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3 4.1折 ¥ 42 全新
库存275件
作者许晋杭 著 大咖书房 出品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53904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25253215
上书时间2024-12-17
游本昌老师是我国老一辈艺术家,他出演的济公形象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但是绝大多数人对游老师的印象也仅限于停留在济公的形象上。很少有人知道,游本昌老师跑了半辈子的龙套,年过五十才迎来济公角色;很少有人知道,游老师至今仍以85岁高龄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更鲜有人知道,游本昌老师竟然在80岁高龄卖房创业,成立艺术团,只为弘扬艺术,教化人心。游本昌老师的故事值得当代年轻人去了解,去感动,他的思想对千千万万的当代读者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许晋杭,1992年生人,毕业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2011年《非常6 1》周冠军,2012年师从游本昌老师学习;2014年担任游本昌艺术团经纪人,负责对外联络。至今策划并参与了上百场演出活动,包括米兰世博会、新加波、加拿大等国际巡演。2014年参加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获全国十强。
前奏:强龙套
◆ 三年半没开窍
◆ 演员是挨骂的职业
◆ 母校四年,受用一生
◆ 命运的转折:代“北漂”
◆ “佐料”演员
◆ 总有一天,我要演你这个角色
◆ 蹉跎十年
◆ 精神力量:偶像
◆ 演小角色的大演员
◆ 中国台哑剧
爆发:济公出世
◆ 机遇来了
◆ 全力以赴
◆ 只有长期积累才能偶然获得
◆ 演济公耗尽我一生所学
◆ 取精华,去糟粕
◆ 你们就真打吧
◆ 天公为你作美
◆ 做人类的工程师
◆ 万人空巷
◆ 济公度人
◆ 一块哈达换来的续集
◆ 这才是济公精神
奋斗:卖房做话剧
◆ 为什么做《弘一法师》
◆ 普及基础上的提高
◆ 人生要享有权,不要占有权
◆ 三层楼
◆ 花开了
◆ 这是一部觉性的戏剧
◆ 意外骨折
◆ 手术
◆ 煎熬的一夜
◆ 你们帮我成长
◆ 带伤排练
◆ 伤后首演
◆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弘一和济公
信仰:演员的诞生
◆ 备课
◆ 天哪!全额退还学费
◆ 改变基因
◆ 教学耐心
◆ 结业啦
◆ 十八里中学演讲:再见,未来的艺术家们
◆ 柏林寺演讲:永远做小学生
◆ 热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
◆ 警惕影视病
◆ 不要在相上学,要跟着心走
◆ 三位一体
◆ 刻板化表演
◆ “对不起,是我没教好你,是我无能”
◆ 心理行动线—高层的心理表演技术
◆ 戏前戏
◆ 消除你的紧张感
◆ 记住你的任务
◆ 集中你的注意力
◆ 你得对角色有创作的态度
◆ 形体
◆ 做一个性格演员
◆ 喜剧是层的艺术
◆ 对舞台怀有虔诚心
◆ 演员,需要积累
◆ 演员的形象
◆ 演员就得挨骂
◆ 一人千面
◆ 戏比天大:重伤也不下火线
晚年:时间的朋友
◆ 怀念总理
◆ 金婚
◆ 游老师的传家宝和终身成就奖
◆ 一息尚存,坚持不懈
◆ 健康护法
◆ 蛋糕风波
◆ “都演到
◆ 互联网大门初开
◆ 辟谣
◆ 毕业
◆ 微博超级红人节
◆ 网络红人
◆ 艺无止境
◆ 致敬老师
◆ 艺术家的高度
◆ 文化部宣讲
◆ 签一个名,十分钟
◆ 卖别墅,做话剧
◆ “与自己的无知做斗争”
◆ 一个大家庭
◆ 成长,不是自己的事情
◆ “贵重物品,交由你保管”
◆ 暖男
◆ 当艺术家,不要当明星
◆ 演员的艺德和使命
◆ 公益
/ 242
游本昌老师是我国老一辈艺术家,他出演的济公形象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但是绝大多数人对游老师的印象也仅限于停留在济公的形象上。很少有人知道,游本昌老师跑了半辈子的龙套,年过五十才迎来济公角色;很少有人知道,游老师至今仍以85岁高龄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更鲜有人知道,游本昌老师竟然在80岁高龄卖房创业,成立艺术团,只为弘扬艺术,教化人心。游本昌老师的故事值得当代年轻人去了解,去感动,他的思想对千千万万的当代读者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许晋杭,1992年生人,毕业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2011年《非常6 1》周冠军,2012年师从游本昌老师学习;2014年担任游本昌艺术团经纪人,负责对外联络。至今策划并参与了上百场演出活动,包括米兰世博会、新加波、加拿大等国际巡演。2014年参加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获全国十强。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哎,哎,无烦无恼无忧愁,世态炎凉皆看破。走呀走,乐呀乐,哪里不平哪有我……”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还相对匮乏。小电视里那个疯疯癫癫的济公,在那个经济腾飞、大国崛起的时代,成了陪伴无数人度过一个又一个春秋的回忆。
