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经校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脉经校释

【正版全新】全10册 中医经典校释系列从书 10本套装 黄帝内经诸侯源病论针灸甲乙经校释灵枢经校释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山东中医学院 河北医学院等

378 全新

库存4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河北医学院 编;河北医学院 注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08362

出版时间20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纸张胶版纸

货号9315

上书时间2021-07-09

汇珍书铺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全新】全10册 中医经典校释系列从书 10本套装 黄帝内经诸侯源病论针灸甲乙经校释灵枢经校释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山东中医学院 河北医学院等
商品描述
套装共10册:

诸病源候论 校释下册               9787117109338
难经校释(第2版)                          9787117108355
脉经校释(第2版)                          9787117108362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下)(第2版)      9787117111201
灵枢经校释(第2版)                      9787117108409
针灸大成校释(第2版)                   9787117115445
针灸甲乙经校释                           9787117108393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上)(第2版)      9787117110785
诸病源候论 校释上册                   9787117109321
针灸甲乙经校释(第2版)(上)          9787117108386
经典热销宝贝,多次补货了,书籍具体版次以收到实物为准的,书友们知悉
基本信息

书名:灵枢经校释

定价:49元

作者:河北医学院 校释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117108409

装帧:平装

目录

卷之一
九针十二原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卷之二
根结第五
寿夭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卷之三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卷之四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卷之五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卷之六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卷之七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脏第四十七
卷之八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卷之九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卷之十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卷之十一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卷之十二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本书旁校及注释参考书目
附录一:《灵枢经》佚文
附录二:《灵枢经》诸家注解书目

内容提要

《灵枢经》是《黄帝内经》不可不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全面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摄生等问题,并详叙了脏腑、精、神、气、血、津液的功能和病理变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及人体内部协调统一的整体观念,而其突出的特点则是更翔实地阐述了经络理论和针法。粗略地统计一下,全书八十篇专论中,与此有关的内容,占了五分之四左右,因此本书是总结汉代以前我国经络学说和针刺技术的重要著述,为针灸学的发展奠立了基础。本书对该著作原文分别从提要、校勘、注释、语译、按语等编写,校勘精审,注释详明,语译通达,是对经典著作很有深度的全面整理。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脉经校释(第2版)
作者:  福州市人民医院 校释 著作 著
ISBN号:  9787117108362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09

商品名称:脉经校释(第2版)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分10卷。该书对原文分别从提要、校勘、注释、语译、按语等编写,校勘精审,注释详明,语译通达,是对经典著作很有深度的全面整理。该书是7本古书教释之一,曾作为国家科技部的科研项目,出版后很有影响。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针灸大成校释
作者:  张缙 著
市场价:  59元
ISBN号:  9787117115445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10

  目录
卷一 
  针道源流 
  针灸直指 
    针灸方宜始论 
    刺热论 
    刺疟论 
    刺欬论 
    刺腰痛论 
    奇病论 
    刺要论 
    刺齐论 
    刺志论 
    长刺节论 
    皮部论 
    经络论 
    骨空论 
    刺水热穴论 
    调经论 
    缪刺论 
    经刺论 
    巨刺论 
    手足阴阳流注论 
    卫气行论 
    诊要经终论 
  刺x论 
    五夺不可泻 
    四季不可刺 
    死期不可刺 
  刺法论 
    五刺应五脏论 
    九刺应九变论 
    十二刺应十二经论 
    手足阴阳经脉刺论 
    标本论 
    刺王公布衣 
    刺常人黑白肥瘦 
    刺壮士 
    刺婴儿 
    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 
  难经 
卷二 
  周身经穴赋 
  百症赋 
  标幽赋 
  席弘赋 
  金针赋 
  玉龙赋 
  通玄指要赋 
  灵光赋 
  拦江赋 
  流注指微赋 
卷三 
  五运主病歌 
  六气为病歌 
  百穴法歌 
  十二经脉歌 
  玉龙歌 
  胜玉歌 
  杂病穴法歌 
  杂病十一穴歌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四总穴歌 
  肘后歌 
  回阳九针歌 
  针内障秘歌 
  针内障要歌 
  补泻雪心歌 
  行针总要歌 
  行针指要歌 
  刺法启玄歌 
  针法歌 
  策 
    诸家得失策 
    头不多灸策 
    穴有奇正策 
    针有深浅策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内容简介
    针灸大成校释是1963年国家医学科学研究十年规划(1963-1972)第三十六项[三]题,整理语译七本中医古典著作中的项目。本题主要负责单位是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本题负责单位是南京中医学院(即今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大成》执行单位是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即今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这是本单位首次承担的重量科研项目。为此组成了编写组,提出了《针灸大成》的科研设计书并定下了几项重要的前期科研题目。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难经校释
作者:  南京中医学院 著
ISBN号:  9787117108355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09

