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帝国秘史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
10.77
3.0折
¥
36
九品
仅1件
作者(德)约西姆.巴克霍森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40267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1096652990855102472
上书时间2024-12-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隆重推荐!
约西姆·巴克汉森,德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成吉思汗帝国秘史》是其代表作,出版后在欧美影响很大,成为西方研究成吉思汗必读的经典之作。与法国历史学家格鲁塞的《草原帝国》、瑞典历史学家多桑的《多桑蒙古史》并称为研究成吉思汗及其帝国的代表之作。
作者简介
巴克汉森,德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一生从事历史学研究,著述颇丰,其中《成吉思汗帝国秘史》是其代表作,出版后在欧美影响很大,成为西方研究成吉思汗必读的经典之作。与法国历史学家格鲁塞的《草原帝国》、瑞典历史学家多桑的《多桑蒙古史》并称为研究成吉思汗及其帝国的代表之作,并被翻译成27种语言,其影响力可谓经久不衰。
目录
法文版序
作者自序
第一章 光荣与梦想
德国有一位浪漫作家曾说过:“没有梦想力的人,就没有生存力。”务实的政治家成吉思汗在一个没落的和自相摧残的民族当中,不仅有着将本民族统一与发扬光大的梦想,还有着逐步实现这些梦想的力量。成吉思汗的血液中,燃烧着他的民族特有的不屈的信念,最初以火与剑对待过他的民族,现在不得不承认他在这个民族中的伟大地位。他有着远大的梦想,又有着实现梦想的强大力量,所以,荒原上的无家可归者摇身一变成为了“成吉思汗”(即最强大的君主或万汗之汗)。
第二章 风起云涌的亚细亚
上亚细亚的躁动愈行愈烈。整个种族正向南进发,不停地穿行于从青藏高原、帕米尔以至日本海的广大区域。唐兀忒人向东扩展到了黄河上游。契丹人则出现在了伊斯兰帝国的边界。在西戈壁滩,一个游牧民族的大国——“若望神甫(PretreJean)”的王国建立了起来。蒙古高原的北部空前活跃起来。上亚细亚的民众不断增加,并在边界上形成聚集。此时的中央王国正趋于分崩离析。在旧亚细亚方面,做了阿拉伯奴隶的突厥佣兵曾建立过塞勒术克王朝,他们坐在苏丹的宝座上,对正式的宗主巴格达的哈里发发号施令。各种条件都成熟了,只等候一个人物的降临,来重建匈族与突厥的伟业,以领导复兴的部族尽力走上那些伟大先人们走过的路。
第三章 天造地设的神山
蒙古高原北部这个地方是产生乌拉、阿尔泰系民族新运动最理想的地点,因为它是上亚细亚的核心,也是乌拉、阿尔泰系种族的神圣故乡。这是一片崎岖而空旷的神秘土地,四面天然形成了如同铁甲的屏障:东西两面被积雪的兴安岭与阿尔泰山围护着,北面群山环绕,直至西伯利亚的冰原,南面则由戈壁沙漠构成了一个可怕的天堑。凭着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里几乎未曾受到外来的干扰,因而保持了最纯净的游牧民族精神及其生活形态。这里对外封锁,周围神秘,神圣的群山矗立于库伦附近,斡难河和怯绿连河)都发源于此,这两条河流后来以成吉思汗的头几次战仗和头几次集会而闻名。
第四章 可汗之战及世界征服计划的开端
在年轻的铁木真身上,呈现出一种惊人的本色。他相貌奇伟,引人注目。铁木真的体格及力气远在常人之上。他天庭饱满,眼睛虽然没有其他蒙古人那么大,但炯炯有神,头发泛着红光,肤色淡白,时刻引人注目。他身上还流露出一股让人无法忽视的天然的华贵。让大家十分敬佩和感动的是,即使在最危险与最屈辱的境遇中,他也能镇定自若。不要以为以这种种的特质,在这个时期的成吉思汗就过上了高级王子的生活。他所从事的斗争还毫无伟大和浪漫可言。实际上,他和他的伙伴们那时还过着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第五章 神圣的大札撒
