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尔文的梦幻池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达尔文的梦幻池塘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8.67 3.1折 28 八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荷]泰斯·戈尔德斯密特(Tijs Goldschmidt)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50891

出版时间2007-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8元

货号1763027361303482368

上书时间2024-12-10

宏铭图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前言
  生物全球化是当代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中国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再无视入侵物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书描述东非维多利亚湖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尖吻鲈的影响。食肉鱼尖吻鲈重量可达一百多公斤,在殖民时代告终之际被引进维多利亚湖,是人力刻意为之,意在为非洲人提供食用价值高出本土类鲈鱼丽鱼的鱼种。

   意念之间,一个拎着装满幼尖吻鲈水桶的男子单枪匹马,便造成世界上最大热带湖泊生态系统的全面崩溃,让人惶恐不安。尖吻鲈兴旺发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繁衍生息。尖吻鲈于1954年被引入,三十年来它们就像贪得无厌的吸尘器一般扫荡整个湖泊。期间,至少有两百个本土鱼种灭绝。复杂美丽的维多利亚湖生态系统,在环保主义者眼中丝毫不逊于伦勃朗的绘画,却永远地消逝了。

   相反,渔业技师们的目标实现了。事实证明,捕猎尖吻鲈,肥得流油。虽然生物多样性已然锐减,但是贫瘠的生态系统仍在继续产出。生物学家本来以为若干丽鱼物种在20世纪80年代便已灭绝,不期它们卷土重来,呈浩荡之势。它们似乎找到了逃避狼吞虎咽的尖吻鲈的窍门。其形状发生变化,其行为可能有所改变,最微小的进化细节一一呈现,在达尔文看来属于天方夜谭的现实进化范例出现了。尖吻鲈乐于徜徉于开阔水域,那里惟有少数物种得以进化,何其不幸也。

   在全球化的今天,“拎桶男人”比比皆是。因此,把尖吻鲈引进维多利亚湖可以被看作是生物全球化的象征。本土物种灭绝,入侵物种的恶果导致整个生态系统贫瘠枯竭,其重要性不亚于由于破坏像雨林和珊瑚礁之类生物多样性环境而造成的灭绝。在未来五十年里,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会同气候变化和破坏自然生态而招致的灭绝一样造成巨大影响。中国也在所难免。

   过去引进的外来物种彻底改变了中国生态系统的结构。滇池和太湖的鱼群即可为例。在两座湖泊里,曾栖息着大量绝无仅有的物种(即特有物种)。另一个例子是中国人本身。我们几乎难以想象,曾几何时,栖居于中国森林的熊猫和长臂猿多于原始中国人。如今,惟有一小片南方原始森林存留下来,惟有极少数真正的食物专家——熊猫和长臂猿——在此栖息。然而,中国现在的人口已经超过十亿。人类拥有大脑袋,靠两条腿四处走动,从而索取新领地。况且,他们一路走来,吃光用光。荷兰人如此,法国人和中国人同样如此。人类天生就是全才。实际上,你甚或可以认为,人类是一种头脑灵活、一门心思控制自然环境以便满足私欲的陆生尖吻鲈,中国人也在其列。它是一种机智灵活的物种,在纷乱无序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发展壮大,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乱上添乱。它是熊猫和长臂猿之类无力自卫的食竹动物的入侵物种,直至自绝于它亲手酿造的环境问题。

   泰斯·戈尔德斯密特

   2007年7月于阿姆斯特丹

   后记

   自从本书荷文版于1994年问世后,弗鲁鱼的进化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变得更加完整。维多利亚湖一万二千五百年前曾经断流干枯的发现,证实了弗鲁鱼以惊人之速进化的设想。土壤样本,其中包括成年日久、采自维多利亚湖最深处的沉积物,含有陆地植物的花粉和种子。这就意味着,几百个物种的起源时间不超过一万二千五百年,而根据最新的估计湖里曾有五百多个物种。果真如此的话,这种鱼进化新物种的速度在业已发现的脊椎动物当中是最快的。

