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思勉:中国通史(上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吕思勉:中国通史(上下)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19.14 2.2折 88 八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206082832

出版时间2012-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539550134298855425

上书时间2024-12-09

宏铭图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吕思勉中国通史(上下)》由吕思勉著,本套书精选此时大师名家之有关学术文化经典著作,以期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文化做一系统整理。
本书所收书目,虽各自早有出版,但零散而不成规模。此次结集,欲为推动中华文化之大发展、大繁荣尽出版人绵薄之力,成一民族文化珍品,为后代留存传之久远的鸿篇巨作。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生于江苏常州,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吕思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著作宏富,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等,于通史著述中颇有开创之功,影响深远,流传极广。

目录
序例/001
    绪  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003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005
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008
第四章  本书的分期/010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013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016
第三章  三皇五帝/022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022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024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028
    第四节 禹的治水/034
第四章  三王时代/037
    第一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037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042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048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052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058
第五章  春秋战国/063
    第一节 春秋/063
    第二节 战国/071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075
    第一节 獯粥/075
    第二节 东胡/078
    第三节 貉/079
    第四节 氐羌/081
    第五节 粤/082
    第六节 濮/085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087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097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097
    第二节 封建/100
    第三节 官制/105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112
    第五节 兵制/118
    第六节 法律/125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133
    第一节 农业/133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140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144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149
    第一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149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158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163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171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175
    第一节 豪杰亡秦/175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179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184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194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197
    第一节 匈奴/197
    第二节 西域/200
    第三节 朝鲜/203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205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207
    第一节 汉武帝的内政/207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209
第六章  社会革命/213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218
    第一节 光武的中兴/218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219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222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225
    第一节 官制/225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227
    第三节 赋税/230
    第四节 兵制/231
    第五节 法律/233
    第六节 学术/237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243
    第一节 后汉的乱源/243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247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255
    第一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255
    第二节 八王之乱/257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259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260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263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264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267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269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270
    第十节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273
第三章  南北朝/277
    第一节 宋齐的治乱/277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279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282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284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287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295
    第一节 隋文帝的内治/295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296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299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301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304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305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307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311
    第一节 唐太宗灭突厥/311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313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人藏/316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319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320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323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326
    第一节 官制/326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328
    第三节 兵制/331
    第四节 刑制/334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337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341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347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353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355
    第一节 安史之乱/355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358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361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363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366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370
    第一节 梁唐晋的争夺/370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372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378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384
    第一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384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387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393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396
    第五节 元祐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400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402
    第一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402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405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409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415
    第一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415
    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翦除/418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伉胄的北伐/426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429
    第一节蒙古的由来/429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435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439
    第四节 南宋的灭亡/444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448
    第一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448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452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456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457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461
    第一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461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466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468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472
    第一节 官制/472
    第二节 学校选举/477
    第三节 兵制/482
    第四节 刑制/486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489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495
    第七节 钞法,501
    第八节 学术风俗/505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对外/513
    第一节 明朝的武功/513
    第二节 瓦剌的强盛/518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520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522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526
    第一节 宦官的专权/526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527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531
    第一节 清朝的先世/531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535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536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538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540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543
    第一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543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544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547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550
    第一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550
    第二节 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553
    第三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556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560
    第一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560
    第二节 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561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564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566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567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568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570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572
    第一节 湘黔的苗族/572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574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575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578
    第一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578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580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581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582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584
    第一节 乾隆时的衰机/584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585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591
    第一节 西人的东来/591
    第二节 基督教初人中国的情形/593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597
    第四节 西南最初对待外人的情形/600
    第五节 五口通商/602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605
第二章  咸同时的大内乱/610
    第一节 太平军/610
    第二节 捻军/613
    第三节 回事/614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617
    第一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617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619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623
    第四节 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628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630
    第一节 革新的原动力/630
    第二节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631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634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638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644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649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656
    第一节 官制/656
    第二节 学校选举/659
    第三节 兵制/662
    第四节 法律/664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667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670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672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674
    第五篇  现代史
第一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683
    第一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683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686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691
    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696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701
    第一节 俄蒙交涉/701
    第二节 英藏交涉/705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709
    第一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709
    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715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719
    第一节 帝制运动/719
    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721
    第三节 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724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729
    第一节 皖直战争/729
    第二节 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730
    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733
    第四节 直奉战争/737
    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739
    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743
    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749
第六章  最近的蒙藏/752
    第一节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752
    第二节 六年后的英藏交涉/754
第七章  最近的交涉/757
    第一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757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763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769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774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778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779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782
    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784
第八章  最近的财政/788
    第一节 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788
    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790
    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797
    第四节 最近的关税问题/799

内容摘要
《吕思勉中国通史(套装共2册)》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现代史五篇,主要内容包括:汉族的由来;古史的年代和系统;三皇五帝;三王时代;春秋战国等。《吕思勉中国通史(套装共2册)》精选此时大师名家之有关学术文化经典著作,以期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文化做一系统整理。

