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序一
大志有恒大爱无声
王均金
我常说:“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要为后世留优秀的子孙,现在就要有许多一流的学校,要有一批国际化、可传承的“百年名校”。基于这样的历史使命感,2005年均瑶集团积极响应上海市委、市政府号召,在徐汇区委、区政府指导下,牵手教育,结缘世外。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有幸与上海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世外中学创始人罗佩明女士结下了一段不浅的教育情缘。
由一家企业来办教育,特别是管理世外中学这样一所全市闻名的一流名校,当时外界颇有质疑,连集团内部也不无担忧。但随后我们化解了这种担忧,一是集团明确了“世外是集团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载体,是可持续履行社会责任的教育品牌”的认识;二是我们充分相信以罗佩明校长为首的世外中学领导班子。
见到罗校长之前,我早就耳闻她的传奇经历。第一次见面,就被罗校长身上的林下之风和睿智平和的教育家风范所吸引。转制前的世外中学在罗校长的带领下,经过长达十年艰苦创业,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面对改制的挑战,罗校长转任世外中学常务副董事长,全力支持、扶助以徐俭校长为代表的世外中学领导班子圆满地完成了转制工作。同时在发掘、培养年轻干部方面,罗副董事长也做了大量工作。厉笑影、陈勇、赵蕾、穆绮芸等一大批优秀年轻教师就是在她的关心、帮助、指导下成长起来,逐步走向校级领导岗位。
转制后的世外中学稳步发展,社会声誉日隆,集团一贯倡导“均瑶百年长路上,世外中学不是以赢利为目的,我们要做对人类进步有益的,对社会有正能量的事情”,并为世外中学确立了“办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名校’”的宏伟目标。
面对这一宏图,罗副董事长动情地说:“倘若当今的教育教学没有乐观、纯粹的发展空间,那么社会就难见到真正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产品,整个时代的发展就只能在同一个层次上向前挪步,这样的发展,永远难以提升层次。”在罗副董事长大力倡导、积极推动下,“世外教育集团教育研发中心”成立。她不顾年事已高,亲自担任研发中心主任,主持创新机制建设,总结过去,规划愿景,确定战略,调整战术等等。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研发中心成为世外教育集团举足轻重的智囊。
随着世外教育集团的进一步壮大,世外中学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为了让新的领导层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罗佩明校长辞去了常务副董事长一职,但她并没有停止为世外服务的脚步。2015年,集团授予她“世外中学终身名誉校长”称号。这一荣誉罗佩明校长当之无愧。这是我们对一个有着半世纪教育生涯的长者的敬意,是对她在世外中学发展史上所做的独一无二贡献的感谢,是对她心底无私、奖掖后贤的赞誉。
在世外中学20周年校庆之际,出版《我一生中最快乐的20年——我与世外中学》一书,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罗佩明校长的奋斗史、了解世外中学的发展史,更是我们学习罗校长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有益载体。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罗佩明校长就是这样一位教育的“乐之者”。如果每一个世外人都有她这样以教育为乐、以奉献为乐的精,世外的百年名校之路一定会胜算在握。
手里捧着这本书稿,我认真细读。回忆起和罗校长共事的点点滴滴,脑海里跳出“大志有恒”这句我最喜欢的励志铭言。我想把这句铭言赠与罗佩明校长,在20周年校庆之际,也想以这句话与世外同仁共勉。
导语摘要
罗佩明,生于1942年1月,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创始人,现任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终身名誉校长、董事。《我一生中最快乐的20年(我与世外中学)》讲述了她和她的团队如何开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办学实践,世外“人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文化是如何逐渐形成,如何形成世外品牌。
作者简介
罗佩明,1942年生,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1989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现任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名誉校长、董事。善于根据德语特点将语法规则配上真实交际的内容,自编课文和练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著有《自学德语》《外语学习与教学传统》、《应急德语》等。
目录
序一 大志有恒 大爱无声王均金/1
序二 她创建了世外品牌李骏修/1
序三 桃源,源心而生王懋功/1
第一章 光阴荏苒 初心不改
一、聚散离合的童年/3
二、北大五年/ 10
三、在上外附中的日子/ 16
四、扎根桃源/ 30
第二章 凝心聚力 铸造世外之魂
一、培养目标:全面发展,走向世界/ 41
二、办学理念:P&P 和C&C / 51
三、世外精神:五大精神/ 61
四、世外气质:爱心、优雅、大气/ 69
第三章 课程改革 成就世外之名
一、英语教学 彰显特色/ 77
二、二外教育 内外兼修/ 95
三、信息科技 面向未来/ 113
四、人文素养 多元探索/ 133
第四章 国际融合课程 开启本土化之路
