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七年半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14 1.8折 78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守华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05261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145274602512564244

上书时间2024-12-11

宏铭图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刘守华

  2014年1月2日上午,南京新街口新华大厦48楼会议室。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与新华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周跃敏一起来参加《扬子晚报》干部大会的新华日报社副社长张艾宣布:“省委决定,王文坚同志任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扬子晚报》总编辑;免去刘守华同志的《扬子晚报》总编辑职务。”

  自此,我正式卸任拼搏了七年半的《扬子晚报》总编辑岗位,也结束了我在《扬子晚报》28年的新闻生涯。28年前的1986年1月1日,正是《扬子晚报》创刊启航的日子。于我而言,28年,从普通记者到总编辑,从一报独大到与《现代快报》、《金陵晚报》在南京地区的“三国杀”,岁月如梭、人生磨砺,其间的过程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就在那一日,我萌生了一个念头:写一本关于我和扬子的书,不仅为纪念这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光,也想为同事和后辈留下一些启示。那该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想写下史料式的经历,也想整理出版自己的新闻作品集,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截取我当《扬子晚报》总编辑的七年半光阴,选辑我在那段时间里的评报记录。

  2006年6月13日至2013年12月31日,我担任《扬子晚报》总编辑的这七年半,正是南京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时候。那时候南京的晚报都市报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把报纸办得让更多人喜欢看,以此扩大发行量,获取更大效益。所以,大家都紧紧扭住报纸质量的“牛鼻子”,死磕硬拼。其实,全国的晚报都市报都是这样,只是南京因为有《现代快报》这样一张直属于新华社的报纸参战,竞争更为惨烈。那个七年半,是我在《扬子晚报》28年中最有压力、最为艰辛、最有获得感,也是最能代表我新闻生涯特点的时光。在那七年半里,我们天天评报,天天向《现代快报》、《金陵晚报》等报纸学习,天天和它们比较比拼,在学习、比较比拼中前行。我们就像一群努力坚守专业精神的工匠,报纸是我们经年打磨的产品,而评报的历程就是反复打磨的过程。我每一次的评报讲话,都被专业速录员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挂在《扬子晚报》内部网“扬子风”上,供报社全体员工参考和分享。七年半下来,已累积六七百篇,这里面凝聚着我务实、执着的追求和思考。我想,如果能从这六七百篇中选辑一部分集结成册,一则可以作一纪念,二则因为它的实战特点,也许可以给同事和后辈留下一些新闻操作的资料和启发。

  变化总是来得很快。2014年我到新华日报社总编辑任上之后,移动互联网对传统报业特别是晚报都市报来说,已经从量变式的影响,转化为质变式的冲击,读者对传统晚报都市报的阅读需求出现了断崖式的滑坡。《扬子晚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等晚报都市报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与移动新媒体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想出的那本书从新闻实战角度而言已经没什么价值了,若仅仅为了自我纪念,意义不大。为此,我又打消了出书的念头。

  2016年6月15日晚上,《扬子晚报》新媒体部原主任、现为中国江苏网副总编辑的冯海青、《扬子晚报》专副刊部主任陈申和《扬子晚报》考评办副主任刘维扬请从美国回南京探亲的杨阳夫妇吃饭,邀我一起参加。杨阳原是《扬子晚报》记者,2003年随丈夫魏阳去了美国,后来作为扬子的特约记者经常为扬子写稿。席间冯海青他们说,我卸任后应该把我的新闻实践写本书,我说我本来有这想法,把我当扬子总编七年半的评报记录整理成册,但是现在它的实战意义没有了,所以不写了。没料到海青他们认为,我七年半的评报记录保存完好,是一份难得的新闻业务资料,选编成书很有特点和个性,对传统媒体有实战价值,对新媒体同样有借鉴意义,不管是老媒体还是新媒体,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操作上总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在瞬息万变的传播大环境中,精造媒体的工匠精神尤其值得倡导并长久留存。杨阳的丈夫、哈佛大学博士魏阳接着说,这本书还应该有一个价值,就是记录、见证那一段时间南京及全国晚报都市报的竞争状态与冲刺巅峰的历史。无论如何,这段历史都是中国当代新闻史值得书写的一部分。

