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型历史演进
  • 宋型历史演进
  • 宋型历史演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宋型历史演进

94.53 7.4折 128 全新

库存22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华瑞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05542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9463892

上书时间2024-12-17

安岳县墨韵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陈寅恪先生在评价宋朝历史时曾说过“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 。为何将宋朝称为“天水一朝”?原来天水是赵姓公认的郡望,宋朝是由赵匡胤开创建立,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宋朝一经建立,就与“天水”连在了一起,被称作“天水朝”。宋代文献追溯赵匡胤家族渊源时,曾追溯到中华人文初说五帝中颛顼后人嬴姓的始祖伯益、春秋晚期晋国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但是后宋朝官修的《国史》和《会要》所载玉蝶将赵氏远祖认定为西汉名臣赵广汉。这大致主要是因为赵广汉是西汉涿郡人,而赵匡胤家族也曾数代居住涿郡,彼此之间有一种地缘上的关联。涿郡,是西汉初年设郡时的名称,唐代曾改称范阳,唐中期又称涿州,其治所在今北京附近的涿县。就目前所能查到的史料看,赵匡胤家族的历史是从其高祖赵朓才开始有较确切记载的,即赵朓—赵珽—赵敬—赵弘殷。 北宋建国后,分别追封他们为僖祖、顺祖、翼祖和宣祖。赵匡胤的高祖赵朓曾娶崔姓女子为妻,担任过唐朝的永清、文安、幽都县令(这三县都在涿县附近)。赵匡胤的曾祖为赵珽,娶桑氏女子为妻。曾任“历藩镇从事兼御史中丞”。赵匡胤的祖父赵敬历任营州、蓟州、涿州三州刺史,属于高级地方行政官员。赵敬娶平州刺史兼幽蓟垦田使者刘昌之女为妻。刘氏家族是河北保州保塞的官宦人家。大约在赵敬任“营、蓟、涿三州刺史”期间(或前后),又连连发生了更大的动荡——公元875至885年, 黄巢领导的六十余万人的暴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动乱中,赵家由世代居住的涿州, 迁到了千里之外的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这一次迁徙应该是在赵敬时发生的,因为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就是在这里出生和长大的。至此,赵家结束了在涿州的历史,转而开始定居于保州了。



导语摘要

李华瑞教授近年来提出“宋型国家”的概念,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探寻宋代国家类型的鲜明特色及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宋型国家历史的演进》围绕“宋型国家”呈现的“守内虚外”、奉行养兵政策、“崇文抑武”的三大特征,全面系统叙写两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对宗教信仰、妇女生活与地位等也有专章论述。
作为一部全新的宋代历史著作,《宋型国家历史的演进》是作者几十年宋史研究与教学的结晶,兼具学术性及普及性,既可供专业读者参考,又可供历史爱好者品读。



商品简介

李华瑞教授近年来提出“宋型国家”的概念,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探寻宋代国家类型的鲜明特色及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宋型国家历史的演进》围绕“宋型国家”呈现的“守内虚外”、奉行养兵政策、“崇文抑武”的三大特征,全面系统叙写两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对宗教信仰、妇女生活与地位等也有专章论述。
作为一部全新的宋代历史著作,《宋型国家历史的演进》是作者几十年宋史研究与教学的结晶,兼具学术性及普及性,既可供专业读者参考,又可供历史爱好者品读。



作者简介

李华瑞,男,1958年2月生于甘肃山丹县平坡,祖籍四川绵竹遵道。
1978-1985年本科、硕士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1990年博士毕业于河北大学。1990-2004年先后任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处副处长,人文学院院长。2004年9月调入首都师范大学,至2022年3月先后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学报社科版编辑部主任、主编(2012-2016年),2014年人选J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年4月被聘为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主要从事宋史、西夏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1985年以来出版专著、专集、合著、编著29部,发表论文240多篇。



目录

绪论


一、从秦汉以降至晚清中国历史看“宋型国家”的特点


二、从10-13世纪中国历史看宋朝历史的特点


三、20世纪初以来国内宋史研究议题的变化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章  北宋前期政治


引子:天水朝的来历


一、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北宋的建立


二、“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三、北宋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四、“斧声烛影”与“金匮之盟”


五、内外政策的转变与打破文武平衡的既定方针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二章 真宗、仁宗时期的社会矛盾与庆历新政