   有迹象表明,维多利亚湖的面积在一万二千五百年的时间里大小不等,但它从来就是一个连成一体的水湾。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爆炸式物种形成是在无地理障碍的情况下发生的,而鱼类统统无法逾越地理障碍。根据传统的异域性模型;无物种形成可言,新物种在周边湖泊了进化,水位上升之时,新鱼种找到大湖的路,但是物种形成发生在同一水湾里。

   1984年,华莱士·多米尼阐明自己的信念:雌性对雄性的性选择在新丽鱼物种的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我向来感觉他所言不假。当某一特种鱼类的雄性有两种以上的颜色形态,经过性选择的物种形成可以快速出现。雌性可以对某一颜色形态产生好感。最终会出现不同类别的雌性,她们对呈现特殊体色的雄性各有偏好。如果颜色偏好变成绝对偏好,那么每一种不同体色的雄性,连同对该体色明显持有好感的雌性,形成一个新物种。

   当时,我和先行者们都发现了呈现不同颜色形态的新物种。这就是我为什么着迷于卵斑假说的原因,它或许也可以解释爆炸性物种形成。这些口育鱼中性活跃的雄性臀鳍上统统长有卵子图案。而这些图案的起源原因肯定在于:一代又一代的雌性选择长有仿真卵斑的雄鱼。这样一来,雄性臀鳍上的二维仿卵的起源原因肯定是由于挑三拣四的雌性。栖居于某一特定水湾的某一雌性种有时产下小卵,而栖息于另一水湾的同一物种产下大卵。在我看来,栖居于不同水湾的巢域型雄性的卵斑与雌性卵子大小相仿。也就是说,前提条件是:雌性继续选择长有最逼真仿卵的雄性,而栖居于不同水湾的鱼类很少移居。某些物种的卵子拟态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雄性臀鳍上的卵子形态和大小如鬼斧神工,精确得匪夷所思,甚而连颜色也极其逼真。在这样的情况下,雄性卵斑特征的地方性差异就有可能充当物种形成的导火索。一旦栖居于不同水湾的雄性卵斑特征产生分化,其他特征,如:性活跃雄性的颜色图案或者行为会随之趋异。

   物种形成或许确实就是这样发生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并非如此。否则的话,我对大量物种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应该发现了卵子大小和卵斑大小的直接联系。我反而有别的发现:浑水中物种的卵斑大于雌性的卵子。反其道而行之,清水中物种的卵斑小于卵子。看起来,卵斑的外观是一种折中方案,既要吸引同种雌性,又要避免招摇过市,引起食鱼类鸟和水獭的注意。卵斑特征趋异导致爆炸性物种形成,该假说不具备普遍效力,尽管少数物种有可能如此起源。我断言,诗性真理坚不可破,科学无可摈弃。斯豪森(Seehausen)是我的接班人之一,他另有高见。他巧遇一种机制,借此或许可以解释大量岩栖类弗鲁鱼种,甚而可以解释其他生境中的鱼类。

