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06 6.7折 ¥ 52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张舜徽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07497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2元
货号27938910
上书时间2024-11-22
《中国文献学》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古代文献的流传、类别等重要问题,对版本、校勘、目录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也给以详细的说明,对于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辉煌业绩,都作了总结性的介绍,初步构建起了中国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是中国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曾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在华师执教40年之久。张先生精于“小学”,博通四部,被誉为一代“通人”大家。著名学者曹聚仁、思想史家蔡尚思等人都曾把张舜徽先生誉为与钱穆齐名的国学大师。张先生著作等身,有《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四库提要叙讲疏》《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等数十部。
总序/张三夕 前言 章 绪论 节 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 001 第二节 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 005 第三节 记录古代文献的书籍 015 第四节 古代文献的散亡(上) 019 第五节 古代文献的散亡(下) 024 第二章 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 节 著作、编述、抄纂三者的区别 030 第二节 编述的体例 034 第三节 写作的模仿 037 第四节 写作的伪托 042 第五节 写作的类辑 047 第三章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一——版本 节 何谓版本?何时开始讲究版本? 053 第二节 雕版印书,当溯源于石经 058 第三节 雕版印书以前的古写本 062 第四节 刻本书的源流 067 第五节 宋、金、元、明刻本的不可尽据 072 第六节 精校本和精刊本的可贵 079 第四章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二——校勘 节 校勘的起源和任务 085 第二节 书籍校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092 第三节 校书的条件 102 第四节 校书的依据 110 第五节 校书的态度 118 第六节 清人的校书工作 125 第五章 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之三——目录 节 何谓目录? 132 第二节 书目的部类 138 第三节 书目的流别一 ——官簿 146 第四节 书目的流别二——史志 153 第五节 书目的流别三——私录 158 第六节 书目的流别四——其他 162 第六章 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 节 抄写 168 第二节 注解 173 第三节 翻译 180 第四节 考证 184 第五节 辨伪 191 第六节 辑佚 198 第七章 前人整理文献的丰硕成果 节 修通史 204 第二节 纂方志 210 第三节 绘地图 216 第四节 制图表 223 第五节 编字典 229 第六节 辑丛书 236 第八章 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 节 刘向、刘歆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43 第二节 郑玄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48 第三节 陆德明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54 第四节 郑樵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59 第五节 章学诚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68 第六节 纪昀在整理文献方面的成就 277 第九章 清代考证学家整理文献的业绩 节 语言文字方面的整理 286 第二节 经传方面的整理 290 第三节 史实方面的整理 294 第四节 周秦诸子方面的整理 300 第十章 近代学者整理文献有贡献的人 节 张元济对整理文献的重大贡献 305 第二节 罗振玉对整理文献的重大贡献 321 第十一章 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 节 甄录古代遗文 342 第二节 改造二十四史 347 第三节 整理地方志书 351 第四节 融贯诸子百家 356 第十二章 整理文献的主要目的和重大任务 节 历史读物由纲鉴到教科书的转变 361 第二节 近代学者拟编“通史”的设想 364 第三节 今天编述《中华人民通史》的必要与可能 367 第四节 创立新的《中华人民通史》体例 369 |
