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边界的社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跨越边界的社区

【正版全新】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项飙著 三联生活书店 修订版 真实北漂史 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63.5 全新

库存5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项飙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1885

出版时间2018-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纸张胶版纸

页数560页

字数419千字

货号00708

上书时间2020-10-10

汇珍书铺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全新】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项飙著 三联生活书店 修订版 真实北漂史 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商品描述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修订版)

项飙 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8年3月1日)

丛书名: 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平装: 56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807681885

条形码: 9787807681885

商品尺寸: 22.8 x 15.4 x 2.6 cm

商品重量: 721 g

品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ASIN: B0791WTKJJ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南苑地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正规化”及“分割—攫取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为便于历史比照,增绘了2017年“浙江村”疏解前分布示意图。

编辑推荐

三联生活书店出品。“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修订版)——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

作者简介

项飙,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除《跨越边界的社区》外,著有Global Body Shopping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8年度美国人类学协会安东尼利兹奖。中译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合编Return: Nationalizing Transnational Mobility in Asia (杜克大学出版社 2013)。获2012 William L. Holland 奖、英国科学院中期职业发展奖等。近的中文文章包括“中国社会科学‘知青时代’的终结”等。

目录

目 录

序一(修订新版序)让他们看到饱满的自己

序二 正规化的纠结:北京“浙江村” 和中国社会二十年来的变化

序三 2005 年英译版序言(节选)

 一章 引论:从日常行为的角度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奇怪”的社区

现代和传统 

总体和具体 

第二章 走进“浙江村”

创造中的社区

系 

在互动中认识对方 

“温州的大学生”

本书的写法 

第三章 周家一日

看图说话:区位与扩张

两拨人 

各人的年谱 

住房、设备和投资

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来客

两年以后

小姊夫家 

第四章 1984:来到北京

史前史 

哥伦布的故事 

来到北京 

松紧两条链 

一起干 

摆地摊—游击战 

第五章 1986—1988:站稳脚跟

登堂入室

进攻 

联手:出租和引厂进店之争 

执照 

发明代销 

“无本生意” 

能人、自己人和永嘉人 

“不宜久留”

第六章 1988—1992:扩张

皮夹克热 

定销 

边贸 

老外进村和发包

批发点 

打通:“全国性流动经营网络”的形成 

为什么扩散 

布料市场 

辅料市场 

劳务市场 

资金市场 

“家”还是“家乡”? 

改造家族 

生活体系 

居住格局

纠纷的解决

“打天下”

房东和房客

逃跑

第七章 1992—1995:乱里挣钱

进入大商场:关系的艺术

大转包

小转租 

营业员 

“京温”故事 

市场热和摊位热

新招数 

办手续

保护人

生意圈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 

大院

多人合作和多向投资 

乱极了 

自卫组织和公安系统 

帮派的形成 

帮派组织

帮派和大人物

联络处和联防队

第八章 1995:波折和回潮

建立爱心小组

“搭架子”和合同策略

对弈策略的挫折

刘家大院 

风波乍起

突然的变化

自拆阶段

强行拆除 

3 个月以后…… 

大院卷土重来

新热点

第九章 讨论:关系丛

分离和重叠 

大小相配——社区的基本格局 

“锁住”

亲友锁客户 

关系丛

关系中人 

比较:开放下的聚合

第十章 未来:新社会空间

新空间

“套”

跨越边界的社区 

后记:理解的知识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索引

序言

序二 正规化的纠结:北京“浙江村” 和中国社会

二十年来的变化1

中国大陆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变化让人有难以名状的感觉。我们一方面觉得这些变化是正常的、合乎逻辑的(比如市场原则越来越普遍),但是冷不丁就遇上了原来想不到的种种怪象(比如医疗制度改革使得看病更贵更难)。所谓怪象,不仅是因为这些现象不合理、在意料之外,而且我们难以以惯有的思路对它们加以解释。怪象的不合理是明摆着的,但我们又觉得似乎别无选择。历史沿着看似合理的路径走进了错误的房间。现在我们似乎不知道该期望什么、怎么期望,甚至不敢期望。难怪“纠结”成为21世纪初使用频率 高的新词之一。

北京城南“浙江村”近二十年的变化是这个“纠结中国”的一部分。“浙江村”是由来自浙江温州地区的服装加工、经营户于20世纪80 年代中期形成的聚居区,人口规模多时曾达到近十万。“浙江村”的发展完全在政府规划之外,大部分的家庭作坊没有注册,治安和环境“ 脏乱差”,是一个典型的非正规经济。虽然非正规经济在全世界、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浙江村”又有其特殊性。它是由一穷二白的流动农民在离天安门广场不足五公里的地方形成的,是在面临着严格的社会控制、在当地政府的不断轰赶清理(通过没收生活生产工具、断水断电、限期搬走、强行驱逐等方式把外来者赶出北京,其中以1995 年11 月的大清理 为彻底)中不断壮大的。反过来它又不断推进城市社会的变化。

我在1992 年到1998 年间花六年时间调查“浙江村”,认为它用实践有力地驳斥了当时中国精英主义的改革思路,特别是强调自上而下的理性设计和“中国人素质太差,改革不易”等论调。我当年的预期是,像“浙江村”这样的“新社会空间” 2将逐步正规化,成为推进城市社会前进的持续动力。我这样预期是因为,首先,在市场化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浙江村”经济将上规模、上档次。由于“浙江村”经济是深深嵌入社区组织中去的,经济的提升将带来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进而提高他们表达利益的能力,获得更高程度的政府认可。同时,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将使得政府权力更有限但是更有效,从而和“浙江村”这样的新空间更好地对接。我在当时 大的服装批发市场(京温市场)和“浙江村人”兴建的 大的住宅兼加工小区(JO 大院)里帮助组建了民间组织“爱心小组”,就是希望推进他们的自我组织能力和与正式权力的互动能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全新】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项飙著 三联生活书店 修订版 真实北漂史 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