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经:彩色珍藏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茶经:彩色珍藏版》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10.77 3.0折 36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唐]陆羽著

出版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877960

出版时间2014-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1103237327851470863

上书时间2024-12-05

宏铭图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着眼于陆羽所著《茶经》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茶史、茶具、茶的制作工艺、茶中名品、经典茶疗方以及关于茶的趣闻轶事等方面的内容,是一本将知识性、趣味性、综合性与时尚性相结合的收藏范本,使读者不仅能够对“茶”有一个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知,更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享受心灵的淡泊和美好!

作者简介
陆羽(733—804)字鸿渐,号桑学翁,唐代中叶生于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一说湖北钟祥),一生淡泊名利,隐逸山林,闭户写书,不愿做官。但是他酷爱饮茶,曾广游天下名山大川,品尝各地所产茶叶和水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个人心得体会,撰写出有关茶叶和茶事的专著《茶经》三卷。这本书内容丰富,比较系统,便于操作,深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对饮茶习俗的普及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陆羽因此也被人们尊称为茶圣,受到焚香礼拜。

目录
源远流长之茶史

茶之根在中国

茶起源的传说

秦汉时期:茶文化启蒙

魏晋南北朝:茶文化萌芽

唐朝:茶文化形成

宋朝:茶文化兴盛

明朝:茶文化普及

清朝:茶文化发展

现代茶文化

中国茶道与茶艺

形形色色之茶具

茶具的发展历史

茶具的分类

陶茶具类

瓷茶具类

玉石茶具类

漆器茶具类

竹木茶具类

金银茶具类

锡茶具类

铜茶具类

玻璃茶具类

陆羽二十四茶器

现代主茶具和辅茶具

常用茶具的保养措施

匠心独运之茶艺

古代制茶工艺

现代制茶工艺

现代制茶“三把火”

煮茶选水的标准

煮茶选水看名泉

趵突泉

惠山泉

观音泉

虎跑泉

龙井泉

中冷泉

金沙泉

黄山温泉

谷帘泉

名品荟萃之茶类

茶叶的分类

形美清新的绿茶

色艳味醇的红茶

浓淡相宜的乌龙茶

色泽如银的白茶

色橙味浓的黄茶

醇柔稠滑的黑茶

中国十大茶中尤物

馥郁味甘的西湖龙井

清香优雅的洞庭碧螺春

香气如兰的黄山毛峰

风味独特的庐山云雾

营养最佳的六安瓜片

三起三落的君山银针

香高味浓的信阳毛尖

清香甘醇的武夷岩茶

七泡留香的安溪铁观音

芳香味厚的祁门红茶

其他名茶

云南普洱茶

苏州茉莉花茶

冻顶乌龙茶

平水珠茶

滇红

巴山雀舌

南京雨花茶

九曲红梅

恩施玉露

祛病强身之茶疗

茶的养生保健作用详解

各种保健茶疗方

日常保健茶疗方

解暑清热茶疗方

感冒、头痛茶疗方

五官科茶疗方

外科茶疗方

皮肤科茶疗方

儿科、妇科茶疗方

益肝解毒茶疗方

利尿茶疗方

理胃消食茶

润肺止咳茶疗方

心脑血管疾病茶疗方

防癌茶疗方

茶的食品

茶膳

饮茶禁忌

妙趣横生之茶事

名人与茶

陆羽

白居易

皎然

毛文锡

皮陆

卢仝

蔡襄

范仲淹

黄庭坚

苏轼

鲁迅妙论茶

郭沫若与茶

老舍与茶

林语堂的“三泡”说

品茶行家秦牧

茶的传说

十八棵御茶

碧螺姑娘

茶姑画眉

御茶园遗址

曹雪芹辨泉

蒙顶玉叶

名茶画赏析

《斗茶图卷》

《惠山茶会图》

《品茗图》

《茶具梅花图》

内容摘要
★《茶经》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

★最完整最全面的介绍茶文化  最实用的识茶、泡茶、品茶知识,一本彻底让您明白喝茶门道,轻松谈茶论道的实用经典!

★精确全面的原文,美轮美奂的插图,妙趣横生的典故。通俗易懂的注释,权威专家的解读,不可多得的典藏。

★穿越时空,与茶圣陆羽共享一杯好茶。古今对照,阅盛唐《茶经》习当代茶艺!茶文化的指南,茶道的典范,爱茶人必备之书。

《茶经》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

《茶经》将普通的茶事升格成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是一部横跨历史时空界限、精辟阐述茶文化的茶学圣经。

本书着眼于陆羽所著《茶经》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茶史、茶具、茶的制作工艺、茶中名品、经典茶疗方以及关于茶的趣闻轶事等方面的内容,是一本将知识性、趣味性、综合性与时尚性相结合的收藏范本,使读者不仅能够对“茶”有一个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知,更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享受心灵的淡泊和美好!