一、保守政风的形成与对外政策


二、社会矛盾的发展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四、南方士大夫的崛起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三章 王安石变法


引子


一、变法前的王安石


二、变法的内容


三、法先王之政与“摧抑兼并,均济贫乏”


四、“异论相搅”与元祐更化


五、王安石变法的效果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四章 北宋政治变革时期的文化


一、宋学的勃兴与发展


二、文学、艺术、史学的发展高潮迭起


三、沈括《梦溪笔谈》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四、文化高涨的原因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五章 北宋后期的社会改革及其灭亡


一、绍圣绍述与新法的沿革


二、崇宁党禁与社会改革


三、北宋的灭亡


四、士大夫集团的分裂与理想光环下的现实悲剧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六章 偏安江左的南宋政治


一、南宋建立与宋高宗对金屈辱苟安的政治路线


二、南宋初防御性军政体制的确立


三、关于南宋史研究中的岳飞抗金问题


四、孝宗、宁宗为恢复中原的改革活动


五、权相政治与南宋的灭亡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七章 南宋社会的历史性转折


一、两宋之际的北方移民与南方经济、文化重心的确立


二、文化思想内倾及其社会原因


三、法祖宗与南宋社会的保守倾向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八章 宋朝的“内忧”与社会保障


一、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防范


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三、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措施及其特点


四、社会保障与农民起义规模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九章 宋朝的积弱国势与对外战争


一、守内虚外:宋朝消极防御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二、崇文抑武国策与宋代统治集团尚武精神的丧失


三、宋朝与辽西夏金蒙元的攻防战


四、宋与辽西夏金元攻防战优劣析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十章 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及其区域特色


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


二、农业经济制度


三、手工业生产的分工特色、技术进步、生产规模及其工匠身份的变化


四、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十一章 宋朝的商贸与城市


一、商品流通与贸易


二、商业管理与政策


三、城镇的发展与城市居民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十二章 宋朝的货币与资本


一、宋朝金银的货币功能与地位


二、北宋的货币流通


三、纸币的诞生


四、南宋的货币流通


五、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


六、地主、官僚、商人三位一体的形成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十三章 宋朝的财计与民生


一、兵制变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二、财产税成为宋朝赋役的主要标准


三、宋朝财政的窘迫与征敛


四、宋朝赋役与社会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十四章 宋朝的宗教及民间信仰


一、宋朝对佛道的政策


二、对佛道的管控


三、佛道的世俗化及其影响


四、民间大众信仰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第十五章 宋朝的妇女与社会


一、婚姻关系的变化


二、妇女在家庭中的位置


三、理学与妇女


四、缠足民俗的演进


五、宋朝妇女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尾 论


一、厓山之后宋朝历史书写的演变


二、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宋朝文明


三、宋朝国家文明的高度


参考文献及拓展阅读


后记



内容摘要

李华瑞教授近年来提出“宋型国家”的概念,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探寻宋代国家类型的鲜明特色及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宋型国家历史的演进》围绕“宋型国家”呈现的“守内虚外”、奉行养兵政策、“崇文抑武”的三大特征,全面系统叙写两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对宗教信仰、妇女生活与地位等也有专章论述。
作为一部全新的宋代历史著作,《宋型国家历史的演进》是作者几十年宋史研究与教学的结晶,兼具学术性及普及性,既可供专业读者参考,又可供历史爱好者品读。



主编推荐

李华瑞,男,1958年2月生于甘肃山丹县平坡,祖籍四川绵竹遵道。
1978-1985年本科、硕士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1990年博士毕业于河北大学。1990-2004年先后任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处副处长,人文学院院长。2004年9月调入首都师范大学,至2022年3月先后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学报社科版编辑部主任、主编(2012-2016年),2014年人选J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年4月被聘为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主要从事宋史、西夏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1985年以来出版专著、专集、合著、编著29部,发表论文240多篇。