游老师因为这个角色火遍大江南北,无数的观众把他直接和济公画上等号。时至今日,每当游老师参加活动时,与会人员但凡跟他有互动,打招呼说的频率的一句话就是:“我是看着您的戏长大的!”《济公》电视剧以及游老师在当年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到底是《济公》成就了游老师,还是游老师成就了《济公》,这就跟“鸡和蛋谁先有”一样无法回答。但是游老师毫无疑问已经以经典的“济公”形象镌刻在了所有观众的脑海里。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拍摄济公的时候,游老师已经年过50,前面已经饰演了79个角色,济公是他的第80个角色。当年选角之时曾“一波三折”,游老师险些就与“济公”擦肩而过,有可能,他注定就要跑一辈子龙套,甚至销声匿迹。
当时上海电视台正在筹拍《济公》,在上海把哑剧做得风风火火的游老师进入了电视台的视野。这是在剧院处于边缘化的游老师自己“折腾”出来的结果。
“从毕业开始工作以后,我总觉得自己的才能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我觉得济公这个角色非常符合自己,我愿意去挑战自己。”
但是不久后,报纸上就出现了自己的学生严顺开(1981年电影《阿Q正传》中饰演主角阿Q,1959年至1962年,游老师是严顺开的老师)要演济公的消息。看到这个消息之后,游老师萌生退意。
这已经不是游老师次和严顺开“撞车”了。有一次游老师在首都机场前厅看话剧,中场休息的时候碰见了谢添,谢添很认真地跟游老师说:“你可以演阿Q。”游老师当时就愣住了,心里可不敢相信。1960年以后,游老师经常在一些晚会上“出洋相”,表演一些非常幽默的小节目,谢添对此非常欣赏。
“现在上海准备要拍阿Q了,你给导演写封信,争取这个角色。”
游老师心里非常忐忑,一直在纠结这个机会要不要争取,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自己年轻的时候比较清高”。但这回,他打算斗胆试一次,于是鼓足勇气,提笔写信。
写了这封信之后就没了下文,后来才知道原来人家已经定了严顺开。因为他们对严顺开比较了解,当时严顺开已经毕业了,并且在上海滑稽剧团还有所表现。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给导演写了自荐信,却弄得这样一个结果,这大大打击了游老师的信心。
一直以来,游老师都不是命运的宠儿,演艺生涯磕磕绊绊。他觉得一个演员的成功除了要有足够的努力和天赋之外,机遇也是相当重要的。但是有时候你有了很好的天赋,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但是机会却不一定来敲你的门。
对于自荐失败这件事情,夫人杨惠华也说:“看来你真的是很不走运啊!”
机会总是优先垂青有准备的人。
游老师在大连的一次演出间隙,他接到了家人打来的电话,说有人找上门来请他演济公。
游老师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连觉都没睡好,在床上翻来覆去,琢磨着济公这个角色要怎么演。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他才意识到不对,这个角色之前不是也说要找严顺开演吗?这……
游老师心情十分复杂,顾及之前剧组找过严顺开,他不愿意跟他(严顺开)撞车。所以没有立刻答应剧组。
他自己有一个规矩:“我从来不跟人抢角色,从高中起就是如此,从来都是别人挑剩下的角色后我来演。”
在得知游老师为此犹豫不定时,中央实验话剧院给予了他很大鼓励,他终咬咬牙,下定了决心。
“一方面,我觉得我工作这三十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跑龙套,现在也应该演个像样的主角了。二来也是对方自己找上门来的,与严顺开要演的不是同一个制作单位,所以后我还是接下了这个角色。”
济公的角色设定使得表演很难把握,导演为了拍摄的事情,忧心忡忡,他无数次地上门跟游老师进行细致深入的沟通。有一次在家里聊完之后,游老师送导演走到门口,导演心事重重,还是觉得没把握,转身就问游老师:“你觉得济公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游老师挤挤眉、弄弄眼,一变阴阳脸,冲着他演了起来,说:“你觉得济公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做出济公的模样)哈哈哈!”
