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纳河畔的一把椅子:法兰西四百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塞纳河畔的一把椅子:法兰西四百年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10.56 2.7折 39 八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阿明·马洛夫

出版社上海文汇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49625642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1797496713599636480

上书时间2024-12-12

宏铭图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一部构思精巧的历史散文佳作,作者阿明·马洛夫是法国文学高奖龚古尔奖得主,首位黎巴嫩裔法兰西学院院士,由首届“傅雷翻译奖”得主、知名翻译家马振骋精心翻译。
塞纳河畔的法兰西学院是法国知识分子的高机构,院士被誉为“不朽者”,地位尊崇,大革命前甚至享受皇室成员的待遇。本书追溯法兰西学院从成立一直绵延至今的跌宕起伏,记录下四百年中那些难以磨灭的人和事,揭开这一荣誉机构的神秘面纱。
本书以法兰西学院第29号坐席切入法兰西恢弘的四百年历史,从封建王朝的繁盛与颓败、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萌生、大革命风暴的洗礼、政体的“轮回”反复与共和制的最终确立,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把椅子面向塞纳河,默默见证了辉煌而沧桑的法兰西四百年历史,也是人类社会剧烈转型的四百年。

作者简介
阿明·马洛夫(Amin Maalouf)
 法国知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1949年生于黎巴嫩,1976年迁居巴黎。精通多国语言,曾周游六十余国,是阿拉伯及中东世界的专家。1983年出版首部文集《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随后陆续出版小说《非洲人莱昂的旅程》《撒马尔罕》《迷失的人》等。1993年,以《塔尼奥斯的岩石》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2010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广受世界各国读者青睐。
       2011年,阿明·马洛夫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继承前任院士列维―斯特劳斯的第二十九号坐席,是法兰西学院成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黎巴嫩人。

目录
前言
第一任作家皮埃尔·巴尔丹:
为救学生而溺死的不朽者
第二任议事司铎尼古拉·波旁:
只爱用拉丁语写作的不朽者
第三任律师弗朗索瓦-亨利·萨洛蒙·德·维勒拉德:
夺去高乃依位子的不朽者
第四任剧作家菲利普·基诺:
引起作家嫉妒的不朽者
第五任外交家弗朗索瓦·德·卡利埃:
两百年后又复活的不朽者
第六任红衣主教安德烈-埃居尔·德·弗勒里:
在国王耳边说悄悄话的不朽者
第七任红衣主教保尔·达尔贝·德·吕内:
抢先于伏尔泰的不朽者
第八任作家让-皮埃尔·克拉里斯·德·弗洛里安:
作为奥克语区象征的不朽者
第九任喜剧作家让-弗朗索瓦·卡依亚瓦:
对莫里哀顶礼膜拜的不朽者
第十任历史学家约瑟夫·米肖:
两次被判死刑的不朽者
第十一任生理学家皮埃尔·弗卢朗:
把维克多·雨果踢出局的不朽者
第十二任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
要重新发明医学的不朽者
第十三任宗教学家埃内斯特·勒南:
敢于把耶稣称为“人”的不朽者
第十四任参议院议长保尔-阿曼·沙勒梅尔-拉库尔:
不喜欢他的前任的不朽者
第十五任外交家加布里埃尔·阿诺托:
在法国受千夫所指的不朽者
第十六任历史学家安德烈·西格弗里德:
吸引人人来听课的不朽者
第十七任剧作家亨利·德·蒙泰朗:
迷恋太阳周期的不朽者
第十八任人类学宗师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热爱弱文化的不朽者
后记

