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一直与众不同(淑敏散文精选青少版)
  • 你一直与众不同(淑敏散文精选青少版)
  • 你一直与众不同(淑敏散文精选青少版)
  • 你一直与众不同(淑敏散文精选青少版)
  • 你一直与众不同(淑敏散文精选青少版)
  • 你一直与众不同(淑敏散文精选青少版)
  • 你一直与众不同(淑敏散文精选青少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你一直与众不同(淑敏散文精选青少版)

21.95 4.6折 48 全新

库存11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毕淑敏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8763652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8975046

上书时间2024-12-22

安岳县墨韵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言

对于中国现在的少年人来说,没有一个春天,像2020年的春天冷凛而惊涛骇浪。它必将以火炭般的温度和震撼,烙在你记忆的深处,永不磨灭。
疫情中,我也在复工复产。在我所有作品中,淘选出若干篇章,组成了这本书。希望在这个特别的时刻,送到你手上。在我和你的心灵间,搭起一座小小的文字桥。
我现已老迈,发摇齿落。我并不悲观,也不后悔,只是还有许多话要对今天的少年和青年人说。年龄的变化,并不是在某一天突然发生的,而是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递进而来。我也曾年少,也曾有无尽的勇气和好奇心,也曾犯过无数的错误,做过很多幼稚可笑的事情。同时,还用很多时间思考过很多问题,我愿意在这本小书中和你分享。
这本书大致分成了六个小辑:探秘、启示、心理、亲情、温情、感悟。它们多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因为我小的时候,喜欢听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来自我自己,有些是我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不管故事是从哪里来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儿——在这个世界里,你如何成长?
成长自然离不开老师,这让我们很容易有一个错觉,觉得成长只发生在学校里,因为那里才有老师啊。其实,成长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只要我们自己做一个成长的有心人。老师可以是任何人,比如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
请想想啊,古代才有多少人呢?现在地球上的人数比那时可多多了,同样,老师的数目也翻了很多倍啊。再说,老师也并不仅限于人类,植物、动物、天地、星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如果你能做虚心学习的有心人,那么,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你的老师。你不断求教,不断观察思考,情感会变得丰沛,人生会变得润泽,成长就加速度。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小的时候,绝不会想到科技进步的幅度如此惊人。同理,我想你们也将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那么,有没有不变的东西呢?我认定一定有。这就是人类的优秀品质和不断沉思的传统。所以,这本书里,我主要谈的是这方面的感悟。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少年时代就懂得这些,我的人生一定会比现在更有趣和有意义。我坚信,只要掌握了这些不变的真理,未来的人生之路一定会有更多的选择,演绎出更绚烂的浩瀚和精彩。
毕淑敏
2020年春



导语摘要

    《你一直与众不同:毕淑敏散文精选(青少版)》主要针对的读者是12岁至18岁的青少年,以励志、青春为主线,期望给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正确的指引,帮助其健康成长、成才。我们希望在书中能让青少年体会到平凡的人在学习、生活、事业、亲情、友情等诸多方面所展现出的伟人一般的聪慧。本书*终告诉广大青少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掌握着改变命运的密码,都能够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



作者简介

 毕淑敏,祖籍山东,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现为作家、心理学家、内科主治医师。十六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服役十一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花冠病毒》《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被选入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