  2016年9月19日下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参加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干部大会,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陆永辉在会上宣布:“省委决定,双传学同志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免去刘守华同志的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职务。”

  干部大会一结束,我就拎了泳包去奥体游泳馆游泳了。我游泳已经坚持八年半,这一次游,不知不觉游了十个来回1000米,整个游程中我首先想到的和最后还在想的,就是一件事:把那本书整理出来吧。

  “十一”长假过后,我就着手收集那七年半的评报记录,一篇篇认真回看,琢磨其价值,盘算其整体内容的平衡,最后选定了129篇。

  现在呈现给大家的129篇内容,都未曾公开发表过。由于是七年半来流水式的评报,内容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尽管按照报纸每一年发展的主要特点分成了八辑,每一辑都写上了对应的关键词和关键词解读,但已不便再进行具体的诸如理念、导向、流程、体裁、版式、标题、品牌、经营、管理、差错、作风建设等归类,所以就按照评报的时间顺序编排了,除了给每一篇加了标题,对有些篇目作了删减、梳理和适度的整合之外,都是对当时评报讲话的原汁原味的呈现。

  如果要归纳其特点,个人以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实时口述速录。《扬子晚报》每天的评报内容由速录员现场实录,这是对评报制度的创新。因为有速录员实录,全体员工又都能从内网上看到,因此评报必须出于公心,言之有据。七年半下来,我也成为这一评报速录制度的受益者,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我当年在评报会上的“口述速录”,而不是事后写回忆录式的“口述实录”,所以更为真实。

  二是新闻实战案例。我每次评报,抓手就是当天或近几天发生的具体新闻案例。评报时,讲扬子的案例,更多的是讲《现代快报》、《金陵晚报》等报纸的案例,特别是对同一件事情的报道,重在比较和分析。全书一共讲到了490多个(组)新闻实战案例,其中比较多的是评说扬子的失误,我一直认为,只有比较出自己的短处才能进步。每一条新闻的生命大多倏忽短暂,但对于这些新闻实例的解剖与思考,却因其针对性、典型性和专业性,可能就有了对新闻人而言的样本意义和生命力。

  三是赢在执行的法则。经营一张报纸,从清晰定位到执行到位,是我奉为圭臬的制胜理念。我上任后的第一次改版,按照“上下同欲”的思想和原则,“清晰定位”基本解决,接下来如何“执行到位”,考验的是管理水平,而管理的核心构件就是制度建设。所以改版前的第一件事,是成立考评办公室、制定考评考核章程,这是为了把报纸办“好”;接着又成立了流程督察办公室,制定办报流程督察章程,这是为了把报纸办“快”;已有的总编办公室,则进一步梳理项目和环节,明岗定责,这是为了把报社的日常事务运作得更为“有序高效”。三个办公室直接归我分管,不与任何部门发生利益关联。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一系列细则、办法、规定和相关制度,覆盖了办报、经营和媒体融合发展的所有环节,成为所有工作“执行到位”的重要保障。我的体会是,过程管理,即制度的科学性、体系化以及制度跟进的及时性,是我们做好所有事情的法则和重要撬点,在媒体融合时代,更是如此。

  四是工匠般的精造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一直要求我自己和我们的员工,每天心中装着读者,从身边事做起,从细微的地方做起,每天做,每天跟人家比较,每天反复打磨,从寻常中见奇崛。七年半里,我们对这种精神的坚守与执着始终如一,本书字里行间,体现着这份坚守与执着。

  曰拱一卒,功不唐捐。只要每天像个卒子一样前进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功夫都不会白费,都会有回报。这是我担任《扬子晚报》总编辑七年半的终极感悟。现在,全社会都在重拾工匠的精造精神,在当前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我们更需要借由这种工匠精神来精造产品、精造媒体。

