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本教材第1版于2010年问世后,被国内高校心理学系所广泛使用,深受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的欢迎。全书共17章,涵盖生理心理学基本观点、方法论及原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科学原理与应用之间的转化关系。
《生理心理学》(第2版)有如下突出特点:(1)从进化论、比较心理学及个体发育的观点出发,系统地梳理了研究证据,以图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心理和行为变化的生理基础及其演化规律;(2)关注生物基础和心理或行为之间整合认识的过程,纠正将心理或行为与生物基础相分离的二元论认识趋向;(3)注重汲取新的科学研究证据,拓展读者的科学视野,提升对学科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4)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科学研究常用的典型行为范式及原理,以利于读者理解基础研究的原理以及提升对科学研究的兴趣;(5)加强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关联性认识,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与人类心理健康密切关联的基本走向。
本书知识脉络清晰,内容深入浅出,图表丰富直观,既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研究人员及心理学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隋南,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心理学、学习记忆、情绪障碍、药物成瘾等。主持和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等15余项研究课题。在SCI、SSCI等收录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5部。获国家专利4项。多次获及省部级个人奖项。
社会任职: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科学进展》 主编,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Psychology 、Psych Journal 、《心理学报》、《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等杂志编委。
目录
章 导 论
节 生理心理学的性质
第二节 脑与行为的演化与发展
第三节 个体的脑发育与行为
第二章 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节 概述
第二节 行为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 脑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行为遗传学及基因干预方法
第三章 心理与行为的神经基础
节 神经组织的构成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章 神经元的电活动与信息传导
节 突触及其信息传递
第二节 离子通道、离子泵与膜电位
第三节 神经递质、受体和神经调质
第五章 激素、脑与行为
节 激素及其一般作用方式
第二节 内分泌腺及其功能调控
第三节 生物节律、生长发育和性别差异的激素控制
第四节 认知或社会行为与激素
第六章 感觉与知觉
节 感知觉加工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视觉
第三节 听觉
第四节 躯体感觉
第五节 嗅觉和味觉
第七章 学习与记忆
节 学习记忆行为及其演化
第二节 行为学习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学习记忆的分类
第四节 动物学习记忆的行为模型
第五节 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
第八章 语言与通信
节 物种通信方式的差异
第二节 通信行为及脑进化
第三节 人类语言及其神经基础
第九章 情绪的调节及其神经基础
节 情绪的起源和分化
第二节 情绪研究的行为模型
第三节 情绪调节的神经基础
第四节 情绪反应及其相关障碍
第十章 运动系统与中枢神经控制
节 运动系统的演化与发展
第二节 运动形式、基本单位和本体感受器
第三节 脊髓、中脑与运动调节
第四节 脑与运动控制
第十一章 生殖行为
节 性行为
第二节 性的分化和成熟
第三节 性取向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性行为的调节
第五节 亲代抚育行为及其生物基础
第十二章 基因与行为
节 行为的遗传基础
第二节 基因决定论的局限:行为差异不等于基因差异
第三节 环境因素对基因作用的影响
第十三章 本能行为
节 摄食行为
第二节 饮水行为
第三节 新颖寻求行为
第十四章 睡眠与节律行为
节 睡眠的类型与阶段
第二节 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 睡眠与认知
第四节 节律行为
第十五章 精神活性药物与行为
节 概述
第二节 中枢神经兴奋剂
第三节 中枢神经抑制剂
第四节 致幻剂
第五节 其他常见的精神活性药物
第十六章 精神依赖行为及其脑机制
节 精神依赖的行为学特征
第二节 精神依赖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 精神依赖的动物行为模型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精神依赖形成的脑机制
第十七章 疼痛的生理特性及其心理调节
节 痛觉形成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第二节 痛觉形成的心理学机制
第三节 心理因素对痛觉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跋
内容摘要
本教材第1版于2010年问世后,被国内高校心理学系所广泛使用,深受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的欢迎。全书共17章,涵盖生理心理学基本观点、方法论及原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科学原理与应用之间的转化关系。
《生理心理学》(第2版)有如下突出特点:(1)从进化论、比较心理学及个体发育的观点出发,系统地梳理了研究证据,以图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心理和行为变化的生理基础及其演化规律;(2)关注生物基础和心理或行为之间整合认识的过程,纠正将心理或行为与生物基础相分离的二元论认识趋向;(3)注重汲取新的科学研究证据,拓展读者的科学视野,提升对学科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4)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科学研究常用的典型行为范式及原理,以利于读者理解基础研究的原理以及提升对科学研究的兴趣;(5)加强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关联性认识,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与人类心理健康密切关联的基本走向。
本书知识脉络清晰,内容深入浅出,图表丰富直观,既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研究人员及心理学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主编推荐
隋南,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心理学、学习记忆、情绪障碍、药物成瘾等。主持和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等15余项研究课题。在SCI、SSCI等收录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5部。获国家专利4项。多次获及省部级个人奖项。
社会任职: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科学进展》 主编,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Psychology 、Psych Journal 、《心理学报》、《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等杂志编委。
精彩内容
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指出,行为功能是经过演化而来的。像其他生物学特征一样,心理或行为也是经过了长期演化才逐渐形成的。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与动物的生物特征和行为变化过程存在着连续性。已有的很多发现证实,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行为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的生物学机制。例如,神经系统的化学或电传导机制、性激素对性行为发展的影响、在学习记忆过程中海马的作用等等。因此,动物研究的证据对深入了解人类脑与行为的关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鉴于动物与人类某些行为规律的相似性,也可以用某些特征性的行为作为实验模型,来探讨可能存在的人类相似行为的生物学机制。例如,操作性条件反应可作为主动学习的模型,条件性恐惧反应可作为情绪记忆的模型,印刻(imprinting)行为可作为子代的依恋模型,等等。
由于受到科学伦理以及方法的限制,从正常人类被试获得研究数据有一定的困难,致使大部分关于人类的重要的生物学数据来自患者。除非是因为疾病、事故或先天性缺陷等原因,任何科学实验研究都不能对人类被试进行伤害性的干预。在通常情况下,一些重要数据可以通过观察患有疾病或脑损伤的病人来获得,包括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生理或行为状况的变化。近年来,在对人类被试的研究中,无损伤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如影像学、脑电记录和脑磁图或经颅磁刺激等。但是,受到技术条件和实验方法的限制,这类研究还不能对细胞、分子层面的生物学变化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因此,在科学研究中,动物实验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动物研究可选择的方法比较广泛,实验条件也可以被精确控制。例如,可以用损伤性的方法直接干预脑的核团或神经生理活动,以观察其对某种行为的影响;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取出相关的脑组织来观察形态学变化;等等。动物实验被广泛用于探索生物因素变量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科学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动物不能自我报告,听不懂指导语,不能表达类似人类的主观感受。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合适的行为输出方式来研究与人类行为相关的许多复杂行为,包括抽象记忆、语言、概念、思维等认知活动。当然,人类也具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行为及其相应的生物学基础,比如,人类大脑两半球功能存在不对称性,大脑皮层有语言的听觉、阅读及表达等区域。换句话说,动物与人类在行为或神经基础上仍然存在着差异,动物或人类实验结果仍然需要交互印证。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