目录

Part 1 成长•探秘篇
自信课 / 3
面具后面的脸 / 8
每天都冒一点儿险 / 16
你不能要求没有风暴的海洋 / 20
啊,原来你是一只老虎 / 22
别给人生留遗憾 / 36
苦难不是牛痘疫苗 / 42
请为你的夸奖道歉 / 48
人可以限度地逼近真实 / 50
逃避苦难 / 55
兴趣就像食物,越丰富越好 / 59
Part 2 励志•启示篇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 67
你的身体里必有一颗成功的种子 / 70
目标要趁早 / 72
卑微也是我们的朋友 / 75
我在寻找那片野花 / 78
过去不等于未来 / 83
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 / 86
发出声音永远是有用的 / 88
比树更长久的 / 92
积木别墅 / 95
顽强比坚强更重要 / 100
Part 3 心理•表情篇
致不美丽的女孩子 / 105
你究竟说了些什么 / 108
任何成瘾都是灾难 / 119
流露你的真表情 / 125
藏獒与虎皮鹦鹉 / 130
心灵拒绝创可贴 / 137
护林员 / 144
如果生气是一匹野马 / 148
等待你的第二颗糖 / 152
让我们倾听 / 157
拍卖你的生涯 / 163
看着别人的眼睛 / 172
你站在金字塔的第几层 / 176
Part 4 亲情•少年篇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 185
儿子方程式 / 188
在儿子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 / 194
妈妈,“请跟上” / 196
教你生病 / 199
额头与额头相贴 / 203
爱的回音壁 / 209
青虫之爱 / 212
盲人看 / 218
“想也没想”可不行 / 221
白雪下的暴力 / 225
苦难之后 / 230
Part 5 温情•幸福篇
幸福的七种颜色 / 237
心是一只美丽的小箱子 / 241
你要好好爱自己 / 244
提醒幸福 / 249
带上灵魂去旅行 / 254
送你幸福瓶 / 258
写“福”字的女孩儿 / 262
感动是一种能力 / 266
家问 / 269
造心 / 274
心轻者上天堂 / 278
保持惊奇 / 281
女孩儿,请与我同行 / 287
Part 6 感悟•静思篇
精神的三间小屋 / 293
在火焰中思索 / 297
机遇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降临的 / 300
一百万年之前 / 303
人心要有准则 / 307
研究真诚 / 309
病中读书谱 / 313
你是否需要预知今生的苦难 / 317
人生有三件事不可俭省 / 321
生命的借记卡 / 323
用宽容治愈焦虑 / 330


 



内容摘要

    《你一直与众不同:毕淑敏散文精选(青少版)》主要针对的读者是12岁至18岁的青少年,以励志、青春为主线,期望给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正确的指引,帮助其健康成长、成才。我们希望在书中能让青少年体会到平凡的人在学习、生活、事业、亲情、友情等诸多方面所展现出的伟人一般的聪慧。本书*终告诉广大青少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掌握着改变命运的密码,都能够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



主编推荐

 毕淑敏,祖籍山东,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现为作家、心理学家、内科主治医师。十六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服役十一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花冠病毒》《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被选入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



精彩内容

PART 1

成长·探秘篇

痛苦和磨难,

是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只有接受这一事实,

我们才能超越它,

更加看清生命的意义。

 

 

 

 

自信课

1972年的一天,领导通知我速去乌鲁木齐报到,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在停顿若干年后次招生,只分给阿里军分区一个名额,首长经过研究讨论决定让我去。

按理说,我听到这个消息应该喜出望外才是。且不说我能回到平地,吸足充分的氧气,让自己被紫外线晒成棕褐色的脸庞“休养生息”,就是从学习的角度讲,  “重男轻女”的部队能够把这样宝贵的的名额分到我头上,也是天大的恩惠了。但是在记忆中,我似乎对此无动于衷,也许是雪山缺氧把大脑冻得迟钝了。我收拾起自己简单的行李,从雪山走下来,奔赴乌鲁木齐。

1969年,我从北京到西藏当兵,那种中心和边陲的,文明和狂野的,优裕和茹毛饮血的,高地和凹地的,温暖和酷寒的,五颜六色和纯白的……一系列剧烈反差让我的心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距离死亡咫尺之遥,面对冰雪整整三年,我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天真烂漫的城市女孩儿,内心已变得如同喜马拉雅山万古不化的寒冰般苍老。我不会为了什么突发事件和急剧的变革而大喜大悲,只会淡然承受。

入学后,从基础课讲起,用的是第二军医大学的教材,教员由本校的老师和新疆军区总医院临床各科的主任、新疆医学院的教授担任。记得有一次,考临床病例的诊断和分析,要学员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那是一个不复杂的病案,大致的病情是由病毒引起的重度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发烧、流涕、咳嗽、血象低,还伴有一些阳性体征。我提出方案的时候,除了采用常规的治疗外,还加用了抗生素。

讲评的时候,执教的老先生说:“凡是在治疗方案里使用了抗生素的同学都要扣分。因为这是一个病毒感染的病例,抗生素是无效的。如果使用了,一是浪费,二是造成抗药性,三是无指征滥用,四是表明医生对自己的诊断不自信,一味追求保险系数……”老先生发了一通火,走了。

后来,我找到负责教务的老师,讲了课上的情况,对他说:“我就是在方案中用了抗生素的学员。我认为那位老先生的讲评有不完全的地方,我觉得冤枉。”

教务老师说:“讲评的老先生是新疆著名的医院的内科主任,他的医术在整个新疆是首屈一指的。他是权威,讲得很有道理。你有什么不服的呢?”

