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十亿城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十亿城民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10.66 3.0折 35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汤姆·米勒 (Tom Miller)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07629

出版时间2014-07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996684533506621448

上书时间2024-12-05

宏铭图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牵动着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命运。近年来,中国的领导层不断强调,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之后,站在这样的一个历史十字路口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中国今后20年的城镇化发展又将如何?
《中国十亿城民(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流动背后的故事)》一书中,作者汤姆·米勒以一位长期旅居中国的西方记者身份,从各个层面对中国若干年来城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产生的一系列严峻而突出的问题,进行了严肃的观察与思考。
本书条理清晰,内容详实、论据充分,所关注的问题,尽与民生相关:土地制度、户籍改革、城市房价、国内消费……这一切,都是当今中国人无可回避的话题。
该书原版一经问世,便引来众多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包括《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经济学人》周刊在内的多家媒体竞相报道。那么,就让我们看一看,《中国十亿城民》中,汤姆·米勒笔下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面貌吧!

作者简介

  汤姆·米勒,现为《中国经济季刊》(由龙洲经讯出版)执行总编,曾任《南华早报》驻北京站记者。毕业于牛津大学,并获得英语学士学位,后在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取得汉学研究硕士学位。在上海大学任教一年,之后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学习中文。旅居中国十余年,现与妻子和两个孩子住在北京。




  李雪顺,英语教授,翻译家,曾留学新加坡、讲学美利坚;译著《寻路中国》获第七届“文津图书奖”和2011年“新浪中国好书榜”榜单,译著《江城》获2012年“新浪中国好书榜”年度十大好书和“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等荣誉;读者称赞其译风独具、语言地道、可读性强;近期译著有《奇石》《桑切斯的孩子们》《犹太食规中国行》《愿你永远快乐》等。



目录

致谢
引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第一章 挥汗如雨——中国的城市建设者
第二章 绿卡炼狱——改革户口制度
第三章 田厂对决——土地之争
第四章 建设狂潮——农田里的浇筑
第五章 沙漠鬼城——中国式造城
第六章 十亿钱袋——中国新兴城民之买与不买
结语:城市文明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中国,这个古老与现代并存的国度,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热潮。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间,伴随着城市挖掘机的轰鸣声,一座座新兴城镇拔地而起。在这30年中,中国的大小城市已容纳了五亿新增居民。到2030年时,这个数字将达到十亿,占全球人口的八分之一。
  中国,早已启动了全面城镇化进程的“和谐号”快车,其承载的是亿万中国人的希望之梦,以及说不尽、道不完的个中故事。
  在中国,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它打破了城乡二元化的平静,在勾起了人们欲望的同时,也强迫着大批农民背井离乡,远离土地,到城市去寻觅自己的生机。这些城市移民者们的生存之路,与中国不断深入的城镇化发展一样,走得并不平坦。
  本书结合国内外媒体报道和新近研究成果,以一个在中国居住多年的西方人的视角,对中国在城镇化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未能从中获取充分的经济及社会回报,进行了冷静、理性地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务必要寻找到更健康、更具有包容性,也更持久的城市发展模式,只有这样,中国的城市才能真正实现文明,并将跨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大经济体。



主编推荐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牵动着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命运。近年来,中国的领导层不断强调,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之后,站在这样的一个历史十字路口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中国今后20年的城镇化发展又将如何?
  《中国十亿城民:人类历史上zui大规模人口流动背后的故事》一书中,作者以一位长期旅居中国的西方记者身份,从各个层面对中国若干年来城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产生的一系列严峻而突出的问题,进行了严肃的观察与思考。
  本书条理清晰, 内容详实、论据充分,所关注的问题,尽与民生相关:土地制度、户籍改革、城市房价、国内消费…… 这一切,都是当今中国人无可回避的话题。
  该书原版一经问世,便引来众多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包括《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经济学人》周刊在内的多家媒体竞相报道。那么,就让我们看一看,《中国十亿城民》中,汤姆·米勒笔下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面貌吧!



