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孩子爱上学习-厌学问题的家庭
  • 让孩子爱上学习-厌学问题的家庭
  • 让孩子爱上学习-厌学问题的家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让孩子爱上学习-厌学问题的家庭

31.74 5.3折 59.8 全新

库存35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旭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88051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8元

货号29342342

上书时间2024-11-19

安岳县墨韵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调查显示,70%的中小学生、80%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且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比如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厌学,甚至“好学生”突然厌学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如果在养育孩子的早期、厌学出现的早期发现厌学的真正原因,并尽早调整,孩子后续出现严重厌学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李旭博士基于20年的临床经验,整合家庭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焦点解决治疗、精神动力学以及依恋理论等,总结出一套“六步治厌学”法。

本书用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以“六步法”为基础,呈现给读者一本家长自助手册,让家长能够更好地理解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的原理、步骤、常见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



作者简介

李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中国心理学会认证注册心理督导师,复旦大学社政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校外导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研究中心兼职咨询督导,上海市执业精神科医师,“李赵万和心理”联合创始人,看见自己(上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广州“守望者国际夏令营”创始人。


李旭博士从1999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至今已有20余年的心理工作经验,具有心理学及精神医学双重学科背景,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科训练。曾受训于中美(结构)家庭治疗班一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班二期(精神分析组)。曾长期接受美国Minuchin家庭治疗中心、德国弗洛伊德研究院、德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巴梦吉(Margit Babel)教授、台湾SFBT许维素教授等的培训和督导。在家庭治疗、精神分析、儿童行为治疗及后现代心理治疗方面具备完善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体系。



目录

第 一章 探究厌学原因  001 


一、厌学是孩子发出学业求助的信号003


二、厌学是孩子希望减少伤害的信号008


三、厌学是习得性无助的信号012


四、厌学是孩子渴望关注的信号016


五、厌学的孩子是家庭的替罪羊023


六、厌学是创伤的后遗症029


七、厌学原因探究问卷033


第二章 反思家庭功能037 


一、深陷沼泽的家庭039


二、宣泄情绪还是解决问题? 045


三、选择亲密还是疏远? 048


四、选择包容还是控制? 054


五、内心认同还是否定? 060


六、“三角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067


第三章 柔化亲子关系081 


一、粗暴会导致无望的循环084


二、柔化关系是一切的起点086


三、父母道歉是柔化关系的步089


四、实施“全方位溺爱”096


五、柔化不等于纵容102


六、每周记录孩子的三个闪光点105


七、积极恢复家庭功能111


八、用奇迹才能创造奇迹124


九、相信孩子有成长的愿望 128


第四章 管理网络成瘾131 


一、家庭功能的试金石133


二、网络成瘾,预防为先136


三、网络管理的三步骤


  (建议在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实施)142


四、成功的网络管理案例154


五、注意事项162


第五章 启动学业目标165 


一、亲子关系变好了,为什么孩子还是不愿意上学? 167


二、有目标才有会有动力 171


三、如何与孩子谈学业目标 179


四、早做正确的学业决策  189


五、谨慎做出换学校的决策192


六、所谓的“健康快乐观”201


七、家庭学业决策实例  204


第六章 实施复学拉锯(上)209 


一、拉锯是消除隔阂的摆渡船 211


二、成功拉锯的策略214


三、拉锯方程式222


四、越控制,越伤心229


五、深度对话是拉锯的润滑剂234


六、积极回应的力量238


七、掌握拉锯过程中的灵活性244


第七章 实施复学拉锯(下)253 


一、家长如何为复学做准备? 255


二、对孩子的退步保持淡定265


三、拉锯的过程需要家长稳定和悉心的陪伴272


四、拉锯过程其实是家长改变思维方式的过程281


五、帮助孩子应对挫败事件288


结语 重塑关系,面向未来295


一、重建依恋是改变厌学的核心297


二、家庭复兴的法则304



内容摘要

调查显示,70%的中小学生、80%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且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比如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厌学,甚至“好学生”突然厌学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如果在养育孩子的早期、厌学出现的早期发现厌学的真正原因,并尽早调整,孩子后续出现严重厌学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李旭博士基于20年的临床经验,整合家庭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焦点解决治疗、精神动力学以及依恋理论等,总结出一套“六步治厌学”法。