精彩内容

《宋型国家历史的演进》:
  2.改变了太祖与辽和平睦邻政策。为了巩固统治,欲建盖世之功,一改太祖时期守备西、北的政策,对西、北两面都采取了进攻政策。在北面,宋太宗改变宋太祖对辽以防御为主睦邻的做法,而是采取进攻政策,先后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和雍熙三年(986)两次发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所谓的北伐战争。同时为了牵制辽国势力,太宗借太平兴国六年(981),高昌国王阿厮兰汗始自称西州,遣外甥都督万逊来贡之际,主动派供奉官王延德及殿前承旨白勋两人为使,回访高昌,联络西域,出使四年,雍熙元年(984)四月王延德回到东京。出使途中,王延德撰有著名的《西州使程记》。太宗派遣王延德出使高昌,颇类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这不仅仅是对高昌国王师子王遣使来贡的一种礼节性回访,更重要的是去执行联络高昌、鞑靼、党项,反对和削弱契丹势力的政治任务。
  在西边,宋太宗对自唐晚期、五代至宋太祖时期占据银夏四州八县的党项族李氏政权的政策改变,则牵动了西部政治格局的大变动。夏州政权在太祖时期与宗主国保持着良好关系,太祖为统一南方,消除后顾之忧,采取专任边将、结信酋豪的边防政策,而宋太宗继位后厉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特别注意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太平兴国七年(982),夏州政权首领李继捧因内部矛盾入朝觐见,宋太宗没有像宋太祖那样给以封赠、安抚后放归银夏,而是遂借机将李继捧留在京师,并急忙派遣文武官吏接管其所领四州八县,此次事件引发李继捧族弟李继迁强烈反对,并成为夏州政权与宋公开决裂的契机。宋太宗一朝君臣对于李继迁的反宋行为极为愤怒,遂派兵剿杀,将李继迁及部族驱赶到沙漠。但是李继迁实施的游击策略很有效,不断骚扰宋朝的边境,其势力也像滚雪球似的日渐扩大,使宋边军应接不暇。太宗后期淳化五年(994),诏隳夏州古城,迁其民于绥、银等州,临终前,表示要将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赐给表面归顺的李继迁。
  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使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有了严重的恐辽情绪,夏州政权叛宋又使辽夏互为犄角,接着而来的王小波、李顺起义,迫使宋太宗重新考虑其内外政策的调整。淳化二年(991)宋太宗向大臣讲了这样一段话:“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寥寥数语,却标志着北宋王朝军政方面的一个重大转折,宋太宗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对辽由攻到守,故放弃以武力收复燕云的打算,只在河北平原上疏浚沟通沿边河道,其水东起沧州界,至乾宁军,经信安军永济渠,西至霸州莫金口。东南起保安军,经雄州,西至顺安军,西边吴淀至保州,起安肃、广信军之南,保州西北,畜沈苑河为塘,衡广二十里,纵十里,其深五尺,浅或三尺,日沈苑泊。自保州西合鸡距泉、尚泉为稻田、方田,衡广十里,其深五尺至三尺,日西塘泊。从沧州至保定屈曲450公里之地,遍布塘泊、筑堤贮水。沈苑泊以西则依靠种植榆柳林,设置寨铺,派兵戍守,以与辽朝相对峙。从此宋朝政治走上文武失衡的道路。
  3.太宗新政。宋代的开国之君虽然是宋太祖,但是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与天子独裁形象的塑造,则有赖于太宗宵旰不寐、枵腹从公的热情推动。太宗勤政,事必躬亲,大权独揽,官员们大小事务都必须用札子上报,并手书“敕”字以示裁断。太宗很看重君主勤政、独断和躬亲庶务,他说:“朕每自勤不怠,此志必无改易。或云百司细故,帝王不当亲决,朕意则异乎此。”太宗之所以看重勤政、独断,“日日听政”的目的主要在于务必使地方权力归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于君主。太宗在性格上与太祖的豪放、狡黠、幽默、喜饮酒不同,他性格孤僻,刚愎自用,很注意自己的形象,经常跟臣下摆功,心胸狭窄,杀后蜀、南唐、南汉降主孟昶、李煜、刘;从追求权力的完全性看,宋太宗所追求的,不只是皇帝早已拥有的名义上的终极权力,而是真正控有一切的实权。所谓皇帝意志的展现,不只是一个原则,而是要落实到全国每个州县、每个角落的每件事情。经过太祖17年的筹备和太宗22年的经营,太宗不但成功地为自己塑造了独裁天子的形象,也使整个社会都习惯了天子独裁的统治方式,并使此一统治方式定型为制度,将整个中国政治都带入一个新时代。如果说汉唐以来的君主独裁是表现为个人的能力,那么宋初通过分权制衡的制度,特别是太宗防范纤悉所保障的君主权力,实则是君主独裁制。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