我说:“我知道老先生很棒。但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他提出的这个病例并没有说出就诊所在的地理位置。比如要是在我的部队,在海拔五千米以上的高原,病员出现高烧等一系列症状,明知是病毒感染,一般的抗生素无效,我也要大剂量使用。因为高原气候恶劣,病员的抵抗力大幅度下降,很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如果到了临床上出现明确的感染征象时才开始使用抗生素,那就晚了,来不及了。病员的生命已受到严重威胁……”

教务老师沉默不语。后,他说:“我可以把你的意见转告给老先生,但是,你的分数不能改。”

我说:“分数并不重要。您听我讲完了看法,我已知足了。”

教室的门开了,校工闪了进来,搬进来一把木椅子摆在讲案旁,且侧放。我们知道,老先生又要来了。也许是年事已高,也许是习惯,总之,老先生讲课的时候是坐着的,而且要侧着坐,面孔永远不面向学生,只是对着有门或有窗的墙壁。不知道他这是积习,还是不屑于面对我们,或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这一次,老先生反常地站着。他满头白发,面容黢黑如铁,身板挺直如笔管,让我笃信了他曾是医官一说。

老先生目光如锥,直视大家,音量不大,但在江南口音中运了力道,话语中就有种清晰的硬度了。他说:“听说有人对我的讲评有意见,好像是一个叫毕淑敏的同学。这位同学,你能不能站起来,让我这个当老师的也认识你一下?”我只有站起来。  老先生很注意地看了我一眼,说:“好,毕淑敏,我认识你了,你可以坐下了。”

说实话,那几秒钟真把我吓坏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说出的话就像注射到肌肉里的药水一样,是没办法抠出来的。

全班寂静无声。

老先生说:“毕淑敏,谢谢你。你是好学生,你讲得很好。你的话里有一部分不是从我这儿学到的,因为我还没有来得及教给你那么多。是的,作为一个好的医生,一定不能全搬书本,一定不能教条,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在这一点上,你们要记住,无论多么好的老师,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规则都教给你们。我没有去过毕淑敏所在的那个五千米高的阿里,但是我知道缺氧对人的影响。在那种情况下,她主张使用抗生素是完全正确的。我要把她的分数改过来……”

我听到教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欢呼。因为写了抗生素治疗的不仅我一个,很多同学都为这一改正而欢欣。

老先生紧接着说:“但在全班,我只改毕淑敏一个人的分数。你们有人和她写的一样,还是要被扣分。因为你们没有说出她那番道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你现在再找我说也不管事了,即使你是冤枉的也不能改。因为就算你原来想到了,但对上级医生的错误没敢指出来。对年轻的医生来说,忠诚于病情和病人,比忠实于导师要重要得多。必要的时候,你宁可得罪你的上司,也万万不能得罪你的病人……”

这席话掷地有声。事过这么多年,我仍旧能够清晰地记得老先生如锥的目光和舒缓但铿锵有力的语调。平心而论,他出的那道题目是要求给出在常规情形下的治疗方案,而我竟从某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出发,并苛求于他。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的不够全面的异议,老先生表现出了虚怀若谷的气量和真正的医生应有的磊落品格。

真的,那个分数对我来说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此番高屋建瓴的话语中悟察到了一个优等医生的拳拳之心。

我甚至有时想,班上同学应该很感激我的挑战才对。因为没过多长时间,老先生就因为身体的关系不再给我们讲课了。如果不是我无意中创造了这个机会,我和同学们的人生就会残缺一段非常宝贵的教诲。

我的三年习医生涯,在我的生命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我从生理上洞察人体,也从精神上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信任。我知道了我们的灵魂居住在怎样的一团组织之中,也知道了它们的寿命和局限。如果说在阿里的时候我对生命还是模模糊糊的敬畏,那么,老师的教诲使我确立了这样的观念:一生珍爱自身,并把他人的生命看得如珠似宝,全力保卫这宝贵而脆弱的珍品。

 

 

 

面具后面的脸

参观新墨西哥州乔治·奥尔夫博物馆附近的女子艺术辅导学校。乔治·奥尔夫是美国杰出的女画家之一,她的《头骨和白玫瑰》,表达着经典的凄美和让人战栗的死亡体验。在她去世后,遵照她的遗嘱,开办了女子艺术辅导学校。

