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梵问学集——佛教与中印文化关系研究(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正版全新】华梵问学集——佛教与中印文化关系研究(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
117
¥
75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王邦维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1046705
出版时间2019
装帧平装
定价75元
货号06692
上书时间2020-06-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全新】华梵问学集——佛教与中印文化关系研究(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 商品描述
-
华梵问学集——佛教与中印文化关系研究(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作 者:王邦维 著
书 号:ISBN978-7-311-04490-9
定 价:75.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研究佛教与中印文化关系的论文集,包括略论古代印度佛教的部派和大小乘问题,释迦牟尼时代以后的提婆达多派,说一切有部与中国佛教史的研究,论安世高及其所传学说的性质,禅宗所传祖师世系与印度佛教的付法藏传统,法显与《法显传》:研究史的考察,扶南沙门曼陀罗事迹钩沉,题敦煌本《南海寄归内法传》,法显与佛教律在汉地的传承,论阿富汗新发现的佉卢文佛教经卷,关于法显从斯里兰卡带回的几种佛经,佛教神话中的“字书”,玄奘的梵音“四十七言”和义净的“四十九字”,从安然的著作看中国唐代的悉昙之学,锦绮之花:关于古代佛经的翻译,“洛州无影”与“天下之中”,“都广之野”、“建木”与“日中无影”,佛教的“中心观”与古代中国的文化优越感,佛教观念中的“众生”与“民族”,还有关于《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王玄策事迹钩沉》等著作的书评。
目 录
1 略论古代印度佛教的部派和大小乘问题 / 1
1.1 疑问的提出 / 1
1.2 什么是部派 / 4
1.3 什么是大乘 / 8
1.4 部派与大乘 / 10
1.5 结束语 / 18
2 论义净时代的印度佛教寺院 / 21
2.1 寺院内部的组织 / 21
2.2 寺院的经济活动 / 30
2.3 寺院的生活 / 39
2.4 寺院的教育 / 44
3 论释迦牟尼时代以后的提婆达多派 / 49
4 说一切有部与中国佛教史的研究 / 55
5 论安世高及其所传学说的性质 / 62
5.1 “菩萨”和“开士” / 63
5.2 所谓“安世高学派” / 66
5.3 大乘经还是小乘经? / 68
5.4 结语 / 71
6 譬喻师与佛典中譬喻的运用 / 73
6.1 究竟什么人算是譬喻师? / 74
6.2 所谓譬喻师从哪儿来? / 79
6.3 譬喻师在说一切有部之内还是之外? / 80
6.4 譬喻师与佛典中譬喻的运用 / 81
7 禅宗所传祖师世系与印度的付法藏传统 / 86
7.1 敦煌本《坛经》中的印度祖师世系 / 86
7.2 《坛经》与印度佛教的付法藏传说 / 87
7.3 其他的印度佛教祖师传法世系传说 / 89
7.4 僧祐记载的说一切有部祖师世系 / 91
7.5 上座部所传的两种祖师世系 / 93
7.6 佛教的部派与付法藏传说的形成 / 94
7.7 说一切有部与禅宗所传祖师世系 / 94
8 《大乘二十二问》之末一问——昙旷对佛教部派问题的认识 / 96
9 法显与《法显传》:研究史的考察 / 102
9.1 19世纪以前 / 102
9.2 19世纪 / 105
9.3 20世纪至今 / 107
9.4 结语:三点建议 / 114
10 扶南沙门曼陀罗事迹钩沉 / 116
11 题敦煌本《南海寄归内法传》(P.2001) / 123
12 略论大乘《大般涅槃经》的传译 / 128
12.1 大乘佛教的《大般涅槃经》 / 128
12.2 《大般涅槃经》的梵文残本 / 129
12.3 《大般涅槃经》的三种汉译本 / 130
12.4 《大般涅槃经》的两种藏译本 / 131
12.5 《大般涅槃经》的突厥语译本 / 131
12.6 《大般涅槃经》的粟特文译本 / 132
12.7 《大般涅槃经》残本的梵汉对照 / 132
12.8 《大般涅槃经》几种文本的来源 / 141
12.9 大乘《大般涅槃经》形成的年代问题 / 144
