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23 6.9折 ¥ 79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张育新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16423967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29291708
上书时间2024-12-14
推荐序1 在正确的地方,安放我们的心灵
前不久,前辈张育新先生给我来电,想让我给他的新著《经营者心学——经营者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心”》写个序言。张先生曾先后在学界、政界和企业界深耕,经历丰富,学养深厚,著作等身,屡获殊荣。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布置的“命题作文”,我着实感到诚惶诚恐。“心学”是让人仰望的大学问,我平日虽有涉猎,但毕竟不是专业事功,不成体系,担心因为自己的浅陋,而有损先生大作风采,迟迟不敢动笔。后转念一想,好歹自己也是个正式科班的心理学博士,读博期间,主攻的是积极心理学;博士论文,构建的是积极领导学;创业之后,则是秉持着积极人才观,一直在努力以科学的方法,发掘、发挥、发展人的内外积极优势。无论是积极心理学的哲学之根,还是积极领导学的文化基因,抑或积极人才观的内在逻辑,其内核恰恰都是东方“心学”。这样,我总算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斗胆写了以下这些文字,作为呈给张老先生的作业,也算是对“心学”与“经营”“管理”关系思考的一个小结,还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这些年,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心学”也成了上至庙堂、下至民间的热门话题,有关“心学”的书籍更是汗牛充栋。然而,细读张先生大作,则让人耳目一新。给我留下的突出印象,至少有以下两点。
一是叙事角度的新颖性。张先生将叙事的焦点,独具匠心地聚集在“经营者”这一特定角色上,创造性地提出“经营者心学”这一崭新概念。按张先生的界定,“经营者”既是指企业经营者,也是指人生经营者。“经营者心学”则是关于“经营者心灵修炼的学问”,经营者通过学习“心学”经典和“在事上磨炼”,提高心性,拓展经营,可让人生变得更加美好。如果说简单的经典解读注疏,是一个“我注六经”的过程,那么,基于自己选定的立场,从经典中萃取精华,为我所用,成就独家之言,则是一个“六经注我”的过程。张先生的这本新著,从“经营者心学”这一独特视角切入,系统阐述了经营者心灵修炼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不仅增添了“心学”研究的新方向,而且拓展了“心学”研究的内容边界,在理论上无疑是有创新意义的。
二是行为实践的实用性。张先生打破时空界限,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将王阳明、稻盛和夫和彼得·圣吉三位古今中外“心学”大师的核心思想,贯通为一体,整合在“经营者心学”这条轴线上,通过纵横比较研究,总结出了经营者学习“心学”的十多个要点,在实践层面上为经营者修炼心性、提升素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便捷的、合用的行动路线图。具体而言,经营者学习“阳明心学”,核心就是要修炼“为善之心”:面对诱惑,修炼“致良知”;面对公司治理,修炼“万物一体之仁”;面对市场变化,修炼“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经营者学习“稻盛心学”,就是要学习“六颗心”:面对逆境,修炼“感谢之心”;面对顺境,修炼“谦虚之心”;面对利益,修炼“利他之心”;面对欲望,修炼“知足之心”;面对障碍,修炼“强大之心”;面对挫折,修炼“坚韧之心”。经营者学习“圣吉心学”,则是要进行以下“五项修炼”:面对复杂问题,修炼“系统思考”;面对个人成长,修炼“自我超越”;面对经营决策,修炼“心智改善”;面对未来发展,修炼“共同愿景”;面对整体搭配,修炼“团队学习”。这种实践导向的高度概括,可以使经营者在修心养性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
一名大师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思想:所谓“炼心”,就是通过艰苦的自我参悟和调教,将“散乱心”归化为“集中心”,再通过淳化,达于“无心”。这种从散到聚、从动到静、从有到无的心灵成长之路,风尘仆仆,险象环生,是需要谦逊做担保的。因此,联想到近些年来国内经营场上的纷纷扰扰,在上述这么多心灵修炼方法中,让我产生共鸣的,是“稻盛心学”中的“谦虚之心”。
如果不在语义学意义上死抠,“谦虚之心”可以理解为“谦卑之心”,再往前推,则可以理解为“敬畏之心”。在我看来,在经营者要修炼的多种心性中,“敬畏之心”是为重要的,因为它关联着因果,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经营者生死。
“敬畏之心”对经营者来说就相当于压舱石。缺少了谦恭和敬畏,经营者就可能忘乎所以,不知轻重,容易把自己的那个“我”字写得无限大,以至于遮蔽了双眼,不知道“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结果要么挤占了别人的“我”空间,让人难受;要么因为看不清来路和去路,而跌得个鼻青脸肿。稍微留意一下周围,这样的经营者还真不少:企业经营稍有起色,兜里有几个钱,就脑子发热,开始多元化、铺摊子,仿佛老子天下,无所不能,无往不胜。个人稍微有了点名气,就把自己扮演成救世主,满嘴高论,信口雌黄,仿佛世界皆醉,唯我独醒。这些人表面上看似自信和热闹,恰恰是少了谦卑心、敬畏心。但凡内心有所敬畏者,就应该明白,“我”这只“蚂蚁”再牛,也只是蚂蚁,更不会把斯文踩在脚下,喝高了似的狂叫“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笔者曾经就有一位朋友,生产手机锂电池,进入市场不久,势如破竹,没几年工夫,就让日本三洋被迫退出中国市场。其当时的发展规模和行业影响,都超过了比亚迪。如果能够坚持本心,心无旁骛地在这个行业耕耘,现在处在比亚迪这个位置的,可能是他们而不是比亚迪了。结果,锂电池的短暂成功,让他那颗猴子般不安分的心更加躁动,先是进军影视业,后又进军中医药行业。几个业务板块互不搭界,在人才、资源、市场等各个方面都无法相互协同和策应,结果只是一个小小的危机,就导致全线崩溃。笔者曾经提醒他收收心,收缩战线,坚持主业,但他听不进去。如今,比亚迪成长为新能源的世界巨人,而他的三家企业,连同他本人,在市场上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前两年再见到他,萎缩得像个糟老头儿,全然没有了当年的锐气与霸气。一副好牌,被他打得个稀巴烂,不幸应验了稻盛和夫的那句话,“一切始于心,终于心”。稍加管束一下自己“驿动的心”,对市场稍微有点敬畏心,何至如此呢!
