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与智能化社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与智能化社会

11.44 4.6折 25 全新

库存9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以澄 主编,王继周 著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ISBN9787552641042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5元

货号29361254

上书时间2024-12-17

安岳县墨韵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人与智能化社会》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焦点时刻,描述了人工智能是如何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并分析了智能化社会令人担忧的一面,向青少年提出了负责任的技术创新理念。



作者简介

王继周,新闻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媒介人类学、批判理论与文化批评。目前已在《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传播与社会学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新闻记者》等CSSCI、T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共3项。



目录

目 录
章 智能化社会从哪里来
节 从农业化社会到工业化社会   3
一、农业化社会及其特征 3
二、工业化社会及其特征 10
第二节 从媒介化社会到智能化社会   20
一、媒介化社会及其特征 21
二、智能化社会的到来 29
第二章 欢迎来到智能化社会
节 人工智能:撬起智能化社会的一个支点 43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44
二、人工智能与智能化社会的来临 51
三、智能化社会中的“物”是如何“思考”的 572 人与智能化社会 
第二节 人工智能的三位先驱   61 
一、从“神童”到“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61 
二、“人工智能之父”:艾伦·麦席森·图灵 66 
三、“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 69 
第三节 不可错过的人工智能大事件   74 
一、“奇点”的提出 74 
二、“深蓝”“沃森”的胜利 76 
三、谷歌阿尔法狗与围棋冠军李世石之战 81 
第三章 智能化社会中的日常生活
节 当无人驾驶汽车驶进人类社会   87 
一、无人驾驶汽车的登场 88 
二、什么是无人驾驶汽车 92 
三、无人驾驶汽车的利与弊 93 
第二节 智能家居如何改变生活   96 
一、比尔·盖茨的“未来屋” 97 
二、智能家居的巨头们 100 
三、智能家居正在改变生活 105 
四、智能家居的安全漏洞 1063 ◎ 目 录 
第三节 当餐饮遭遇人工智能   108
一、“刷脸吃饭”重塑饮食体验 109
二、外卖机器人配送到家 110
第四节 智能化媒体   112
一、你认识“小封”吗 113
二、智能化媒体的成长之路 116
三、虚实之间的VR 119
第五节 聊天机器人   125
一、与“小冰”的一次聊天 126
二、“小冰”及其家庭成员 127
三、令人不安的聊天机器人 128
第四章 智能化社会中的困扰与应对
节 智能化社会中的困扰   133
一、算法歧视 133
二、隐私侵犯 139
三、“我们”有权被遗忘吗 143
四、数字鸿沟与数字素养 1454 人与智能化社会 
第二节 智能化社会中困扰的应对   151 
一、人工智能监管机构的成立 151 
二、国内外人工智能治理经验 153 
三、将人工智能装进伦理的筐 160 
参考文献   165 
后记   167



内容摘要

《人与智能化社会》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焦点时刻,描述了人工智能是如何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并分析了智能化社会令人担忧的一面,向青少年提出了负责任的技术创新理念。



主编推荐

王继周,新闻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媒介人类学、批判理论与文化批评。目前已在《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传播与社会学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新闻记者》等CSSCI、T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共3项。



