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是最好的奖励:教育人物见闻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成长是最好的奖励:教育人物见闻录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13.47 2.3折 58 八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镇西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7588714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803701871882915841

上书时间2024-12-10

宏铭图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当事人的角色,过来人的眼光,教育家的立场
 程红兵

 教育界知名度很高、粉丝很多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李镇西,也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我曾经戏称李镇西是基础教育界的散文家,因为他以写人记事的教育散文著称。他笔下的人物常常特别抓人,读者总是不自觉地被他带进人物的世界之中,与他笔下的人物共同遭遇相关的事件,共同享受快乐、痛苦,共同思考相关的问题。
 本书是李镇西写人记事散文的汇编。他从一个教育人的角度描述了许多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于漪、钱梦龙、李吉林、吴正宪、魏书生、李希贵、杨东平、朱永新、陈钟樑、吴非、黄全愈等名家,也展现了许多普普通通的教师、校长、教育局长,如姚嗣芳、杨尚薇、魏虹、郭文红、王晓波、汪敏、何光友、邓茜媛、田精耘、张天劲、詹大年等。读完他的书稿,我一直在想,李镇西何以能把人物写得如此好玩、如此生动?读完之后,为何又总是给人有益的启发、积极的思考?
 其实,文章写什么*重要。李镇西笔下的教育人物故事,源于普通的教育生活,却高于普通的教育生活。他写的是常人,但不是写常事,而是写常人身上不寻常的事情;他选择的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人性色彩的细节,即一般人很难做到的行为、很难达到的高度。他的所写源于现实生活,所以让人有亲切感,仿佛就在身边,同呼吸,共对话;但他所写的又高于现实生活,高于常人常态,因而有吸引力,吸引读者阅读,而且有启发意义、教育意义,毕竟他写的是教育散文,很好地发挥了教育作用。那个专收“问题孩子”的学校校长詹大年,自称是“问题孩子”他爹,在学校的每一间教室的墙上,都写着这样的话:“任何时候校长都会帮助你,詹大年电话:13*******33;QQ:69*****96;微信:zhan******8833;博客:詹大年的博客。”这就十分难能可贵。他是以行动表达出自己对每个学生真实的关爱。李镇西忍不住说出这样直白的评价:“全国有几个校长敢把自己的个人联系方式向学生如此公开?”平常的校长做出了超乎平常的事情,深深感动了李镇西。同样,写李希贵也是如此,在当今中国,几乎每个校长都爱说“以人为本”,却不是都能够把这四个字化作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而李希贵做到了。于是,李镇西就把希贵校长那些以人为本的、浓度很高的教育生活细节展现了出来。
 为什么李镇西善于抓住这些细节来表现呢?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是置身其中的教育人,不是教育之外的记者、作家,也不是旁观者。作为优秀教师,他经历了教师所经历的类似事情;作为优秀班主任,他体验过班主任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作为优秀校长,他经历了一所学校办学的艰难过程。他以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际经历来筛选人物、筛选人物的细节,当事人的角色,过来人的眼光,教育家的立场,使李镇西所选择撰写的内容恰到好处,可谓切中肯綮。他写教师,凭自己近40年的教学生涯所积累的经验观察教师,看出人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良品质;他写班主任,以一个全国优秀班主任的眼光去发现他人不同寻常的闪光之处;他写校长,基于自己十多年的校长办学实践经历,去体察别的校长那些难能可贵的教育行为、管理行动。正如李镇西在文章中所说:“希贵之可贵,就在于他不仅以民主的教育理念来解释‘世界’(教育),而且已经并将继续用实践‘改变’着他的‘世界’——北京十一学校,他将‘面向个体’的教育观实实在在地化作了北京十一学校常态的教育生活。”这个评价完全反映出一个教育家的站位,居高临下的思维视角反映出一个教育家的立场观点,那种基于普世价值的教育观。
 李镇西的文章从来不是单一维度地呈现,而是立体地再现人物,表现立体的人,既多侧面地还原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又写出了人物在各个层面所表现出来的不一样的闪光点,突出人物身上难能可贵的地方。他以对话者的视角,辅之以略带几分夸张的联想、类比,常常使人忍俊不禁。他那随处可见的幽默的语言表达,比如:“教授的呼噜简直达到了专业水平,如万籁俱寂时的雄鸡报晓,高亢而嘹亮,震得我全身每一个零部件都不得不闻鸡起舞,然而窗外却迟迟不见曙光。第二天早晨,我很直率地对教授说:‘对不起,今晚我得另寻新欢。’”读到此处,让人禁不住笑出声来。这些笔墨对写出人物的立体感和生活情趣,都很有裨益。
 阅读李镇西的散文,真的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不信,你试试。