   斯豪森是细致研究岩栖类弗鲁鱼的第一人。他发现,岩栖类栖居于那些岩石丛生的湖岸地段,或者聚集于维多利亚湖众多岩石岛中的一座附近。这些物种中的雌性通过该物种的颜色形态特征来识辨同种雄性。同域性孪生种中的雄性代表性体色是离光谱中心最远的两种颜色,他们出没于岩石生境。体色或蓝得耀眼或红得瞩目的孪生种反复出现。研究者在孪生种身上发现了相同的二色现象,在这些岩栖类鱼的单一物种身上有同样的发现。经试验证明,太阳神(学名为“Haplochromis nyererei”)是一种岩栖类鱼,其中的雌性偏爱拥有这两种颜色形态中一种的雄性。遗传学家表明,新物种可以如此飞快地、反复地形成。我在前丈中写道:“倘若两个同种种群的雌性对其配偶身上的第二性征外观不产生相同的好感,两个种群的雄性有可能进化出不同的外观。在某一区内,起初呈紫色的雄性可以变成蓝色,而另一区内的雄性可以变成红色。由于这种装饰性趋异现象,种群之间可以形成繁殖障碍……挑三拣四的雌性因而在新物种起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弗鲁鱼的情况或许同样如此。” 如今,新物种起源的可能性更加大,甚至大可不必有什么“紫色的发端”或者不同种群的存在。某一物种内部的同域性颜色形态最终可以进化成新物种,可这并不是说该物种的形成机制是过去一万二千五百年间惟一运转的机制。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水土流失和滥伐森林现象,维多利亚湖的水质持续变浑。这对雄性体色的能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影响到以体色为基础择偶的雌性。水质越清澈,岩石生境中的近缘物种数量越大。一种以上颜色形态的物种也出没于这些清澈透明的湖区,而少有出现在浑浊的水里。本书描述了,数百个弗鲁物种如何由于尖吻鲈和可能的过度渔捞而灭绝。近来对岩栖类物种开展的研究理当给人希望,因为至少有两百个物种似乎在岩石生境中幸存下来。这一次,威胁其存在的不是尖吻鲈,而是日益浑浊的水质。在混沌的水里,雌性更难分辨或者根本无法分辨雄性的体色,性选择所致并维持的颜色差异消失了。结果导致不同弗鲁鱼种的个体进行杂交。在非比寻常的情况下,这一杂交现象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但是在岩石附近将发生截然相反的事情的概率更大。由于雌性越来越无法在黑暗中辨别同种雄性,越来越多的物种将走上穷途末路。迄今为止,几乎从未有人思考过物种就这样灭绝的可能性。不过,可以想见,如果交流中断,物种有可能永远消亡。倘若水质开始再度变得清澈透明,新物种或许有一天重见天日,这一想法倒是让我们寄予希望。泰斯·戈尔德斯密特

作者简介
泰斯·戈尔德斯密特,荷兰著名生物学家和作家,现任荷兰莱顿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等,广泛涉猎生物学、文学、绘画、摄影等领域。其非小说类著述《达尔文的梦幻池塘:维多利亚湖上的悲剧》结合生物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享誉欧美,并于1995年荣获荷兰国家科学组织(NWO)颁发的“科学奖”。

目录
中文版序

第一章 震撼

第二章 独缺食眼鱼——万象中的分支

第三章 马亚拉国家公园温泉——弗鲁鱼的先祖

第四章 水泡——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

第五章 手上之吻——物种起源

第六章 嫁妆——性选择和性别差异

第七章 生态龛——生物群落结构的起源

第八章 杀戮战场

第九章 救星——压力下的生态系统

第十章 神谕

续篇

终篇

名词解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1981年泰斯·戈尔德斯密特前往坦桑尼亚维多利亚湖观察丽鱼科鱼,即一种以惊人的速度繁衍成新鱼类的鲈形类小鱼。这位生物学家从事研究时,目睹了动物区系里发生的可怕灾难,大批的尼罗河鲈被引进,它们迅速灭绝了上百种丽鱼科鱼类。

 戈尔德斯密特巧妙地把维多利亚湖生态系统崩溃的故事、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探讨、以及他作为一个周旋于官僚、传道士、渔夫之间的研究者的亲身经历编织在一起。生态系统的崩溃,然而渔业却欣欣向荣,数百万非洲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戈尔德斯密特运用难以数计的趣闻轶事阐明他所关心的进化原理,无论是为了研究专用船只计划的陆用运输而测量铁路隧道,还是为其中一位助手寻找合适的嫁妆,或是体验疟疾引发的幻觉,林林总总,戈尔德斯密特的旅行是一次进化生物学和坦桑尼亚文化盘根错节的旅行。他妙趣横生的叙述使人感动犹如阅读一本小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