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可开电子发票
¥ 26.18 8.2折 ¥ 32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郑日昌,刘视湘 主编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76662
出版时间2010-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23302012
上书时间2025-01-04
本书根据*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全面介绍了21世纪中小学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阐述了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本书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是心理教师的书籍。
郑日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论
节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二、适应性标准与发展性标准
三、中小学生身心特点
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标准
五、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第三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四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环境
二、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面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第五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场地建设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档案建立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
第二章 学业发展的教育与辅导
节 入学适应的教育与辅导
一、入学适应概述
二、入学适应常见问题及对策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教育与辅导
一、学习动机概述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教育与辅导
一、学习策略概述
二、认知策略及其学习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训练
第四节 考试焦虑的教育与辅导
一、考试焦虑及其原因
二、考试焦虑的调适方法
第三章 自我意识的教育与辅导
节 自我认识的教育与辅导
一、自我认识的含义
二、中小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三、自我认识的途径和方式
第二节 自我接纳的教育与辅导
一、自我接纳的含义
二、自我接纳的途径和方式
第三节 自我完善的教育与辅导
一、自我完善的含义
二、自我完善的途径和方式
第四章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节 师生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一、师生关系的特点
二、师生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第二节 同伴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一、同伴关系的特点
二、同伴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第三节 亲子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一、亲子关系的特点
二、亲子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第四节 异性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一、异性关系的特点
二、异性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第五章 情绪教育与辅导
节 情绪与情绪智力
一、情绪的含义
二、情绪智力的含义
三、情绪与心理健康
四、中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情绪认知的教育与辅导
一、情绪认知的含义
二、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第三节 情绪表达的教育与辅导
一、情绪表达的含义
二、怎样合理表达情绪
第四节 情绪管理的教育与辅导
一、情绪管理的含义
二、情绪管理的方式
第六章 生活适应的教育与辅导
节 生命教育与辅导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内容
二、生命教育与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第二节 网络健康教育与辅导
一、网络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必要性
二、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及其成因
三、网络成瘾的干预
四、网络成瘾的预防
第三节 挫折教育与辅导
一、挫折教育与辅导的内涵
二、挫折心理简述
三、挫折教育与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四、挫折教育与辅导的课堂活动设计案例及解析
第四节 休闲教育与辅导
一、休闲教育与辅导的含义
二、休闲教育与辅导的目的和原则
三、休闲教育与辅导的内容
四、常见休闲活动的教育与辅导
第五节 消费教育与辅导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消费误区
二、消费教育与辅导的含义和重要性
三、消费教育与辅导的实施
第六节 生涯教育与辅导
一、生涯教育与辅导的含义与内容
二、生涯教育与辅导的目标与内容
三、生涯辅导理论概述
四、中小学生生涯辅导活动举要
五、中小学生生涯教育建议
第七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含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第二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用的活动形式
第三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人际互动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团体动力学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师生关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学生团体
第四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特点和原则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功能与种类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实施
第八章 中小学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方法
节 个别心理咨询
一、个别心理咨询的含义
二、个别心理咨询的形式
三、个别心理咨询的影响因素
四、个别心理咨询的过程
五、个别心理咨询的技术
六、个别心理咨询的伦理
第二节 团体心理咨询
一、团体心理咨询的含义
二、团体心理咨询的过程
三、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的影响因素
四、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
五、团体心理咨询的开展形式
第九章 家校合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由之路
节 家校合作概述
一、目前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之路
三、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第二节 家庭与学生心理健康
一、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因素
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
第三节 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营造家校合作良好氛围
二、建立家校合作组织机构
三、引入社区资源以拓展家校合作
参考文献
本书根据*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全面介绍了21世纪中小学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阐述了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本书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是心理教师的书籍。