《中国文献学》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文献学的范围、任务、古代文献的流传、类别等重要问题,对版本、校勘、目录等有关整理文献的基本知识,也给以详细的说明,对于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辉煌业绩,都作了总结性的介绍,初步构建起了中国文献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是中国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曾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在华师执教40年之久。张先生精于“小学”,博通四部,被誉为一代“通人”大家。著名学者曹聚仁、思想史家蔡尚思等人都曾把张舜徽先生誉为与钱穆齐名的国学大师。张先生著作等身,有《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四库提要叙讲疏》《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等数十部。
第四节 写作的伪托 古代文献中,特别是较早的写作,一部分是出于后人伪造。后人为什么要造伪书以托名于古人?这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研究的问题。归纳来说,大约不外下列几个原因: ,在封建社会,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崇拜古人而鄙视同时的人。所以古代道术之士,偶有所作,深恐不能取重于当时,以致湮没了他的好内容,不得已托古人之名以传其书,以行其道。例如《易卦》必托名于伏羲,《本草》必托名于神农,医经必托名于黄帝,《礼书》必托名于周公,都是这个道理。《淮南子修务篇》曾经指出: 世俗之人, 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 这段话,差不多道破了世俗喜欢托古的根源,并且反映了汉以上的书籍,存在着不少的伪托。这种风气,自汉以下,还普遍盛行,《晋书曹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武帝尝阅《六代论》,问志曰:“是卿先王所作邪?”对曰:“先王有手所作目录, 请归寻按。” 还奏曰:“按录无此。”帝曰:“谁作?”志曰:“以臣所闻,是臣族父冏所作。以先王文高名著,欲令书传于后,是以假托。”帝曰:“古来亦多有是。”顾谓公卿曰:“父子证明,足以为审。自今以后,可无复疑。” 晋初流行的《六代论》,时人以为出曹植之手,司马炎以问植子曹志,而后知其为他人所假托,并指出了假托的原因。这和前面所提到的托古的用意是一致的,所以司马炎说“古来亦多有是”。大约在当时认为是不足奇怪的现象了。《晋书陆机传》附载陆喜的写作情况道: 其书近百篇。吴平,又作《西州清论》,传于世。借称诸葛孔明,以行其书也。 由此可见,著书托古在晋代还很盛行。这种伎俩,一直传之唐宋以下,仍不能免。像宋代王铚所作《龙城录》,乃嫁名于柳宗元,便是一例。 第二,每逢统治阶级下诏求书,或者说明献书有赏,于是投机取巧的士大夫们便乘时制造伪书,行欺牟利。秦火以后,《尚书》为残缺。汉代统治者再三设法访求,也只能找到二十九篇。到成帝时,便出现了《百两篇》。《汉书儒林传》云: 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 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征。以中书校之,非是。 可知这种伪书,在当时便被识破了。而张霸作伪的动机,正和以后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奏上《古文尚书》一样,都是从牟利弋名出发的。此外,如经典中的《周易》,只是古代三《易》之一。《连山》《归藏》,有其名而无其书。到隋代,便有人因《连山》之名,制造伪书了。《北史刘炫传》记载道: 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 像这一类志在取赏的事实,出现在封建士大夫之中,是不足奇怪的。 …… |
且不说冯友兰、冯沅君、陆侃如、顾颉刚,他们都在北京、上海继续他们的研究,即如张须的通鉴学等,都有了新的境界,而张舜徽先生的经史研究,也在钱宾四之上。 ——曹聚仁
张舜徽凭着家学和自己努力,博通古典,学识宏富,颇类古人欧阳修、西哲赫胥黎、今贤钱穆,他们皆自学而成大才。 ——冯永轩
国学大师是指旧时所谓经、史、子、集等部图书都读得多,也研究得深,而且有自己见解的。这同时也可以叫作“通人”。张先生是无愧为有学问的通人的!解放后能称得上国学大师的,似乎也只有柳诒徵、钱穆和张先生等少数人。 ——蔡尚思
我曾说章太炎先生是天字*号的国学大师。章的弟子黄侃,也是当时后世向无异词的国学大师。章黄之后,如果还有国学大师的话,钱宾四先生和张舜徽先生*当之无愧。 ——刘梦溪
张舜徽先生被誉为集文、史、哲、艺为一身的国学大师。他以“老正学时”“锲而不舍”的壮心,发奋著述,宏论激扬,其《中国文献学》一书,为文献学的学科建设构造了一个自成系统的学科体系。 ——周少川
张舜徽先生是一位博涉四部的国学大师。可以说他是文字学家,也可以说他是历史学家,还可以说他是思想史家,更可以说他是文献学家……但这所有的称号都不足以涵盖张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规模,只要浏览一下张先生的著作集,谁都会惊叹张先生的“学术气象”。 ——戴建业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