本书用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以“六步法”为基础,呈现给读者一本家长自助手册,让家长能够更好地理解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的原理、步骤、常见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



主编推荐

李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中国心理学会认证注册心理督导师,复旦大学社政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校外导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研究中心兼职咨询督导,上海市执业精神科医师,“李赵万和心理”联合创始人,看见自己(上海)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广州“守望者国际夏令营”创始人。

李旭博士从1999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至今已有20余年的心理工作经验,具有心理学及精神医学双重学科背景,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科训练。曾受训于中美(结构)家庭治疗班一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班二期(精神分析组)。曾长期接受美国Minuchin家庭治疗中心、德国弗洛伊德研究院、德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巴梦吉(Margit Babel)教授、台湾SFBT许维素教授等的培训和督导。在家庭治疗、精神分析、儿童行为治疗及后现代心理治疗方面具备完善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体系。



精彩内容

不要让孩子厌恶世界,更不要让孩子厌恶自己

厌学,是目前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让无数中国孩子、父母和学校头疼不已。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为应试教育体系和社会竞争体系的压力越来越大,必然会有一个对立面出现。那么,该如何应对厌学这件事情呢?我的北大同门师兄李旭老师,在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完整的应对策略。

我和李旭师兄就厌学这个话题讨论过多次,深深感觉到,这是他擅长的领域。他之所以擅长这个领域,是因为他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并且对厌学这个话题有一种发自潜意识深处的热情。如果你被这个话题困扰,或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这本书值得一读。

关于厌学,我讲讲我的理解。很多人会做一种梦——考试梦。这是经典的与焦虑相关的梦,而所有焦虑背后,都是对死亡的恐惧。死亡不仅仅是身体的死亡,还有精神的死亡。人一生只有一次身体的死亡,而精神的死亡可以发生很多次,甚至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在考试梦中,通常自己是考生,有一个真实或若隐若现的考官。考试梦的基本内容是:考官给考生出了一道考试题,如果考生过关了,就会被考官所接纳,如果没过关,就会被考官所否认。

有一个男孩,他喜欢画漫画。在他的一组漫画中,所有人脸上都刻着“及格”两个字,唯独男主角没有。不是因为他得以幸免,而是因为他“不够格”。他少了一条胳膊、一条腿,是残疾人,没有机会被认证为“及格”。在现实中,这个男孩是一个非常帅的小伙子,但他这种“不够格”的感觉简直深入骨髓!

不够格,可以说体现的是一种深深的自我厌恶,即一个人自己觉得自己不配为人,甚至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觉得“我太差了”。

家长、老师和学生自己需要意识到,和对学习的厌恶相比,这种对自我的厌恶是更需要警惕、更需要疗愈的部分。

我曾接待过一些厌学的来访者。因为我不接14岁以下的来访者,所以这些厌学的来访者多是高中生和大学生,其中还有来自大学的。他们都不能在学校里正常学习,不得已选择了休学,甚至退学。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家长带过来找我做咨询的。家长非常着急,而这些孩子则一副自暴自弃的样子。无一例外,家长的动机都是希望通过咨询,帮助孩子回到学校、好好地应付学业。

一些孩子拒绝见咨询师,于是咨询的对象就变成了家长。一些孩子愿意来找咨询师。咨询没多久后,我就会无比深切地发现,这些孩子的问题是他们的自我几近瓦解,他们的精神乃至身体都处在死亡的边缘。这是无比深重的危机,而家长却对这一点严重忽视,只重视孩子的学业这种现实问题。当然这种重视也是有意义的,毕竟人是需要进入现实社会、找到自己的立足点、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然而,家长只能看到这种现实意义,看不到孩子内在的危机。这些家长作为孩子生命中初的考官,只重视孩子能不能通过自己设立的考题,而对孩子自身的意愿、意志、渴望等精神的象征视而不见。