札撒克是一个只要严格执行,必能征服世界的计划。同时,它又是悬在这个被征服的世界之上的利剑。与札撒克的口气相形之下,即便如要在人间建立上帝的王国的摩西十诫,也黯然失色。因为,在札撒克里,咄咄逼人而又无可逃脱的死刑是由法令来裁定的,强大的军队保障着法令的效力。而许多整个的民族,触犯了法律——往往是在不自觉中——就要听从蒙古利剑的惩处了。
第六章 “上帝的人间祸魔”遭遇“真主的幽魂”
这一天,一个携带波斯货物的商队来到成吉思汗的都城哈剌和林。他们的要价昂贵无比。成吉思汗当众大发雷霆。……于是,蒙古使团的首领被斩首,随行的蒙古人则被剃去胡须发放了回去。这样,双方只有决裂了!沙王已被带入成吉思汗的圈套里了。现在,他可以履行其权力内的职责了,因为“他的邻人不给他和平”。他当众流下眼泪,表示受了屈辱。据说,他独自登山数日,向天祈祷,发出复仇的重誓。至于蒙古军队方面,则积极做备战的工作了。同时,他们还寄了一封信给沙王。信里面只有几个可畏的字,这几个字在百余年中,曾震动了整个世界。这份蒙古的宣战书,后来成为被沿用的公式,它这样写道:“你选择了战争,唯有上天知道我们两者如何结局。”
第七章 规模空前的西征
谈判决裂了,彼此宣战了。然而,数世纪以来所未曾有过的一度太平状态,却出现于大陆上。在成吉思汗的帝国里,从帕米尔至太平洋,存在着一种模范的秩序。未得可汗的许可,没有一个骑士敢驰骋于路上、敢射出他的箭矢。在大战开始前那几年,青年女子可以头顶一盆黄金从不花剌走到北京,而不至于遇到危险。然而,这个太平状态终究是欺人的。在双方的边界上,大家都整军经武。东方的草原与西方的都市都积极动员,以互相攻击。唯有不可逾越的山岭横亘在双方中间,绵延二千余里,阻止着战事的即速发生。
第八章 充满神秘的黄昏
截至波斯战争结束之日,成吉思汗的人生在我们眼中都是极其清晰的。即使亚细亚人常喜欢故意将神话与象征性的故事加诸那些英雄人物的身上,但成吉思汗伟大而质朴的本来面目都丝毫不会被更动。然而,他人生的最后一段却盖上了一层模糊不清的暗幕。奇怪的是,当他的生活越迫近亚细亚的核心,即神秘的西藏高原,这个黑幕也愈形愈厚了。
第九章 成吉思汗之子
成吉思汗离开了。在好几个月中,蒙古人对世界秘不发丧,现在世界知道了,却屏气不敢呼吸。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呢?那个在成吉思汗眼中似乎已创造出来了的庞大的功业,现在要砰然崩坍吗?蒙古在军事上不见得是特别稳固的。当然,成吉思汗留下了“蒙古马蹄向未踏遍的那么大的”一个帝国给他的儿子们。然而,这个藉吞并而建立的国家并未完全组织起来。他们所统治的广大地面无非是疮痍满目的地面,他们只留下了恐怖心理以保证他们的政权。几名行政长官连同十多个武装人员,分配在广大的大陆上,就好像是几个孤立于危地的据点。一次小小的叛变尝试就可能断送他们的命运,而在他们的命运之外,骁勇善战的骑士的荣光与无上权力也将扫地了。
第十章 成吉思汗之孙
随着忽必烈的登极,蒙古历史开始了一个新阶段。从前是站在中央亚细亚的中心点统治那一整个俯临世界的帝国,现在则成了三个从此互有密切联系的大国:在东亚的大元帝国,在俄罗斯的钦察帝国及波斯汗的帝国。这三大国各自适合于一种人种或一种文化,这一事实就使得他们各自采取不同的支配法则,从而也必将导致他们愈来愈快地分离。不久以后,蒙古贵族只是形存而神不在,外来的民族性则畅流其中。战败者开始吞噬战胜者了。
起初,上亚细亚的巨涛在大陆上泛滥,颠覆了一切,变动了一切,后来渐趋安静了。亚细亚达到了前所未到的均衡状态,祸转为福,游牧生活之动与农业生活之静结合起来,丰腴的国家重现了,在此后数十年中,产生了蒙古文明的最灿烂之花。
第十一章 功行圆满
欧洲第一个质朴而真实地记述蒙古帝国状况的人,却没能得到多少读者的信认。人们嘲弄他,叫他“满口百万的骗子”。在他弥留之际,教堂还逼他承认自己记述的荒谬,并以地狱的冥刑威吓这个执拗的“罪人”。然而,马可波罗至死都不肯对他的记述变更一个字。这个十三世纪的伟大商人、旅行家与探险家,已经具有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的明澈而深邃的眼光,他以科学家的责任心和不偏不倚的精神来研究他眼中的外部世界。同样,他所记述的蒙古帝国也大大超过中世纪时代欧洲的那些小国。与那个亚细亚大国的幅员之广大与物质能力之高超相比较后,欧洲那些小国的技术与社会体制便无足称道了。
第十二章 帝国的崩溃
