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与城市环境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
12
2.0折
¥
60
九品
仅1件
作者夏尚光|杨书运|严平
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3769123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0元
货号1376347783783105536
上书时间2024-12-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城市是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高度密集的社会载体,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而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城市提供给人类的除了满足其生存必需的空气、水、土壤、基本食物外,还包括良好的营养、住房、饮用水、能源、卫生、文化和适宜的自然环境条件等。自然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生存的依托,离开环境这一载体,城市不可能存在。因此,作为人与环境有机构成的生存载体,城市兼具社会属性与生态属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中,由于人口和人工建筑设施迅速集聚,建成区规模急剧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变化速度大大超过了生态系统自身发育的速度,同时也超越了生物与环境协调平衡的速度,导致城市发展的“逆生态化”表现更加突出。从全国范围看,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资源紧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类型逐渐由单一环境要素的污染向多要素、混合型污染转化,在时空上由一维向多维立体空间发展。中国城市经济长期以来延续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污染物排放高,使得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给原本趋紧的城市资源、环境供给带来更大的压力,城市扩大性生态破坏日益加剧,超出了环境承载力。全国46,9%的市(县)处于危急或严重危急环境生态形势,其中处于严重危急环境生态形势的市(县)就占全国市(县)总数的17.2%,而全国只有16,4%的市(县)处于相对适宜的环境生态形势级别。世界银行2011年发展报告中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0个。
城市发展中凸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一)城市发展中的气候问题,如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干岛和湿岛效应、混浊岛效应等;(二)城市发展中的大气污染问题;(三)城市发展中的噪声问题;(四)城市发展中的土壤污染问题;(五)城市发展中的水污染问题等。面对如此众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围绕“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和优化城市环境容量”四个方面采取各种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其中,城市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不仅需要逐步减少污染,更重要的是需要不断提高和优化城市的环境容量。这就要求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保护,要把生态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容量相协调的城市化道路。为此,我们除了要加强城市间及城市周边地区生态建设,更要加强城市森林建设。各类城市都要因地制宜,合理划定城区范围内的绿化空间,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社区居住区绿地、企业绿地和风景林地,围绕城市交通干线和城市水系等建设绿色走廊,形成点、线、面结合与乔、灌、草互利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本书第一章介绍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论述了森林对城市环境的作用、城市森林的负离子效应、城市森林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城市的粉尘污染与城市森林系统的滞尘净化作用、城市常见绿化树种对大气污染的净化能力等;第七章以我国城市交通噪声污染为主题,提出生态降噪的具体措施;第八章以合肥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的净碳固定量为例,研究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定效能;第九章分别详述了城市森林滞尘群落模式构建、城市森林降噪群落模式构建、城市森林调温增湿型群落模式构建、“乔+灌+草”立体混交负离子释放型城市森林群落模式构建、以固碳释氧为主的“乔十灌十草”复层块状混植生产型模式构建和城市道路交通污染植物防治技术系统构建;第十章以合肥市城市森林为例,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评估,并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研究做了展望。希望本书能为我国城市环境建设提供资料与启示。
本书第一、二、四章由严平教授撰写,第三、五、七章由杨书运教授撰写,第六、九章由夏尚光研究员撰写,第八章由王凤文博士撰写,第十章由梅莹副教授撰写。
本项目自2000年开展系统性研究以来,先后有黄雅丽、丁增发、程志庆、张功、武强、陈思英、苏守香、钱法永、邓斌、姜春武等众多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与了实验和调研工作,胡海波教授、张庆国教授、梁淑英博士对本书的写作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本书的编撰出版得到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及帮助,尤其承蒙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金池教授为本书撰写序言,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本书是“江淮丘陵地区适生树种选择与示范”“安徽困难立地植被生态重建技术研究”(No.2136203)、“森林生态系统碳蓄积及其温室气体减排作用研究”(KJ2009A154)等科研项目相关内容的整合结果。