精彩内容
 隆冬或初春时节的一个或两个星期——这取决于农历新年的具体日子,中国的城市停摆了。建筑工程停了下来,商店和餐馆关门歇业,工厂的大门紧锁。
大多数城里人几乎没有注意到平日里跟他们生活在一
起的几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直至人家因为回家过年而消失了踪影。然而,如果没有了这些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员,现代中国的城镇则几乎无法存在。毫不夸张地说,尽管他们当中很多人几乎未进过学堂,但正是这些男男女女,推动了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
在北京的大街上卖水果的陈芳艳,就是一个典型的进城务工人员。陈芳艳的父母于20世纪90年代初把她这个小女儿留在河南农村的老家,双双来到北京城打工。与中国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一样,陈芳艳只能在春节期间才能看见自己的父母。“每次父母返城的时候,我一点都不开心,但也没有特别不开心。”她老老实实地说道,“毕竟,我们无能为力——他们也是为了谋生。”2004年,她一完成学业,就跟着父母来到了首都。目前,她在北京生活了八年,足以被外人当成是城市女孩了。不过,陈芳艳那一头略显蓬乱、被染成褐色的头发依旧显示出她是一个外来者——在时髦的本地人身上,很难看到如此不修边幅的打扮。
陈芳艳和她的丈夫在北京东北角一栋低矮的砖砌房子里租了一个单间。他们所居住的地方被本地人称作城中村——随着城市的扩张,在首都,估计有600个曾经的农村社区消失了。仅仅10年前,这个村子还有农民在种植蔬菜。后来,市政府征购了这一片土地进行开发,给村民的补偿是一大笔钱和城市户口,这让村民们有了在城市里合法永久居住的权利。村民们用这笔钱购买了现代化的公寓楼房,然后把自己原来的旧房子出租给进城的外来务工人员。现在,拥挤的街道上随处可以听见河南和安徽两地的方言,因为向北京输送务工人员最多的就是这两个省份。这个村子显得肮脏、拥挤、破旧,上空飘散着一阵阵散发着恶臭的水汽。不过,树上依然有鸟儿在歌唱,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嬉戏,气氛显得很友善。据估计,在北京的700万外来务工人员中,有300万人生活在这样的城中村里。
村里的砖房被隔成狭窄的小间,以每个月500多元的价格出租给外来务工的家庭。在陈芳艳15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台电视机、一个电饭煲和一台洗衣机——这些物品与你在相对富足的农村家庭里看到的几无两样。这个“城市家庭”还多了一台廉价的电脑,陈芳艳就是用它在互联网上搜到了一台二手电冰箱。其他的奢侈品则很难看到:陈旧的铁架床上铺着
肮脏的床单,横穿房间的一根铁丝上挂着洗好的衣服,墙壁上的电线裸露在外。煤炉上连接着一根热水管,但是到了冬天,整个房间依旧冰冷刺骨。几大箱的水果被堆放在靠墙的地方。
每天凌晨两点钟,陈芳艳的丈夫都会开着他那辆小货车,赶往位于北京城另一端的一个大型食品批发市场。然后,他会开着车回到家里,睡上一两个小时的觉,之后再次出门干活。每天,陈芳艳都会来到大街上,在她那辆堆满了水果的三轮车旁边站上十余个小时。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所从事的都是比较艰苦的活计,而陈芳艳还经常遭受城管人员的恶言恶语。
2010年水果生意很好做,赚的钱有五万多元。不过,陈芳艳和她丈夫在2011年却不得不和上涨的物价拼命,因为那一年的食品通胀率超过了10%。“批发价真
的很高,但人们又不喜欢购买价格很高的水果。”陈芳艳感叹着说,“我们尽量把赚到的钱都存起来,但每天都感到压力很大,担心入不敷出。你从我丈夫的脸上就能看得出来——他总是一副疲惫不堪、压力巨大的样子。”与很多来自农村的人一样,陈芳艳和她的丈夫对独生子女政策置若罔闻。他们生了两个男孩。在城市
里养孩子很艰难,因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要努力争取,才能在公立学校获得一席之地。陈芳艳的小儿子在北京郊区一所专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开办的寄宿制学校上学,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我们每天要忙着
干活赚钱,哪有时间管孩子。”陈芳艳说道。她的大儿子已经回河南读中学,因为他在那里才能够免费读书,小儿子不久也将和他哥哥一样。他们将在老家跟
祖父一起生活。祖父也曾在北京住过,但在检查出肺结核后,就只好回老家了。作为一个无法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外来务工人员,他根本无法负担在城市里的各种治疗费用。
对陈芳艳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城市里的生
活艰辛而且不公,冷漠而且不舒心。他们大多没有社会保险,还要随时担心城管人员会断掉自己的生路。
陈芳艳和北京本地人基本没有来往,除了在他们找她买一袋苹果或是买一盒草莓的时候。这很典型:外来务工人员过着封闭式的生活,无论社交还是居住,都在自己的圈子里。然而,跟城里大多数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一样,陈芳艳和她的丈夫抱定决心不再回河南的农村老家。陈芳艳说,他们将在城市里一直住下去,并等待着两个儿子的加入。“因为我们穷,当地人看不起我们。”她说道,“但我们决不再回去种地——毕竟有两个孩子要供养!”中国出现人口大规模从农村流向城镇的现象,只有30年的历史。在毛泽东领导中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一直受到严格控制。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基在农村地区,而它的目标则是在城镇实现工业化。城市一向被当作重工业的中心区域,保障城市的生产能力就意味着需要严格限制农民的流入。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出现过大规模的从农村向城市的人员流动。但这一行为在1958年随着户籍登记制度的颁布而停了下来。事实证
明,户口制度在社会管理方面行之有效,但其初衷也
正是为了阻止人们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民就应该留在自己的土地上为城里的工人生产粮食,而不是去城里跟工人抢食物。
P12-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