指导教师杰茜娅白发黑衣,举止卓尔不群,目光熠熠生辉。一句话,开门见山。她说,我们开设的艺术指导课程,不仅仅是指导艺术,更是指导人的全面发展。比如,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经过艺术训练的女生,她们的领导才能就有所加强。

我很感兴趣,问,这是为什么?艺术和领导,通常好像是不搭界的。

杰茜娅说,艺术让人的大脑全面发展,增强人的自信心。特别是女孩子,她们的艺术才能往往是比较突出的。如果受到重视,得到相应的训练,她们就会发现自己是有价值的。如果她的艺术作品出色,就会不断地获奖。这样,她们就有了成功的经验。对一个孩子来说,什么重要呢?就是有成功的经验,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在正常的学校里,让孩子能有成功经验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的。学习文法和数理化,是很枯燥的过程。很多孩子不适应。只有少数的孩子能在常规的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大多数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

可以这样说,常规的学习,给予孩子们失败的经验比较多。但是,学习艺术就不是这样了。

首先我们相信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每一个孩子,都必定有所长。它们冬眠着潜伏着,等待人们的挖掘。不存在“有没有”的问题,是“一定有”,只是需要发现。再者,艺术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允许广阔的想象,关于成功的概念,也是更为开放和宽松的。而且,孩子和成人,谁离艺术的真谛更近一些呢?是孩子。她们对世界,有直觉的把握,在创作的同时,也更清晰地感觉到了真实的世界。她们在艺术中学习,这种成功的经验,会蔓延开来,延展到她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一番话,颇有醍醐灌顶之感。当我们的某些父母只是把艺术作为一种训练一种特长,甚至当成一块高考就业的敲门砖的时候,杰茜娅她们,已经巧妙地把它变成了赋予孩子初成功体验的阶梯。

是啊,有什么比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孩子的体验和记忆更重要更珍贵的东西呢?回想我们的一生,所以会有种种的命运,虽不敢说全部,但其中偌大的一部分,是源自我们童年经验的烙印。精神分析派的师长甚至不无悲观地说,每个人一生将要上演的脚本,都已在我们六岁前的经历中秘密写定。如此说来,谁能改变一个孩子的童年体验,谁就能改变他眼中的世界和他人生的蓝图。

人的记忆是非常奇怪的东西。我们希望它记住的东西,它虚与委蛇,给你一个过眼烟云。我们希望它遗忘的东西,它执拗着,死心塌地地铭记。记忆的钢钉,就这样不由分说地楔入到灵魂软弱偏僻的地方,却从那里发布一道道指令,陪伴你到永远。背负无法选择的记忆,挺进在人生的曲径上。记忆是有魔法的,它轻而易举地决定着我们的好恶,指导着我们的行动,规定着我们的决策,甚至操纵着我们的生涯……

中国有句俗话,叫作“三岁看老”,看来和弗洛伊德老先生的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话有前瞻之明,但也有掩饰不住的悲观和宿命。三岁之前,孩子在无知无识中酿出了怎样咸苦的卤水,让他的一生在此凝固?或者反过来说,面对着一个孩子,成人世界有什么力量,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沁入思维的草地,从此染绿他一生的春秋?

杰茜娅女士的话,正是在这个微妙的层面,给我启迪和震撼。如果说教育是一种外在的渗透。那么,让孩子们深入到艺术的创造之中去,就生出了发自内在的事半功倍的奇效。让蛰伏内心的翅膀舒展开来,让成功的霞光照亮漆黑的眸子,让初的成功烙在心扉的玄关……童年的珍藏,就会在漫长的岁月发酵,香飘一路。

面对着这样的理论和尝试,我肃然起敬。

我说,你这里走出多少艺术家?

杰茜娅说,我从来没有统计过。

我说,哦,她们还小。艺术的成功要很多年后才见分晓。我知道现在谈这些,一切都为时过早。

杰茜娅说,不仅因为统计操作上的困难。开办这个学校,并不是为了从小培养出几个艺术的天才,是为了更多的孩子生活中多一些阳光和快乐,发展健全的人格。我把孩子们的艺术品都保存了起来。其实,对于她们来说,这些并不是艺术,是另外一种心灵的表达。她们并不是为了成为艺术家才进行创造的,她们把艺术当成了心灵的一部分。但是,这不正是艺术原始根本的标志吗!

