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与当代中国
¥
3.9
1.1折
¥
36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景君学 著
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4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景君学 著
-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4
-
版次
1
-
ISBN
9787549008384
-
定价
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5页
-
字数
24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后现代与当代中国》从后现代理论的源头入手,在理性与意志、建构与解构、现代与后现代的碰撞中.展现后现代哲学对当代中国的深层次影响,并试图从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维度理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从而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特色民主政治进程中如何规避现代性弊病,提供理论论证和说明。
- 【作者简介】
-
景君学,1970年出生,甘肃陇西人。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3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现任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甘肃省委讲师团成员、甘肃省哲学学会理事、甘肃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政治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近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公开出版著作和教材2部。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多项,主持并完成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主持并完成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项。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甘肃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奖、甘肃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 【目录】
-
第一编后现代基础理论探究——被后现代遗弃的根的追寻
第一章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后现代:未曾开始的开始
一、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
三、结语:不是开始的开始
第二节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直接思想来源
一、巴塔耶的爱欲超越及异质耗费
二、勒维纳斯论他者
三、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
四、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语言学追问
五、克尔凯郭尔——孤独的个人
六、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第二章后现代主义及主要代表人物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
第二节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二、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
三、利奥塔的知识合法化危机
第三章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及价值诉求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诉求
一、重写现代性:哈贝马斯批判后现代主义的启示
二、差异与和谐的共在与超越
第二编批判理论对现代性的反思
第四章重构之缘起:批判理论的批判
第一节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二、现代非理性主义
第二节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及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霍克海默的工具理性批判
二、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
三、哈贝马斯对工具理性的批判
第五章重构之前提:普遍语用学及交往理性
第一节范式转换的西方语言学渊源
第二节普遍语用学的构建
一、普遍语用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言语行为及其有效性基础
三、交往资质
第三节交往理性
一、“理想的话语环境”
二、交往理性的构建
第六章重构之手段:交往行为理论
第一节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
第二节“系统一生活世界”的理论架构
一、生活世界
二、系统及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分离
三、“交往范式”的语用学引入
第三节交往行为的普遍语用学分析
一、哈贝马斯对交往行为及其有效性的分析论证
二、交往行为的基础——普遍语用学
第七章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社会结构理论
第一节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一、交往实践的主体及活动形式
二、交往实践的客体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现代意义
第二节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
第八章重构社会结构之诠释
第一节重构社会结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
第二节重构社会结构之实质
第三节对重构社会结构之反思
第四节创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交往理论倡导的对话和交流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第三编后现代视域下的和谐社会构建
第九章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第二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一、本体论基础: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
二、认识论基础: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方法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观点
四、价值论基础: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取向
第十章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诉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导致的虚无化对社会理想的放逐
第二节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及启示
一、工业化多元特征在当代中国的共生共栖
二、差异与和谐的相互激荡实现现代社会的自我超越
第四编后现代政治哲学语境中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一章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理论生成
第一节后民族结构的政治回应
第二节文明冲突与后哲学文化
第三节正义与自由的道德回溯
第四节自由观念的世俗化趋向
第十二章后现代政治哲学转识成智的理论诉求
第一节近代政治哲学的科学化转变
第二节后工业时代对价值的重新界定
第三节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符号化、游牧化、平民化转向
第十三章后现代政治哲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道德化非理性特征
第二节福柯对微观小型叙事的崇尚
第三节梅洛·庞蒂对感性的关注上升为身体政治
第四节德勒兹《千高原》展示的差异与游牧政治哲学
第五节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理论总结及现实启示
第十四章我国构建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我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渊源
第二节德治追求的伦理特征
第十五章后现代政治哲学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第一节近代我国的政治理想对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特征的融合
第二节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与困惑
第三节后现代政治哲学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反思
一、安身立命成为后现代视野中经济哲学发展与回归的逻辑起点
二、差异与游牧成为后现代语境中乌托邦式的微型学
三、游牧政治哲学高扬欲望对现代性的批判
四、我国应该在文化共生互补中应对欲望殖民
五、基层民主建设中德性对契约的批判性超越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代路径
一、处理好民主的普遍性和具体制度的多样性的关系
二、构建适应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