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事典046
  • 战争事典046
  • 战争事典04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战争事典046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14.84 2.5折 59.8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8855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1101767365404246027

上书时间2024-12-07

宏铭图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近代早期,瑞典曾在波罗的海建立了盛极一时的霸权。然而到了卡尔十一世统治时期,瑞典再一次迎来了战争的考验,此时的它难掩衰容,在丹麦、勃兰登堡等势力的打击下败绩连连。且看《瑞典帝国的衰落──斯堪尼亚战争》。

 

《法国强权的开端——阿尔比十字军战争》一文讲述了13世纪发生在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十字军战争。战后,朗格多克地区的贵族重新洗牌。一些原本较小的贵族在这次战争中失去了爵位、家园,而北方来的一些小贵族则在西蒙四世的带领下获得了自己的领地。然而最大赢家是法国王室,不仅法国南部的土地重回法王控制,阿拉贡王国和英国的势力也被逐出法国。

 

《北宋军事制度变迁》一文将制度变迁本身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梳理北宋地方、中央军事制度变迁背后的逻辑,并对“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淮南三叛是三国晚期的重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魏吴两国的命运。为何同一个地区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先后三次出现反对中央朝廷的叛乱?为何发起叛乱的领导者博得了后世不少文人学者的同情与肯定?这三次叛乱还为吴国创造了大展宏图的有利局面?答案尽在《三国归晋的序幕——淮南三叛》一文。

 

在东地中海,唯一一个敢于反抗罗马威势并真正给罗马人造成惨痛损失的,是一个来自边陲之地、不起眼的本都王国。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本都王国在传奇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的领导下,坚韧地进行了三场对罗马战争。《本都与罗马之战——第一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就将为您讲述激烈的第一次米特拉达梯战争。

 



导语摘要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瑞典的疆域扩张到顶时,其走向衰落的历程就已经开始。17世纪70年代的斯堪尼亚战争将这一点暴露无遗。法荷战争为何引起瑞典和丹麦兵戎相见?瑞典在德意志北部的领地为何在3年内丧失殆尽?丹麦如何取得它在近代史上辉煌的一场海战胜利?斯堪尼亚战争的历史将告诉我们答案。
阿尔比十字军战争,一场被人遗忘的战争,一场西欧政治力量重新洗牌的战争,还是法国君临天下和称霸欧洲的开端。
将制度变迁本身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梳理北宋地方、中央军事制度变迁背后的逻辑,消除“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等误解。
三国晚期的重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魏吴两国的命运——淮南三叛。
边陲小国本都与罗马之间的争斗,激烈的第一次米特拉达梯战争。

作者简介

汪枫: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冷战史,爱好北欧史、近代史,曾在国内历史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李楠:热爱历史、军事、文化,历史作者,书评人,特别对欧美历史感兴趣。已出版著作《火神咆哮:世界火器兵》。

 

李元骏:从小喜欢历史与文学,工作之余爱钻研历史,对较为冷门的历史片段有着浓厚的兴趣,曾以“日月昔风”为笔名在网上发表长篇历史作品《血色湮灭》。

 

乐小鱼:历史爱好者,主攻宋代政治、军事史。由于专业的原因长期接触经济学,常以“理性人”角度,从涉及历史的诸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并进行综合性分析。

 

杨英杰:军事爱好者,专精古典时代地中海世界的历史与军事发展历程,同时涉猎广泛。活跃于国内各历史、军事爱好者群体,撰写古典军事史相关专题文章。曾参与《战场决胜者》《帝国强军》《枭雄录:欧洲卷》等图书的写作工作。



目录

前言

 

瑞典帝国的衰落──斯堪尼亚战争

 

法国强权的开端——阿尔比十字军战争

 

北宋军事制度变迁

 

三国归晋的序幕——淮南三叛

 

本都与罗马之战——第一次米特拉达梯战争(上)