精彩内容

目前,人类已经开启了人工智能之旅,步入了智能化社会。让我们走进人工智能的神奇世界,一起探寻人工智能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改变和种种意想不到的影响吧。在惊叹人工智能将人类的在世存有推向一种难以置信的新场景的同时,一起触摸智能化社会中或隐或现的忧虑与无奈吧。在开启这场曼妙的旅行之前,我们有必要一起看看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主要走过了哪些社会形态。谈论这一问题不能割裂智能化社会与农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媒介化社会之间的历史渊源。
请注意!这里我们将人类世世代代所寓居的社会主观性地划分为农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媒介化社会、智能化社会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不是说在工业化社会中农业就不存在了,在媒介化社会中工业就不存在了,在智能化社会中,农业、工业等就不存在了,采取如是划分是想表达在这些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存在着不同的主角和主导。也就是说,在这四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农业、工业、媒介、人工智能分别是它们的主角,它们之间是叠加共存,而不是彼此替代的。
节 从农业化社会到工业化社会
你知道吗?
时至今日,农业依然是人类社会系统中古老却也生命力的社会要素。农业为人类提供生活必需品,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生态链,是农业文明延续的途径。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构筑起现代工业,劳动分工是其主要特征,农业化社会中的原生环境与社会组织被改变。
一、农业化社会及其特征
农业是人类社会系统中古老却也生命力的社会要素。农业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是人类依托自然环境创造的母体产业。当来自大自然的诸如水、果实等直接馈赠难以有效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体系时,借助于工具或技术开发,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互动过程中催生出了农业。
(一)人类生存依赖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农业化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农业生产依赖自然环境。人类从猿类进化而来,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空气、阳光、水、生物等都是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农业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天然保障。
古罗马时期,大法官瓦罗(M.T.Varro)的《论农业》一书讲述了意大利居民经营农业选取地点的故事,其中有益于身体健康是重要的考察标准之一。农业生产是一种依托自然环境、供氧丰富的体力活动,是人类演进过程中基本的生命代谢方式,是直接同自然界进行能量互换的产业,也是人类存续生命能力的方式。人类在劳动生产中的肢体活动与呼吸都会增强人类身体器官的机能。现代医学对一些长寿村的调查研究也表明,自然条件、劳动方式及饮食习惯等都是影响人类寿命的重要因素,多数长寿老人都是农业劳动者。在对话体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乌托邦》一书中, 英国著名政治家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指出理想的“乌托邦”社会中,人们不仅要学会毛织、冶炼等手艺,更要不分男女,所有人都参加社会生产劳动。
农业生产为人类供应食物,正如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所言:“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食物能够维系人类的生存,食物短缺则会引发疾病与痛苦。人类初依靠采集植物果实和狩猎获得能量,而后经历对植物和动物的驯化,便有了较为稳定的粮食种植与家畜饲养,农业因而成为人类生存的根本产业。回顾农业社会历史,农业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不断增强,养活的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多。公元前5000年左右,世界人口约为2000万人;公元元年达到2.3亿;20世纪中期达到24.86亿。[1]这足以表明农业生产能够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农业生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不断演进变革。从单纯的供给到营养全面均衡,农业的食物供应体系不断延伸与拓展。营养饮食的含义仍在继续演进:粮食安全保障是基础,膳食营养日趋多元化。社会形态无论如何演进,都离不开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还是人类保暖御寒的基本来源。不论是从初的穿戴树叶蔽体,还是到后来的养蚕缫丝,农业生产都为人类提供了必需的取暖材料,保障了人类生命的延续。
(二)农业生产时间具有弹性,农余活动渐生人文环境雏形
农业社会发展进程缓慢,营造了一种相对稳定、朴素、平衡的气氛,人们有着明哲适度的生活哲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基于淳朴热情的天性,与物质积累无关。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业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独特的乡村生活模式。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在《农民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农业生产过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般而言,受多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与农作物增值这两个过程很难保持一致与同步。农作物作为农业生产的对象、生物体,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生物体个体的增大或总体的增量是农业生产收益增加的关键。这就与工业生产的对象—— 无生命的原材料,有着极大不同。工业生产通过改变原材料的结构形态或性质实现产品的同步增值。另一方面,农作物的生长是一个较缓慢的增值过程,农业生产也因此成为一种充满弹性时间的劳动,与工业生产连续的劳动和人为的周期控制不同,于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兼而展开了一些农余活动。这就丰富了农业社会的生活气息与娱乐活动,也赋予了农业生产一定的生活情趣,例如一些文学作品中就描绘了田园生活与归隐之意。
