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的意蕴
  • 《红楼梦》的意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红楼梦》的意蕴

29.46 5.0折 59 全新

库存11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勇强 张庆善 苗怀明 等著,叶朗 顾春芳 主编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95036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29566524

上书时间2024-12-18

安岳县墨韵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主编序
叶 朗 顾春芳

我们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座谈会上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恩格斯说,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的这句话对我们当今的人才培养非常有启发。我们谈人才,一般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不注重引导青少年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恩格斯谈人才,首先是说“思维能力”,接着说“热情和性格”,然后是“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这就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也使我们的眼光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遮蔽中解放出来。
21世纪的人才培养,要注重精神、性格、胸襟、涵养等方面的要求。我们需要的人才,应该有着高尚的人格、完满的人性、审美的心胸、良好的修养,是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才,不仅具有高层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具有广阔的眼界和胸襟,致力于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致力于追求人生的神圣价值。
美育是灵性的教育,不是技能的教育。康德认为审美可以把人从各种现实的功利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席勒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思想,他进一步认为只有“审美的人”才是“自由的人”“完全的人”。法兰克福学派把艺术的救赎与反对“异化”、反对“单向度的人”以及人对自我解放的追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海德格尔更是倡导人要回到具体的生活世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回到一种“本真状态”,达到“澄明之境”,从而领悟万物一体的智慧。
一个真正有审美意识的人,一个伟大的诗人,都是真挚的人,审美意识使他们成为尚、正直、道德、自由的人。个人自由的实质,就是如何一步一步超越外在束缚、提升精神境界的问题。如果每个人的精神境界都逐步得到了提高,整个社会的自由度也必将得到提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更美好的世界,“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个人境界的提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关涉整个社会的发展。
美育是给人希望和意义的教育。美育不只是教人知识,更是要教人生活,体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升人在审美中超越有限把握整体的能力,涵养高尚的心灵和行为,培养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这既是审美的培育,也是德性的培育。唯有美的感悟,才能变换人的心地,变换心地才能变换气格,变换气格才能提升境界。从这个角度来说,美育和人文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华美育精神把塑造“心灵美”放在首位。美育的内涵,应该超出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传授,它的目标是引发心灵的自由和创造,引发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养成和谐的人格和完满的人性。这就是孔子说的“诗可以兴”。“兴”,按照王夫之的阐释,就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勃发,就是灵魂的觉醒,就是对人的精神从总体上产生一种感发、激励和升华的作用,使人成为一个有志气、有见识、有作为的人,一个心胸广阔、朝气蓬勃的人,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的境界。心灵美、精神美,本质上是一种爱,是对生命的爱,对人生的爱,对父母师长的爱,对花鸟草木的爱,对祖国山河、人类文化、宇宙万物的爱。这种爱,造就了精神的崇高。
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审美的和艺术的方式引领青少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为青少年的人生打下一个美好的底子。美育应该立足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植根于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的丰富土壤。美育应该突出经典教育,在教学中注重介绍文化经典和艺术大师。弗·梅林在《马克思传》中引用拉法格的话说,马克思“始终是古希腊作家的忠实的读者,而他恨不得把当时的那些教唆工人去反对古典文化的卑鄙小人挥鞭赶出学术的殿堂”。我们要传承马克思主义
创始人的思想传统,使我们的青少年阅读经典、熟悉经典、欣赏经典、热爱经典。经典的作用不可替代,经典的地位不可动摇。
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的功能重新定义了21世纪人才的内涵。随着电子工业、信息技术、传媒娱乐、生物工程、文化产业等新经济形态的迅猛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为新的产业输送心智活泼、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才。世界范围内,凡是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领域,均需要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美学修养。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的发现往往不是依靠逻辑,而是依靠直觉和想象力。这种直觉和想象力就来源于审美的性灵中合乎自然的心理秩序和合乎造化的宇宙体悟。个人境界的提高不仅仅是个人和社会的问题,也关涉整个国民素质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未来。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目标是推动美育的改革与提升,以心灵教育、人生教育、人格教育为核心,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升人生的境界。
这套大学美育课程和配套读物的建设前后历时七年,倾注了许多一流学者的心血,突出了心灵教育、人格教育、人生教育,突出了中华文化教育,突出了艺术经典教育,突出了美育的实践性、创造性、体验性,突出了提升人生境界的目标,融汇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我们倡导开放性、沉浸式和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推动东西部学校教育资源的公平,这套丛书的内容采取同步共享优质在线课堂资源的方式,在互联网平台共享美育的实践和成果。希望这套丛书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充盈的精神滋养,培养他们的精神品格、道德修养、思想境界、审美水平和创造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导语摘要