内心没有谦虚、敬畏的“秤砣”压着,行为上就会像无根的浮萍、断线的风筝、无家的野狗,没了定力和方向,四处晃荡。正是看到了太多经营者难看的“死法”,笔者在布局自己企业业务时,就特别注重寻找能够活久见的“活法”——在自身专业优势与市场需求之间寻找结合点,坚持专精尖,不搞大而全。我们对专业、行业、市场和用户,始终是怀着深沉的敬畏的。在我们会议室,属于领导坐的那个位置,永远是空着的。那个位置是给专业、行业、市场和用户留着的。在我们的心中,它们才是“领导”。
经营者的心灵淬炼、心智成长,对提升个人修养、调整人际关系、优化经营质量无疑是有价值的;但心灵的修炼,靠的是当事人内在的参悟。参悟是个体化、个性化、经验化和玄妙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王阳明的话说,“功夫愈深,愈觉不同,此难口说”。“人心难测”,心灵修炼的这种难测性和不可复制性,限制了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功用。因此,经营者学习心学、修炼心性,也不能只管埋头“内修”,而忽视了“经营”和“管理”的作用。
“管理”是外显化、标准化、规范化、可测量、可验证、可复制、通用性和结果导向的,其属性与修心刚好相反。因此,经营不能没有管理,也不能不修管理,没有管理就没有经营。经营企业,需要对人力、生产、渠道、营销、财务等要素进行管理;经营人生,需要对职业、时间、人际关系等要素进行管理;经营人心,也需要对情绪、动机、认知、价值观、期望进行管理。即便是诞生于哲学母体的心理学,100多年来,也是想尽了方法来度量人心,以摆脱学科的思辨性,增加客观性、专业性、可测性和可管理性,并以此发展出了心理测量学。因此,修心与管理,就仿佛太极图中的黑鱼、白鱼,虽然你咬我、我咬你,但被整合在一个“体”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谁也少不了谁。
中国传统文化是重内修、轻管理的,所以历史上从没有孕育出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企业和个人,无论愿意与否,都必须参与外部竞合,也一刻都不能没有管理。然而,现实中,经常看到一些企业老板,放下企业不管不顾,一天到晚神经叨叨地去访名山,拜“大仙”,追论坛,试图从“国学”“大师”那里找到经营企业的独门绝技和灵丹妙药,无疑是投错了“庙门”,搞错了方向,也恰恰反映出其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内在短板。你在一个不是装“管理”的箩筐中去找“管理真经”,能找到吗?环顾国内外成功的企业,没有一个是丢下管理,拜大师拜出来的。因此,无论是经营企业,还是经营人生,修心与管理,二者不可偏废,需要“两手抓,两手都硬”;而能否达成二者的平衡,则是另一种更精进的功课和更高超的境界。高妙的修为,一定是内外兼修、知行合一、平衡和谐的。
钱穆先生说,“无论如何,我们的心,总该有个安放处”;如能实现心与神、心与身、心与物的和合,则是心的大解放、大安顿。正像稻盛和夫将“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所有问题的哲学前提那样,经营者修炼心性,就是要在一些重要方面得到“正确性”,也就是能够树立正确的目标,经由正确的方法,实现正确的成功,在正确的地方正确地安放心灵,在各种遭遇面前保持正确的心态。
我相信,在寻找心灵安放处、寻求行为正确性的征途中,张老先生的这部大作,一定能为您提供独到的引领!
