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情心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移情心理学

正版全新,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可开电子发票

25.17 5.2折 48 全新

库存27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瑞士] C.G.荣格 著,梅圣洁 译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78897

出版时间2014-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3587171

上书时间2025-01-05

宏铭图书专营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融合”()这一在炼金术中使用得为频繁的词语,初指的是“化学合成”,考虑到物质或者“身体”也是通过所谓的“异性相吸”()而紧密相连的,那么“神秘婚姻”的思想在炼金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就不那么令人吃惊了。过去,人们使用各种各样的词来表达某类关系,尤其是性关系,比如婚礼、婚姻、友谊、吸引、奉承等。因此,要化合的物体被认为是如同药剂师之于病人,丈夫或者男性之于妻子或者女性。更形象一些的话,可以描述成公狗之于母狗,马(种马)之于驴子,公鸡之于母鸡,以及有翼龙之于无翼龙。这些词语越是拟人化、动物化,创造性的幻想和潜意识所起到的作用便越是明显;而我们从中也越发能清楚地看到,古代自然哲学家们在探索幽暗而未知的物质本质之时,是如何被诱惑而远离了严密的化学研究,从而堕入“物质神话”的咒语的。不过鉴于偏见从不可能完全摆脱,即便是客观而公正的研究者,在进入一片从未被照亮的黑暗领域之时,也容易成为无意识假设的受害者。这不一定是不幸的,因为随后出现的关乎未知事物的思想,就是一种古老的(尽管不那么合适)的类比。凯库勒(é)“舞伴”的观点无疑是一种“融合”的视角,他因此而去探寻某种碳化合物,也称为苯环。而炼金术士们也全神贯注于这种“配对”观念长达十七个世纪。正是这种概念常常将研究者的思维诱离化学问题,回到有关皇室圣婚的古代神话上。但是在凯库勒看来,这一研究已经实现了化学方面的目的,极大地帮助了我们理解有机合成物,帮助我们在合成化学上达成前所未有的进步。回溯历史,可以说炼金术士的嗅觉相当灵敏,他们探寻出这秘密中的秘密(),这是神的恩赐和至高无上的秘密,是炼金艺术深层的神秘性,这是他们工作的。随后对于另一炼金核心思想——化学元素变化——的肯定,亦是炼金思想姗姗来迟的胜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考虑到这两个关键的思想在实践和理论上至关重要,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两个想法属于直觉预知,而后期的发展证实了其魔力所在。

我们发现,炼金术不仅通过逐步打破神话性的前提假设,从而演变成了化学科学,而且还成为一种神秘哲学。也可以这样说,其实它一直都是一种神秘哲学。一方面,“融合”的思想有助于阐释化学合成;另一方面,它成为了神秘联盟的象征,因为它作为一种基本神话题材,表现的是“对立统一”的原型。这个原型并不表现为自身以外的事物,并不是超自然的,尽管其具体意象确实来自于外部世界。更确切的来说,这个原型甚至与其外部形式无关,有时甚至相悖,它呈现的是非个体性心理的生命和本质。这一心理是每个个体与生俱来的,无法被修改,也无法为个体掌控。它到底是存在于个人身上,还是存在于群体当中、进而出现在每个人身上,这两者别无二致。它是每一个个体心理的先决条件,正如海洋是单个海浪的载体。

炼金术的“融合”概念在实践上的重要性已被后来的发展所证明,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这一概念也具有同样的价值,也就是说,无论是探索未知的心理领域,还是研究物质之谜,炼金术扮演了同样的角色。的确,若非炼金术如此有力量,能够吸引研究者的注意力,它是绝不可能在物质世界中高效运作的。融合是一个先验的概念,在人的精神发展上总是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我们追溯炼金术中这一思想的来源,会发现两个源头,一个是基督教,另一个是异教。基督教源头毫无疑问是与基督和教会、未婚夫和未婚妻有关的教义,基督扮演的是索尔(太阳)的角色,而教会扮演的露娜(月亮)的角色。异教源头一方面是神圣婚姻(),另一方面是神秘主义者与神祗之间的结合。这些心理体验在传统文化也留有很多印迹,可以解释那些在炼金术的奇怪世界和秘密语言中大量的,完全难以理解的事物。