内容摘要
《战争事典046:瑞典帝国衰落·北宋军制变迁·阿尔比十字军》回顾了发生在卡尔十一世在位时期的斯堪尼亚战争,在丹麦、勃兰登堡等势力的打击下,瑞典败绩连连,显出衰容;介绍了发生在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十字军战争;梳理了北宋军事制度的变迁及背后的逻辑;讲述了三国末期,发生在淮南地区的三次叛乱;记述了本都王国与罗马之间的D一次米特拉达梯战争。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瑞典的疆域扩张到顶时,其走向衰落的历程就已经开始。17世纪70年代的斯堪尼亚战争将这一点暴露无遗。法荷战争为何引起瑞典和丹麦兵戎相见?瑞典在德意志北部的领地为何在3年内丧失殆尽?丹麦如何取得它在近代史上辉煌的一场海战胜利?斯堪尼亚战争的历史将告诉我们答案。
阿尔比十字军战争,一场被人遗忘的战争,一场西欧政治力量重新洗牌的战争,还是法国君临天下和称霸欧洲的开端。
将制度变迁本身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梳理北宋地方、*央军事制度变迁背后的逻辑,消除“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等误解。
三国晚期的重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魏吴两国的命运——淮南三叛。
边陲小国本都与罗马之间的争斗,激烈的米特拉达梯战争。