本书对于从事生态学、林学、生物学、气象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生产等工作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然,本书中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研究集成的5种城市森林群落模式只是城市森林群落功能中的一部分,也是相关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并不全面。同时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遗漏在所难免,恳请广大专家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并多提宝贵意见。
导语摘要
夏尚光、杨书运、严平等编著的《城市森林与城市环境》第一章介绍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论述了森林对城市环境的作用、城市森林的负离子效应、城市森林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城市的粉尘污染与城市森林系统的滞尘净化作用、城市常见绿化树种对大气污染的净化能力等;第七章以我国城市交通噪声污染为主题,提出生态降噪的具体措施;第八章以合肥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的净碳固定量为例,研究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定效能;第九章分别详述了城市森林滞尘群落模式构建、城市森林降噪群落模式构建、城市森林调温增湿型群落模式构建、“乔十灌+草”立体混交负离子释放型城市森林群落模式构建、以固碳释氧为主的“乔+灌+草”复层块状混植生产型模式构建和城市道路交通污染植物防治技术系统构建;第十章以合肥市城市森林为例,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评估,并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研究做了展望。希望本书能为我国城市环境建设提供资料与启示。
作者简介
夏尚光,博士,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与湿地生态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中国林业气象学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研究工作,曾主持、参加国家948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重点攻关项目,对于城市植物群落及树种配置有较深的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
杨书运,博士,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林业气象学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城市森林景观小气候效应及其环境调控研究工作,多次主持、参加相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攻关项目等,发表相关论文90余篇,其中SCI/EI论文5篇。
严平,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林业气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城市气候和环境研究工作,曾主持、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城市热岛、城市绿化气候效应进行了长达30年的跟踪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一节 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的发展
二、中国城市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城市发展中凸现的环境问题
一、城市发展中的气候问题
二、城市发展中的大气污染问题
三、城市发展中的噪声问题
四、城市发展中的土壤污染问题
五、城市发展中的水污染问题
第三节 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友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环境友好促进城市发展
三、城市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
四、环境恶化导致城市的衰落
第二章 城市森林对城市环境的作用
第一节 城市森林及其发展
一、城市森林的概念
二、城市森林的种类
三、城市森林的发展
第二节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一、城市森林的滞尘作用
二、城市森林的减噪作用
三、城市森林缓解空气污染
第三节 调节城市环境小气候
一、城市森林的降温增湿效应
二、城市森林对城市风的调节效应
三、城市森林可降低光污染和减少太阳辐射
第四节 城市森林可增大空气负离子浓度
第五节 城市森林可改善城市生态功能
一、城市森林对城市水土保持的作用
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第三章 城市森林的负离子效应
第一节 空气负离子功效及其生态效应
一、空气的电离与负离子的产生
二、空气负离子的分类与表征
三、空气负离子的环境生态效应及其评价指标
第二节 空气负离子存续时间的研究
一、空气负离子的存续时间是决定空气负离子浓度的重要因素
二、估算负离子存续时间的数学方法
三、人工模拟法估算负离子寿命的原理与方法
第三节 城市森林植被的负离子产生能力
一、城市森林植被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及本底浓度
二、合肥市大蜀山森林公园不同森林群落负离子产生能力差异
三、合肥市城区不同功能区的大气负离子与大气清洁度评价
第四节 城市活动对大气负离子的消耗作用
一、城市人员活动对大气负离子的消耗作用
二、车辆活动对大气负离子的消耗作用
第四章 城市森林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
第一节 城市小气候的主要特征
一、城市热岛的形成
二、城市热岛的周期性变化
三、合肥市热岛效应的周期性变化
四、地理条件对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
五、城市森林对热岛效应的缓解
六、城市气候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 城市森林的降温作用
一、林带的降温作用
二、片林的降温作用
第三节 城市森林的增湿作用
一、林带的增湿作用
二、片林的增湿作用
第四节 城市森林对降水的调节作用
一、森林与降水的关系
二、城市森林群落对降水强度的削减作用
第五节 林地面积与其温湿度效应
第五章 城市的粉尘污染与城市森林系统的滞尘净化作用
第一节 城市大气的粉尘污染
一、不同功能区大气粉尘质量浓度的差异性分布
二、不同功能区大气粉尘数量浓度的差异性分布
三、城市大气粉尘的主要来源
四、城市大气粉尘浓度的变化/增长规律
第二节 城市森林的滞尘作用
一、林木叶片滞尘量的增长特性
二、影响林木叶片滞尘量增长的因素
三、城市森林滞尘总量的估算
第三节 城市森林对空气带电粒子的衰减作用
一、空气带电粒子大小存在巨大差异
二、车辆活动强度高的区域空气带电粒子浓度高
三、带状绿化片林能够显著降低空气带电粒子的浓度
四、研究的局限与问题的提出