深圳博泽人才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
博泽人才研究院 院长
熊克寒 博士
2021年5月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新园
本书从“经营者心学”这一独特视角切入,系统阐述了经营者心灵修炼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不仅增添了“心学”研究的新方向,而且拓展了“心学”研究的内容边界,在理论上无疑是有创新意义的。作者打破时空界限,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将王阳明、稻盛和夫和彼得·圣吉三位古今中外“心学”大师的核心思想,贯通为一体,整合在“经营者心学”这条轴线上,通过纵横比较研究,总结出经营者学习“心学”的十多个要点,在实践层面上为经营者修炼心性、提升素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便捷的、实用的行动路线图。
张育新
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十年。1983年调到深圳,先后任深圳大学人事处副处长、深圳市委组织部调研处处长、中国宝安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兼人力资源部部长;现任企业人力资源顾问,聘为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副会长。
1986年11月主编出版《人事管理学》,2002年3月出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之路》,2017年11月出版《“人事合一”与“胜任力管理”:来自实践的新理念、新方法》,2018年12月出版《超越:人力资源转型与思维框架突破》。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价值观建设的关键点》《创立三力系统,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和《以新型胜任力为基础,建立HR职业资格评价新体系》分别刊登于届、第三届、第四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文集》;《构建以胜任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被广东省人才开发与管理研究会评选为“2017华南地区人才管理创新获奖案例”,编入《人才管理实践》一书,并刊登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管理世界》增刊上。
2004年5月获“蒙代尔世界经理人CHO成就奖”。
2008年和2009年分别获得第三届、第四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成果金奖”。
2008年被选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封面人物”。
2018年获“第四届广东省卓越人力资源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目录
部分 总论
“经营者心学”的内涵·意义·学习方法
章 “经营者心学”的内涵
节 王阳明关于“心学”的论述 / 003
第二节 稻盛和夫关于“心学”的论述 / 004
第三节 彼得·圣吉关于“心学”的论述 / 005
第四节 “经营者心学”的内涵 / 006
第二章 “经营者心学”的意义
节 经营者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心” / 010
第二节 心灵修炼的学问是经营者应补上的课程 / 012
第三节 心灵修炼的学问是任何人都应补上的课程 / 013
第三章 “经营者心学”的学习方法
节 经营者在面对逆境时,要学习“稻盛心学”,修炼一颗“感谢之心” / 014
第二节 经营者在面对顺境时,要学习“稻盛心学”,修炼一颗“谦虚之心” / 015
第三节 经营者在面对利益时,要学习“稻盛心学”,修炼一颗“利他之心” / 016
第四节 经营者在面对欲望时,要学习“稻盛心学”,修炼一颗“知足之心” / 016
第五节 经营者在面对障碍时,要学习“稻盛心学”,修炼一颗“强大之心” / 017
第六节 经营者在面对挫折时,要学习“稻盛心学”,修炼一颗“坚韧之心” / 018
第七节 经营者在面对生意买卖时,要学习“稻盛心学”,坚持“贯彻正道” / 019
第八节 经营者在面对干部选用时,要学习“稻盛心学”,注重“美好心根” / 020
第九节 经营者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学习“圣吉心学”,修炼“系统思考” / 021
第十节 经营者在面对经营决策时,要学习“圣吉心学”,修炼“心智改善” / 022
第十一节 经营者在面对未来发展时,要学习“圣吉心学”,修炼 “共同愿景” / 022
第十二节 经营者在面对整体搭配时,要学习“圣吉心学”,修炼 “团体学习” / 023
第十三节 经营者在面对个人成长时,要学习“圣吉心学”,修炼 “自我超越” / 024
第十四节 经营者在面对企业改造时,要学习“圣吉心学”,运用“五项修炼” / 025
第十五节 经营者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要学习“阳明心学”,修炼 “致良知” / 026
第十六节 经营者在面对市场变化时,要学习“阳明心学”,修炼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 027
第四章 “经营者心学”的本原
节 《王阳明集》及相关资讯 / 030
第二节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及相关资讯 / 030
第三节 《第五项修炼》及相关资讯 / 031
第四节 “阳明心学”“稻盛心学”和“圣吉心学”的共通性 / 032
第二部分
学习“阳明心学”,修炼“为善之心”
第五章 王阳明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
节 王阳明有关人生的学说 / 037
第二节 王阳明有关宇宙的学说 / 038
第三节 王阳明有关认识的学说 / 040
第六章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节 “阳明心学”是“培根之学” / 042
第二节 “阳明心学”的源头与形成 / 044
第三节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 047
第七章 “阳明心学”的学习方法
节 立志 / 050
第二节 知学 / 051
第三节 在心上用功 / 052
第八章 经营者学“阳明心学”应把握的要点
节 面对各种诱惑,修炼“致良知” / 062
第二节 面对公司治理,修炼“万物一体之仁” / 065
第三节 面对市场变化,修炼“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 068
第三部分
学习“稻盛心学”,修炼“六颗心”
第九章 一切始于心,终于心
节 稻盛和夫对经营者的“赠言” / 073
第二节 一切始于心,终于心 / 074
第十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