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著名旅德华人艺术家王小慧以独特跨界视角,用艺术笔记的形式,通过一则则自己多年从事的跨界艺术活动,例证自己所提出的“无边界”的艺术理念。
正如作者在文稿中所言,“跨界是我的基因”一样,作者所从事的很多活动无不渗透着跨界这个元素。作者是学建筑出身,但是研究生论文做的是室内设计方面的,而后不做建筑师而做艺术家,再此后拍照片、写剧本、拍电影、做雕塑、做影像、做新媒体艺术,还做一些大型艺术活动,所有这些艺术行为都是作者对“无边界”理念的践行,比如本书稿中收录的“新媒体艺术与世博会”,再比如“无边界的自由”、“在雕塑中超越”等等。书稿中亦随附了多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力求使读者能够对“无边界”有一个形象而确准的认识。
作者简介
王小慧,女,1957年出生于天津,1986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并留校任教。1987年获德国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赴德进修。1989年在慕尼黑大学建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从事艺术创作、写作及讲学的旅德职业艺术家,王小慧在世界许多美术馆等机构举办过大量艺术展,屡次获得各种国内国际奖项,拥有许多著名机构及私人收藏。在国内外许多著名出版社出版过约四十部个人摄影集和著作,如《龙的故乡》、《中国建筑与园林》、《花非花》等,其中影响*的是在中国出版的自传《我的视觉日记》,自出版以来非常畅销,多次再版重印,并获“冰心奖”、“全国女性文学奖”、“上海优秀图书奖”。
目录
自序
我的跨界
新媒体艺术与世博会
10000个人的行为艺术
在雕塑中超越自我
无边界的自由
九生
破碎的月亮
我拍纪录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无形:我的纳米摄影
在一百年前的老厂房与张謇相遇
邮票王国列支敦士登
梵克雅宝的传奇
q救连史纸计划
我们离国际品牌还有多远
艺术与哲学的对话
内容摘要
著名旅德华人艺术家王小慧以独特跨界视角,用艺术笔记的形式,通过一则则自己多年从事的跨界艺术活动,例证自己所提出的“无边界”的艺术理念。
正如作者在文稿中所言,“跨界是我的基因”一样,作者所从事的很多活动无不渗透着跨界这个元素。作者是学建筑出身,但是研究生论文做的是室内设计方面的,而后不做建筑师而做艺术家,再此后拍照片、写剧本、拍电影、做雕塑、做影像、做新媒体艺术,还做一些大型艺术活动,所有这些艺术行为都是作者对“无边界”理念的践行,比如本书稿中收录的“新媒体艺术与世博会”,再比如“无边界的自由”、“在雕塑中超越”等等。书稿中亦随附了多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力求使读者能够对“无边界”有一个形象而确准的认识。
主编推荐
王小慧,女,1957年出生于天津,1986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并留校任教。1987年获德国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赴德进修。1989年在慕尼黑大学建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从事艺术创作、写作及讲学的旅德职业艺术家,王小慧在世界许多美术馆等机构举办过大量艺术展,屡次获得各种国内国际奖项,拥有许多著名机构及私人收藏。在国内外许多著名出版社出版过约四十部个人摄影集和著作,如《龙的故乡》、《中国建筑与园林》、《花非花》等,其中影响*的是在中国出版的自传《我的视觉日记》,自出版以来非常畅销,多次再版重印,并获“冰心奖”、“全国女性文学奖”、“上海优秀图书奖”。
精彩内容
在很多人的眼里,艺术家是很“疯狂”的,他们有些。符号”,比如说随心所欲,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目空一切,甚至口吐脏字。所以在很多人眼里我不是这一类艺术家,他们不能想象一个艺术家可以优雅,可以彬彬有礼,可以很精致地生活。
我虽然没那么多时间打理家,但骨子里喜欢精致的生活。有位策展人到过我家后,说他才知道艺术家也可以很诗意地生活。
这是许多人不懂的。
但许多人不知道我创作时候的状态。我工作起来也是很“疯狂”的,没日没夜。常常为了完成一个项目、一件作品,或者一本画册几天几夜不睡觉。我不太喜欢有些所谓的艺术家装腔作势,故作深刻或者愤世嫉俗的样子,他们只是表面上的“疯狂”,工作起来懒懒散散,作品也平庸。是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不是说你头发有多长有多脏,衣服有多怪,或者有多玩世不恭,多目中无人或者能制造多少新闻事件,最终还是要看你能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你的作品是不是能在历史上留下来。