在考试的隐喻中,考官其实有两种,一种考官,我称之为禁止性的考官,另一种考官则是以考生为中心的考官。

禁止性的考官是以考官自己的意志为中心的,对考生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水平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考生能否答对符合自己意志的考题。这种考官就像传说中古希腊的大盗,会把他抓住的人放到一张床上。如果这些人的身体比这张床大,就砍掉一截;如果身体比床小,就把他们的身体拉大。总之,人的身体大小要和床的大小一样。

可以说,这样的考官对于考生本身并不关注,他们只关注考生是否符合自己设立的标准。很遗憾,我们遇到的考官,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多是此类。

另一种考官则是以考生为中心的。他们也会出考题,但他们的考题是在真实地在衡量考生的水平,而且真的是关注考生自己的人生命题。这种考官会控制自己,不会给考生出太多题,因为考生自己也有自己的人生命题(实际上可能是超级苛刻的考题)。这种考官会帮助孩子明白,不必对自己如此苛刻,因为自己本身就是好的。

像小孩子这样的考生初是缺乏时间感和空间感的,希望自己能马上、完美地通过各种考试。这时候,这种成熟的考官就会帮助孩子明白,多数考试并不重要,人生中重要的考试寥寥无几,而且还有时间和空间存在,人可以通过时间的累积和空间的变换通过那些重大的考试。

总之,后一种考官会帮助孩子明白,不管考试成绩怎样,都要对自己有信心,都要爱自己。相反,禁止性的考官,会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只要你没有通过我的考试,你就是不够格的考生,你不值得,这样的你是可恶的……

李旭老师在他的咨询中发现,厌学的孩子和其家庭存在两个关键问题:厌学孩子的自我功能被破坏了,即他们的自我不能正常运转,不能应对基本的现实问题;厌学孩子的家庭的功能早就被破坏了,即这样的家庭不能做孩子的容器,父母做不到支持自己的孩子,甚至还是孩子自我的破坏者。李旭老师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家长恢复孩子的自我功能和家庭功能,从而让孩子逐渐能够应对学业这个现实问题。

我听李旭老师分享过多个个案,他处理得非常有耐心、有智慧。我觉得,家长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愿意承认“我错了”“我们的家庭出问题了”,能够更好地支持孩子、帮助孩子恢复自我功能,可以终让孩子愿意重新面对学业。孩子不能面对学业等基本现实问题通常意味着:他们厌恶外部世界、厌恶自己。所以处理厌学问题并不仅仅是在现实层面工作,也是在帮助孩子重新接纳自己、爱上自己,进而重新拥抱外部世界。

李旭老师的“六步法”的侧重点是促进家长在现实层面、在日常互动中,与孩子建立新的情感和认知模式,让孩子首先在亲密的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接纳和爱,重新塑造自我接纳的内在世界,重新唤起对外界和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对于很多固执己见的家长来说,这个过程是艰难的,李旭老师的努力帮助他们走出了关键的步。

武志红

知名心理学家

畅销书作家

“看见心理”创始人

《得到》热门专栏作者

 

重新学习做父母

近十年来,在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个案涉及孩子厌学的情况。和孩子一起面对厌学这个问题,正是父母重新学习做父母的重要机会。

在本书中,作者李旭博士提到,很多家长、老师会把厌学看成孩子的思想问题,其中包括懒惰、心理脆弱、过于敏感、抗挫折能力差、自制力差、缺乏意志力等。这种看法在心理学中属于内部归因,也就是说,认为问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个体内在的因素影响。李旭博士提出了一个新的厌学定义:在孩子的学校学习过程中,家长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克服学业及人际困难,导致孩子无法继续接受有效的学校教育。这个定义把表面上是孩子的问题,归结为家长教养能力的问题。这个定义是从系统角度对厌学问题的重新建构,属于外部归因。

有人可能会想,关于厌学,是李旭博士的外部归因对,还是家长原来的内部归因对呢?我不关注哪个是对的,而是会问家长:“你怎么定义厌学这件事,这对解决问题有用吗?”

