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杰司马文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英杰司马文森

41.8 5.3折 79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泉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责编:张春霞

出版社中国文史

ISBN9787520523646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9元

货号31067522

上书时间2024-06-28

安岳县墨韵书屋

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司马文森(1916年—1968年)出生于泉州,原名何应泉,是中国共产党资深的文化工作者、统战工作者、作家和外交家。1941年他创办了大型文艺期刊《文艺生活》,至1950年7月停刊延续9年,曾在东南亚一带,产生过很大影响。本书所录皆为司马文森亲朋故友撰写的回忆文章与司马文森本人的一些作品文章,翔实具体记述了司马文森的一生,对研究民国时期泉州历史、抗日战争史及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媒体评论】

司马文森的传奇生涯和开阔艺术

 

他是泉州文化城的历史名人,是中共泉州党史人物,左联*年轻的战士;

 

他是抗战报告文学及通讯员运动的倡导者、组织者,亦文亦武活跃在前线、后方、游击区,对抗战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解放战争时广州反内战、反迫害、争民主运动的领军人;

 

他参与中共香港文艺、电影、新闻、宣传工作,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点灯人,是新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先驱;

 

他参与共商建国大计,为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派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做出过重要贡献;

 

他参与开拓新中国文化外交,参与制定、实施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首个文化合作协定,在国际斗争风浪中捍卫了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目录
第一辑  从血泪童工到革命作家
  童工出身的作家司马文森
  文韬武略的作家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忠诚刚毅的革命英杰
  缅怀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开创华侨社会文学先河
  芳园旧踪怀司马
  回忆桂林生活
  忆司马文森在泉州、上海、桂林、香港
  司马文森在桂林的文学活动及成就
  忆达德 怀司马
  回忆作家司马文森
  记启蒙老师司马文森
  良师益友司马文森
第二辑  家国情怀
  家 信
  致任叔
  一支歌的诞生
  致梅龚彬
  七十年前的两本书
  革命英杰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和文艺界友人
  迎接新中国
  司马文森与文化交流印记
第三辑  司马文森与其创作的作品
  司马文森与《风雨桐江》
  司马文森和《文艺生活》
  一个时代的悲剧
  论司马文森的儿童文学创作
  由蠢货到觉醒的蜕变
  司马文森论
第四辑  文学活动及成就
  论《文艺生活》与华南的新文学运动
  现代作家与福建乡土
  司马文森与抗战文艺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扶持者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传奇生涯与开阔艺术
  司马文森抗战时期的报告文学
  司马文森的抗战纪实文学
  一个悲剧与英雄的时代
  抗战时期司马文森在桂文学创作成就
  司马文森对桂林抗战文化城的贡献
第五辑  司马文森创作自述
  谈笔名
  新中国小说家及其作品
  文艺习作散记(二)
  学习写作二三事
  谈生活体验
  谈读古典作品
  学习漫谈
  文艺学习谈
  谈文艺修养
  文艺笔谈
  卷头语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名著
  关于文艺通讯的写作
  怎样去做文艺通讯员
  关于写作题材
  夜记(二则)
  文协六年
  谈普及和提高
  谈 写
  笔的方向
  两件工作
  谈取材
第六辑  难忘的回忆
  生死永相依
  童年的记忆
  司马文森20 年祭
  《寻亲图》和它背后的亲情
  难忘的回忆
  父 亲
  儿时记忆
后 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本回忆司马文森的纪念文集。
司马文森(1916年—1968年)出生于泉州,原名何应泉,曾用名何章平,常用笔名:林娜、耶戈、林曦、林纳、文森、宋芝、宋桐、何文浩、何汉章、马霖等。是中国共产党资深的文化工作者、统战工作者、作家和外交家。
1941年他创办了大型文艺期刊《文艺生活》,至1950年7月停刊延续9年,曾在东南亚一带,产生过很大影响。
而本书所录皆为司马文森亲朋故友撰写的回忆文章与司马文森本人的一些作品文章,翔实具体记述了司马文森的一生,对研究泉州历史、抗日战争史及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主编推荐
他是有名的作家、外交家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

