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库(2001-2006)6册套装
  • 读库(2001-2006)6册套装
  • 读库(2001-2006)6册套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读库(2001-2006)6册套装

138.91 5.5折 252 全新

库存8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立宪 编;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42889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52元

货号29218384

上书时间2024-11-07

安岳县墨韵书屋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读库》2020年套装包含2020年出版的六本《读库》:《读库2001》-《读库2006》,一共四十六篇文章。每本的头条文章介绍如下: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共同组成,两者同样重要,但科学思维更难结构化和模块化。汪诘在《科学思维要点》中尝试把科学思维整理成十五个明确的知识点,比如:能区分事实和观点、知道什么是信源以及如何判定其可信度、理解类比和逻辑推演的区别等。它们可视作现代人学习科学时应当掌握的思维方式。

  《"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的作者吉井忍是个七〇后,虽然在日本接触到中国残留邦人相关的信息不少,但同时也意识到他们回到日本后的实际生活,大部分人知道的非常少。她记录了三位当事者:处境与遗孤二代类似的中国人汪楠,战败后与中国人结婚并在晚年回到日本的中岛千鹤,以及用相机记录"中国残留邦人"的摄影师江成常夫。听完这些讲述,你可能发现,七十多年前的战争,其实近在咫尺。

  北京大学与南京大学,分踞南北,同经百年世事,各具血脉气质,或不拘一格,善开风气,或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上世纪九十年代,恰时代交迭,思潮涌动,作者樊国宾闻道两校,濡染其间,同学少年,浩然襟抱。《从北大到南大》里回首亲历之人之事,其风其史,金石之声隐隐,既是个人精神检藏,亦是家国一段过往。

  2017年1月24日-28日,2018年7月22日-30日,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摄制组两次跟随阿来回到故乡阿坝嘉绒藏区,导演张同道与作家边走边谈,完成了一次对故乡与记忆的回望。《阿来和他的嘉绒藏区》是这两次访谈的整理稿,也是这个系列的第四篇(毕飞宇、贾平凹和迟子建的访谈参见《读库1803》《读库1806》和《读库1902》),纪录片已于2020年7月播出。

  近十年来,主流媒体针对互联网的批判几乎从未停止。人工智能的出现,更加点燃了人们对于科技和道德关系的讨论。作为本世纪发展*迅猛的技术主体,互联网承载了人类的希望,也显露出自身的局限--人们期待通过互联网构建的"世界大同"似乎未能实现,反倒因此形成一层层沟通壁垒;虚假信息的散布削弱了个体间的信任;言论传播门槛的降低,令一切概念单一化、扁平化……王健飞在《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中历数这些弊端,但也提出期待--尽管没有一家公司、一个产品或一种全新的技术可以解决目前面临的全部问题,但这些都会成为不久之后的需求,进而演化为产品、解决方案与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德国作家布克哈德˙施皮南在《书情书》中讲述了爱书之人对于纸质书的迷恋。他开篇明言,自己"不想挖空心思去搜罗各种新鲜的理由为纸质书辩护",而事实上,在神经科学与心理学领域,业已存在大量研究证实了纸质书的种种优点,只是这些并不新鲜的科学结论并未充分面向大众传播。喻柏雅(@私享史)在《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中探讨阅读和记住一本书所涉及的各种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机制,从中对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差异及优劣进行比较,*后指向那个终极问题:在数字阅读越来越流行的今天,如何看待纸质书与电子书的未来。



作者简介

  主编:张立宪



目录

  1-38 科学思维要点…………    汪诘


  39-119 我家的四季 …………    法殷洁


  120-159 盛宴已过  …………  醋醋


  160-208 无人赴宴    …………醋醋


  209-242 永不做声的弦琴   …………瘂弦 口述/辛上邪 记录整理


  243-299 这两年的电影海报  …………  亓冠奇


  300-319 看不见的病毒战争 …………  朱石生


  320-341 沛县律政江湖 …………  刘勃


  《读库2002》目录


  1-90 "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  吉井忍


  91-132 小本生意人 ………… 胥小燕


  133-156 落榜………… 李金声


  157-185 相信未来 …………  梁一良


  186-250 捂住口鼻和脸蛋 …………       李恪


  251-276 月上东山  …………    秦玉兰


  277-301 电流之战 …………  毛继军


  302-341 百年前的成都吃相………… 阿狐哥哥


  《读库2003》目录


  1-48 从北大到南大…………樊国宾


  49-92 在王府里上大学…………安枫


  93-117 除却群山无故人…………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118-143 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谋杀电视机


