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生活的回忆》的作者泰戈尔在阐述政治、社会、教育、美学乃至宗教思想时,往往采用民间故事、寓言,运用比兴等修辞手法,而不常用逻辑推理的生硬方法。这样,他是在艺术叙述中,进行政治、社会、宗教、美学等问题的思考。于是,生动活泼,诗意盎然。人们在增长知性的同时,沐浴着美的阳光,祈盼到艺术女神的眷顾。
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以《吉檀迦利》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现代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她创作的主旋律。代表作有:诗歌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小桔灯》《寄小读者》《拾穗小札》等;小说集《超人》《去国》等;另外,她还翻译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飞鸟集》等作品。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得到海内外读者的一致赞赏。
柳鸣九,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1953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赴中国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工作,1964年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1年后,多次赴美国、法国进行学术考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笔会中心会员。柳鸣九先生一生潜心研究,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勤奋写作,可谓著译等身。20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被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称号“终身荣誉学部委员”。曾著有《法国文学史》(三卷本)、《走进雨果》《法兰西风月谈》《山上山下》等;翻译作品有《雨果文学论文选》《莫泊桑短篇小说》《局外人》《小王子》等。其中有三部作品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一部作品获“中国图书奖”。
目录
译本序
文学的道路
儿歌
谈《沙恭达罗》
舞台
诗人的传记
《罗摩故事》序言
文学的本质
文学的材料
文学思想家
美感
世界文学
美和文学
文学创作
历史小说
情味的本质
《文学的道路》序言
现实
诗人的辩白
文学
事实和真实
创作
文学的革新
文学思想
现代诗歌
文学的实质
文学的意义
诗与韵律
散文诗和自由体诗
文学的职责
生活的回忆(自我的图画)
生活的回忆
教育的开始
家里和家外
仆役统治
师范学校
诗歌创作的开始
各种知识学习的安排
外出旅行
习诗
斯利干特先生
孟加拉语课结束
孟加拉学院
同窗
我的父亲
喜马拉雅山的旅行
喜马拉雅山上
回家
家庭学习
家庭环境
阿克塞耶金德拉焦杜里
歌曲创作
文学的同伴
作品发表
帕努辛赫的诗
爱国
婆罗多
阿哈姆达巴德
英吉利
洛肯巴利特
破碎的心
英国文学
欧洲音乐
蚁垤的天才
暮歌
音乐论文
恒河岸畔
再谈《暮歌集》
帕利因那塔赛纳
晨歌
拉琼德拉尔米特利
卡尔瓦尔
大自然的报复
画与歌
儿童
般吉姆钱德拉
船壳
死亡的悲痛
雨季和秋季
阿输多什乔杜里
刚与柔
孟加拉风光
序
班都拉,海边
西来达
沙乍浦
卡利格雷
沙乍浦附近
沙乍浦
途中
居哈里
沙乍浦
到喀达克去的船上
提朗
西来达
波浦
西来达
赴阁隆达途中
西来达
沙乍浦
西来达
波利亚
那图里
西来达
巴利亚
喀达克
西来达
沙乍浦
帕提沙
西来达
沙乍浦
赴代革帕提阿途中
赴波利亚途中
加尔各答
波浦
西来达
赴帕卜那途中
西来达
库施提亚
西来达
内容摘要
泰戈尔的散文创作内容涉及广泛,《生活的回忆:泰戈尔散文选》选取了其带有文学传记性的生活回忆、文学游记和论文学的美文,能使读者在知性中获取美的享受。《儿歌》是泰戈尔*篇重要的诗学论文,集中表现了他的儿童文学思想。《沙恭达罗》是评论印度古典诗人迦梨陀娑戏剧的论文,盛赞迦梨陀娑戏剧的自然之美。同时还收录了阐述其文学思想的一些作品,包括《文学的本质》《文学的材料》《文学思想家》《美感》等重要论文。其中《文学的本质》是集中表现泰戈尔早期文学思想的一篇重要论文。
主编推荐
走进泰戈尔,为我们点亮精神生活的灯塔。
《生活的回忆:泰戈尔散文选》展示了泰戈尔文学传记性的生活回忆、文学游记,带我们饱览诗人的生活和哲学思想。
精彩内容
儿歌在孟加拉流行着妇女吟唱的摇篮曲。有一段时期
,我埋头于收集那些儿歌的工作中。那些儿歌对于认识我们的语言和社会历史具有特殊的价值,但我喜爱的是,它们含有一种简朴而自然的诗歌情味。
我害怕评述自己喜欢与否的东西,因为富有才干的评论家把那样的作品看作是自我意识的罪过。
我向他们提出恳切请求,假如他们仔细地观察,那么他们将会看到,这种自我意识不是高傲,而是高傲的反面。富有才干的评论家身边有一个天平,他们对文学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衡量,随之他们采用固定不变的说法:任何作品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就毫不犹豫地在它们的背上贴上适宜的标签和号码。
但是,那些缺乏才干或知识贫乏的人却得不到那种衡量的标准,在评论时他们只得依赖自己的好恶,作出判断。因此,要这些人施用《吠陀》③有关文学评论的词句的企图是残忍的,不近人情的。不评论作品的优劣,只承认自己的好恶感,这对他们来说是最
合适的。
假如有人问,谁关心这件事?我将回答,大家都想关心文学中的这件事。不错,文学的评论才被称作评论,但大部分文学就是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评论。
当诗人表达自己对有关自然、人类和事情的欢乐、悲痛和惊奇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激情和技巧,把自己的那些情感传染给其他人时,任何人也不认为这是罪过。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今日我所叙述的事情里有着
一些自传的影子。我在使儿童欢乐的儿歌里获得了情味,把那种情味与我童年的回忆分割开来观察,对我来说是断乎不可能的。至于说,这些儿歌美的魅力依赖于我童年的回忆,还是依赖于文学的永恒理想——我想,现代作家也不会具有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能力,我想首先应该承认这个事实。
童年时期,“雨水滴答滴答掉在河里”形成的波纹,对我来说像迷人的咒语一样神秘莫测,对那种图景的迷恋至今难以忘怀。我不回忆自己心灵的那种迷恋情景,就无法清楚地理解那些儿歌美的魅力和功用是什么,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如此多的史诗和抒情诗,如此多的神仙故事和风俗宣传,人类如此多的舍弃生
命的努力,如此多的汗流浃背的劳作,都付之东流,被人遗忘;而那一切仿佛不连贯的、无意义的、任意创作的诗句却天长地久地镂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这些儿歌具有一种永恒的普遍性。任何人不会局
限于对某个时代的某个作者的认识,任何人心里都不会提出这类儿歌创作于哪个朝代的具体时间的问题。
由于这种自然的普遍性,即使它们今天被创作出来,它们也是千古的;即使是千百年前创作的,它们也是崭新的。
正确说来,它们像孩子那样亘古不变。伴随国家、时代、教育和风俗的变化,成年人多少有些新的变化,但今天的孩子像几千年前的孩子一样,那种无变化的永恒性,以孩子的形式诞生在连绵不断的人类家庭里。今天,它仍像亘古时代那样新鲜、温柔、淳朴和甜蜜。这种生活长青的原因是,孩儿是自然的创造,而成年人的大部分则是由自己双手塑造成的。那些儿歌就是儿童文学,它们自然诞生于人类的心田里。
P3-4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