世间出现了一头野兽,在它身上的蛮力大发作之时,它奔腾于平原,四蹄蹂躏地面,肆意破坏。它尽量吃,却从来不感觉饱,无数的刍秣被它吞咽了,草地愈来愈穷瘠,而它却愈来愈胖。千百万的生物都绝迹了,为的是使其中的这一个生存下去。然而,有一天,这头野兽病了,力量衰减了,它再不能吃了,而是躺在地上等死。现在开始了循环大道的另一个阶段。这头野兽须将它从前所吞噬的一切从悉数归还。现在轮到其他生物来吞噬它了,而靠了这些营养料,其他生物都成了健者。这头野兽的尸首腐烂了,也就将它所负于大地的还之于地了。循环的任务完成了。成吉思汗的帝国也是从一开始就携有置自身于生死规律的那些生物中的一个……
附录:
1260年蒙古帝国示意图
1300年蒙古帝国分裂示意图
1200年蒙古高原部落分布图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谱系图
内容摘要
他,被世人誉为一代天骄,是公元后第二个千年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更是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帝国的缔造者。
他,一个名副其实的实干家,一个几乎白手起家的卓越经营者,打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卓越的团队。他的经营管理成了国内外企业家参考的典范。
他,缔造的蒙古帝国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把原来互相隔绝的帝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新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
他,兼容并蓄的革新者。打破了一个旧世界,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在他的治下,各种文化求同存异,造就了当时世界文明的灿烂之花;政治、文化、科技等都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
精彩内容
印度那一区域是相对最孤立的。东部的喜马拉雅山脉隔绝了它同中国的直接接触。兴都库什山是它最脆弱的屏障,雅利安民族就是翻越这座山而进入印度各地的。后来蒙古狂潮的最后一波波澜来到印度,也是经过这一门户。在历史上,对于对外防御,印度本身始终处于消极的地位。我们可以相信,印度的荆棘繁殖地及低洼流域曾诱致了一切外来势力潜入印度。在印度的肥沃高原上,雅利安这个好动的游牧民族,在印度的湿热气候影响下,转变成了定居的与和平的农业居民。印度在撇开了西北部的被侵入地带后,专心应付自己的内部问题,居于首要地位的便是种族和阶层问题。内部政治几乎完全支配了印度历史的发展进程。
居住在中国区域的,同样有和平的、文明的和务农的民族。
虽然中国历史比印度历史更起伏不定,但其原因却不在中国人身上。中国历史波荡不定的根本原因,在于掩护不得力的西北部边界上的纷争。中国对外政治上偶然的活跃,只可视为上亚细亚向黄河和扬子江各流域进攻所引起的一种冲动。每每中原王朝有些朝代意图扩张时,其要务就在于解除北部和西北部的威胁。这时,他们的举动总是未雨绸缪的,基于安全的需要,中央王朝的势力会远远延伸至上亚细亚。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印证了这样一
个事实:即不是中央王朝侵扰了沿边各地,反而是沿边各地袭扰了中央王朝。成功入主中原后,新的主人翁——少数民族的首领,将他们原有的土地与中央王朝所支配的版图合并起来。元朝和清朝就是这样的入主中原的大帝国。原本的农业民族对于侵入他们本族的外敌,历来施以坚忍的和激烈的抵抗,但他们绝不会认定北部和西北部各地是隶属于帝国本身的。中国的帝国主义并没有存在过。中华民族多数时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我们可从万里长城这个纯粹防守的工事上,看出这个民族的性格。
关于亚洲大强国政策,在亚洲,如中国和印度,由于它们的人民依靠土地及手工业,因此这里并不推崇大帝国政策。完成帝国塑造的政治角色常是由其他两个区域,即上亚细亚和旧亚细亚来完成的。地理优势优先性地使这两个区域成为了历史的活动中心。从地理上说,它们都居于离平地较高的地方,并拥有向各方进攻的出口。中国和印度受制于人口增加而土地贫瘠的现实,因而需要将它们的力量向外发展。但沙漠和辽阔的荒原