第六章 城市常见绿化树种对大气污染的净化能力
第一节 常见绿化树种净化大气中SO2的能力
一、常见绿化树种叶片SO2含量随时间的累积
二、不同树种不同采样点SO2吸收量的差异
三、同一采样点不同树种吸收SO2能力的差异
四、离污染源的距离对树木叶片含硫量的影响
第二节 常见绿化树种对大气重金属污染净化能力的研究
一、绿化树种对空气中铅、锌的净化作用
二、滞尘量与树木叶片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三、滞尘量与树木叶片含硫量的关系
四、常见绿化树种吸收大气污染物的综合能力
第七章 城市交通噪声污染与生态降噪
第一节 城市交通噪声污染
一、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现状
二、城市交通噪声的产生与危害
三、交通噪声的防治
第二节 城市道路噪声随距离的衰减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各月道路交通高峰期与低谷期噪声强度差异
三、城市绿化带对噪声频率分布及声强衰减的影响
第三节 城市绿化带对道路噪声的削弱作用
一、城市绿化带对噪声具有削弱作用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城市道路噪声强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四、环城林带对噪声强度日变化的影响
五、城市绿化带对不同频率噪声强度的影响
第八章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定效能研究
第一节 合肥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周期性变化
一、土壤呼吸的测定方法
二、合肥市城市森林土壤呼吸日变化
三、合肥市城市森林土壤呼吸季节变化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一、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气温的关系
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三、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空气湿度的关系
四、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五、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第三节 合肥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的净碳固定量
一、合肥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计算
二、合肥市城市森林土壤碳排放的计算
三、合肥市城市森林地上部分碳储量的计算
第九章 城市森林环境效应及其配置模式的研究
第一节 以滞尘为主体功能的城市森林群落模式构建
一、“乔+灌”+“草+灌+乔”带(块)状混交型滞尘模式
二、“乔+灌”+“草+灌+乔”带(块)状混交型滞尘模式示范应用
第二节 以降噪为主体功能的城市森林群落模式构建
一、城市交通噪声衰减途径预测分析
二、“乔+灌+乔+草”带状立体混交降噪型模式构建
第三节 调温增湿型城市森林群落模式构建
一、“乔+亚乔+灌+草”多层垂直混交调温增湿型模式的设计
二、“乔+亚乔+灌+草”多层垂直混交调温增湿型模式的应用
第四节 “乔+灌+草”立体混交负离子释放型城市森林群落模式构建
一、森林环境中空气负离子的产生及其变化规律
二、森林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的主要影响因子
第五节 以固碳释氧为主的“乔+灌+草”复层块状混植生产型模式构建
一、森林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的差异
二、固碳释氧型森林群落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第六节 城市道路交通污染植物防治技术系统构建
一、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植物防治构建关键技术
二、城市道路交通粉尘植物防治构建关键技术
第十章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第一节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
一、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服务价值
二、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理论
三、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节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一、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二、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计算
三、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展望
第三节 合肥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一、合肥市及其城市林业概况
二、合肥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理量的客观确认
三、生态效益经济计量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四、合肥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计量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夏尚光、杨书运、严平等编*的《城市森林与城市环境》**章介绍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论述了森林对城市环境的作用、城市森林的负离子效应、城市森林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城市的粉尘污染与城市森林系统的滞尘净化作用、城市常见绿化树种对大气污染的净化能力等;第七章以我国城市交通噪声污染为主题,提出生态降噪的具体措施;第八章以合肥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的净碳固定量为例,研究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定效能;第九章分别详述了城市森林滞尘群落模式构建、城市森林降噪群落模式构建、城市森林调温增湿型群落模式构建、“乔十灌 草”立体混交负离子释放型城市森林群落模式构建、以固碳释氧为主的“乔 灌 草”复层块状混植生产型模式构建和城市道路交通污染植物防治技术系统构建;第十章以合肥市城市森林为例,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评估,并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研究做了展望。希望本书能为我国城市环境建设提供资料与启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