《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是读不尽,也是读不厌的。本书融合多学科多角度,从曹雪芹生平到《红楼梦》的创作与版本,从贾宝玉、王熙凤等具体人物到《红楼梦》的心理、语言艺术,刘勇强、张庆善、苗怀明等十一位红学学者,十一堂《红楼梦》大师课,带领读者重读《红楼梦》,不流于俗套,不脱离时代背景。



商品简介

《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是读不尽,也是读不厌的。本书融合多学科多角度,从曹雪芹生平到《红楼梦》的创作与版本,从贾宝玉、王熙凤等具体人物到《红楼梦》的心理、语言艺术,刘勇强、张庆善、苗怀明等十一位顶级红学学者,十一堂《红楼梦》大师课,带领读者重读《红楼梦》,不流于俗套,不脱离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孙  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潘建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叶  朗,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李鹏飞,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张庆善,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
苗怀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敦煌研究员
刘勇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曹立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陈维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胡文彬,红学家


 


【主编简介】


叶朗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顾春芳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戏剧学、电影学。主要学术著作有《戏剧学导论》《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她的舞台》《戏剧交响》等,著有传记《我心归处是敦煌》《契诃夫的玫瑰》,儿童文学《敦煌灵犬》,诗集《四月的沉醉》等。



目录

章 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创作  /  孙 逊
第二章 《红楼梦》的成书、版本与流传  /  潘建国
第三章 《红楼梦》的意蕴  /  叶 朗
第四章 今古未有之一人—贾宝玉  /  李鹏飞
第五章 王熙凤形象鉴赏  /  张庆善
第六章 《红楼梦》中的丫鬟  /  苗怀明 
第七章 《红楼梦》与戏曲传奇  /  顾春芳
第八章 《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  刘勇强
第九章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  曹立波
第十章 红学的贡献  /  陈维昭
第十一章 走向世界的《红楼梦》  /  胡文彬



内容摘要

《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是读不尽,也是读不厌的。本书融合多学科多角度,从曹雪芹生平到《红楼梦》的创作与版本,从贾宝玉、王熙凤等具体人物到《红楼梦》的心理、语言艺术,刘勇强、张庆善、苗怀明等十一位红学学者,十一堂《红楼梦》大师课,带领读者重读《红楼梦》,不流于俗套,不脱离时代背景。



主编推荐

孙  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潘建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叶  朗,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李鹏飞,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张庆善,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
苗怀明,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敦煌研究员
刘勇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曹立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陈维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胡文彬,红学家

 

【主编简介】

叶朗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顾春芳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戏剧学、电影学。主要学术著作有《戏剧学导论》《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她的舞台》《戏剧交响》等,著有传记《我心归处是敦煌》《契诃夫的玫瑰》,儿童文学《敦煌灵犬》,诗集《四月的沉醉》等。



精彩内容

第四章 今古未有之一人——贾宝玉
李鹏飞/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一、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1. 大家眼中的贾宝玉
《红楼梦》里写到了很多人物。根据著名红学家徐恭时先生的统计,《红楼梦》里描写的男性人物有495人,女性人物有480人,其中有名有姓、有具体称谓的有732人。不少人物都塑造得非常好,特别成功,成为超越真实人物的永久性艺术典型,这也可以说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一个杰出的艺术成就。
在过去一百多年的《红楼梦》研究里,《红楼梦》的人物研究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其中有一些代表性的论著,比如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蒋和森的《红楼梦论稿》、李希凡的《红楼梦人物论》,这些都是研究《红楼梦》人物的专著。周汝昌的《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和王蒙的《红楼启示录》中的部分章节,也在谈论《红楼梦》里的人物。吴组缃等先生的一些论文,也对《红楼梦》人物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们的研究,都无一例外地涉及贾宝玉这个重要的人物,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我这里对贾宝玉的讨论,吸取了前辈学者的很多观点,同时也提出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有学者说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精神和灵魂,是小说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和故事情节结构的枢纽。这个看法已经成为红学界的一个基本共识。鲁迅先生早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到《红楼梦》的时候,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由此看来,我们要理解《红楼梦》,首先就要理解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而要理解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我们又要先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和命运。
关于贾宝玉的性格,小说通过很多人物之口进行过不少直接评价。重要和著名的,就是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说起宝玉衔玉而生这样的一件轶闻趣事,贾雨村听了之后就笑着说贾宝玉:“果然奇异。只怕这个人来历不小。”紧接着,贾雨村就发表了一番著名的“正邪两赋论”。