并不能像农耕地区一样,成为永居的处所。在那类地方,能够昌盛的,是那些游牧民族,可以大有作为的,是那些伟大征服者。
那是骑士民族的乐园,他们在亚细亚的历史上意义重大,因为这些民族能够
通行无阻地超越本洲的远近各地及各种险阻。但对于农业居民来说,亚细亚游牧民族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受了自然的限制,他们不得不与土地相黏结。但在旧亚细亚,尤其是在能够使那些区域充满生机并产生实益的上亚细亚的游牧民族里,亚细亚的游牧精神是经过锻冶的。亚细亚之所以总是生存于动荡和革新以及种种祸灭的过程里,多是它的游牧民族搅动的。
米太人、波斯人、帕提亚人,以及那些新波斯人等强大侵略者,在其与雅利安的移入民族混杂后,曾昌盛于旧亚细亚。第一
个白种人的帝国的成立,就是在这个时期,它是由波斯人创立的。在那个时代,罗马国家还不过只是个小小城市而已。这个波斯帝国的文化兼有农业与游牧两种要素,曾闪现了五光十色的光芒,包罗了欧罗巴、亚细亚、亚非利加的各种成分。
这个波斯帝国那时位于世界上最显著的地点,曾力抗来自四方八面的攻击,最后亡于马其顿国的亚历山大手中。每每遭逢灾祸后,波斯帝国仍旧巍然复兴,它的最大成功,就是前后好几个世纪面对亚细亚的压迫,它始终能尽力抵抗。
后来,阿拉伯沙漠的骑军在穆罕默德的绿旗之下向东方猛进,过于进化的波斯帝国才在更强壮的游牧民族的奋击下覆亡了。在以民族立国的旧国家所在地上,成立的是一个以宗教立国的帝国。伊斯兰教从此传入旧亚细亚。此时,自然的界限泯灭了,唯有信仰会引人注意。过去始终受压迫的突厥各部落,则和平地由上亚细亚一点一点迁移到波斯的地面上,他们成为伊斯兰教精锐的组成部分。突厥、波斯、阿拉伯的各种元素相互融合,造就了新的、卓绝的、昌盛的阿拉伯文化。水量丰沛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旧史名为雅查尔特河和阿瞧斯河)流经这个富饶而人口繁多的国家。那时,两河流域,即脱兰索士安(即河中府)和呼
罗珊各地,正经历着它们最昌盛的时代。不花剌和撒马耳罕已经有了发达的市集、学院和农业,发达的灌溉技术使农业大为繁
荣,马鲁和也里两城的人口竟达100万之多。
在11世纪及12世纪,这个伊斯兰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因而成为耶稣教的西方各邦的重大威胁
。历次十字军东征,就是在日出之地与日落之地的各国中发生一
番新较量的先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祸患却从东方而来。成吉思汗的西征部队来到了旧亚细亚,捣碎了伊斯兰的势力。这个地方遭受了战争的严酷洗礼,再也不能完全恢复起来。上亚细亚自上古以来,始终是游牧民族的大本营,现在却见证了它征服世界的最后和最惨烈的努力。
实际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斗争创造了历史,历史正是在斗争中才达到了一种互动、更替。在这种斗争中,不仅存在着各民族的迁徙,也有着各国家的兴废和各种族的混合与移动。各种文化也从这两个基本成分的调和中,形成了各自的特性。甚至更有人说,耕种生活与游牧生活的融合,也就是文明的初胎。由人类生活的最初状态
开始,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经济组织——这个组织的定义可由它的名目里看出来。随后,天时和地利等各种条件将这个经济组织逐渐分解开
来。一方面表现为游牧者和在高山放牛羊的牧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原始的农民,后者能够从至今在亚洲尚存的若干种陈旧耕种形式里,完全不知培育车和如何榨乳牲畜的那些群体身上看到影子。所有这两种人民,游牧人民和耕种人民——前者拥有强烈的扩张天性,后者能以其勤奋和忍耐种植土地——都要
经过一段遥远的路程,以达到他们的经济形式的更高阶段。榨乳牲畜的饲养,曾经过了一段起伏不定的历史,恰与播种谷物所
经过的历史一样。P14-1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