在李旭博士组织的“守望者国际夏令营”中,我曾给一些家长开展过团体工作坊,也做过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有家长在仔细思考后告诉我:“我们觉得自己原来的看法很有道理,但是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解决孩子的问题,甚至越努力,结果越糟糕。我们都对自己能解决孩子的问题感到绝望。”在学习了李旭博士的方法之后,家长脸上有了笑容。在全新理念和全新技能的帮助下,事情开始慢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了。

本书是李旭博士多年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他把复杂的工作过程提炼为简单、清晰的六个步骤:步,探究厌学原因;第二步,反思家庭功能;第三步,柔化亲子关系;第四步,管理网络成瘾;第五步,启动学业目标;第六步,实施复学拉锯。其中改变孩子厌学问题的工作核心,就是对孩子加深理解,增强宽容与爱的力量。

我非常赞同李旭博士的理念。这六步的工作核心和难点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深入理解。这一代孩子的父母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他们的童年时期,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生活物资贫乏。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奉教师和家长为权威,学习压力也不大。而这一代的孩子生活物质丰富,思维开阔、灵活,对权威有独立的见解和平等的意识。家长像自己父母那代人一样,用自己成长经历中的经验来理解和教育孩子,这在今天的中国已经行不通了。家长的出路,便是重新学习,掌握新的育儿技能,培养在未来社会能成功的孩子。

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材,可以帮助家长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重新学习做父母的技能,深入理解孩子,提升教养能力,促进家庭和谐。

刘丹博士

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与家庭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学组常务副组长

德国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副主席

 

重返健康发展之路

孩子不想学了,家长就不想活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拒学问题开始出现。从厌学到恐学、拒学、休学,甚至退学,既困扰着孩子和家长,也困扰着社会;既是家长头疼的事,也是专业工作者较棘手的活儿。

孩子拒学是一个小而专的研究方向。拒学孩子的比例在近十几年以来呈迅速上升之势,尤其是在一些高度发展的国家出现了生理毫无异常、足不出户、逃避社会的一群人,其中以十几岁的孩子居多。在一项关于拒学、恐学文献(自2011年以来所发表的一百多篇论文)的分析中,作者大体划分了四个研究方向:精神病理学研究、拒学的诊断和治疗、规模化问卷访谈调研及数据分析,以及学校、社会对拒学行为的干预。其中关于学校、社会对拒学行为的干预的文献是少的。由此可见,发生率上升、干预方法不足是当下应对孩子拒学问题非常严峻的现实。

孩子厌学不仅仅是孩子个人的问题。有研究表明,学校可能是孩子厌学、恐学和拒学的诱发因素,但问题的源头在家庭中。有一种系统的观点是,孩子厌学、恐学和拒学的行为是其所处环境中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结果,是家庭系统目前的互动模式持续外显的部分。这类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家庭潜在的没有解决的矛盾,因此可能是维持家庭关系的一种策略,也是解决当前家庭问题的有效的办法、家庭寻求改变的好契机,此外还是心理治疗师进入家庭的入口。