如前所述,“融合”的概念总是出现在人类思维历史中的重要节点上。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前沿借由观察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心理过程,致力于透彻地研究心理背景(通常也称为潜意识)。而这类研究之所以必不可少,其首要原因便是心理治疗的需要。身体或意识的变化无法完全解释心理的疾病障碍,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故而需要引入另一个解释因素,即无意识过程假说。

实践分析表明,潜意识总会投射在先出现的人物和情境之中。一旦个体认识到了投射的主观来源主观性,这些投射终就都能重新整合入个体之中。有些人却抗拒这种整合,即便投射内容已经与投射对象分离,但他们仍会将其投射在医生身上。在潜意识当中,与异性近亲的关系有着重要地位,例如儿子与母亲的关系,女儿与父亲的关系,以及兄弟与姐妹之间的关系。这种情结总是无法完全整合,因为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几乎常常被投射成父亲、兄弟、甚至是母亲,当然后者是在少数情况下才出现。经验表明,这种投射持续存在,且一如既往的紧密(弗洛伊德认为这就是致病原因),使个体与婴儿时期各种初始人际关系产生联结,并倾向于将孩童时期的主要经历重现在医生身上。换言之,与父母之间产生的神经障碍如今转移到了医生身上。弗洛伊德先认识、描述了这一现象,创造了“移情神经症”一词。

这种联结如此紧密,几乎可以说是“化合”()。当两种化学物质结合时,两者都改变了。这正是移情过程所发生的状况。弗洛伊德精准地认识到,这一联结在心理治疗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因为它会使医生个人的心理健康与患者的障碍“混合”在一起。使用弗洛伊德的疗法时,医生会尽可能的防止移情。这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很好理解,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会大幅削弱疗效。但是,很明显的是,医生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神经健康甚至会受到损害(弗洛伊德早已发现“交叉移情”现象。熟悉他的治疗方法的人会发现,他会尽量避免让医生身份受到交叉移情的影响。因此医生倾向于坐在患者的身后,假装移情是源于治疗方法,但事实上它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会发生在他身上,也会发生在老师、牧师和一般的医疗从业者身上,而且重要的是还会发生在丈夫身上。弗洛伊德还将“移情神经症”一词作为的歇斯底里、歇斯底里恐惧症以及强迫症的统称)。弗洛伊德几乎接替并承担了病人的痛苦。因此他承担着风险——而且从本质来说,他必须承担这种风险。年我们私下会面的时候,我开始清楚地认识到弗洛伊德对移情现象的高度重视。我们交谈了好几个小时,停顿间歇,他突然出其不意地问我:“你对移情怎么看?”我由衷地答曰,它就如同分析法里的基本字母。这时他说:“你抓住了核心。”

移情之重要,往往让人误以为它在治疗中必不可少,甚至必须要求患者产生移情。但是移情这事就如同信任一样是无法索要的,它只有在出于自发()时才富于价值。强迫来的信任只能使心灵扭曲。认为必须“要求”移情的人则忘记了移情仅仅是治疗要素之一,“移情”一词和“投射”本是同根而生,而投射现象不可能应要求而产生。就我个人而言,我通常喜欢移情程度很轻或是在治疗中不易察觉到的情况。这样,个体对人物关系的索求就会少得多,其他有效的治疗因素就能起作用,比如病人的友善程度、医生的权威性、暗示、医嘱、理解、同情、鼓励等等。其中,病人自身的觉察能力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然,更严重的案例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

随着对移情现象细致而深入的分析,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徐徐展开。移情现象的图景有着多个惊人显著的特征,我们常想挑出其中重要的一个,然后以一种解释的口吻惊呼:“没错,它不过是……!”这里我所针对的主要是移情幻想()中的性欲或性行为元素。这方面的移情固然存在,但并非总是只有这一种移情,这种移情也不总是重要本质的。事实证明,还有一种由阿德勒提出的“求权力意志()”,其与性元素共存,通常很难判断二者中到底是哪一个占支配地位。这两个面向已足以解释为何无意识中会发生不可开交的冲突。

