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考古学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考古学集

55.05 5.6折 98 全新

库存8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光直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1852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98元

货号29437677

上书时间2024-12-08

安岳县墨韵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考古学与“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
考古学和中国历史学
对中国先秦史新结构的一个建议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断代
中国远古时代仪式生活的若干资料
仰韶文化的巫觋资料
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
中国东南海岸的“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
中国东南海岸考古与南岛语旗起源问题
台湾省原始社会考古概述
新石器时代的台湾海峡
“浊大计划”与1972年至1974年浊大流域考古调查
浊水溪大肚溪流域考古——“浊大计划”第一期考古工作总结
圆山出土的一颗人齿
中国古代文明的环太平洋的底层
古代贸易研究是经济学还是生态学
中国古代王的兴起与城邦的形成
殷墟5号墓与殷墟考古上的盘庚、小辛、小乙时代问题
《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编者后记


【免费在线读】

导语摘要

张光直先生考古学论文的精选结集。包括考古学学科意义及其与历史学的关系、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古代巫觋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王权形成中的作用、东南沿海尤其是台湾原始社会考古、殷墟考古等。

作者立足于实践调查和中国考古学实际材料,吸收区域文化多元说等新理论,在文明的交互作用、东南沿海与南岛语族的关系、古代王权兴起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严谨精当的见解。

 



商品简介

张光直先生考古学论文的精选结集。包括考古学学科意义及其与历史学的关系、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古代巫觋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王权形成中的作用、东南沿海尤其是台湾原始社会考古、殷墟考古等。

 

作者立足于实践调查和中国考古学实际材料,吸收区域文化多元说等新理论,在文明的交互作用、东南沿海与南岛语族的关系、古代王权兴起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严谨精当的见解。

 

 



作者简介

张光直(1931—2001) 当代华裔考古人类学家。祖籍台湾,自称“番薯人”。50年代在台湾大学读人类学,师从李济先生。后负笈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院毕业。先后担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台湾中研院副院长。美国科学院及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


张光直一生致力于中国考古学与考古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通过一系列有影响的专著和大量学术论文,把自己祖国古代文明的丰富考古材料介绍给英语世界,更倡导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力求通过中国文明进程和发展模式的建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内涵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目录

前言



考古学与“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
考古学和中国历史学
对中国先秦史新结构的一个建议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断代
中国远古时代仪式生活的若干资料
仰韶文化的巫觋资料
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
中国东南海岸的“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
中国东南海岸考古与南岛语旗起源问题
台湾省原始社会考古概述
新石器时代的台湾海峡
“浊大计划”与1972年至1974年浊大流域考古调查
浊水溪大肚溪流域考古——“浊大计划”期考古工作总结
圆山出土的一颗人齿
中国古代文明的环太平洋的底层
古代贸易研究是经济学还是生态学
中国古代王的兴起与城邦的形成
殷墟5号墓与殷墟考古上的盘庚、小辛、小乙时代问题
《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编者后记



内容摘要

张光直先生考古学论文的精选结集。包括考古学学科意义及其与历史学的关系、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古代巫觋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王权形成中的作用、东南沿海尤其是台湾原始社会考古、殷墟考古等。


作者立足于实践调查和中国考古学实际材料,吸收区域文化多元说等新理论,在文明的交互作用、东南沿海与南岛语族的关系、古代王权兴起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严谨精当的见解。


 



主编推荐

张光直(1931—2001) 当代华裔考古人类学家。祖籍台湾,自称“番薯人”。50年代在台湾大学读人类学,师从李济先生。后负笈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院毕业。先后担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台湾中研院副院长。美国科学院及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

张光直一生致力于中国考古学与考古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通过一系列有影响的专著和大量学术论文,把自己祖国古代文明的丰富考古材料介绍给英语世界,更倡导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力求通过中国文明进程和发展模式的建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内涵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精彩内容

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

在前文里面撮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国好几个区域中发展的有关资料。过去10年来考古学的进展已经告诉了我们,新材料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而建立在老材料上的假说一定会坍毁。但是已知的各区域的史前史已将两个发展趋势表示得相当清楚。

   其一,所有的区域文化在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都更广泛地分布,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趋于深化,终于在公元前第四千纪中间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布定了早的中国历史文明的地理舞台。其二,每个区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文化上与社会上都愈来愈复杂、愈分歧、愈分层,终于导致这些区域中产生文明的基础。这两个趋势大概不会彼此不相关的。在本文中,我们先追溯一下上文已经勾画出来的区域文化的发展,并且指明它们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期间彼此之间连锁关系的基本证据。然后,我们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检讨一下显示在一系列的新的考古学文化之中的一个文化之上的每个区域内向文明之转变,这些新文化便包括山东龙山文化、河南东部龙山文化、河南北部龙山文化、河南西部龙山文化、山西龙山文化、陕西龙山(客省庄二期)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和青龙泉三期(湖北龙山)文化。后,我们再简快地看一下这些文化以外的有关的考古资料。

  

   一 中国相互作用圈的形成

  

   假如我们将大约公元前7000—前6000年期间、公元前5000年和公元前4000—前3000/2000年期间(上列年代不规则的理由下面不久便可明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它们的地理分布比较一下,我们便会发现一件有意义的事实:起初,有好几处互相分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我们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把这几处文化放在一起来讨论——我们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讨论是有鉴于后来的发展,但在公元前7000年时并没有人会知道这种情况的。后来,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有新的文化出现,而旧有的文化继续扩张。到了约公元前4000年,我们就看见了一个会持续一千多年的有力的程序的开始,那就是这些文化彼此密切联系起来,而且它们有了共同的考古上的成分,这些成分把它们带入了一个大的文化网,网内的文化相似性在质量上说比网外的为大。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便了解了为什么这些文化要在一起来叙述:它们的位置不但是在今天的中国的境界之内,而且因为它们便是初的中国。这一点且等下文再说。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