“好!好!济公就是这个样,就是这个样啊!”导演瞬间被游老师的演技征服,信心倍增。当时游老师在大门口冲导演做出的这个模样,也就是后来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经典模样。
到现在,游老师时常还会跟学生们感慨当时上天的各种安排:“本来在拍济公前,有机会演《阿Q正传》,但是没有成,让学生严顺开演了。后来导演说,正是因为没有演,才有了后来济公的成功,因为你是一个陌生面孔,如果你当时演了阿Q,成了明星,大家看济公的时候,还会是那种感觉吗?”
80年代,《济公》要开拍的消息在全国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新闻。为此,剧组还做了一个新闻发布会。
在新闻发布会上,有人问游老师,对于出演济公这个角色有多少信心?
游老师在发布会上说了这样一番话:“没有一个角色是容易演的,不管是龙套还是主演。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任何角色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作为一个演员,这是个新角色,我不可能打包票,我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我一定会全力以赴。”
当时的跳高冠军朱建华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纪录,后来就再也超不过去了。游老师说:“就像朱建华一样,横杆立在前头,他在起跳之前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跳过去。我跟他一样,不知道这部戏的结果如何,但是我一定会尽可能用努力越过去,我坚决不会从横杆底下钻过去!我会努力定下标准,让后来人超越。”
全力以赴这四个字,不仅是他对媒体的承诺,更是对自己的承诺。
—只有长期积累才能偶然获得—
有些事情,聊起来是一码事,真正执行起来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济公跟游老师之前在话剧舞台上塑造的所有人物有非常大的不同。既然在媒体前面“口出狂言”了,那就一定得说到做到。
为此,游老师阅读了大量关于济公的典籍,随后灵光一闪,既然谁都没有见过济公,不如塑造一个让老百姓都喜欢的形象。
脏,破,穷,但却是一个法力通天,惩恶扬善的形象。
但是在《济公》开拍了两集后,游老师一直都没有找到感觉,说白了就是济公还没有“附体”!对于济公的神韵,游老师一点儿突破的思路也没有,全剧组上下都很着急,游老师自己更急!
拍第三集的某一天早晨,在西湖的三潭印月边拍完日出后,游老师在那里休息,幕后组的导演在另外的地方准备下一幕。幕后工作准备好之后,工作人员迅速叫醒正在熟睡当中的游老师起来开拍,当时正在休息的游老师被导演远远的声音叫醒后,拍戏心切的他急急忙忙就往导演的方向跑去,也不管这个时候脚上的鞋穿好了没有。
“我经过九曲桥的时候一跑一跑的,那个鞋不跟脚啊,结果变成一颠一颠地走路,我突然感觉这就是济公的步态,踢踏踢踏,我就那样走到导演面前说,‘导演你看看,济公这样走路行不行,我觉得这就是济公的感觉啊!’”
—演济公耗尽我一生所学—
“《济公》这本小说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是不可以出版的。大家都认为济公是封建迷信的人物,包括说书人都不让说。后来‘四人帮’被粉碎了之后,小说可以出了,有一篇很长的序言说这是游民文学,在济公身上有很多市井的东西。”
因为之前的一些社会舆论,游老师在接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为了让广大的观众可以接受这个角色,就跟导演探讨出三条标准:“条要让佛教界通得过,因为济公是降龙罗汉。所以《济公》一定要朝着雅俗共赏、中外咸宜,寓教于乐的艺术方向前进。第二条一定要过审。第三条一定要让观众喜欢。”
济公是个离经叛道的人物,为了避免引发争议和矛盾,游老师才制定出了上面这三条准则。
“因为这是一部喜剧,所以我们一定要让济公的形象可爱起来,后我们加入了许多和孩子们玩耍的戏份。”
好在游老师和导演还是有共同语言和默契的,许多游老师个人的修改意见和奇思妙想才得以实现。为了让济公更加可爱,游老师还借用了卓别林的表演手段。正是有了各个派别的艺术精华大量充实到剧中,才让《济公》如愿达到了开拍前自己制定的三条标准,甚至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小说里的有些情节我觉得是有问题的,所以拍到一半的时候,我就跟导演提出了新的建议,我们不能跟原小说一样。延安文艺座谈会要求我们对待传统文艺,要有继承和发展,怎么继承?不是无条件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小说里写的是:济公跟秦相是拜把兄弟,而且济公还奚落僧人!