  想说明的是,本书所评报纸、所评稿件都是为了在竞争中办好报纸,都是对事不对报、对稿不对人,如果其中有不当所述,还请谅解。

  最后,我要感谢《扬子晚报》的速录员何薇,如果没有她每一次快捷准确、持之以恒的速录,我这本书就无从整理和选辑。我也要感谢所有鼓励、支持我出这本书的同仁和朋友,他们的热情和帮助,使这本书从酝酿、选辑到印刷都一路顺利。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经理徐海、编辑戴亦梁及陈颖、美编许文菲以专业的眼光和角度,为本书提出不少有益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在书的末尾,我附上了自己近31年新闻生涯中的主要新闻作品目录。在前勒口“作者简介”下面的二维码里,有一段2分30秒的我31年新闻工作情况的简要视频。这两个安排,是为了方便读者对我的新闻从业经历有一个大致上的纵向了解。

  2016年11月17日初稿

  2017年2月7日定稿

导语摘要
 评报制度是《扬子晚报》自知名新闻人刘守华在2006年至2013年期间在担任扬子晚报总编辑以来坚持的一项制度,为《扬子晚报》在当时成为有影响力的都市报打下制度基础。《七年半》通过对当年现场速记实录内容的整理,为读者再现了当年晚报、都市报之间的精彩对决,写下了一部媒体人可以感悟到的丛林法则。

作者简介
  刘守华,1956年8月出生于江苏常州戚墅堰。1975年5月至1978年5月在常州茅山林场插队,曾任赤脚医生。1982年7月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河海大学中文教研室任教。1985年12月调至新华日报社《扬子晚报》,历任《扬子晚报》记者、新闻一部副主任、科教卫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2006年6月13日起任《扬子晚报》总编辑。2013年12月4日至2014年1月1日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扬子晚报》总编辑。2014年1月2日至2016年9月18日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现为江苏省第十一届政协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

  1994年被破格评为主任记者,2001年被评为高级编辑。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目录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自序)

第一辑:“脱胎换骨”(2006年下半年)

1.“你这岗位影响大,但是责任更大”

2.只争朝夕,“为伊消得人憔悴”

3.一夜间,南京再无“晚报”

4.两个座谈会,评说扬子“脱胎换骨”

5.“大纛一张,知所趋赴”

第二辑:两个“章程”(2007年)

6.报纸总编网上向读者视频拜年

7.影响有影响力的读者

8.13位市委书记贺新春彰显权威性

9.好稿还是差稿,考评机制说了算

10.每天有亮点与“一俊遮百丑”

11.“新闻日历”防止临时抱佛脚

12.强调新闻整合,却忽视了事件新闻

13.这是挑战新闻规律吗?

14.亮点特点,加一个刊头更能彰显

15.新闻的“眼睛”要明了、灵动

16.奇招怪招抓捕新闻线索

17.“高考30年”特刊让读者厚爱的理由

18.新闻报道项目组:“1+1>2”

19.见微知著,莫以善小而不为

20.告别晚报思维,凸显硬新闻冲击力

21.广告专刊内容要有主题策划

22.“担心钱被偷,帮老汉口袋缝了34针”的导向

23.“我们需要精益求精的执行者”

24.报纸也能培养名主持人

25.敏感新闻,不采访核实怎敢署名?