出席政协届全体会议、参加开国大典

精彩内容
 童工出身的作家司马文森作家司马文森,原名何章平。1916年生于著名的侨乡——福建泉州的一个小贩家里。由于家境贫苦,童年就随“水客”漂洋过海到菲律宾,在工厂做过童工,在农场扛过活,在店铺当过小伙计,小小年纪就饱受了生活的苦难。1931年回到祖国,在黎明高中预备班读书。当时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了江西、
闽西一带革命根据地,群众斗争迅速发展。年轻的司马文森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迪:“14岁时一个暴风雨的下午,一个陌生人在一家农家草舍中,在我童稚的心中播下真理的种子,从此,我也知道人类社会中有一个真理,我要向真理飞翔。”四他积极投入反对阶级压迫、争取解放的斗争,16岁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他刚17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担任泉州特区党委会委员,主持宣传工作,主编党的地下刊物《赤色群众报》,并开始在泉州的报纸副刊发表诗歌。
1934年,由于党的地下组织遭受破坏,司马文森转移到了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勤奋自学,刻苦写作,曾以“林娜”为笔名,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小说和散文。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共合作期间,他根据党组织的决定,被派到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工作。广州撤退的第二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反共,他被排挤出来,随救亡日报社撤至桂林。他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常务理事,创办《文艺生
活》。这个时期,他以自己的生活感受,创作了数量颇多的小说和散文。他在散文集《过客》一书的后记里说:“我写文章的态
度,虽有‘快笔’之称……我又替自己规定,必须言之有物,这是指两方面而言
,一面是指文章内容必须充实、完整,另一面是指作品中的思想成分……这是我的唯一写作信条。”司马文森通过他的作品,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迫害,赞扬广大民众的觉醒。《行旅》《月夜》等散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地毁灭村庄,造成尸横遍野、户户流
血的悲惨景象。《乡村自卫团》一书描写农民在爱国热情鼓舞下,组织起来,抓汉奸、打鬼子。《来自东江的童话》一书叙述游击队同日本鬼子斗争的事迹。《沉默的人》一书则歌颂宁死不屈的英雄人物。《尚仲衣教授》一书反映知识分子加入抗战的行列,为民族的解放贡献力量。还有一些篇章是暴露国民党官员在抗战中的种种丑恶表演和卑劣的行径。这些作品是在抗日的烽火中完成的,现实感较强,文笔质朴。但有些篇章,写得不够完整,显得有点松散、平淡。
这个时期创作的《磨》,却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作品。其内容很单纯,工场主开设麻油工场,先后用小驴子、小雄牛来拖磨,不久都相继累死了,于是就改用人来代替。这在旧时代是常见的现象,作者却以生动的描绘,形象地揭示出阶级社会的最本质问题——剥削和压迫。作者在表现主题思想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驴子身上的鞭痕,簌簌滴下的眼
泪;小雄牛由结实而瘦削,直至累死后还要被做成“牛肉干”,供人咀嚼,来象征旧社会劳苦大众的际遇,他们像“驴子一样,拖着
一面无形的磨,在人生道上团团的转”,最后是健壮的身体被繁重的劳动摧毁
了,心血被吸干了,落得同小驴和小牛一样的结局
。作者无法抑制内心的悲愤,向工场主所代表的剥削者发出了严正的斥责。
作品用第一人称,把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写得深沉真
切,随着目睹景物的变化,情感波涛的起伏,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全文抒情气氛浓郁,结尾寓意深长。
桂林撤退后,司马文森留在敌后,战争使他放下了手中的笔,拿起了枪,他与地方党组织配合,坚持开展武装斗争,担任桂
北游击队的纵队政委。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发动全面内战,司马文森也成了反动派的通缉对象。
P2-3

媒体评论
他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骄子,是泉州党史人物,左联很年轻的战士;

他是抗战报告文学及通讯员运动的倡导者、组织者,亦文亦武活跃在前线、后方、游击区,对抗战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解放战争时光走反内战、反迫害、争民主运动的领军人;

他参与香港文艺、电影、新闻出版、海外宣传工作,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点灯人,是新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先驱;

他参与共商建国大计,为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参与开拓新中国文化外交,参与制定、实施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少有文化合作协定,参与制定和实施与法国少有文化交流计划,在靠前斗争风浪中捍卫了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