充满弹性时间的劳动生产过程丰富了农业社会的生活气息与娱乐活动。首先,在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农业生产结构要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农民的生活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结构。农户家庭对食物的需求日趋多元,这就使得农业生产不断调整结构,发展出种植、养殖、手工、加工相结合的复合型农业结构。从五谷杂粮到鸡鸭鱼羊再到生活居住等,各方面都有所涉及,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结构逐步建立起来。其次,农活时间受家务活动时间支配,农业生产时间具有一定的弹性。除了忙种抢收时节,农户可以根据家庭生活来安排农活。当家里有大事发生时,农活劳动力就可能会因此减少。第三,农业生产生发娱乐活动。以农业聚居为主要形式的群体劳动,使得劳动者可以一边干活一边聊天,进而形成某种社会协作关系网。朱怀奇编著的《人类文明史·农业卷·衣食之源》中提到,在农业集体劳动中,逐步出现鼓舞精神、统一步调、释放身体负重的号子,这些号子而后被提炼成山歌或民谣。时至今日,我国多地仍保留着在农业活动中唱山歌的习俗,可见山歌与农业生产的关联十分密切。
除此之外,在古老农业生产及相关活动中伴生的仪式,仍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如在农产品收获后,美国的感恩节、俄罗斯的农田日、波兰的丰收节、葡萄牙的农业节等都是农事活动的延续。南美多个国家的丰收节都已成为国家的法定节日,这与其从古代印第安时代就有的农业传统密不可分。秘鲁将每年的11月24日定为丰收节,并在当年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举行庆祝活动,因为这个日子在当地被视为太阳神因蒂的生日。庆典活动按照当年印加人太阳节的仪式流程来举行。秘鲁人希望通过举办庆生活动向太阳神祈祷并感动太阳神,让他继续普照大地,让万物得以生长。每到这一节日更是会吸引大批的游客前去参观。[1] 
(三)农业演进始于人类需求,农耕经验延续促进人类文化传承
农业是人类创造的古老的文化系统,它同时孕育着多种文化子系统,如农耕文明、农业手艺、风俗习惯等。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发明了各种农耕工具改造自然。建筑文化因农业劳动者的定居需要逐渐成熟,根据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农业社会中比较接近现代住房建筑的是干栏式长屋—— 上层住人,下层圈养家畜。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人们又建造了贮藏用的仓房。原始祖先为了生活便利,还发明了用于饮食的陶器等。这些原始文明大都以具象的物质形式呈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农业在丰富了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孕育了精神文明。据东峰《中国古代传统农学学理内涵与启示》一文,在原始农业文明中,人类自身的智慧与经验不足,他们把从自然界收获更多食物的愿望,寄托在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土壤、水流、阳光等自然因素的崇拜上,由此可以追溯农耕生活中的一些风俗习惯。人类农业文明就始于这些原始文化元素,尽管这些元素现在看来显得尤为朴素,但是这些元素在人类整个文化体系的发育及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农耕文化是农业的必然产物,是农业社会古老的文化传承之一,它既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源的调度,如水利灌溉、作物栽培、农时节气等,又包括农产品交易制度、田赋制度、重农政策等生产关系的分配,还包括农业生产观念、农业经营思想等精神方面的文化。农耕文化需要农业的保护与延续,其机理在于人类的生存不能离开农业的食物供给,而农业生产需要依据农耕文化才能更好地进行。如在法国南部塞维内生物圈保护区,气候恶劣,土壤贫瘠,山坡陡峭。当地农民为防止土壤被雨水冲刷流失,把山坡中的石头挖出来砌成地堰,逐步把山坡改造成梯田。现在这些梯田已发展成为可供旅游观赏的景观,梯田里种植的果实和香料植物,被打上统一的有机标识出售。梯田的修造与维护需要具有一定技术和经验的石匠,当地管理机构便定期举办培训班,传承文化,培养新石匠。[1]值得注意的是,塞维内古梯田的修复靠的是当地农民的技艺,而不是建筑学家。人类社会的延续离不开农业,农耕文化的核心要义不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消逝,只会融入一些新的元素来保障美好生活。
当农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便会在追求实用性的基础上开始追求审美元素,农村手工艺产业由此而生。以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为主要方式的小农经济在满足家庭需求后,手工制作业就兴起了。农村的成年男子为了提升生活质量,都会学习几门手艺。石艺、木艺、泥艺等手工艺产业兴起,传承手工艺的人成为匠人。这种手工艺的传承不仅仅是制作技术与工艺品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没有工业制造的环境中,农村中的生活住房及道路设施都是由匠人制造的,制造技艺精巧复杂,需要拜师学艺、熟能生巧。匠人在农业社会中供不应求,农村手工艺因此得以传承。手工艺的传承是出于农业社会的农民为了更好地生活,农业习俗则是农业社会中已经较为稳定且连续的精神文化的延续。不论是依农耕节气而产生的生产活动习俗、节日饮食或服饰佩戴的生活习俗、乡规民约的交往习俗,还是图腾崇拜的信仰习俗, 都是农业社会中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文化形式。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经验积累与生产规律总结是农业习俗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些农业习俗在后续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并延续价值。如牧区的游牧习俗中的季节性迁徙以保护牧草不被毁坏,就是农业习俗的价值体现与传承。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