郑日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健康是一种自由——在一切的自由中首屈一指。
——亚美路
人类的健康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
——欧文
话题导引:
丹丹是个很听话的孩子,一直很努力地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是高二以后,她感到学习起来力不从心,父母和老师的期待让她感到压力很大,因此常常情绪低落,有时还失眠、厌食,不想上学,也不想与同学交往……她从网络上查到一些资料,认为自己可能需要心理上的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健康己经不仅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人们成功和幸福的保障。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也是我国全面开展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是百年教育大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如卡普兰(L.Kaplan)所说:“许多人都试图定义心理健康,但这是一个混合的领域,难以给予精确的定义,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也包含生活方法、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较高的心理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1948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状态,但不是指的十全十美状态。”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包括:(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4)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5)养成健康的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6)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通常有三种依据用于衡量心理健康与否,即医学尺度、社会尺度和统计学尺度。
1.医学尺度
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作为划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正如临床医学上的咳嗽、发烧、咽痛等都是感冒的典型症状一样。心理不健康的人,也会有一些异常表现,如失眠、紧张、抑郁、强迫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等。有临床症状或心理病因者为心理异常者。这种医学模式简便、客观、较少争议。但实际操作中,症状标准很难把握。我们可以认为有明显症状的人不健康,却不能认为没有明显症状的人就是健康的。在很多情况下,不健康的心态可能以潜在的方式隐藏着,要在某种诱因下才能发作和表现,而当这些症状发作和表现时,当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受到比较严重的损害。因此,从预防、教育的角度来看,医学尺度适用范围窄,只限于少数已发作个体。
2.社会尺度
社会尺度是以行为适应环境、符合社会规范与否作为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违反社会规范,不按社会要求行事,与环境格格不入者为不健康、异常;反之,则为正常。以循从社会规范和与环境的适应与否作为依据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必要的。但是这一标准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环境本身可能是不正常的、病态的,阻抑、扭曲、压抑人的天性,大部分人都不可能顺其本性发展。
(2)思维趋前、具有反传统精神的某些“先知先觉者”、“英才们”,由于他们的创造活动超越了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往往被社会拒绝,甚至受到社会的排斥与迫害。例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反对“地心说”,受到当时主流社会的排挤,布鲁诺因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
(3)社会规范本身的可疑性、可变性。社会规范往往是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而这种约定俗成并不一定是健康的。社会规范的内容随社会发展和时间变化而不同。不同社会、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其行为准则和社会要求都可能不同。有心理问题的人的行为必然与环境格格不入,必然背离社会规范的要求,但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并不都是心理异常。
3.统计学尺度
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找出正常行为的数值分布。根据正态分布的理论,人的心理特征一旦偏离人群的平均水平,即为不正常。在这里,正常与异常、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对而言的,其程度要根据个体在人群中的位置而确定。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出色的人的行为也很可能与众不同。如果根据统计学标准,这些人则被视为异常,因为他们处于正态分布的一个上。再有,智力超常是智力显著高于平均水平。所以,偏离常态的并不都是有问题的。
归结心理健康的不同含义,我们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个体一方面能够积极调整完善自我,顺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地改变环境,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简言之,心理健康就是不断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心理健康的境界。
二、适应性标准与发展性标准
无论以哪种尺度衡量心理健康,都需要有一个恰当的标准,目前学术界提出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适应性标准和发展性标准。
1.适应性标准
大多数学者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若一个人对环境适应良好,则此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则心理不健康。这便是心理健康的适应性标准。如班杜拉(A.Bandura)等行为主义者,强调用“适当的社会行为”来界定心理健康,认为健康行为是个体在适宜的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其自身特点相符合的结果。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标准的主张者柯尔曼(J.Coleman)认为,判定一个人是否健康要以他的行为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协调,或者说他的人际关系是否恰当,他对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的态度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为标准。陈家麟在《学校心理卫生学》一书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列了6条标准,其中对社会适应标准的具体表述是:乐于同人交往,人际关系十分融洽。
用社会适应良好作为心理健康依据是被广泛采用的心理健康标准,但并非任何情况下都适当。张海钟认为,以“社会适应”作为心理健康标准,必须首先假定在任何时候组成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是正常的、健康的,不正常的、不健康的、变态的永远是个别人。也就是说,并不是只有个人或少数人会发生心理变态,社会系统本身也会发生变态,而此时的社会成员对社会的适应就成为一种变态的心理反应。适应性标准在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协调性同时,对个体发展重视不够。适应良好和心理健康,从表面看来,意思似乎相同,但二者在含义方面仍有一些不同。适应通常指的是个人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关联的一种互动行为,它是和具体环境相联系的,受到与环境间关系的限制。而心理健康的含义,则不仅仅指一个人与环境互动时的行为,而且还包含着被人赞许的一些人格特质,这些人格特质是相对稳定的,不受与环境间关系的限制。
此外,适应与不适应之间并无客观的划分标准,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行为的适应与否就未必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例如,以学生的退缩、孤独、怀疑、抑郁等行为而言,心理卫生工作者认为这些是不良适应行为,而教师则不一定这样认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