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 34.84 5.1折 ¥ 68 全新
库存65件
作者鱼涛, 李芳主编
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6970908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4341272
上书时间2024-12-24
鱼涛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陕西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陕西省政府保健委员会专家,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第六届“三秦最美医务
工作者”。兼任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常委,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省保健协会早癌筛查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编委,《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临床与科研工作,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经验较为丰富,对伴有消化道症状的内科疑难病及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部分血液病有一定的治疗经验,对消化道肿瘤及癌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防治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擅长息肉切除、狭窄扩张、支架置入、黏膜切除术、静脉曲张套扎术等多种内镜下微创治疗。
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陕西省科技厅科研课题3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20余篇。
第一章成才之路
第一节 初涉医学,服务乡邻
1952年阴历的九月二十六日,辛智科出生于扶风县段家乡辛家村的一个普通农家。由于家境贫寒,从小身材瘦小,体弱多病,一家人靠着父母的辛勤劳作,艰难度日。
扶风,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周人自豳迁于岐下,居于周原,扶风便在周原之上,著名的西周青铜器——大克鼎,便出土于今扶风县境内。秦汉时期,关中分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3个部分,合称“三辅”,京兆以西的地区总名“右扶风”。作为京畿之地,扶风因“辅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古时的扶风,文化繁盛,名贤辈出,如“老当益壮”的马援,设帐讲学的马融,以及现今的佛教名刹法门寺等,为这片淳朴而深厚的土地增添了色彩。境内出土的众多青铜器,更为扶风赢得了“青铜器之乡”的美誉。
辛智科虽出生于普通的农家,却深受当地淳朴民风的熏陶,加之父母的身教言传,勤学、敦行、向善逐渐成为他思想深处的风格。
13岁时,辛智科进入绛帐中学读书。绛帐,是当时扶风县的一个镇,因马融设帐讲学而得名。这个地方靠近铁路,离家却有足足10km。住校是多数学生的选择,于是,辛智科开始了自带干粮的住读生活。干粮只能带一周的,因为久了会发霉,所以要每周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以当时的交通条件,10km是一段漫长的路途,其间的风霜雨雪自不必言,这段路,当时没通公交车,步行便成为唯一的选择。这段路,他走了整整6年。
绛帐,以汉代著名经学家马融挂绛色纱帐讲经授徒而得名,今天看来,似已没有什么特别,但却是扶风人内心的自豪。对于好学笃行的辛智科来说,更是如此。“文革”影响了教育,但勤学的辛智科却勤奋不倦地埋头读书,也还是学到了不少的文化课知识,并成为那个时代首届高中生的一员。
回乡,是当时农村地区中学毕业生的几乎唯一的选择,凭着当年的“壁影萤光”,辛智科担任了民办教师,为村里和邻村孩子们教授基本的文化知识。当时的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很是严重,这是1968年全国大办“农村合作医疗”的因由。由于文化基础较好,他被选送到县里举办的赤脚医生学习班学习。3个月后,他“正式”成为一名“赤脚医生”。一根针、一把草和一部被无数次翻检而变得皱污的《赤脚医生手册》,是包括辛智科在内的所有赤脚医生的传奇。辛智科也由此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最早读到的中医书,是南京中医学院编的《中医学概论》《中药学概论》,中医研究院编的《伤寒论语译》,唐容川的《本草问答》和马秀棠的《针灸问答》。这些书,是舅父送他的,因为他买不起。对这些书,辛智科爱如至宝,常专心致志地读至深夜,有时闻鸣而醒,先读几页书才起床。今天,这些早已纸色苍黄的医书依然陪着他,虽多次搬家,但它们都会被仔细装点,不肯有一丝疏忽。
……
本书为辛智科教授的中医临证经验集, 收集了其多年来在临床治疗和用药方面的心得和经验, 分别从成才之路、学术观点、临床经验、经典验案和师徒对话五个方面论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