精彩内容
路易十四穷奢极欲,好大喜功。当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去世后,路易十四借口妻子为西班牙公主,有权继承尼德兰地区,与西班牙进行了为时一年的“遗产战争”。1668年,荷兰、英国、瑞典结成的联盟通过外交手段,迫使路易十四接受了《亚琛条约》(TreatyofAachen),吐出了一部分战果。然而,自签约之日起,野心不灭的路易十四就想方设法破坏《亚琛条约》。为了准备下一场战争,法国外交大臣于格·德·利奥纳竭尽全力物色盟友,财政大臣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负责筹集资金,而陆军大臣卢福瓦侯爵负责训练军队。
荷兰不幸地成为路易十四的新一场战争的目标。首先,它是法国吞并西属尼德兰地区最激烈的反对者,只要路易十四的扩张野心不变,与荷兰再起冲突只是个时间问题;其次,荷兰置法荷两国在历史上的友好关系于不顾,竟然加入了“三国联盟”,为宿敌西班牙“求情”,这在路易十四眼中无异于背叛;再次,荷兰的商贸实力引起了“太阳王”的嫉妒;最后,荷兰的共和主义与新教信仰,在一位奉行专制主义并力图消灭“异端”的君主看来,真是可恨极了。
1688年的联盟本身就是临时性的,缺乏坚实的基础。第一,在17世纪下半叶,英荷两国对海上利益的争夺相当激烈,“遗产战争”爆发之初,第二次英荷战争尚未结束。英王查理二世作为一名复辟君主,也十分反感荷兰的共和精神。第二,瑞典是“三国联盟”中最脆弱的一环,它没有持续对抗法国的决心和必要,它财政紧张,只是为解燃眉之急才加入了同盟。第三,路易十四当时的野心并没有像后来(如奥格斯堡同盟战争时期)那样,暴露到引起西欧主要国家普遍抵制的地步。就这样,仅仅4年之内,“三国同盟”就土崩瓦解,其中的两个成员国还与第三个成了敌人。
1670年6月1日,英法签订了《多佛密约》(SecretTreatyofDover)。这是法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强强联手,打败荷兰简直不在话下。瑞典的作用虽然不及英国那么关键,但拉拢它也费了一番周折。因为法国需要与奥地利、西班牙、荷兰、勃兰登堡的“钱袋子”竞争。当时,利奥纳已经去世,在法国新任外相蓬波纳侯爵(SimonArnauddePomponne)的努力下,瑞典终于被法国的金钱打动了。这笔钱当然不是白给的──瑞典需要增兵北德,为法国“分忧”。具体的约定是:从1673年开始,瑞典应在德意志布置1.6万人的军队,法国每年向其提供40万塔勒,瑞典参战之时则增至60万塔勒;而瑞典也要求法国不要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拉拢丹麦。正式的《斯德哥尔摩条约》(TreatyofStockholm)签订于1672年4月,大致是英国向荷兰开战的时候。这项条约使瑞典沦为了法国的雇佣兵。
看到荷兰在劫难逃,德意志的美因茨选侯曾派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前往法国,劝路易十四放弃进攻荷兰,并建议后者将目标转为埃及和东印度群岛。蓬波纳给美因茨选侯回信说:“圣路易的时代过后,发动‘圣战’的计划就已经落伍了。”17世纪是瑞典的帝国时代。古斯塔夫二世参加三十年战争,将瑞典带入了欧洲的主流舞台,也将瑞典推上了列强的交椅。虽然他本人战死沙场,但瑞典的扩张并未画上休止符。在穷兵黩武的卡尔十世统治时期(1654—1660年),瑞典的疆域扩张到了顶峰。他不仅给波兰-立陶宛联邦带去了毁灭性的“大洪水”,还对丹麦(严格来说是“丹麦-挪威联合王国”)发动了进攻,迫使其签订城下之盟。瑞典获得了丹麦在松德海峡(?resund)以北的斯堪尼亚(Scania,Sk?ne,斯科讷)、布莱金厄、哈兰、布胡斯兰等省,并短暂占领了特隆德拉格。在之后的岁月里,瑞典在波罗的海东部(如爱沙尼亚、利沃尼亚)和德意志北部(如西波美拉尼亚、不莱梅、维斯马)的领地相继丢失,但斯堪尼亚诸省却维持至今,这正是卡尔十世留给瑞典的最大遗产。
1660年,卡尔十世病逝,征服战争也随之结束。年仅5岁的卡尔十一世继承了王位,由枢密院集体摄政,太后担任主席。但她不懂政治,在枢密院内基本上是随波逐流,真正的领导者是首相马格努斯·加布里埃尔·德拉加迪(MagnusGabrieldelaGardie),此人的父亲、祖父均为瑞典名将,其母艾芭·布拉赫是古斯塔夫二世年轻时的女友。但他的资质比较平庸,他的这套行政班底也慵懒、涣散、贪婪、腐败,他的威信更不足以压制枢密院内的严重分歧,不同的见解往往发展为激烈的党争。以大财政官古斯塔夫·邦德(GustavBonde)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休养生息,而以德拉加迪为代表的一派热衷于军事冒险,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后者采取了向钱看齐的“津贴外交”,哪怕这种政策容易使瑞典卷入与自己无关的战争,也容易把北欧以外的势力(如法国)引入波罗的海。由于政策惯性、安全形势以及邦德在1667年去世等原因,德拉加迪的路线一时占了上风。
1672年的条约谈判是摄政时期的最后一次重大行动,因为卡尔十一世在年底亲政了。卡尔十世曾嘱托摄政团队教育好小卡尔,但他们似乎辜负了先王的希望。据说,卡尔十一世从小就害怕见人,不善言谈。在枢密院会议上,他总是羞怯怯地站在母后身旁低声耳语。甚至到17岁时,他还基本不识字。然而,中国有句古话:“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卡尔十一世恰恰就是这类人。在之后的斯堪尼亚战争中,他的才能将大放光彩。
瑞典当然也想白拿钱不办事。法荷战争爆发后,它没有立即参战,反而试图进行调停。1673年5月,加入荷兰一方的勃兰登堡边区伯国与法国在科隆举行了和谈。瑞典以为和平在望,松了一口气,但局势的发展很快证明会谈是没有成效的,瑞典不得不认真考虑为法国参战的义务了。1674年年初,由于议会反对参战,英王查理二世退出了战争;同年,又有新的国家加入了反法同盟。路易十四需要看到自己的投资有所回报,于是向瑞典提出了更多也更迫切的要求——主要是打击勃兰登堡。
截至1673年年底,瑞典在其德意志属地派驻了1.5万人的军队。路易十四承诺将财政援助提高到90万塔勒,但条件是瑞典应将军队增至2.2万人,否则他不会再让瑞典占到一分钱便宜。1674年9月,法国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同时,当丹麦加入反法同盟后(详见下一章),瑞典意识到,一个同时包含了丹麦和勃兰登堡的联盟对其北德领地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中立可能比参战更加危险。终于,瑞典做出了参战的决定。
12月,卡尔·古斯塔夫·弗兰格尔(CarlGustafWrangel),这位参加过三十年战争的老将率领1.3万人侵入了乌克马克(Uckermark)。一跨上战马,他不禁回想起了自己的青年时代,金戈铁马驰骋德意志战场的场景难以抑制地浮现在脑海里。可那已经是40年前的事情了。如今,年过花甲的弗兰格尔很难再有当年的那股精气神。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