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的哥白尼革命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
8.46
3.0折
¥
28
九品
仅1件
作者刘伟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00741
出版时间2011-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8元
货号1297543740290366617
上书时间2024-12-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前言
学习,作为一个词,几乎无人不晓。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孩子就可能会接触这个词。其实从生下来起,人就在实践这个词。再到后来,进了学校,更成为职业学习者。但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随着学习进度的加深,学习时间的延伸,学习的问题却越来越多。直至今日,学习作为一种系统工程,竟陷入困境,乃至绝境。大家貌似都在学习,却越来越不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
学习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困惑的问题。要命的是,这种困惑还会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最终葬送我们这个学习历史最悠久、学习旅途最漫长的民族。这一点也不是危言耸听。
因为,回望一下老祖宗,似乎他们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悟出了学习的真谛,我们是如何一点一点地丢掉那些珍珠的呢?
在古代,“学”和“习”不是一码事,两个字是应该拆开来理解的,所以在《论语》里孔子劈头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关于这句话历来也是解说不清,对于“学”倒是基本一致,分歧在于对“习”的认识,通常的解释是:学到的东西要时常地加以复习。而实际的意思应该是:学到的东西要时常地加以练习、实践,也就是操作的意思。另外,“时”除了“时常”之外,还有一层“适时”的意思,“适时”就不是被动地顺应时间,而含有主动地选择(时间)。
之所以搬出孔夫子,绝不是为了唬人,而是因为今天我们的教育体制已经偏离了轨道,离先贤为我们求索出的正道相去甚远。正如学者薛涌所言:“在孔子以后,‘中华民族’的‘生命共同体’死了”,从这个意义上,薛先生认为“我们的文化失败了,我们仍生存在这种失败的痛楚之中。挖掘孔子的意义,是为了再给我们这个文明一次机会”。这是站在大文化的视野看问题,而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我们的文化失败了,不如更直接地说“我们的教育失败了”,而且是大败。因为文化是终极的塔尖,是最后的制高点,而塔基是教育,是最初的出发点。没有了教育,文化的传承又从何而来?
在孔子时代,已经知道“学习”既包含“学”,也包含“习”,但两千年之后,我们却让“学习”成为一个复合词。五四开始,我们进行了历史上最具颠覆性的文体改革,废除文言文,实行白话文。白话文让文言时代的大量单音节词变成为双音节词,于是“学”与“习”便顺理成章地近亲结婚成为“学习”。但白话文的许多双音节词都伴生着语义的模糊性和偏向性,这种模糊性和偏向性具有先天性,。比如“是非”,原本包含着是与非,而今人用这个词大都形容“非”。因此,“学习”这个词的天平也就偏向于“学”,“习”便成了附庸。
这种语词上的变化,并不止于语词。变化往往始于变话,在我们对母语的一再改造中,我们从文化母体中日益剥离,最终成为文化孤儿。我们从精确的“学”与“习”变成既全面又含混的“学习”后,孔子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精神便也一道失传了。这种令人痛惜的失传,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速,而且终将失控。
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孩子,在僵化的应试教育的牢笼中成为奴隶,他们只懂得打勾或打叉;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孩子,在分数的评价体系中失去快乐、失去童年、失去生活;于是,我们看到曾经把圆圈想像成苹果和太阳的少年,成为青年时只能把圆圈想象成硬币,成为中年时只能把圆圈想像成橡皮图章;于是,我们看到太多不愿看到的东西,看到中国人的创造力在一天天萎缩下去,看到精神世界在日甚一日地苍白失血……
正是在这种对于中国教育制度的浓重悲观中,刘伟先生拿来了他的书稿《学习方法的哥白尼革命》,在展阅书稿的这些天,我每天在感知着一种富有冲击力的思维。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而刘伟则不同,他对我们的教育虽然充满忧虑,但他比我乐观。而且由于他长期在教学一线,又不舍昼夜地思考教育的出路,所以他从解决方案入手切进教育,总是显得厚实。 我与刘伟认识有些年头了,他研究教育,我研究文化,经常进行关于文化和教育的对话,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们俩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各自出发,却常常能在相同的地点交叉。我喜欢从文化角度触及教育,他喜欢从教育角度反观文化,虽殊途而同归,时有高度共识。每次交流,都各有所获。