精彩内容
 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总得知道他最初的民族。
现在世界上,固然没有真正单纯的“民族国家”。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之上,究竟民族宜乎单纯,还宜乎复杂?假如说复杂,可以复杂到怎样程度?自然也还是一个问题。然而一个国家建立之初总是以一个民族为主体,然后渐次吸收其余诸民族,这是一定不移的道理。然则要晓得一个国家最古的历史,必须要晓得他最初的民族,也是毫无疑义的了。
建立中国国家最早的民族,就是“汉族”,这个也是讲历史的人,没有异议的。(近来有人说:汉字是一个朝代的名称,不是种族的本名,主张改称“华族”或“中华民族”。殊不知汉字做了种族的名称,已经二千多年,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国兵和外国兵,就称“汉蕃步骑”,这就是以汉字为种族之名的一证。而且现在还是一句活语言。——譬如现在称汉满蒙回藏,岂能改作华满蒙回藏?况且“种”、“族”二字,用起来总得分别。汉族不能改作“华种”,若称“华族”,这两个字。有时候当他贵族用的,不免相混。若称“中华民族”,四个字的名词,用起来怕不大方便。而且现在“中华”做了国号;中国又是五族共和,这四个字,用到最近的时代,意义也容易混淆。总而言之,把臆定的名词,来改通行的语言,极难妥当,所以本书仍旧用汉族两字。)然则汉族还是从“有史以前”久已在中国本部的呢?还是从他处迁
来,人“有史时代”,其形迹还有可考的呢?这便是“汉族由来”的问题。
关于这一个问题的回答,要算是“西来说”最为有力。近来人关于这一个问题的著述,要算蒋观云的《中国人种考》,(在《新民丛报》里。)最为详博。但是他所举的证据,还不尽可靠,我现在且举两种证据如下。(这两种证据,似乎都还谨严的。)其(一)古书上说昆仑的很多。《周礼·大宗伯》:“以黄琮礼地。”《郑注》“此……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
典瑞“两圭有邸,以祀
地旅四望”。《郑注》:“祀地,谓所祀于北郊,神州之神。”疏:“案《河图括地象》,昆仑东南万五千里,神州是也。”入神州以后,还祭“昆仑之神”,可见得昆仑是汉族的根据地。然则昆仑究在何处呢?《尔雅》:“河出昆仑墟。”《史记·大宛列传》:“《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蔽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说文》:“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水经》:“昆仑墟
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山海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都以河所出为昆仑。河源所在,虽有异说,然都起于唐以后,不能拿来解释古书。要讲“古代所谓河源”,《史记·大宛列传》所谓“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而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日昆仑云”。其说自极可靠。那么,如今于阗河上源一带。
一定是汉族古代的根据地了。(《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释文》“马云:昆仑,在临羌西。……析支,在河关西。”《疏》:“郑玄云:衣皮之民,居此昆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郑以昆仑为山,谓别有昆仑之山,非河所出者也。”这一个昆仑,在如今西宁县的西边青海地方,和前一个昆仑无涉。
所以孔疏特地申明一句道:“非河所出”,郭璞《山海经注》,也说:“言海内者,明海内复有昆仑山。”这个“海”是夷蛮戎狄,谓之四海的“海”,不是海洋的海。)(二)汉族二字,是后起之称,古代汉族自称。他族称汉族,或说“华”,或说“夏”。《左传》戎子驹支对晋人,“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襄十四年。)《国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都是个证
据。近人因此附会到《列子》上头的华胥之国,固然不甚可靠。(列子这部书,本来真伪夹杂,这一段又是寓言。凡寓言里的人名,地名,以至一切物的名,都不宜求其物以实之。)然而西史的巴克特利亚(Bactria),史记上称他做大夏,似
乎是这地方的旧名。(为因汉时西域诸国,譬如安息、大夏等,都能证明他是译音。)《吕氏春秋·古乐篇》:“黄帝令伶伦作律,伶伦自古大夏之西,乃之5亢喻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似乎就是这一个大夏。那么,阿母河流域,似
乎也是古代汉族的居地。(参看近人《太炎文集·论种姓》。)以上两种说法,如假定为不谬,则汉族古代,似
居今葱岭帕米尔高原
一带,这一带地方,据人种学历史家考究,原是各大人种起源的地方。汉族人中国,所走的大概是如今新疆到甘肃的路。近来人多说,“汉族沿黄河东徙”。这句话,似乎太粗略。现在的黄河上源,在古代是氐羌人的根据地。(见第六章第四节。)总而言之,“汉族西来”,现在虽没有充分的证
据,然而蛛丝马迹是很多的。将来古书读得更精,古物发现得更多,再借他国的历史参考,一定可以大为明白。这就要希望诸位的努力了。
P13-1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