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科学人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
14.21
2.1折
¥
68
九品
库存2件
作者赵永新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9787504682444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157847246810234886
上书时间2024-12-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本书以记者的视角记录了我国三代科学家中的代表人物,时间横跨几个世纪、一百多年。作者在描写人物时不是主题先行、从概念出发,而是从自己采访得到的丰富资料和切身感受出发,通过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细节,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这样,他笔下的科学家就避免了概念化、雷同化,各自的音容笑貌、喜怒爱憎、性情品格跃然纸上。不管是好管闲事的师昌绪、富有诗意的徐凤翔,还是有股子虎劲儿的邓兴旺、上课爱睡懒觉的朱健康;无论是严谨冷峻的邵峰、朴实无华的李文辉,还是活泼率真的颜宁、沉醉于数学王国的许晨阳,读后都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商品简介
本书以记者的视角记录了我国三代科学家中的代表人物,时间横跨两个世纪、一百多年,包括钱学森、朱光亚、师昌绪、屠呦呦、施一公、王晓东、邵峰、颜宁等20位科学家的创新、创业故事,反映他们爱国奉献、勇攀高峰、奋发有为的感人事迹和求真务实、潜心科研的科学品质。作者笔下的科学家,鲜活生动、真实感人,让人觉得可亲可近、可爱可敬。读后都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这种真实感,既因为作者采访深入、观察细致、掌握了大量的手资料,也源自作者“让事实说话”的写作风格。这样,他笔下的科学家就避免了概念化、雷同化,各自的音容笑貌、喜怒爱憎、性情品格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赵永新,男,笔名柏木钉、李晗冰等,山东人,《人民日报》记者。1995年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后到人民日报工作至今。2007年之前主要从事环保报道,曾于2005年第一个报道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2005年度首届“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07年之后从事科技报道。
目录
钱学森:大师小事
师昌绪:好管闲事的老头儿
吴良镛:让人们诗意栖居
闵恩泽:搞科研像吃麻辣烫
朱光亚:一位沉默寡言人
屠呦呦:青蒿一束展素心
徐凤翔:永远年轻的“森林之女”
邓兴旺: 他从小山村走来
王晓东:做好的抗癌药
俞德超:研发新药济苍生
王印祥:为而不争 专业优雅
施一公:我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朱健康:从象牙塔回归田野
张宏:我永远不会对自己满意
李文辉、隋建华:只管前行 莫问成败
邵峰:科学的天很高
罗敏敏:研究神经学的“神人”
颜宁:不像科学家的科学家
刘颖:我没把自己当成“小女人”
许晨阳:此生爱是数学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以记者的视角记录了我国三代科学家中的代表人物,时间横跨两个世纪、一百多年,包括钱学森、朱光亚、师昌绪、屠呦呦、施一公、王晓东、邵峰、颜宁等20位科学家的创新、创业故事,反映他们爱国奉献、勇攀高峰、奋发有为的感人事迹和求真务实、潜心科研的科学品质。作者笔下的科学家,鲜活生动、真实感人,让人觉得可亲可近、可爱可敬。读后都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这种真实感,既因为作者采访深入、观察细致、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也源自作者“让事实说话”的写作风格。这样,他笔下的科学家就避免了概念化、雷同化,各自的音容笑貌、喜怒爱憎、性情品格跃然纸上。
主编推荐
《三代科学人》特色:本书展示了朱光亚、屠呦呦、王晓东、施一公、邵峰、颜宁、许晨阳等老中青三代、21位科学家的风采,探求他们的求学之路、治学之法、做人之道。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钱学森(1977—2009),男,汉族,浙江杭州人。应用力学、航天与系统工程学家,两院院士。
钱学森祖籍浙江杭州,生干上海。1923年9月进入此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简称“交大”),同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简称“清华”)第二届“庚款留学”公费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午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之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TheodorevonKarman)的学生,1939年获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43一1955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以及喷气推进中,心主任。
1955年钱学森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近代力学系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委”)副主任、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等。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钱学森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等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社会科学、系统科学、恩维科学、地理科学、行为科学以及马克恩主义哲学等领域,均进行过创造性研究。
获得的主要荣誉有:中科院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
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一级英模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2009年10月31日是个周六,我本打算在家陪陪儿子,没想到天降祸事。
刚吃过午饭,就接到办公室同事打来的电话:钱学森去世了!挂上电话,我有点不知所措。
“爸爸,你又该去办公室了。”十岁的儿子在一旁提醒我。
把孩子安顿好后,我匆匆赶到办公室,接连给科技采访室的几位同事打电话,商量、安排采访事宜。
也许是天人感应吧,第二天就下起了雪,把报社院子里红红的柿子映衬得格外鲜艳。吃过早饭,我赶往钱先生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航天大院”的家中采访。下午三点左右,我赶回办公室,同事蒋建科、赵亚辉、余建斌的采访录音也都陆续整理出来了,由我进行统稿。因为是星期天,偌大的办公室里就我一个人,显得格外安静。
我坐在电脑前,仔细阅读大家整理的素材,许多钱先生生
前不为人知的小事,通过他学生、同事的回忆,鲜活地浮现出来……在美国工作20年没买房两院院士郑哲敏是钱学森培养的第二个中国博士。他回忆说:“2009年9月7日是钱学森夫人蒋英女士的90岁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