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贾雨村举出了一系列所谓“正邪两赋之人”。这些人都有一些共同点,周汝昌先生把这个共同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薄利名,鄙流俗,重性情,爱艺术,不务正业,落拓不羁,敢触名教,佯狂避世。正是这些特征构成了“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的独特品格。曹雪芹赋予宝玉“痴狂”“呆傻”“意淫”“天分高明,性情颖慧”“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这样的性格特征,正是属于“乖僻邪谬不近人情”这样的范畴里的。周汝昌先生认为我们或许可以把这样的一类人称为“诗人型”或者“艺术家型”。这种人,以诗人之眼来观看世界人生,以诗人之心来感受悲欢忧乐,以诗人之笔来表现和抒写其所见所感。这种人感受能力极敏锐,领悟能力又极高强,他们多情善感,触事移神,也比通常人承担着十倍百倍的喜悦和痛苦。
从贾宝玉这个人物身上所具备的这样一种超时空的性格共性来看,周汝昌先生的这个概括我觉得是非常精辟的。曹雪芹在塑造这样一个人物的时候,他既意识到了历史上所有与此同类者的共同性格特点,对他们的共性进行了高度的抽象,上升到了哲学思考的层次,同时他也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这样一个共性在贾宝玉这一特定的时代产儿身上的各种具体表现。

2. 贾宝玉的天性
我们可以说,在任何现实的或者文学的人物形象身上,他们的性格里都具有天赋的成分。欧丽娟教授把这个“正邪两赋论”追溯到中国古代以“气论”为中心的先天禀赋观。我们看到曹雪芹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是融入了他对传统的人物天性观念的一种理解和思考。小说对宝玉的某些性格特点的表现,也应该是从天性的这个角度来进行理解的,比如小说的第三十五回写到傅试家的两个婆子议论贾宝玉时说的一段话。傅试家里有个妹妹叫傅秋芳,他想把傅秋芳配给贾宝玉。这两个婆子来看宝玉,离开怡红院的时候,她们在路上说了下面这段话。

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

这是婆子议论宝玉的话,当然这番话,也是听到贾府里其他人私下里议论宝玉的这个话。
我们再来看第五十八回里写宝玉大病初愈后,到大观园里散步、游玩。小说里写他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过来,看到一株大杏树。这个时候正好是春天,杏花都已经全落了,长出了稠密的绿叶,上面已经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心想,自己才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就仰望杏子而不舍。这个时候,他又想起了邢岫烟已经择配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贾宝玉是有这个少女崇拜情结的,他心里害怕的就是少女嫁为人妻,从他心目中的珠宝变成鱼的眼睛。他很惋惜邢岫烟,觉得她配了这个夫婿,不用过两年,便也要像杏花、杏树一样,“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过几日,杏树的果实也落了,叶子也掉了,枝头变得空落落的。再过几年,邢岫烟满头的黑发会变成银丝,美丽的容颜也变得枯槁了。因此宝玉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正悲叹的时候,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

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子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

公冶长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里的一位,他能够听懂鸟鸣叫的意思。宝玉听到雀儿在那儿啼鸣,心里就想,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这个雀儿的啼鸣是什么意思。
从这样一段描写里,以及上面所说到的傅试家的两个婆子的议论里,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的一些性格特征,他是有一种天真敏感的,而且是有主客观似乎还没有完全分离的一种心性和一种思维特点。这完全是稚子与儿童的行为特点,符合小朋友的思维特征。小朋友在只有几岁的时候,会跟手中的玩具说话;还有像猫、狗这些小动物,小朋友也可以跟它们说话。宝玉这个时候已经长大成人,都已经开始要谈婚论嫁了,但是他仍然是童心未泯,保有一颗赤子之心,非常富于想象力,很善于体察人情和物情,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客观事物,保有这样一种情思。贾宝玉不仅特别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感受他人的痛苦和悲伤,甚至还能够移情于燕子、鸟雀、鱼儿,还有星星、月亮这些动物以及无生命的事物,把它们当成有情之物来和它们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家天性。在一般世俗成年人的身上,我们是不大可能看到这样的特点的。
这个也让我们想起宋朝的张载,在他著名的《西铭》里写到过“民胞物与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这种性格特征,我们认为是一种天赋,一种情性。这种天赋的情性,超越了时代、阶级、身份,是很多文学家、艺术家身上的一种共性。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