这些都是灰尘,这不是济公的本性。”
游老师觉得题目得改,就改成“大闹秦相府”,进秦相府之前,游老师以一段出色的哑剧表演戏弄公差,然后戴着手铐脚镣进了秦相府,后还大摇大摆地离开。
这就是游老师坚持的真善美价值观。游老师说服导演:“既然《济公》是人民改编的传说,我们也是人民,那我们完全也可以改编啊,编完后只要是有价值的内容就能流传下去。”
比如小说里写济公拿手抓馒头,一抓五个黑印,老板嫌脏就赶紧让济公拿走了,但是这是吃白食啊,游老师认为济公的形象是不可以这样的。
“我拍完这个镜头就觉得浑身不舒服。按照原著的话,这一段戏应该通过了,但是我心里通不过。这不是敲竹杠吗?!我热爱济公这个形象,我不愿意糟践了他,这不是我们要搞的济公,我是经历过抗日战争跟解放战争的,解放军给我的影响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16岁在上海迎接解放的时候,头一天,国民党的散兵还在敲竹杠、打人呢。第二天,一打开门,人行道上,坐满了人民解放军,坐在那儿,鸦雀无声,在那里休息,哎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们去买水都要付钱,有从前线撤下来的几个伤病员,在那里走,当时有三轮车看到,让他们上车,他们都不上,这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作用。
大资本家荣毅仁就是被这个场面感动了,不走,留在上海,成为红色资本家。
所以我就建议导演加一个镜头,吃完之后,把三个铜钱丢过去。
然后老板说:‘哎哟,这个和尚……’
这样做就是为了掸掉传统文化里头的一些灰尘,因为它肯定有一些不适合当代的部分。我们对传统文化不能全盘接受,因为它产生在一个封建主义的时代,它有它自己时代的局限性。
在剧情里,我还增加了许多跟孩子们互动的情节,这是小说里没有写的。还有济公喜欢鸟语花香,喜欢大自然的山青水绿,因为这样的表现方式,就是要增加人们对济公的喜爱。
这也是《济公》讨巧的地方,它不像《西游记》或者《水浒传》需要尊重原著。再者说,虽然我们完全是新改编的,但它是符合济公性格形象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样的改编更是符合观众心愿的,是从心出发的。”
—你们就真打吧—
那个年代,只有一些很基本的拍摄技术,很多特效的点子只能是挖空心思去想,找切实可行的特效办法,所以剧组人员都想了很多办法,动了很多脑子。
比如,很多人对济公割瘤子那幕戏印象很深。那个特别大的瘤子就是游老师的建议,当时剧组做了一个跟大家想象中差不多大小的瘤子。但是游老师说,这是艺术,就必须得这—么—大,像个大包袱一样,所以后来就改用大气球做了。他说,只要是亮相的,就必须得是艺术化的处理,不能是随随便便一般化的表现。
还有定身法,这个处理起来比较容易,就是正着拍倒着放。如果要做出一些腾云驾雾的镜头,就只能抠像了。
“当时还没有威亚,我就坐在一条板凳上,然后作飞状。还有像打斗抛尸的场面,得把我举起来,然后扔下去,那也是在棚内拍摄完成的。”
说实话,底下虽然有软垫子,但是毕竟举起来有快两米高,摔下去的时候也会非常疼。当时,游老师的夫人带着女儿来探班,女儿才七岁,看了这一幕特别心疼爸爸。
曾经有一场济公挨打的戏,周围的演员因为有的是业余的,所以经验不是很丰富,因此打起来感觉就很假。当时大家担心52岁的游老师受苦,所以在他臀部垫了一个薄的垫子减轻疼痛。可是群众演员们对游老师实在是太好了,即使到了真正拍摄的时候也不忍心下重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包袱,所以就显得机器里拍出来的画面特别假。为了考虑到艺术质量,游老师对大家说:“你们就真打一次吧!”
真打起来了,结果一直在重复打的动作,这条戏重拍了12次,总算通过了。拍完之后,游老师就完全站不起来了,趴在地板上痛不欲生……其中的体会,也只有游老师一人知晓了。
“我有一条原则,就是说只要你是为了作品质量的,你让我重复100次,我也不会有半句怨言。”
有人问过游老师,为什么当时没有用替身来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呢?游老师觉得:“尽量能自己完成就自己完成吧,当时也没有替身这一说,而且我如果用替身的话,自己心里总觉得哪里不舒服……”
时至今日,不少剧组通过许多高科技和影视的手法,呈现了不同版本各式各样的济公,但是要问起观众心中对于济公的印象,老百姓个浮现出来的画面,还是游老师扮演的那个疯癫和尚模样。
游老师经常跟人强调“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