内容摘要
塞纳河畔的法兰西学院,是法国知识分子的至高荣誉机构,40位院士皆为终身制,各有其坐席,只有某位院士辞世之后,方会选出继任者。作家阿明·马洛夫当选为第29号坐席的主人后,追溯自1634年建院以来的18位前任院士的人生奇遇,让读者在院士“向导”的引领下,身历其境般游览法国四百年的壮阔历史:这把椅子上曾经坐过路易十五时代的首XI大臣、被判过两次死刑的历史学家、敢于把耶稣称为“人”的宗教学家,而大文豪高乃依、莫里哀、雨果等却与之无缘……从封建王朝的繁盛与颓败、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的萌生、大革命风暴的洗礼、政体的“轮回”反复与共和制的ZUI终确立,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把椅子面向塞纳河,背负着温暖厚重的记忆,见证了辉煌而又沧桑的法兰西四百年历史。他们前后相继坐上了这第29把椅子。他们坐在那里时经历了辉煌或恐怖、虔诚或启蒙、史诗、迷失、溃败……而这时巴黎、法国、欧洲和全人类都在发生变化。——阿明·马洛夫

精彩内容
最初的占有者在那把椅子上没有坐多久。他1634年3月人选,十四个月后溺死在塞纳河中,这让他得到一个悲惨的美名:第一位死亡的“不朽者”。
皮埃尔·巴尔丹今日已经被遗忘了。就像他那一代的法国作家,几乎无一不是如此。在他们之前几十年,有龙沙、杜·贝莱、拉伯雷或蒙田,这些人的著作我们继续阅读;在他们之后若干年,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或拉封
丹,这些人的著作同样证明是与世长存的。在这两座文学高峰之间,则是一个低谷。
说到最早的四十位院士,他们的书籍没有一部当前还在再版的。有些名字若还叫人想起来,也记不真切。巴尔丹的名字,不管怎样,今日知晓的人也仅是研究17世纪的少数专家而已。他生前享有一定的名声,但是也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位重要作家。虽则他是他那把椅子的第一位座上客,也很难把他算作是这个文社的奠基人。
完全配得上奠基人称号的仅有十二三位,其中第一位是瓦朗坦·孔拉尔。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加尔文教派家庭,作品并无特色,却是个细致的读书人和出众的语法学家。他在1629年想到跟几位朋友在巴黎创立一个文学社团,定期进行聚会。他们的平均年龄是三十岁,孔拉尔本人只有二十六岁,最年轻的热尔曼‘阿贝尔刚到十九岁,不过他是跟着哥哥才来参加聚会的。
他们个个都很高兴聚集一起,由于住在不同的街区,要找到大家必须满城子去跑,会很辛苦。在那个时代,当然没有法子远距离通知,不是亲自跑腿,就要差人代劳,要相会很不容易。他们商量下来,还不是每周定期定时约在一个预定的地方见面更方便?
就这样,选择了孔拉尔的家作为聚会地点。孔拉尔尚未成家,住在首都中心圣马丁路,跟各家的距离相当。据第一部《法兰西学院史》作者保尔·佩利松的叙述,他们就像平时访友一样海阔天空闲聊:商务、新闻、文艺,等等。“文社里有谁写出一部作品,非常乐意给其他人传阅,其他人又毫不拘束说出自己的意见;他们在讲座后接着
就是散步或吃点心……他们至今还谈到学院的初期,犹如
一个黄金时代,这时候交往不声不响,不虚张声势,除友谊之外没有其他法则约束,他们共同享受精神社会和理智生活中最温馨与最令人陶醉的部分。”他们相互承诺,对谁都不提起他们的文艺小圈子,这份协定保持了三四年。可是有一天,其中一位诗人克洛德·德·马勒维尔一时大意了——要说是幸还是不幸,那要
看各人立场。当他与一位名叫尼古拉-法雷的作家一起时,有一句话提到了这些聚会。法雷爱热闹,甚至可以说是个寻欢作乐的人;他那个世纪的许多文人——其中有尼古拉·布瓦洛——写了几篇讽刺诗,就把他的姓“法雷”(Faret)跟酒馆“卡巴莱”(cabaret)押韵;他出入这些场所在当时无人不晓。这两位诗人是不是在这一类地方相遇的呢?他们两人是不是还有点喝醉了呢?历史上没有记载。总之那一天,两人的舌头都守不住了,马勒维尔向对方透露他们有个小圈子,谈论些什么,平时做些什
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