  目录
第YI篇 脉学 
第YI难 论切脉独取寸口以诊断疾病的原理 
第二难 论切脉的部位和阴阳属性 
第三难 论尺寸太过不及的反常脉象 
第四难 论脉的阴阳 
第五难 论诊脉的轻重指法 
第六难 论脉的阴阳虚实 
第七难 论四季的旺脉 
第八难 论寸口脉平而死的原理 
第九难 论从迟数脉辨别脏腑疾病 
第十难 论一脏脉象的十种变态 
第十一难 论歇止脉与脏气的关系 
第十二难 论虚实误治 
第十三难 论色脉尺肤诊法之间的关系 
第十四难 论损至脉的病证和治法 
第十五难 论四时正常和异常脉象 
第十六难 论五脏疾病脉与证的关系 
第十七难 论脉证相应与相反的预后 
第十八难 论脉法三部与脏腑经脉的配合及积聚痼疾的脉象 
第十九难 论男女的正常和反常脉 
第二十难 论阴阳伏匿的脉象 
第二十一难 论形病与脉病的关系 
第二十二难 论是动所生病与气血先后的关系 
第二篇 经络 
第二十三难 论经脉的长度与循行以及寸口、人迎脉在诊断上的价值 
第二十四难 论阴阳各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 
第二十五难 论十二经脉之数 
第二十六难 论十五别络之数 
第二十七难 论奇经的含义和内容 
第二十八难 论奇经八脉的循行和起止点 
第二十九难 论奇经八脉的病证 
第三篇 脏腑 
第三十难 论营卫的生成与循行 
第三十一难 论三焦的部位和功能 
第三十二难 论心肺的部位与气血营卫的关系 
第三十三难 论肝肺浮沉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第三十四难 论五脏所主的声色臭味液及五脏与七神的关系 
第三十五难 论腑的功能和脏腑相合 
第三十六难 论肾与命门 
第三十七难 论五脏与七窍的关系及阴阳气血的生理病理 
第三十八难 论脏五腑六 
第三十九难 论腑五脏六 
第四十难 论鼻臭耳闻与内脏的关系 
第四十一难 论肝有两叶 
第四十二难 论人体脏腑的解剖与功能 
第四十三难 论不进饮食七日而死的原理 
第四十四难 论七冲门的名称和部位 
第四十五难 论八会的部位和主治 
第四十六难 论老少寤寐不同的原因 
第四十七难 论面部独能耐寒的原因 
第四篇 疾病 
第四十八难 论疾病的三虚三实 
第四十九难 论正经自病与五邪所伤的区别 
第五十难 论五邪传变 
第五十一难 论喜恶与脏腑疾病的关系 
第五十二难 论脏腑发病的根本不同 
第五十三难 论七传与问脏的传变和预后 
第五十四难 论脏病腑病治疗的难易 
第五十五难 论积与聚的症状和鉴别 
第五十六难 论五脏积病 
第五十七难 论五泄的名称和症状 
第五十八难 论外感病的种类及其脉象 
第五十九难 论狂病与癫病的鉴别 
第六十难 论厥痛与真痛 
第六十一难 论望、闻、问、切 
第五篇 腧穴 
第六十二难 论脏腑井、荥穴数目的不同 
第六十三难 论井穴为始的道理 
第六十四难 论井、荥、俞、经、合穴的阴阳五行属性 
第六十五难 论井穴、合穴出入的意义 
第六十六难 论十二经原穴与三焦的关系 
第六十七难 论五脏募穴和俞穴的意义及其治疗作用 
第六十八难 论井、荥、俞、经、合五穴的意义和主治的病症 
第六篇 针法 
第六十九难 论补母泻子的治疗方法 
第七十难 论四时的不同刺法 
第七十一难 论针刺荣卫的深浅 
第七十二难 论迎随补泻的针刺方法 
第七十三难 论刺井泻荥法的运用 
第七十四难 论四时五脏的针刺方法 
第七十五难 论肝实肺虚应用泻火补水法的原理 
第七十六难 论补泻的方法和步骤 
第七十七难 论上工与中工治病技术的差别 
第七十八难 论针刺补泻的手法 
第七十九难 论迎随和母子补泻法的结合 
第八十难 论候气进针与出针 
第八十一难 论虚实证误用补泻的后果 
附:主要校勘版本和参考书目

  精彩内容
    **篇 脉学 
    本篇包括**难至二十二难,主要介绍了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正常与反常脉象等方面的内容。 
    在脉诊的基本知识方面,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法,并指出寸口部位寸关尺三部的阴阳属性、尺寸的长度及其位置的划分、与脏腑经络的配合关系,以及诊脉的轻重指法等。 
    在脉学的基本理论方面,首先指出独取寸口可以诊断疾病的原理,在于寸口是“脉之大会”,为十二经脉经气(脏腑之气)汇聚之处;其次又突出寸关尺三部中,尺部脉是十二经脉(脏腑)的根本,为“生气之原”之所系。并还论述了阴阳理论对脉诊的指导意义。 
    在正常脉象与反常脉象方面,论述了正常脉象是以胃气为根本,脉象是随着四时气候变化而变化的旺脉,并以此辨析其反常脉象。对反常脉象的论述,有辨别脏腑疾病的十变脉、歇止脉和损脉、至脉;有辨别寒热证的迟脉、数脉;有辨别虚实证的损小脉、实大脉;有阴阳相乘的覆溢脉和伏匿脉;还有脉证从舍、脉证相应、色脉尺肤相应以及测知预后良恶等等。 
    ……