 
【免费在线读】

导语摘要
 本书是特级教师李镇西的全新力作。
这是一部教育界的“英雄奇侠传”,有高山仰止的一代宗师,有志同道合的同门师兄弟,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江湖朋友,于漪、钱梦龙、朱永新、李吉林、程红兵、李希贵、魏虹、郭文红等教育者共同组建了一个有情怀、有责任、有梦想的教育者“江湖”。

商品简介

 

《成长是好的奖励——教育人物见闻录》是李镇西老师写人记事的散文汇编,他以教育人的恳切目光捕捉了教育界同侪、前辈们的独特风采:或和蔼可亲,或书生意气,或温文尔雅,或敏锐犀利。他们有病中作序、竭尽全力提携优秀后辈的于漪老师,赤子之心、带领学生观鱼赏雪践行情境语文的李吉林老师,锐意进取、势如破竹掀起北京十一学校“教育改革”的李希贵老师等等,作者笔端的这些教育工作者躬身于教育事业的广阔土壤之中,*终培植出了累累硕果。

 

作者简介
作者自述亲爱的读者:您好!我叫李镇西,1958年9月生。深爱学生也挚爱教育,长期在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也曾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现担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从教36年,获得荣誉有限,出版文字无数。但最得意的是,从我身边走出去了数以千计善良、正直、勤劳、睿智的合格公民。
  我的教育理念是:“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我和学生共同追求的人生境界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真诚感谢您读到我这本新著,书中我将给您讲述比我更优秀的教育者的故事。谢谢您!

目录
001 序 当事人的角色,过来人的眼光,教育家的立场/程红兵

第一辑 名家风采

003 于漪:师者风范

013 钱梦龙:不仅仅是教育家

022 李吉林:“长大的儿童”

027 吴正宪:永远在花季

041 魏书生:君子之交

046 李希贵:改革先锋

057 程红兵:书生意气

065 杨东平:当代君子

072 陈钟樑:令人享受

079 吴非:思想风骨

086 黄全愈:一脸“苦相”

第二辑 大师境界

091 周有光:唯有仰望(二题)

095 于光远:教育要讲“童道主义”

098 流沙河:深不可测的河(二题)

106 邵燕祥:不动声色的深刻与幽默

110 谷建芬:永远的感恩与敬仰

第三辑 恩师印象

121 杨显英:我的启蒙老师

124 喻仲昆:举手投足皆语文

127 陈明熙:温文尔雅,娓娓动听

130 张新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39 杜道生:泰山北斗(三题)

150 朱永新:亦师亦友(二题)

163 王必成:甘当人梯

165 吴玉明:“你一定要展示出你的个性!”

167 唐建新:特级教师的教师

第四辑 同行掠影

173 姚嗣芳:为了不当局长,用尽“洪荒之力”

176 杨尚薇:明明可以“凭颜值吃饭”,却偏偏搞了教育

181 魏虹:“英雄教师”的另一面

184 郭文红:一个普通的班主任能够走多远

191 王晓波:成长是最好的奖励

194 汪敏: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幸运

209 何光友:你真是我的好兄弟

214 邓茜媛:“不怪你们,是我没教好”

221 田精耘:事业撑起生命的高度

250 张天劲:富有诗人情怀的教育局长

255 詹大年:“问题孩子”他爹

内容摘要
本书是李镇西老师写人记事的散文汇编,他以教育人的恳切目光捕捉了教育界同侪、前辈们的独特风采:或和蔼可亲,或书生意气,或温文尔雅,或敏锐犀利。他们有病中作序、竭尽全力提携优秀后辈的于漪老师,赤子之心、带领学生观鱼赏雪践行情境语文的李吉林老师,锐意进取、势如破竹掀起北京十一学校“教育改革”的李希贵老师等等,作者笔端的这些教育工作者躬身于教育事业的广阔土壤之中,最终培植出了累累硕果。