  144-165 影片背后的战争…………李宇飞


  166-247 那些奇怪的大脑…………克韩


  248-310 私人文学史(续三·完)…………孙玉祥


  311-330"新闺秀派"…………王鹤


  331-341 梨花枪…………王永胜


  《读库2004》目录


  1-112 阿来和他的嘉绒藏区 ……………… 阿来 张同道


  113-149 "粉戏" 新演……………… 吴钢


  150-197 红星照耀铁十字 ……………… 徐辰


  198-234 大片泡沫 ……………… 王宇


  235-279 在花木掩映也唱不出歌声的枯井里 ……………… 晨星


  280-309 用真实的数据来骗你 ……………… 克韩


  310-341 诗人的"精神指纹" ……………… 杨浪


  《读库2005》目录


  1-78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 ……………… 王健飞


  79-130 攀登者 ……………… 张梁 口述|叶小果 整理


  131-161 三线厂子弟学校 ……………… 李金声


  162-192 "世界的温柔的冷漠" ……… 爱丽丝·卡普兰 梁霄 杨芳州


  193-286 儒林入画 ……………… 蔡小容


  287-323 基因时代的疫苗研发 ……………… 朱石生


  324-341 分寸 ……………… 傅谨


  《读库2006》目录


  1-22    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 ………………  喻柏雅


  23-106 刘震云和他的延津世界 ………………  刘震云 张同道


  106-150 日常有戏………………康泰森


  151-177 战火边的童年………………邹来权


  178-235 网贷深渊 ………………田宏科


  236-309 非欧几何平话 ………………贾辉军


  310-341 正确的"天足"与"天乳"………………王宇清



内容摘要

  《读库》2020年套装包含2020年出版的六本《读库》:《读库2001》-《读库2006》,一共四十六篇文章。每本的头条文章介绍如下: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共同组成,两者同样重要,但科学思维更难结构化和模块化。汪诘在《科学思维要点》中尝试把科学思维整理成十五个明确的知识点,比如:能区分事实和观点、知道什么是信源以及如何判定其可信度、理解类比和逻辑推演的区别等。它们可视作现代人学习科学时应当掌握的思维方式。


  《"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的作者吉井忍是个七〇后,虽然在日本接触到中国残留邦人相关的信息不少,但同时也意识到他们回到日本后的实际生活,大部分人知道的非常少。她记录了三位当事者:处境与遗孤二代类似的中国人汪楠,战败后与中国人结婚并在晚年回到日本的中岛千鹤,以及用相机记录"中国残留邦人"的摄影师江成常夫。听完这些讲述,你可能发现,七十多年前的战争,其实近在咫尺。


  北京大学与南京大学,分踞南北,同经百年世事,各具血脉气质,或不拘一格,善开风气,或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上世纪九十年代,恰时代交迭,思潮涌动,作者樊国宾闻道两校,濡染其间,同学少年,浩然襟抱。《从北大到南大》里回首亲历之人之事,其风其史,金石之声隐隐,既是个人精神检藏,亦是家国一段过往。


  2017年1月24日-28日,2018年7月22日-30日,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摄制组两次跟随阿来回到故乡阿坝嘉绒藏区,导演张同道与作家边走边谈,完成了一次对故乡与记忆的回望。《阿来和他的嘉绒藏区》是这两次访谈的整理稿,也是这个系列的第四篇(毕飞宇、贾平凹和迟子建的访谈参见《读库1803》《读库1806》和《读库1902》),纪录片已于2020年7月播出。


  近十年来,主流媒体针对互联网的批判几乎从未停止。人工智能的出现,更加点燃了人们对于科技和道德关系的讨论。作为本世纪发展*迅猛的技术主体,互联网承载了人类的希望,也显露出自身的局限--人们期待通过互联网构建的"世界大同"似乎未能实现,反倒因此形成一层层沟通壁垒;虚假信息的散布削弱了个体间的信任;言论传播门槛的降低,令一切概念单一化、扁平化……王健飞在《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中历数这些弊端,但也提出期待--尽管没有一家公司、一个产品或一种全新的技术可以解决目前面临的全部问题,但这些都会成为不久之后的需求,进而演化为产品、解决方案与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德国作家布克哈德˙施皮南在《书情书》中讲述了爱书之人对于纸质书的迷恋。他开篇明言,自己"不想挖空心思去搜罗各种新鲜的理由为纸质书辩护",而事实上,在神经科学与心理学领域,业已存在大量研究证实了纸质书的种种优点,只是这些并不新鲜的科学结论并未充分面向大众传播。喻柏雅(@私享史)在《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中探讨阅读和记住一本书所涉及的各种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机制,从中对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差异及优劣进行比较,*后指向那个终极问题:在数字阅读越来越流行的今天,如何看待纸质书与电子书的未来。



主编推荐

  主编:张立宪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