一、迈出国际化教育第一步/ 155
二、认证CITA / 160
三、引进国际融合课程中学项目/ 163
四、启动国际融合课程大学预科项目/ 174
第五章 创新机制建设 心系世外未来
一、学校既要“管”更要“理”/ 191
二、教师是世外的财富/ 200
三、成立教育研发中心/ 212
附 录
廿载桃源情 静待明日星席时亨/ 223
第二次握手朱建华/ 230
魅力教育 智慧领航徐 俭/ 235
笃学感恩绘蓝图厉笑影/ 242
心中的大树陈 勇/ 247
大步前行中润泽四方朱 浦/ 254
高瞻远见 知人善任孙 亮/ 260
共享快乐20 年梁 允/ 265
饮者怀其源 学成念师恩蒋 瑛/ 268
我与世外的7年情缘张艳辉/ 274
后 记/ 279
内容摘要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人和一所学校的20年。20年,曾经风华正茂的她已然白发苍苍,却把她的气质铸成了这所学校的气质,20年,从默默无名到声名鹊起,“世外桃源”赢得拥趸无数,这就是罗佩明和她的世外中学。她说,这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20年。本书是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创始人罗佩明讲述自己与世外的20年,她认为这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20年,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以及自己的团队如何开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办学实践,世外“人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文化是如何逐渐形成,如何形成世外品牌。
主编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20年的时间,世外中学一跃成为沪上较火热的民办初中,它的成功秘诀何在。本书是世外中学创始校长的独一自传,讲述她的世外奋斗史,从中既有她的办学酸甜苦辣,更多的是经验分享。世外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改革,一一道来。
精彩内容
一、聚散离合的童年1942年1月,我出生在上海南阳路。拍这张全家福时,我刚满五岁,正在读小学一年级(我没念过幼儿园),哥哥大我三岁。仔细端看着这张童年时代的家庭合影,相片上的其他三人——父亲、母亲、哥哥都已相继离世,唯独留下了73岁的我。这张摄于1947年的全家福,定格了我一生中最为美好却又十分短暂的幸福时光。每每想起,总是忍不住唏嘘惆怅,唯有泪千行。
我的父亲罗文杰(号念曾)少年丧父,是我的祖母在南洋烟草公司当卷烟工,日以继夜地倒班劳作,供他读书,继而把他抚养成人的。在艰苦的家境中,父亲很懂事,也很勤奋。他曾就读于著名的法国天主教会圣芳济学院,毕业后又考入雷氏德专科学院。父亲成绩优异,屡获奖学金,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祖母的经济压力,也为他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的母亲张瑞田,是一位出身江苏镇江的大家闺秀
,贤良淑德、知书达理。她毕业于原上海智仁勇女中(高中),曾和父亲同为旧税务局的同事。婚后,母亲相夫教子,孝敬婆婆,与人相处和睦,是公认的好媳妇。
在我出生前后,父亲就职于上海一家小型贸易公司——中奥公司。在他担任小职员期间,家庭经济比较拮据,他用起早摸黑、勤勤恳恳所挣来的微薄收入养活一大家子,着实不易。父亲工作敬业,为人忠厚,业绩卓著,后来逐步晋升到了经理的职务,家庭的生活状况方才略有改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父亲的公司远赴香港发展,父亲不得不抛下老母、妻儿,背井离乡。我清楚地记得,年幼的哥哥和我被屋外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吓得魂飞魄散,我俩紧紧依偎着祖母、母亲,全家老小一起躲在餐桌下,谁都不敢吱声。当时家中幸有刚成年的堂兄——大伯的儿子在旁壮胆,总算让我们一家老小平安地度过那令人胆颤的枪林弹雨之夜。
父亲孤身一人在外拼搏,心中愈发惦念着一家人的团聚,不时催促我们老小早日赴港。经父亲的极力促成,在上海的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通过购买“公债”换取了赴港通行证。1950年春,母亲扶老携幼,带着祖母和我们兄妹,在堂兄的陪同下,自上海搭乘火车经广州到深圳,再从罗湖至九龙,似逃难一般几经周折,抵达了目的地——香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我终于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无比深爱的父亲。女儿跟父亲总是最亲的,我暗暗祈求:再也不要
让我们家人骨肉分离了!
从此,我们一家五口总算可以在同一屋檐下团圆了。由于父亲任职的公司规模从一个发展到两个,他不得不每天早出晚归,这使得我真正能见到他的时光少之又少。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全由母亲打理。
那时的我才8岁,在住所山下的一所教会小学上四年级。在学校,除英语以外的所有学科都以粤语教学。在日常生活中,我用广东话进行沟通并不存在障碍(因我的父母年轻时也曾在粤生活,我和哥哥自幼在家就讲广东话),但要我以粤语来背书,尤其是背诵古文,真是困难重重。所幸的是,母亲一直给我耐心细致的帮助,从字音到词义,从口语到书面语,她都事无巨细地为我做好“家教”,帮我跨过了语言这道坎,使我在学校里始终品学兼优,总能受到老师、同学的夸奖和喜爱。除了校内的学业,母亲还很重视对我们兄妹课余兴趣特长的培养——哥哥每天下课后练习羽毛球,我则每周一次请老师来家教授钢琴。应该说,母亲在我们兄妹二人的身上倾注了满腔的母爱,尤其重视我们的身心发展。现在回想起来,几十年后我能有今天的发展,应当感恩于母亲为我从小打下的基础
。P3-5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