26.“夺命钥匙”与新闻敏感

27.流程督察总监的诞生

28.没有爆燃,却说有“一团火球”、“两条火龙”

29.两个“章程”,把报纸办得又好又快

30.从三个发力点打造报纸核心竞争力

第三辑:独立思想(2008年)

31.“扬子时评”,围绕热点集束发力

32.头版主图是读者对报纸的第一印象

33.不陶醉表扬,要让更多读者认可

34.陈冠希“艳照门”内涵与引导

35.同样的素材为何写得不一样

36.“无零不活”:看医院附近报摊零售

37.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广告宣传

38.一天出了160版的里程碑意义

39.“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脑力当自己脑力”

40.看美、加报刊应对互联网冲击

41.一次壮观的报网集群式传播行为

42.“汶川一月”相册“用心令人钦佩”

43.品牌就是平时的日积月累

44.突发性新闻是对媒体的“大考”

45.这篇评论是“周老虎”报道的最大亮点

46.奥运报道是对报纸实力的检阅

47.“网上割肉卖月饼”洋相的背后

48.学做广告专版专刊的CEO

49.这些“血肉细节”是怎么丢失的?

50.怎样成才的三层意思六个字

51.不吝版面承载人间真善美

第四辑:主流气质(2009年)

52.从接力报道“中国红”看创意魅力

53.重复“精心”是为了强调“精心”

54.“招考飞信”实时发布一招制胜

55.定制栏目,为读者多炒“小锅菜”

56.过程管理从“汗水型”走向“智能型”

57.做标题时追问自己三个问题

58.粗心,就是功力不够

59.广告,宁可让利也不能让地

60.号称“超市”,就得排列有序

61.让报纸更加好看、好印、好卖

62.再改版,读者说报纸更大气了

63.“'富三代'剁指拒接家业”的遗憾

64.“顺手牵羊”交给读者科学知识

65.版式要让人易读、快读、悦读

66.两个颁奖会的气场绷满张力

67.做区域强报,年利润首破亿元

第五辑:赚“注意力”(2010年)

68.节日间网上“贡献”三篇暖新闻

69.冰壶“制胜三要素”的启示

70.独家新闻每天起码有一个

71.敏感新闻多报过程慎作结论

72.创刊以来规模最大的境外采访

73.3D号外赚到了读者“注意力”

74.用好用多图片,重在三个环节

75.让发散性思维擦出火花

76.从三个融合创意项目看信息的增值

77.报纸的微博让报纸更亲近可感

78.追踪式报道也是报纸的核心内容

79.“伊春空难报道你们最准确”

80.炮轰“拆报亭”,一个成功的批评报道案例

81.一组形象创意广告很煽情

82.请大家思考个人核心竞争力

第六辑:找“别别窍”(2011年)

83.影响力=发行量+关注度+转载率

84.在另外的报道空间再突破

85.记者亲历的“年味”接地气

86.漏掉“信义夫妻”是扼腕之痛

87.一周三个亮点,却都没有写成消息

88.整合的新闻不能没有“脑袋”

89.新闻叙述结构在实战中进化

90.“我哪能代表省委省政府呀?!”

91.就是要选择“拒绝平庸”的不归路

92.靠双脚“刨”出来的红歌故事

93.三大新闻突然在周六“大碰头”后

94.好标题就像是随口说出来的

95.网络新闻部为什么要改名

96.版面需要更多“别别窍新闻”

97.主动营销,好酒也要吆喝

第七辑:品牌集群(2012年)

98.“长假七日谈”寻常中见奇崛

99.焦点新闻,前面版面集装箱式铺陈

100.创意大赛比拼“奇思妙想”

101.这类稿子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02.第一批全媒体记者上岗了

103.神九升空,报道时扯上了“神秘发光体”

104.这篇报道给了“高富帅”最新诠释

105.以刚性新闻的落地挑战网络

106.新开的两个专版健脑、健身

107.“三个'知道'一个'傻等'”惹麻烦

108.阳光学子,扬子品牌的特别亮色

109.以网上信息的落地“回敬”网络

110.15米助威横幅见证舜天战恒大

111.2分40秒,年会主题视频震撼华文报纸老总

112.“江苏官员抛售房产”与三无产品

113.向报纸品牌注入融合发展内涵

第八辑:矩阵传播(2013年)

114.两篇时评催生“扬子今日谈”