我说,能否让我看看孩子们的艺术创造?

杰茜娅说,好吧。请跟我来。在仓库里。

那一天,是休息日。宽敞的校舍里没有一个人。我走在寂静的走廊,忽然生出心灵探险的感觉。想象不出我将看到的是怎样的作品,但我确知那是一扇扇年轻的珠贝分泌出的珍珠,不论它们圆还是不圆。

杰茜娅捧出一摞石膏面具。我说,这是什么?

杰茜娅说,这是我们做过的一次练习。题目是《面具后面的脸》。

我说,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啊。

杰茜娅说,是这样的。孩子们渐渐长大的过程,也就是她们对成人世界渐渐认识的过程。她们脱去了初的纯真,学会戴上了面具。没有面具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但是,人不能总在面具后面生活,特别是人对自己的面具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知道哪些是面具,哪些是真实的自我。明白自己的面具是怎么来的,如果有可能,要将面具减少到少。要使真我和面具尽可能地统一起来。

总之,就是对面具有一个明白的认识和把握,不能让面具主宰一切。

很深刻,也很玄妙。我说,能让我看一个具体的孩子的创作吗?

杰茜娅说,好啊。说完,她就从一摞面具中挑选出了一个,递给我。

这是一个美丽的面具。石膏模型的正面,是如花的笑脸。挑起的眉梢,长而上翘的睫毛,桃色的腮和银粉的唇。各种色彩涂得很到位很和谐,甚至可以说是性感的。

我说,很美。

杰茜娅说,是啊。这个女生的名字我不告知你,就叫她安娜吧。安娜在人前就是这个样子。可是,你看看面具的后面。

我把面具翻了过来。在面具的凹陷中,填满了石子和羽毛。石子是尖锐和粗糙的,棱角分明。羽毛肮脏残破,绝非常见的蓬松温暖,支支像劣质的鹅毛笔,横七竖八的乱戳着。特别是在面具背后的眼眶下面,画着一串串黑色的水滴,每一滴都拖着细长的尾巴,仿佛蝌蚪正从一个黑色的湖泊源源不断地游出来……

这个没有一个字一句话的面具,如同医院做冷冻治疗的雾气,把一种彻骨的寒冷传递到我的指掌。

是的。这就是安娜的内心,她的另一张面孔,更真实的面孔。她的母亲患癌症去世了。安娜目睹了她从患病到死亡的痛苦的过程,这使她深受刺激。

她的父亲酗酒,夜夜醉得不省人事。她只有寄居在亲戚那里。她每天都在微笑,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她生怕别人不喜欢她。如果没有这种艺术的创造和表达,没有人知道她的痛苦。她被压抑的内心在这种创造中得到了舒缓,也使她认识到自己的分裂和冲突。她开始调整自己,认识到母亲的去世并不是自己的过错,她并不负有让别人都喜欢她的使命。她可以在人前流泪,也可以直率地表达自己,她有这个权利。

听到杰茜娅女士说到这里,我才深深地嘘出了一口气。是的,你能说这是简单的艺术吗?不能。你能说这不是艺术吗?不能。孩子和艺术就这样天衣无缝地黏合在一起,艺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艺术直击心扉。

我说,还有吗?我非常喜欢你和孩子们的创意。

杰茜娅说,这里还有女孩子们画的画。是命题的画,题目就叫《八十岁的奶奶》。乔治·奥尔夫说过:颜色和语言的意义是不一样的。颜色和形状比文字更能下定义。

我说,是请一位老奶奶做模特,让孩子们画她吗?

杰茜娅说,没有老奶奶做模特。或者说,模特就是她们自己。

我说,此话怎讲?

杰茜娅说,我要求每个孩子对着镜子,想象自己八十岁时候的模样。要画得像,让别人一看就知道那是你。要画出沧桑和年纪的痕迹,还要画出你的职业和家庭对你的影响。因为这些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在人的相貌上体现出来。

当然了,在画画之前,你要为自己写出一个小传。八十岁的人,不是凭空变成的,是经历了很多过程的人。你要心中有数,她到底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你才能画好她。

我说,真是有趣得很。您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杰茜娅说,除了画画的基本技巧以外,我想让女孩子们知道年纪和衰老,是正常的,不是可怕的。只要她们活着,就一定会变老。她们将在自己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