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史(彩色增订本)冯天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文化史(彩色增订本)冯天瑜

9.8 八五品

库存7件

江苏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天瑜 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2

版次2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0-10-0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中国文化史(彩色增订本)冯天瑜9787040206319

定价:42.80元

作者:冯天瑜 等 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040206319

字数:

页码:438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ldquo;rdquo;:中国文化史(彩色增订本)》作者是当代研究中国文化史的专家,曾有《中华文化电》等多种文化著作问世。《ldquo;rdquo;:中国文化史(彩色增订本)》是作者为大院校教学而专门编著的教材,也是作者相关研究的精炼浓缩。《ldquo;rdquo;:中国文化史(彩色增订本)》在重点叙述学术思想文化演变历程的同时,对行为、制度和物质等其他文化层面都有关注。与已出版的多种文化吏教材比较,《ldquo;rdquo;:中国文化史(彩色增订本)》对中国文化史整体脉络把握准确,断代分期明晰;材料新颖,吸纳了的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篇幅适中,宜于教学,语言典雅,通俗易懂。书中选插的200幅图片,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史的丰富内涵和曲折历程,大有帮助,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特色。目录

作者介绍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现为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尤其是明清和近现代文化史)研究,出版有《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人文论衡》、《月华集》、《张之洞评传》、《千岁上海行mdash;mdash;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ldquo;封建rdquo;考论》等著作。杨华,1967年生,湖北钟祥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中国文化史(尤其是中国古代礼制问题)研究,出版有《先秦礼乐文化》、《新出简帛与礼帛研究》、《中国文化发展轨迹》(合著)等著作。任放,1964年生,四川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及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出版有《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中国经济通史middot;清代卷》(合著)、《世纪末的兴衰一一张之洞与晚清湖北经济》(合著)等著作。序言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冯天瑜 著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12
  • 版次 2
  • ISBN 9787040206319
  • 定价 42.8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38页
  • 字数 47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文化史(彩色增订本)》作者是当代研究中国文化史的专家,曾有《中华文化电》等多种文化著作问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文化史(彩色增订本)》是作者为大中专院校教学而专门编著的教材,也是作者相关研究的精炼浓缩。《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文化史(彩色增订本)》在重点叙述学术思想文化演变历程的同时,对行为、制度和物质等其他文化层面都有关注。与已出版的多种文化吏教材比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文化史(彩色增订本)》对中国文化史整体脉络把握准确,断代分期明晰;材料新颖,吸纳了最新的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篇幅适中,宜于教学,语言典雅,通俗易懂。书中选插的200幅图片,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史的丰富内涵和曲折历程,大有帮助,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独具特色。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现为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尤其是明清和近现代文化史)研究,出版有《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人文论衡》、《月华集》、《张之洞评传》、《千岁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新语探源》、《“封建”考论》等著作。
杨华,1967年生,湖北钟祥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中国文化史(尤其是中国古代礼制问题)研究,出版有《先秦礼乐文化》、《新出简帛与礼帛研究》、《中国文化发展轨迹》(合著)等著作。
任放,1964年生,四川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及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出版有《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中国经济通史·清代卷》(合著)、《世纪末的兴衰一一张之洞与晚清湖北经济》(合著)等著作。
【目录】
导论
一释“中国”
二释“中华民族”
三释“文化”“文明”
四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六中国文化的特质
七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八中国文化史的分期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
一中国人的起源
二原始农业与畜牧业
三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四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

第二章青铜时代
一文明的初现
二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
三文字的早期形态
四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
五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

第三章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
三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四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
五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
六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第四章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一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
二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
三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四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
五帝国文化的固守与外拓
六佛教传人和道教创立
七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

第五章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
一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
二玄学与魏晋风度
三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
四南、北文化的差异与整合
五佛教华化与三教共弘
六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七科举制度
八文史自觉

第六章近古文化的定型
一唐中叶的文化转折
二渗透禅机的新儒学——理学
三文化的雅化
四俗文化的展开
五文官政治的确立
六文化中心的南移

第七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
一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
二帝国体制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三元曲的兴盛
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第八章晚期帝国文化
一古典文化的集成
二极端皇权与文化专制
三理学的嬗变
四启蒙新声
五耶稣会士来华及东西方文化交流
六郑和七下西洋与“迁海令”
七市井口味与小说丰收

第九章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一经世实学
二兴办“洋务”与“中体西用”模式
三近代文教机构的兴办与知识分子形成
四从“维新”到“革命”
五五四狂飙
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
七文化论争
八汉字改革
九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结语中国文化的发展节奏与走向
参考图录来源
关键词索引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