主编推荐

李镇西老师全新力作
 以当事人的角色、过来人的眼光、教育家的立场
 书写了一部教育界的“英雄奇侠传”

 1.特级教师李镇西全新力作。
 2.这是一部教育界的“英雄奇侠传”,有高山仰止的一代宗师,有志同道合的同门师兄弟,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江湖朋友,于漪、钱梦龙、朱永新、李吉林、程红兵、李希贵、魏虹、郭文红等教育者共同组建了一个有情怀、有责任、有梦想的教育者“江湖”。
 3.普通之人做出不普通之事令人惊叹,然不普通之人于功成名就之后仍坚持去做普通之事,才更令人敬佩。作者手持妙笔,写普通,也写不普通,于普通处,见不普通,字字句句,都是锦绣。

 推荐文章:
 序
 于漪:师者风范
 程红兵:书生意气
 朱永新:亦师亦友(二题)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1999年3月,我完成了我的第一本语文教育专著《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考虑请人写篇序,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就想到了自己非常敬重的于漪老师。虽然在这之前,我和于漪老师并没有任何私人交往(我想她也根本不认识我),但是就像当年我班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们请谷建芬阿姨谱写班歌时所拥有的那份自信一样,我也有一种直觉:于漪老师一定会为我这个无名之辈的书写序的——这份信任,源于我多次阅读于漪老师文章时所感受到的她对年轻人的真诚关怀
之情。可是,当责任编辑郭孝平老师与于漪老师电话联系时,才得知于老师的两只眼睛刚刚动过手术,还缠着纱布,而且心脏也很不好。于老师在电话里对郭老师表示深深的歉意,她说如果不是因为眼睛不好,她非常乐意写这篇序。
听了郭老师的转述,我很感动:虽然她不能为我写序,但她对年轻人的关爱,我已经感觉到了。
4月上旬,我出差到上海,本想去看望一下于老师,可一来因为时间太紧,二来我怕打扰病中的她,犹豫许久,终究没去看她,只是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向她问好。在电话里,我第一次听到她的声音——这声音完全和我想象中的一样温和、慈祥。我问于老师的病情怎么样了,她告诉我已经好多了。她还说,她的眼睛几乎失明,是因为治疗心脏病时服药而产生的副作用。我没有再提出请她帮我写序,只是感谢她对我的关怀,并祝愿她早日康复。不过,于老师却主动提起写序的事,她叫我一个月以后把书稿寄给她。
“可是,您的身体,您的眼睛……”我实在不忍心。
“不要紧的,”她说,“我的眼睛已经开始恢复视力,估计再过—个月能行。”我真的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后来,我和程红兵、陈军通电话谈及此事,他们都说,于漪老师就是这样的人。程、陈二人还以自己受诲于于漪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于老师一贯以扶持、提携年轻人为己任。
一个多月以后,郭孝平老师将书稿寄给了于老师,又同于老师多次通话。于老师告诉郭老师,请她写序的人太多,对于那些围绕“应试教育”的拼凑之作,她绝不想为之作序。她读了我的《爱心与教育》,觉得我是一个很有事业心、很勤奋的人,愿意为我的新著写序。但她又强调,她不想把序写成对书的空洞而廉价的“好评”,而是想通过这篇序同年轻的语文教师谈谈心。
不久,我又听郭老师说,于漪老师的眼睛又出血了。
当时,我在心里为于老师的健康祝福,同时想如果于漪老
师不能写序,我的这本书就不要序了。
直到7月上旬的一天晚上,郭老师来到我家,送来了于老师写的序,还有一封给郭老师的信——郭孝平同志:您好!
实在抱歉,由于心脏病未根本好转,眼疾又添,稿子断断续续写成,不妥之处请斧正。
我这人从来都说大实话,尽管未与李镇西见过面,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