 但是,也存在其他形式的本能欲望。这些欲望大多来自“饥渴”,来自占有欲;其他的欲望则是基于对欲望的否认。于是整个生命似乎就建立在了恐惧或是自我毁灭之上。某种低层次的心理,在自我意识层次中属于劣势部分,足以驱使这些本能欲望采取行动,从而导致人格形成多个重心,即人格解离。(对于精神分裂症,人格则是真正地分裂为几部分。)根据支配地位的高低,这些动态的人格成分可分为已有的或是有症状的,极为明确的或是仅为症状表现之一的。尽管强烈的本能无疑需要在客观世界具体实现,通常必须付诸实践,但是这些本能却不应仅仅被视为是生物性的,因为其实际过程会受到人格自身强有力的修正。如果一个人的性情更注重灵性,那么即使是具体化的本能活动也会带上一定的象征色彩。这项活动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本能冲动,还与“意义价值”联系在一起,或者被“意义”搞得复杂化。纯粹综合性的本能过程并不要求有同样程度的具体实现,其象征特点则更为显著。在性别现象学里()里或许能找到这种复杂性的鲜活的例子。在古典时代晚期,四种阶段就已广为人知:夏娃(希伯来语为)、(《特洛伊》里的)海伦、圣母玛利亚,以及索菲亚。歌德的《浮士德》里也重现了这一连串的阶段:格雷琴()是纯粹的本能关系的化身(夏娃);海伦是一个阿尼玛形象;玛丽是“神圣”的关系,即基督徒或宗教信仰关系的化身;而“永恒的女性”则由炼金术士(拉丁语“索菲亚”)表现。 这一系列人物表明,我们在四个阶段里有四种异性的厄洛斯或阿尼玛形象,于是相应地就有四个阶段的厄洛斯崇拜。阶段是、夏娃、土地,是纯生物性的,女性等同于母亲,仅仅代表受精的对象。第二阶段仍由性爱主宰,但处于某种浪漫与美的层面上。这里,女性已获得了一些作为个体的价值。,从而使其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夏娃被神圣母性所替代。后,第四阶段出乎意料地出现了一个形象,超越了无法超越的第三阶段。智慧如何得以超越至高无上的神圣与纯洁?或许“少即是多”这一真理正是其优势所在吧。这一阶段代表了精神化()的海伦,亦是情爱的精神化。这就是为何被认为可以与



作者简介


  荣格:瑞士心理学家,早年追随弗洛伊德,后来与其师分道扬镳,自创分析心理学派。发展出集体无意识概念,认为所有人类甚至动物都共有一个意识基础。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是原型。自性就是原型的一种。荣格的弟子及追随者遍布全世界。 



目录








主编推荐

  荣格:瑞士心理学家,早年追随弗洛伊德,后来与其师分道扬镳,自创分析心理学派。发展出集体无意识概念,认为所有人类甚至动物都共有一个意识基础。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形式是原型。自性就是原型的一种。荣格的弟子及追随者遍布全世界。 



