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上学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名家上学记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10.66 3.0折 35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朔之北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ISBN9787548801290

出版时间2010-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972059891064225799

上书时间2024-12-05

宏铭图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民国时期的中国,充满着动荡、杀戮和苦难,也充满着流亡、变革和奋争;弥漫着绝望,也充盈着希望。就大学而言,那是一个新学和旧学碰撞、中学和西学融汇的混沌时代,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群星辉耀的鼎盛时代。
 就读于各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便是这个星群里最闪亮的“明星”——他们是脊梁,他们是希望!在他们的身上,你能迎面感受到“为国为民”的理想信念。他们接续历史,又瞻望未来;他们吸吮于诗书,孜孜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改造,又倡言西方自由、民主和法治。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无一不是希图在政治昏聩、外患频仍、传统断裂的现实中,探求民族自由、文化重光、国民新生的道路和方法;无一不是希图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在大学这块“净土”里去构造个人的立命之所,社会的精神家园。
 他们在黑暗中喊出的“民主”和“科学”口号,至今仍是我们尚须努力奋斗的命题;他们在穷愁困厄、颠沛流离中坚守的为人品格和为学范式,至今仍是值得我们景仰、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尽管这其中的许许多多,因种种原因我们难以企及,更谈不上超越,但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总是可以做到的。
 哲人其萎,风范犹存。
 有鉴于此,本书根据一些真实的传记资料,记录了诸多著名作家文人(如林语堂、茅盾、冰心)、专家学者(如李叔同、傅斯年、季羡林)、科学家工学家(如吴有训、吴大猷、陈省身)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国近代杰出人物的真实、生动、经典故事,以期给今天的人们以思考和启迪。




导语摘要
 本书根据一些真实的传记资料,记录了诸多著名作家文人(如林语堂、茅盾、冰心)、专家学者(如李叔同、傅斯年、季羡林)、科学家工学家(如吴有训、吴大猷、陈省身)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国近代杰出人物的真实、生动、经典故事,以期给今天的人们以思考和启迪。

目录
第一章 文坛巨星

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偏重英文荒了中文

茅盾在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受益良多

俞平伯在北京大学 学新文学写新诗歌

梁实秋在清华学校 八度春秋影响至深

朱自清在北京大学 创作丰收提前毕业

郑振铎在北京铁路管理学校 革命文学革命翻译

废名在湖北一师、北京大学、北平大学 知堂高徒京派作家

冰心在北京协和女大、燕京大学 女生婉莹才女冰心

台静农在北京大学 旁听从文追随鲁迅

臧克家在山东一师、中央军政学校、青岛大学辗转求学得遇名师

钱钟书在清华大学 博览群书率真狂傲

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中、香港大学 中学展才港大辍笔

叶君健在武汉大学 攻克外文成翻译家

赵瑞蕻在西南联合大学 物质清苦精神丰富

第二章学术大家

李叔同在南洋公学 受业蔡师才艺初显

顾颉刚在北京大学 弃文从史敢疑出新

张申府在北京大学 红楼岁月红色青春

傅斯年在北京大学 五四旗手国学深厚

潘光旦在清华学校 校方不足自己弥补

高君字在北京大学 生如闪电死如彗星

董作宾在北京大学 从小结缘致力殷墟

程千帆在金大附中、金陵大学 己是学士妻是硕士

张中行在北京大学 往事白描诸师速写

季羡林在山大附中、清华大学 校长奖字教授请客

王锺翰在燕京大学 学史抗日斗酒抗日

杨志玖在北京大学 钟情元史潜心考据

任继愈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 北大之大联大之远

主利器在四川大学、北京大学 致力校勘名家高徒

王叔岷在北京大学 扎实钻研谨慎发表

第三章 科学巨匠

叶企孙在清华学堂 笃信科学创建学会

吴有训在南昌二中、南京高师 科学救国立誓献身

张含英在北洋大学、北京大学 学习水利立志治河

黄汲清在北洋大学、北京大学 热爱地质踏遍山川

魏寿昆在北洋大学 勤俭苦读实事求是

吴大猷在南开大学 学业有成情感有归

陈省身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 素喜数学终研几何

叶笃正在南开中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 离校抗日重返学业

刘东生在西南联合大学 联大精神深入骨髓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名家上学记:那时大师如何上大学》记录的人物有:林语堂、茅盾、俞平伯、梁实秋、朱白清、郑振铎、废名、冰心、台静农、臧克家、钱钟书、张爱玲、叶君健、赵瑞蕻、李叔同、张申府、傅斯年、潘光旦、罗家伦、冯友兰、高君宁、董作宾、张中行、季羡林、任继愈、叶企孙、吴有训、吴人猷、陈省身、叶笃正等。