115.缺本土新闻,报纸就缺本土印记

116.在时政报道上面打上扬子烙印

117.对“第一夫人”报道不按常规破茧成蝶

118.两张报纸从长报又改回短报的启示

119.“新闻内核要反复擦拭才能显现”

120.再办一张“扬网”实现深度融合

121.凭综合实力闯入“百强报纸”

122.李岚清祝贺《扬子晚报》出刊1万期

123.向下打50米,向外打20米

124.克服和扭转快餐式传播的习惯

125.建章立制推进矩阵传播

126.“一定要把人的精神境界往上拉”

127.“如果知道是我父亲,用这文章就要请示”

128.在品牌力量号召下融合发展

129.三句话与扬子人共勉

七年半《扬子晚报》版面活页

七年半作者工作照片活页

附一:作者31年主要新闻作品目录

附二:“从清晰定位到执行到位”——《七年半》一书呈现的媒体精造精神及启示

重印后记

内容摘要
这是一位国内发行量*的晚报总编辑在2006年下半年到2013年七年半时间里的评报速录。129篇评报文章,提供了490多个(组)发生在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和金陵晚报等报纸上的新闻实战案例,以及对这些案例的解剖与思考,披露并见证了南京乃至全国晚报都市报激烈竞争的内幕故事和冲刺*的历史。
  全书体现“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工匠精神,主张在当前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应该借由这种工匠精神精造产品、精造媒体。

主编推荐
  评报制度是《扬子晚报》自知名新闻人刘守华在2006年至2013年期间在担任扬子晚报总编辑以来坚持的一项制度,为《扬子晚报》在当时成为有影响力的都市报打下制度基础。《七年半》通过对当年现场速记实录内容的整理,为读者再现了当年晚报、都市报之间的精彩对决,写下了一部媒体人可以感悟到的丛林法则。

精彩内容
看了以后很撩人。下面开始展开:[郁闷],就是“违心读了不喜欢专业”,[解脱],就是“以50万元代价从头开始”,接着还有[探访]:“特殊考生开始呈现‘表率’作用”,还拍了照片,按道理说这样做出来就可以结束了,但是我们在最
后还加了一个[先例]:“去年曾有教师‘回炉’学导
演”,旁边边栏还有一个[热议]:“‘回炉’重读演变高考‘个性化’轨迹”,把内涵揭示了出来,已经毕业的大学生重新考回大学读他自己喜欢的专业,这种现象体现了高考的个性化。高考肯定是为了拿学历,为了更好的工作,现在有人参加高考就是为了上理想的专业。
新闻资源整合的好处就是一网打尽,让你看了过瘾。还有一种新闻的整合是整合同一类题材、同一类主题的内容,整合得好就会很出挑,比如专副刊部最
近对”人物故事”版的整合,搞了个“纪念建军80周年·人物故事”的策划,连续几天把一个版的人物故事全部集中在共和国将帅上,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很好看。(陈申:现在很多网站都有转载,搜狐他们都做到头条了。)最后一个事,最近出现了稿荒,改版后还没出现过这个情况。稿子少,版子也不敢增加,增加了怕版面上被注水。我想,这是不是跟最近我们有不少人在炒股有关系啊?我提醒大家,炒股决不能影响工作,你们注意看,那些企业里的工人或者商场里的营业员,如果是上班炒股,那他怎么炒啊,站在那个地方,都是流水作业。我那天听谁讲,46楼全是炒股的,很多不炒股的同志,经不住诱惑和忽悠,一窝蜂都进去了。“杨百万”那次来参加我们组织的报告会,讲了一句话:“不要做死空头,也不要做死多头,要做滑头。”我觉得我们扬子人炒股,要么做死空头,要么做死多头,不能做“滑头”。要么不进去,就像戴平说的:“我不进去,不赚钱也不亏,也不影响做事情”,死多头也不会影响工作,最怕做“滑头”,整天忙进忙出,能安心吗?
P50-5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