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寸印繁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寸印繁星

27.7 6.9折 40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绣丽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73071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0元

货号31996887

上书时间2024-09-13

安岳县墨韵书屋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绣丽,本名杨秀丽。20世纪70年代出生于上海崇明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级研讨班学员。著有诗集《梦中的新嫁娘》《桑之恋》《城市像琥珀般的花园》《彩虹经天》《雪山的心跳》,人物传记《麦香塬》《韩硕画传》,散文集《锦年微澜》等。其中诗集《彩虹经天》和《雪山的心跳》获上海市重点创作项目。现任职于上海市作家协会创联室。

目录
风雪途启
陈独秀欲令全国思想都改观
鲁迅:不惮于前驱
“道德完人”李大钊
风雪途中,相约建党
《新青年》离开群益书社
1920年,第一本红色刊物
入门老师《共产党宜言》
李达婚房和《共产党》月刊
李汉俊和《劳动界》
1921年,王会悟创办《妇女声》
陈独秀在上海两次被捕
蔡和森成为《向导》的灵魂
《新青年》季刊与瞿秋白译唱《国际歌》
一边是《前锋》,一边是爱恋
教育工人最好的机关报
《先驱》和《中国青年》
《中国工人》,准备着迎战!
秋之白华的特别“礼物”
毛泽民、钱希均与上海书店
繁星点点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上海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本书用文学史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上海从事翻译、出版等工作,生动讲述了中共早期出版业的起源。本书记录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的《新青年》,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月刊》,中共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以及《劳动界》《妇女声》《前锋》《先驱》《中国青年》等报刊出版物的创办过程。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从出版业入手,深入拓展到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王会悟、蔡和森、瞿秋白等重要革命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把人物、性格、形象、命运和事件、场景融合一起,让读者感同身受,可读性强。

精彩内容
 风雪途启骡车出北京城,一路风雪载途,往东疾驰。乘者有些奇怪,那账房模样的生意人,一张椭圆脸,面色略微有些苍白,戴着一副金丝眼
镜,漆一般黑的胡须,跨坐在车把上,脸色冷峻而严肃。而那大剌剌端坐车后的汉子,压得低低的毡帽下面,胡子拉碴,按说这人应该是老板了吧,但身上套着的一
件棉背心,油迹斑斑,几乎能照出人影,又仿佛店伙计了。当他偶尔朝外看去时,目中精光闪烁,似乎被冰雪所映亮,显示其并非一般人物。
时为1919年阴历年底。
北国。道路一侧是雪,另一
侧也是雪,条条辙迹中冻雪肮脏凸起,永无尽头地伸展。大雪封冻的村庄,几乎难闻到鸡鸣狗吠,只有屋顶炊烟袅娜,犹如一声声呐喊从铁屋子里传出来,转眼间消逝无踪。
此时,正值生意人前往
各地收账之际,谁也没注意到这两个赶路者的反常。而赶路者眼中无山舞银蛇,无原驰蜡象,只是赶着他们的路途……在寒气彻骨中,一
声声鞭响,似乎将华北莽原
上空的冰冷空气撕出一道道裂隙,辙迹深深地印入历史:这两个赶路者乃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他们是北大的前同事,是《新青年》及《每周评论》的同仁,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他们——那装作账房先生者,实乃李大钊也。那套着棉背心的,则是陈独秀。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
在北京城南香厂路新世界游艺场散发传单时,被捕入狱,获释后,仍格外受到当局
关注,住处受到监视,陈独秀颇感不适,打算迁居上海。
1920年1月,陈独秀秘密离京,到了上海,后于2月4日,去武汉作演讲,轰动武汉学界,惊动湖北当局。8日,陈独秀乘火车从武汉回北京,结果北京家中遭到更严密监视。消息传到李大钊处,李大钊派人到车站把陈独秀接走,并决定亲自送往
天津。
寒风拂面,陈独秀看着
李大钊背影,心中感慨,不禁吟起诗来:“本有冲天志,飘摇湖海间。偶然憩城邦,犹自绝追攀。寒影背人瘦,孤云共往还。道逢王子晋,早晚向三山。”李大钊听了,停下骡车,跳下车来,站于路肩,赞道:“仲甫先生果然大才磊磊,竟然在路上作得这一首好诗!”陈独秀也跟着跳下车来,笑道:“是多年前一首旧作,题作《咏鹤》,一时感
慨,突然想起来了。”李大钊诚恳说道:“仲甫先生过谦了,虽说您如今算是遭逢飘摇湖海的境况,但仲甫先生可莫愁前路无知己啊,要说起来,如今天下谁
人不识仲甫先生大名?!”刺目的雪光中,陈独秀
遥望着不远处的村庄,田野,更远处的山脉,沉默了一
会儿,答道:“如今这世道,再抱有朝游北海暮苍梧、
自在逍遥的出世之心,确实不合时宜了,所以不管前路如何,君子当自强不息,不敢说为天地立心,但为生民立命之责,却是我辈所不敢辞也!”说着,隐隐然生起一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是的。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开创一个新纪元,诚我辈之责,也是我辈所愿也!”李大钊目视远方,眼有期待之意。
“是啊,民国成立已然八年有余,不仅民不聊生,而我们这些舞文弄墨的人,本来以文养家,如今却连一点言论自由都要受到钳制,实堪悲哀……但愿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有自由选择的余地。”陈独秀既愤慨又坚定地说道,露出神往之色。
寒风凛冽,呼啸如狂。
李大钊答道:“相信,庶民总归胜利,人人都会有一方光明的立足之地。”日行夜宿,一路风雪。
他们就这样推心置腹地交谈着,说起各自的出身,谈起留学期间的往事,谈起创办《新青年》的各种境况,谈起远方的十月革命……这一年,陈独秀41岁,李大钊31岁,此时正在北京从事驱张请愿活动并经李大钊介绍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毛泽东27岁。说起来,他们三人的名号很有意思。陈独秀,谱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因家乡有独秀山,他先以“独秀山民”为笔名,后以“独秀”名世,另有笔名“只眼”,透出一股独特的个人意志。李大钊,字守常,被誉为道德完人,有大胸怀。毛泽东,字润之,颇有毛毛细雨,润泽东方的味道。
先说这陈独秀,安徽怀
宁人。1901年,22岁的陈独秀因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半年后回国。
P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