及至这本《学习方法的哥白尼革命》,我更是对他有了全面的了解。说实话,我一直对作为一种方法论而存在的学习观存有疑虑。十年前有一本轰动一时的《学习的革命》,也不能让我满意,我以为,学习不仅是一种技术或者技巧,而是一种世界观,是世界在人自身中内化的结果。很多外在的所谓方法、诀窍等等都只是在做兜圈子运动。正如《易经》中的…:易理”让我着迷,但所谓“易术”则让我看轻,觉得江湖术士的装神弄鬼让《易经》降格。而曾经的那本《学习的革命》,除了告诉我们“怎样才能一天读四本书,并且把它们记住;怎样在四到八周内掌握一门外语的核心内容”等等玄而又玄却无法兑现的技术,基本上是一本多余的书。
带着固有的疑虑看这部书稿,发现刘伟自有高明之处,他虽然仍然以“方式”、“方法”来破解学习问题,但实际上跳出了方法论的窠臼,在朝向“学习观”的内在路径。简单地说他是由外向内地掘进,目标在问题的“圆心”上,而远非在问题的外径上周旋。这就让他的书和那本过眼烟云的畅销书拉开了档次。
这本书由35篇随笔构成,分为六辑,为他的“学习观”画了一幅图,因为有了六个侧面,所以这幅图是全息的。每篇只谈一个问题,而且是建设性地谈,都可以单独阅读,所有随笔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文字通俗易懂,尽量用讲故事、说人物、举实例、引名言来说明怎样通过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成为智慧的人。读者对象是初中程度以上的各个层次、各种行业的读者,几乎包括了爱学习的所有人。让我感兴趣的是,刘伟主张“把学习变成研究”,在我看来,“把学习变成研究”正是回到“学而时习之”的本意,在这里“学习”与“研究”恰好对应了孔子的“学”与“习”。把二者放在一起考察,并且摆正双方的位置,其实才是真正打开学习困境的钥匙。从某种意义上,没有了研究,学习也就没有意义了。《礼记》中有“鹰乃学习”的句子,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习”的含义就是“数飞”,既是“数”飞,就不止飞一次两次,而是许多次,从颤颤巍巍地飞,到一飞冲天。小鸟虽然没有“学”飞翔课本,但通过雌鸟的身教加上“习”和“研究”,最后“数飞”而成。“鹰乃学习”即是这本书的最好注脚。
读这本书,于我而言也是一种学习,绝非谦词。
所以当刘伟请我为他作序时,我觉得汗颜。但有了共鸣,却是真切地兴奋。并不揣冒昧地录下来,算没有白读。
相信读到这本书的读者也不会白读。
胡野秋
2011年1月于深圳无为居
目录
序
第一辑 成为杰出人才:你需要哪些本领?
时代病:本领恐慌
知识还不是力量
知识巨变与系统智慧
信仰与本领
科学家与小提琴
做人要做和谐的人
美丽的心灵
真话的魅力
未来世界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第二辑 学习方法的哥白尼革命:把学习变成研究
信息污染综合症
你有救生圈吗?
学习方法的哥白尼革命
知识超人:托夫勒
爱因斯坦和"不朽的奥林匹亚科学院"
你也可以成为诸葛亮
第三辑 培养杰出人才:从娃娃抓起
贫民窟的孩子
孩子们的研究
蚂蚁说了些什么?
第四辑 成才之路:快乐的探索之旅
跟着兴趣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猫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
快乐的发现之旅
把课堂变成研究的乐园
第五辑 研究方法:成才的关键
元素周期律是怎样发现的?
弯曲的空间
神与物游
欧几里德奇迹
瞎子应当怎样摸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第六辑 在研究状态下生活
枕上、厕上、马上
当务之急:学好中文
冲破英语魔咒
在研究状态下创业
内容摘要
学习,作为一个词,几乎无人不晓。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孩子就可能会接触这个词。其实从生下来起,人就在实践这个词。再到后来,进了学校,更成为职业学习者。但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随着学习进度的加深,学习时间的延伸,学习的问题却越来越多。直至今日,学习作为一种系统工程,竟陷入困境,乃至绝境。大家貌似都在学习,却越来越不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
由刘伟编著的《学习方法的哥白尼革命》由35篇随笔构成,分为六辑,为他的“学习观”画了一幅图,因为有了六个侧面,所以这幅图是全息的。每篇只谈一个问题,而且是建设性地谈,都可以单独阅读,所有随笔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学习方法的哥白尼革命》文字通俗易懂,尽量用讲故事、说人物、举实例、引名言来说明怎样通过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成为智慧的人。《学习方法的哥白尼革命》适合初中程度以上的各个层次、各种行业的读者,几乎包括了爱学习的所有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