系统性的问题,需要用系统性的思维和系统性的方法来解决。本书正是系统思考的产物。首先,本书作者对孩子厌学提出了一个新的定义,即在孩子的学校学习过程中,家长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克服学业及人际困难,导致孩子无法继续接受有效的学校教育。这个定义是从系统角度对厌学问题的新建构,是在强调将孩子的行为转化为家长的养育能力建设,调整家长与孩子在养育过程中的互动模式,把转化工作的核心从孩子转到父母,通过推动父母的改变,帮助孩子实现全面的突破。其次,作者给家长提供了六个相对容易理解、操作的步骤,希望帮助家长对厌学问题形成相对科学、系统的认知,全面调整与厌学孩子的互动,让家庭内部重新开始爱的流动,让每个家庭成员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后,作者给困惑、迷茫的家长提供了一个行动框架,这个行动框架逐层递进,又有内在的关联逻辑,能够让家长不因焦虑、恐慌而采取盲目行动,帮助家长在每一次尝试中,理解孩子、体验忍耐的痛苦、感受被遗弃和被遗忘的爱的感受,让家长在行动中学习和思考,不断努力和尝试,顺利走上通往成功的改变之路。

多年的临床实践让我们深知:对于厌学孩子有效的方法是针对其家庭开展工作。核心的工作包括:降低父母的羞耻感、紧张和焦虑,让其成为有自信和安全感的父母;提升父母与孩子相处的信心,帮助父母找回活力、在亲子关系中重拾父母的角色和功能,尤其是让父亲角色回归核心家庭;解决家庭中未解决的冲突,打开家庭的“心结”;帮助父母激活各种资源,获得社会心理支持;为家庭提供专业资讯和心理服务,对家庭成员进行精神医学诊断与鉴别,给予家庭就学或就业支持,组织家长团体或父母聚会和参与同类群体的相关活动;等等。

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要比青少年的问题本身更重要。当家庭中出现厌学孩子的时候,家长和专业人员要理解孩子厌学是其在发展道路上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孩子需要的是盟军的支持,不是控制和制裁,要把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信任、原谅、支持和成就感重新找回来、补回来,从长计议、不急功近利,学习承载和消化更多的焦虑,以更大的心理弹性和灵活性,尊重每一个孩子以其独有的方式和节奏发展。

总之,家人和专业人员通过提供一种可预见的环境,以及在调节张力、焦虑和情感上的帮助,可以促使厌学孩子重回正轨。如同那些经历过这样的过程的家长的切身体会,我觉得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孟馥

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认证督导师

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副理事长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

 

李旭博士与六步法治厌学

儿童、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一直是我临床研究与实践工作关注的重点。早在1999年,我就在北京大学心理系钱铭怡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有关“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2000年,我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系塞林格曼教授的学生俞大维博士一起,进行了中国儿童抑郁量表(CDI)的修订,并参与了俞大维博士组织的儿童青少年抑郁干预项目。涉足这些工作,让我对中国的儿童、青少年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

从1999年到2003年,我还有幸参加了香港大学李维榕教授主办的结构派家庭治疗高级培训班。应该说,这个理论体系对我日后对于家庭的工作视角和工作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儿童、青少年因为网络成瘾导致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此时的家长们,一方面要面对社会剧变给成年人带来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又要在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中实现阶层保持或跨越的目标。家长普遍在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上出现了巨大的认知断层。家长的焦虑情绪随处泛滥,身处漩涡中的孩子们则不知所措。

因为各种原因,直到2015年之后,我才将面向全年龄段的心理咨询和培训工作,逐步聚焦在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和培训上。到2018年,通过将认知行为方法与家庭治疗方法的整合,我逐步找到了从家庭系统入手,解决厌学问题的有效咨询方法,积累了不少成功案例。

为了让更多的家庭受益,我制作了一个面向大众的音频课程——帮孩子走出厌学、激发学习动力的大白六步法(后来改成“李旭博士六步治厌学”),放在了荔枝微课上。没想到,刚上线就获得不少家长的好评。紧接着,我又和武志红平台合作,制作了“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音频课,后更名为“26堂家庭教育课,激发孩子自主学习动力”。听众的反馈出乎意料地好,甚至有不少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因为厌学待在家好长时间了,听了李博士的课,用了课中的方法,几次之后孩子就有所改变。”

这些反馈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仅仅是通过音频课,就能够让家长学习解决孩子厌学问题的方法,并起到这么好的效果,这说明我的&ldqu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