12.10 从汉译本推测大乘《大般涅槃经》早期的形态 / 145
12.11 “前分”与“后分” / 147
12.12 从大乘佛教的历史看《大般涅槃经》 / 150
13 “杂藏”考 / 153
13.1 问题的提出 / 153
13.2 佛教部派文献中讲到的“杂藏” / 154
13.3 大乘文献中讲到的“杂藏” / 158
13.4 “杂藏”包括哪些经典? / 159
13.5 南传上座部的《小部》经典 / 161
13.6 法显翻译的《杂藏经》 / 162
13.7 “杂藏”:中国汉地的新理解 / 163
14 跋梵文贝叶经说出世部比丘律Abhisamācārika / 166
15 论阿富汗新发现的佉卢文佛教经卷 / 180
16 关于法显从斯里兰卡带回的几种佛经 / 188
17 法显与佛教律在汉地的传承 / 194
17.1 法显赴印前佛教律在汉地传承的情况 / 194
17.2 法显求法所带回的律典 / 197
17.3 法显与汉地律的传承 / 201
17.4 结语:法显的意义 / 203
18 佛传神话中的“字书” / 206
19 玄奘的梵音“四十七言”和义净的“四十九字” / 211
20 北凉昙无谶依龟兹国文字说十四音事辩证 / 218
20.1 问题的来由 / 218
20.2 《大般涅槃经》的原本 / 223
20.3 “十四音”的来源 / 226
20.4 龟兹语中的元音 / 228
20.5 所谓“中天音旨” / 229
20.6 慧琳的误解与误解的原因 / 231
21 鸠摩罗什《通韵》考疑暨敦煌写卷S.1344号相关问题 / 233
21.1 小引 / 233
21.2 所谓鸠摩罗什《通韵》的根据 / 234
21.3 鸠摩罗什撰写过《通韵》吗? / 235
21.4 《大般涅槃经》与《通韵》 / 239
21.5 “五十二字说”与《通韵》 / 240
21.6 僧睿传过“悉昙章”吗? / 241
21.7 所谓《通韵》非鸠摩罗什所撰 / 242
22 从安然的著作看中国唐代的悉昙之学 / 243
22.1 引言 / 243
22.2 关于安然 / 244
22.3 安然有关悉昙的三部著作 / 244
22.4 关于悉昙与悉昙之学 / 246
22.5 从安然的著作看中国唐代的悉昙之学 / 247
22.6 结语 / 252
23 “锦绮之花”:佛经的语言、文本与翻译 / 254
23.1 经典怎么形成:早期佛经的语言和翻译问题 / 255
23.2 经典怎么流传:佛经流传过程中的文本 / 256
23.3 翻译还是文本转换:汉译佛经的特点 / 265
23.4 “改治”:文本转换的另一个例子 / 266
23.5 一点余论:翻译是什么? / 267
24 郑樵《通志•七音略》中的“胡僧”及其他 / 269
25 “洛州无影”与“天下之中” / 281
25.1 问题的由来 / 281
25.2 高楠顺次郎的解释 / 283
25.3 我十七年前的看法 / 283
25.4 十二年前的一个发现 / 284
25.5 新的不同意见 / 284
25.6 新的考察:究竟什么是“无影”? / 285
25.7 测景台建于何时? / 288
25.8 “洛州无影”与“天下之中” / 290
25.9 附言与结语 / 293
26 “都广之野”“建木”与“日中无影” / 295
26.1 “周公测影”与“地中” / 295
26.2 “都广之野”与“建木” / 297
26.3 “天下之中”与“日中无影”:
观念从何而来? / 299
26.4 结语 / 302
27 佛教的“中心观”与古代中国的文化优越感 / 304
28 佛教观念中的“众生”与“民族” / 319
28.1 “民族”与“众生” / 319
28.2 “众生”与“众生平等” / 320
28.3 “中国”与“弥梨车”:古代印度的理解和偏见 / 321
28.4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教的传播与民族 / 323
28.5 民族和民族心态的调适 / 327
28.6 佛教众生平等的理想与世界大同 / 328
附录
1 书评:Studien zur Indologie und Buddhismuskunde / 329
2 书评:Sanskrit?蛳Texte aus dem buddhistischen Kanon:
Neuentdeckungen und Neueditionen / 336
3 书评:Xuanzangs Leben und Werk / 342
4 书评:Untersuchungen zur buddhistischen Literatur / 349
5 书评:《王玄策事迹钩沉》 / 357
6 评新出的两种慧超《往五天竺国传》
研究著作 / 362
参考文献 / 369
索引 / 383
后记 / 39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