精彩内容
如果存在某种非个体性的无意识——不是由个体获得的内容构成的无意识,无论这无意识是被忘记了,还是可以下意识地觉察到,抑或是被压抑住了——那么,在这种“非自我”的心灵中必定有什么事情发生,这是与原型共时的事件,只有在投射时才能被意识到。
  它们是无法追忆的,陌生而未知,但似乎我们自古以来就已经认识了它;它们还散发着无可抗拒的魅力,让人眼花缭乱又深受启迪。
  它们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我们,也让我们感到畏惧;它们显露在幻象里、梦里、幻觉里,也出现在某种宗教狂热里。融合是原型之一。
  原型的这种吸收力量不仅解释了融合主题(motif)的广泛影响,也解释了它为什么能突然“抓住”个体,让他释放出强烈的激情,常常无视一切理智常识。后几幅画中所展示的过程属于融合的转折点。它们描述的效应是意识人格的对偶融合之后产生的。其后果是无意识中自我人格的解离,这一过程类似于死亡。它可能源于自我与无意识因素之间或多或少的认同,也可能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源于玷污(contamination)。玷污就是炼金术士体验到的坏疽、污染。他们认为这是某些超越了粗野和迟钝的肉身的污垢,因此,这些污垢必须纯化。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肉身是我们个体与意识存在的外在表现,我们感到这一肉身有可能会被无意识吞没或毒害。因此我们试图将自我意识与无意识分离,让它远离无意识危险的怀抱。虽然人们畏惧无意识的力量,感觉它是邪恶的东西,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感觉只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我们也知道无意识能够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它所造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识心的态度倾向。
  因此,净化(mundificatio)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试图找出困住个体的、与个体并存的对立面。一个理智的人,如果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话,就必须将“自己”与我们所谓的“永恒之人”(etenalman)区分开来。他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但他同时也代表着“人类”种族,因此集体无意识的一切发展中都有他的一份。
  换言之,如果“永恒”的真理抑制了个体独特的自我,以他为代价换取存在,那么这真理就变成了危险的干扰因素。
  心理学研究的经验材料的特殊性质,使得我们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但这丝毫不会让自我意识受到轻视。若是单方面地过度重视自我意识,则必须考虑到某种价值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不应过度,不能让自我彻底被原型真理吸引、征服。自我存在于时空之中,因此如果它想存在下去的话,就必须让自己适应时空的法则。
  如果它被无意识同化了,使后者单独具有了决定权,那么自我就会受到遏制,也不会再出现能够让无意识得到整合、觉醒的媒介了。所以,经验自我从“永恒的”、普遍的人之中分离出来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今人格大规模退化到可怕的边缘的时候。这个大规模退化并非仅仅源于外部,它还源于内部,源于集体无意识。“人权”(droitsdel'homme)为抵御外部提供了一些保护,但是如今大多数欧洲地区已经失去了这层保护,即便是那些没有真正失去它的地区,也存在着无知而强大的政党,以主权国家社会安全之名不惜一切手段地废除对人权的保护。在抵御内部的魔鬼方面,只要教会还具有权威,它就能提供庇护。但是只有当庇护与安全感不会不断限制我们的生命的时候,它们才显得可贵;同样地,只有当意识的优越性不会过分抑制、阻拦生活的时候,它才具有价值。生命始终是一场进退两难的漫长而艰难的旅行。
  将自我与无意识区分开来的过程在净化中有着相应的阶段,而且正如净化是灵魂回归躯体的必要条件一样,如果无意识不打算毁灭自我意识的话,那么保留躯体也是必要的,因为它能给予人格一定的限制。只有在自我坚实稳固之时,无意识才能被整合。
  所以,一旦心理学家让自我意识不再受无意识的遏制,那么接下来他要做的,就好比炼金术士把净化完毕的尸体和灵魂联合起来一般。炼金术中,净化是无数次蒸馏的结果;心理学中,净化来自同样彻底的分离,将普通的自我意识人格从所有膨胀、混合的无意识内容中分离出来。这项任务需要极为艰难痛苦的自我检视与自我教育,但是这两者可以由一个受过训练的人传授给他人。
  心理分离的过程绝不轻松。它需要炼金术士依靠耐心与坚韧,在熔炉炙热的中心处净化除去躯体上所有的冗余物,“从一个新婚洞房到另一个新婚洞房”地追逐墨丘利。正如炼金术的象征所表达的那样,如果没有伴侣,想要完全理解这一工作是不可能的。泛泛地在学术上谈“洞察别人的错误”是无用的,因为这样根本不会碰触到真正的错误所在,只能大体上了解。可是,当人们处于关系中时,他人和自己会注意到这些错误,将之尖锐地暴露出来。这样,而且只有这样,它们才能真正被感受到,它们的真实本质才能被认识。同样,偷偷在内心进行忏悔几乎不会有效,而面对他人做出的坦白忏悔则有意义得多。
  ……P102-105

媒体评论
对于深谙心理学的人,《移情心理学》是荣格全集中不枉一读的部分,你会一读再读……书中通过图片所展示的“对立面相融合”的阶段堪称完美的移情过程模型。
  ——G. Stewart Prince《分析心理学杂志》(伦敦)
  《移情心理学》可以说是荣格后期出色的著作之一,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咀嚼。从中读者首次了解到,早期书卷中的炼金术研究是如何应用于我们熟悉的心理状况之中的。这些心理状况既出现在咨询室里,也广泛存在于人类关系之中的。
  ——Victor White,多明我会修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