觉形象 
四美表现为内模仿和移情 
五美体现为主客同构 
六美通向意义的深处 
七美的建构与解构 
第四章美学的基本类型 
一美学类型的基本理论 
二美(优美、壮美、典雅) 
三悲(悲态、悲剧、崇高、荒诞、恐怖) 
四喜(怪、丑、滑稽、媚世、堪鄙) 
五审美分类的意义 
第五章美的文化模式 
一美的文化生成 
二美的西方模式 
三美的中国模式 
四美的印度模式 
五美的伊斯兰模式 
六文化模式与美 
第六章美的人类学起源 
一寻源:何处进入 
二美:在仪式中孕育 
三美:从“文”中涌出 
四美:在抽象中流动 
五美:在变像中凝结 
六美:破礼而出 
第七章美的宇宙学根据 
一根据之一:人与对象的同一性 
二根据之二:形式美规律(形式原素) 
三根据之三:形式美规律(结构原理) 
四根据之四:原型与象征 
教学大纲 
参考书目 
第2版后记 
第3版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页: 

插图: 

也就是说,在现象上,只有美感出现,美才出现,反过来,只有美出现,美感才出现。在实际审美活动中,可以美先出现,也可以美感先出现,一个出现必然引起另一个出现,因此孰先孰后无意义。忽略其非本质性的先后,就其本质性来说,美与美感同时产生,也会同时逝灭。正是这种美与美感同时性和共在性的事实,成为“美等于美感”的基础。 
这里,我暂时修改了美学史上关于美等于美感的内容。美等于美感,这是20世纪初审美心理学各流派的共识。写了《美学》(1902)等著作的克罗齐提出的直觉理论,出版了《美与丑》(1897)的浮龙·李和出版了《审美欣赏》(1902)的谷鲁斯都倡导的内模仿理论,著了《审美教育原理》(1905)的闵斯特堡主张的抽离理论,发表了《作为一个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1912)的布洛提出的心理距离说,出版了《空间美学与几何学》(1897)、《论移情作用》(1903)、《再论移情作用》(1905)的利普斯推出的移情说,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论述了美即美感命题。他们都是从主体方面进行论述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在美的本质已被悬搁和批判的氛围中,他们要从主体心理方面重找美学的基础。将其思路简归一下可以为: 
在壮美的卢浮宫前,在秀丽的莱茵河畔,有的人已经陶醉了,有的人却无动于衷,有的人甚至讨厌这些景致。谁都有与此类似的经验。因此,任何客体,只有你感到它美,它才美。它美,并非它本身美,而是你感到它美,美实质上就是美感。美感不仅意味着一个主体,而且也意味着一个客体,感就是对某物之感,不过,对于审美心理学的诸多流派来说,重要的不是对物之感,而在于感物时,是什么因素使这感成为美感。这个因素当然不可能在客体上面去找,因为如果这个因素在客体上面,那么就应永远使人感到它,不会一会儿美,一会儿不美,这人感到美,那人感到不美。这个因素只能从主体心理找,这个存在于主体的因素不能是带个人性的,而必须是普遍的,是对一切人都有效的。这种心理因素,谁有了它,谁就可以感到美,而且谁愿意,谁就能够获得它。这个因素,就是美感的本质,也就是美的本质。美感等于美。不过,这个因素究竟是什么,各个流派说的又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距离、抽离、直觉、内模仿、移情。 
现在,我们把偏重于从主体心理立论的“美即美感”转到主客体关系上来,即把审美心理学问题转为审美现象学问题。接前面的逻辑理路,审美态度使物的形象性单独地呈现出来。审美心理诸流派的理论正好可以用来对审美态度进行进一步细说,进而对整个美感过程进行细说。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