  内容简介
《难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它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对汉以后的医学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用问答的体裁,辑为八十一难。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特别是对脉诊的论述,尤为精要,有创造性的立说。对三焦和命门的学说,提出了新的论点,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与病症以及五腧穴、原穴、俞穴和募穴在针刺治疗上的作用等。本书,对深入研究中医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 上下 全2册
作者:校注: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
出版时间2009
ISBN号:9787117111201
出版社:人民卫生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目录
卷第十四刺要论篇第五十刺齐论篇第五十一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志论篇第五十三针解篇第五十四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卷第十五皮部论篇第五十六经络论篇第五十七气穴论篇第五十八气府论篇第五十九卷第十六骨空论篇第六十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卷第十七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卷第十八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卷第十九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卷第二十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卷第二十一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卷第二十二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卷第二十三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卷第二十四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参考书目
基本信息

书名:针灸甲乙经校释(上)

作者:山东中医学院 校释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117108386

装帧:平装

目录

卷之一
精神五脏论第一
五脏变腧第二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五脏六腑官第四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十二原第六
十二经水第七
四海第八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漏刻第九
营气第十
营卫三焦第十一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津液五别第十三
奇邪血络第十四
五色第十五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卷之二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奇经八脉第二
脉度第三
十二经标本第四
经脉根结第五
经筋第六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卷之三
头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头直目上人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背自第二椎两旁侠脊各三寸下行至二十一椎下两旁
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面凡三十九穴第十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白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腹自幽门侠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峁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手太阳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卷之四
经脉第一上
经脉第一中
经脉第一下
病形脉诊第二上
病形脉诊第二下
三部九候第三
卷之五
针灸禁忌第一上
针灸禁忌第一下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缪刺第三
针道第四
针道终始第五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内容提要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书,也是最早最多地收集和整理古代针灸资料的重要文献。本书的内容主要取材于《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这三部书是晋代以前在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等方面带有总结性的主要医学著作,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针灸甲乙经校释(下册)

主编:  山东中医学院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语种: 简体中文

ISBN:9787117108393

目录:
 卷之六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阴阳大论第七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卷之七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痉第四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上

卷之八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经络受病人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
第二
五脏六腑胀第三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肾风发风水面且付肿第五

卷之九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颔项痛附)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癞疝遗溺癃第十一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卷之十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膈皆痛肩似拔
第五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卷之十一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

卷之十二
欠哕唏振寒噫嚏弹泣出太息淡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
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第二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著附)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妇人杂病第十
小儿杂病第十一
据校书目
引用及参考书目

商品描述:
  《针灸甲乙经校释(下册)(第2版)》分7卷。包括卷六—卷十二:《针灸甲乙经校释(下) (第2版)》对原文分别从提要、校勘、注释、语译、按语等编写,校勘精审,注释详明,语译通达,是对经典著作很有深度的全面整理。

诸病源候论校释(上)

作者:校注:南京中医学院
出版时间2009
书号:9787117109321
出版社:人民卫生版

目录
第一卷至第十卷风病虚劳病腰背病消渴病解散病伤寒病时气病热病温病疫疠病第十一卷至第二十卷疟病黄病冷热病气病脚气病咳嗽病淋病大小便病脏腑病心病腹病心腹痛病痢病湿■病九虫病积聚癥瘕病疝病痰饮病癖病否噎病第二十一卷至第三十卷脾胃病呕哕病宿食不消病水肿病霍乱病中恶病尸注病蛊毒病血病毛发病面体病目病鼻病耳病牙齿病唇口病咽喉心胸病四肢病

书名:诸病源候论校释(上)
作者:校注:南京中医学院
出版时间2009
书号:9787117109321
出版社:人民卫生

目录
第一卷至第十卷风病虚劳病腰背病消渴病解散病伤寒病时气病热病温病疫疠病第十一卷至第二十卷疟病黄病冷热病气病脚气病咳嗽病淋病大小便病脏腑病心病腹病心腹痛病痢病湿■病九虫病积聚癥瘕病疝病痰饮病癖病否噎病第二十一卷至第三十卷脾胃病呕哕病宿食不消病水肿病霍乱病中恶病尸注病蛊毒病血病毛发病面体病目病鼻病耳病牙齿病唇口病咽喉心胸病四肢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全新】全10册 中医经典校释系列从书 10本套装 黄帝内经诸侯源病论针灸甲乙经校释灵枢经校释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山东中医学院 河北医学院等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