精彩内容
 在清华那几年,正是生长突盛的时期,食且惊人。清华的膳食比其他学校要好些,本来是免费的,梁实秋入校那年改为缴半费,梁实秋每月交三元半,学校补助三元。8个人一桌,四盘四碗四碟咸菜,盘碗是荤素各半,馒头白饭管够。冬季四碗改为火锅。早点是馒头稀饭咸菜四色,萝卜干、八宝菜、腌萝卜、腌白菜,随意加麻油。每逢膳时,大家挤在饭厅门外,梁实秋的感觉不是饥肠辘辘,而是胃里长鸣。他清楚地记得,上第4堂课《西洋文学大纲》时,选课的只有四五人,所以就到罗伯森先生家里去听讲。梁实秋需要用手按着胃,否则肚里会鸣鸣大叫。他吃馒头的最高纪录是12个。斋务人员在饭厅里单占一桌,学生们等他们散去之后纷纷喊厨房添莱,不是木樨肉,就是肉丝炒辣椒,每人呼呼地添一碗饭。
清华对于运动素来热心。校际球类比赛如获胜利,照例翌日放假一天,鼓舞的力量很大。跻身于校队,则享有特殊伙食以维持其体力,名之为“训练桌”,同学为之侧目。记得有一年上海南洋大学足球队北征,清华严阵以待。那一天朔风刺骨,围观的人个个打哆嗦而手心出汗。清华大胜,以中锋徐仲良、半右锋关颂韬最为出色。徐仲良脚下劲足,射门时球应声入网,其疾如矢。关颂韬最善盘球,左冲右突不离身,三两个人和他抢都奈何不了他。其他的队员如陆懋德、华秀升、姚醒黄、孟继懋、李汝祺等均能称职。
梁实秋说,生平看足球比赛,紧张刺激以此为最。篮球赛清华的对手是北师大,其次是南开,年年互相邀赛,全力以赴,互有胜负。清华的阵容主要以时昭涵、陈崇武为前锋,以孙立人、王国华为后卫。昭涵悍锐,崇武刁
钻,立人、国华则稳重沉着。五人联手,如臂使指,进退恍惚,胜算较多。
不能参加校队的可以参加级队,不能参加级队的甚至可以参加同乡队、寝室队,总之是一片运动狂。梁实秋非健者,但是也踢破过两双球鞋,打破过几只网拍。
当时最普通而又最简便的游戏莫过于“击嘎儿”。所谓“嘎儿”者,是用木头楦出来的梭形物,另备木棍一根如擀面杖一般,略长略粗。在土地上掘一小沟,以嘎儿斜置沟之一端,持杖猛敲嘎儿之一端,则嘎儿飞越而出,愈远愈好。此戏为两人一组。一人击出,另一人试接,如接到则二人交换位置;如未接到则拾起嘎儿掷击平放在沟上的木棍,如未击中则对方以木杖试量其差距,以为计分。几番交换击接,计分较少之一方胜。清华并不完全洋化,像这样的市井小儿的游戏实在很土,其他学校学生恐怕不屑于一顾,而在清华有一阵几乎每一学生手里都持有一杖一梭。每天下午有一个老铜锁匠担着挑子来到运动场边,他的职业本来是配钥匙开锁,但是他的副业喧宾夺主,他管修网球拍,补皮球胎,缝破皮鞋,发售木杖木嘎儿,以及其他零碎委办之事,是园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服务者。
学生们的制服整齐美观,厚呢的帽子、宽宽的帽檐,烫得平平的。五四之后清华学生排队进城,队伍整齐,最能赢得众人喝彩。户外活动比较有趣,圆明园旧址就在学校隔壁,野径盘纡,荒纤交互,正是露营的好去处。用一根火柴发火炊饭,不是一件容易事。饭煮成焦粑或稀粥,也觉得好吃。
梁实秋回忆,当时课外活动并不多。在中二、中三时他曾邀约同学组织成了一个专门练习书法的“戏墨社”,愿意参加的不多,大家忙着学英文,谁有那么多闲情逸致讨此笔砚生涯?和他一清早就提前起床,在吃早点点名之前作半小时余写字练习的,有吴卓、张嘉铸等几人。吴卓临赵孟頫的《天冠山题咏》,柔媚潇洒,极有风致;张嘉铸写魏碑,学张廉卿,有古意;梁
实秋写汉隶,临张迁,自觉仅略得形似。学生们也用白折子写小楷。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是学生们这时候不断研习的典籍。学生们结社也要向学校报备,还请了汪鸾翔(巩庵)先生作导师,几度以作业送呈过目。这位长髯飘拂的略有口吃的老师对学生们有嘉勉但无指导。可惜梁实秋毅力不够,勉强维持两年就无形散伙。
进高等科之后,生活环境一变,梁实秋已近成年,对于文学发生强烈的兴趣。他邀集翟桓、张忠绂、李迪俊、齐学启、吴锦铨等人组织小说研究社,出版了一册《短篇小说作法》,还占据了一间寝室作为社址。稍后扩大了组织,改名为“清华文学社”,吸收孙大雨、谢文炳、饶孟侃、杨世恩等以及比学生们高三班的闻一多,共30余人。朱湘落落寡合,没有加入学生们的行列,后终与一多失和,此时早已见其端倪。一多年长博学,无形中是学生
们这集团的领袖,和梁实秋最称莫逆。学生们对于文学没有充分的认识,仅于课堂上读过少数西方文学作品,对于中国文学传统亦所知不多,尚未能形成任何有系统的主张。有几个人性情较浪漫,故易接近当时创造社一派。梁
实秋和闻一多所作《冬夜草儿评论》即成于此时。同学中对于这一批吟风弄月、讴歌爱隋的人难免有微词,最坦率的是梅汝璈,他写过一篇《辟文风》投给《清华周刊》。梁实秋是周刊负责的编辑之一,当即为之披露,但是于下一期周刊中他反唇相讥、辞而辟之。
P31-32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