我很赞同设计师刘艺的说法,她觉得艺术家的“疯狂”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为疯狂者,另一类是精神疯狂者。她与我都是外表很女人,穿着得体,举止优雅,生活精致,但心灵深处无比疯狂。表现在有些作品中很奔放,很狂野,很性感;但又很内敛,很有控制,很有张力。行为疯狂者只是用于炒作,精神疯狂者才会在作品中留下痕迹。
梵高说:“艺术家靠痛苦滋养灵魂。”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人生创伤可以是一种财富。要能够把人生的痛苦转化为艺术,这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曾经有很多人问我,是不是那一场车祸造就了我的艺术,如果没有这些灾难,我还会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在这点上,周国平在和我合作的《花非花》一书中有过精辟的分析。大意说,我肯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因为艺术天分从小就显露无遗。但人生经历肯定影响我的创作,我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等等。我个人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特别是女人,我可能会希望痛苦越少越好,幸福越多越好。
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可能会说痛苦成为了我创作的源泉。
举例子来说吧,在我经历了亲人与好友的死亡,甚至自己也与死亡擦肩而过之后,“死亡”这个主题或者“生命”这个主题就成了我思考与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我对“生”与“死”都又有新的体会,所以会对这个主题有新的诠释和新的形式的创作。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能把经历特别是痛苦的经历变成艺术的养料。有很多人因为不幸的遭遇而被生活打垮,从此站不起来。这样的人并不少见,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有这种能力把自己的经历作为养料创作作品。这样的作品会有一定的厚重度和质感,绝对不会是轻飘飘的,无病呻吟的,也不应该是哗众取宠的。用通俗些的说法,这些作品背后是有故事的。人们为什么喜欢弗里达卡罗的作品,因为她有故事。甚至有很多人是先知道了她的故事再去找她的作品的。
“杂交”更有生命力为什么视觉艺术是全世界各种语言的人都会接受的东西?因为艺术是不需要语言的,它是通过人的感官、人的眼
睛去接受的。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会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喜爱,人们能从多种角度去理解,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的国际艺术节、
艺术展能吸引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都热衷地参与甚至狂
热地追逐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艺术可以打动人,让人感动。
最近大家在讨论美学和美术这两个词,一个是Aesthetics,翻译为美学,一个是Arts,翻译为美术,两个翻译是错误的,因为Aest}~etics的希腊字根意思是Esthetjc,Sensiljve,Sentient,是“我感觉、感到”的意思。西方现代艺术离开现实主义,进到心理层
面。如果非要跟美相关,也是“感觉到的美”。
我看到我的朋友说“美再加上一个术本身就是很矛盾的翻译”,因为一加上。术”,就把它变成一种有匠气的东西,而艺术更注重的是个性的表达,应该是以人文精神为基础
的、以独立表达为手段、以自由创作为目的的一种行为。没有人文精神和独立表达就不能称作为艺术。
我在工作室设计了几张桌子,桌子上用中英文写了不同国度的哲人和文学家等在不同历史时期讲的话,你会发现它们如此相像。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地理阻隔,交通不便,通讯也那么不发达,他们不可能互相知道对方,但他们的语言,他们想表达的意思竟如出一辙,可见这些伟人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
我二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东西方之间,我有三个家,一个在天津,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慕尼黑。我常常说我们这些人都是“国际自由人”。我的作品有明显的“杂交”痕迹。
生物学研究早就证明“杂交”的生物更有生命力。
从物种角度来说,越远亲交配,才越有生命力,近亲交配会使生命畸形,萎缩。文化或者艺术这些领域近亲繁殖只会把它引向死路。我想这是我们这批旅居海外的艺术家共同的特点。我们的作品都是有“东方的血脉和西方的营养”。P9-11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