精彩内容
 如欲窥见中国制茶技术演进的全貌,从历代的茶书探索,即可得一完整的概念。唐朝以前因无专论的茶书,关于茶的林林总总,约只限于文人的吟咏,而对其基本认识则文献很少,故难以考证汉、魏、六朝制法究为如何?不过由《茶经》第七章茶的逸事中,摘录北魏张揖所著广雅一文曰:“荆巴之间,采茶叶为饼状……”由此可得知唐以前即有做成饼状的团茶,这应是不会错的。至《茶经》出,即将制茶的器具及方法著书立论,承先启后,公诸社会,后人欲研究茶史、茶事,均首推《茶经》,原因即在此。
对于唐代制茶过程及使用器具,陆羽在《茶经》中,把团茶的制造方法分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这七步概括可谓精当。
采茶茶叶的采摘在二三月间,若遇雨天或晴时多云的阴天都不采,一定等到晴天才可摘采,茶芽的选择,以茶树上端长得挺拔的嫩叶为佳。好质量的茶树多野生于奇岩峭壁上,为了采得佳茗,经常要跋山涉水,承受体力的劳累。那时又无采茶工人,茶师通常是自己背着茶笼上山采茶,《神异记》中曾记载茶人虞洪入山采茶,遇到仙人丹丘子指引佳茗产地,并求以茶祀之的故事。
蒸茶采回鲜叶放在木制或瓦制的甑(蒸笼)中,甑又放在釜上,釜中加水置于鼍上,蒸笼内摆放一层竹皮做成的箄,茶菁平摊其上,蒸熟后将箄取出即可。
捣茶茶菁既已蒸熟,趁其未凉前,尽速放入杵臼中捣烂,捣得愈细愈好,之后将茶泥倒入茶模,模一般为铁制,木模则较不常用,模子有圆、方或花形,因此团茶的形状有很多种。
拍茶茶模下置檐布(檐是褶文很细,表面光滑的绸布),檐下放石承(受台),承一半埋入土中,使模固定而不滑动。茶泥倾入模后须加以拍击,使其结构紧密坚实不留有缝隙,等茶完全凝固,拉起檐布即可轻易取出,然后更换下一批凝固的团茶,水分并未干燥,先置庄莉(竹篓)上透干。
焙茶团茶水分若未干,易发霉败坏,难以存藏故须焙干以利收藏。掠干后的团茶,先用棨(锥刀)挖洞,再用竹扑将已干的茶穴打通,最后用一根细竹棒将一
块块的团茶串起来,放在棚(木架)上焙干。焙炉掘地二尺深,宽二尺半,长一丈,上有低墙。焙茶的木架高一尺,分上、下二棚,半干的团茶放在下棚,全干燥后则移到上棚。
穿茶焙干的团茶分斤两贯串,如中国古代的铜钱中有圆孔或方孔,可用线贯穿成串,以便贮存或携带,团茶因中间有孔穴,故可穿成一串,较利于运销。江东削竹穿茶,陜西则缝合榖皮来穿茶。江东将一斤的团茶穿成一串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五两为“小穿”,陜西则以一百二十片团茶为“上穿”,八十片为“中穿”,五十片为“小穿”。
藏茶团茶的贮藏是件重要的工作,若收藏不当则茶味将大受影响。育器是用来贮茶的工具,它以竹片编成,四周并糊上纸,中间设有埋藏热灰的装置,可常保温热,在梅雨季节时可燃烧加温,防止湿气霉坏团茶。
制茶工艺到了宋代,人们对茶的质量更为讲究,宋帝皆嗜茶饮。尤其是宋徽宗赵佶,他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对茶也有深刻的研究,手着《大观茶论》谈论茶事,更不惜出重金以寻新品种的贡茶,因此团茶种类不断翻新。据宣和北苑贡茶录所记,贡茶在极盛时,有四十余种品类,且在制茶技术更有一大步的进展。
据北宋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的团茶制法,较陆羽的制法又更精细,品质也更为提高,宋团茶制法是采、拣芽、榨、研、造、过黄等七个步骤。
采茶由于贡茶的大量需求,得训练一批采茶工担任采茶的工作。采茶要在天明前开工,至旭日东升后便不适宜再采,因为天明之前未受日照,茶芽肥厚滋润,如果受日照,则茶芽膏腴会被消耗,茶汤亦无鲜明的色泽。因此每于五更天方露白,则击鼓集合工人于茶山上至辰时(约七点)收工,这是为控制茶叶质量,怕有人为增斤两,摘取不合格的茶芽。采茶宜用指尖折断,若用手掌搓揉,茶芽易于受损。由此亦可见其制作态度的认真。
拣芽茶工摘的茶芽质量并不十分齐一,故须挑拣,如
茶芽有小芽、中芽、紫芽、白合、乌带等五种分别。
形如小鹰爪者为“小芽”,芽先蒸熟,浸于水盆中只挑如针细的小蕊制茶者为“水芽”,水芽是芽中精品
,小芽次之,中芽又次,紫芽、白合、乌带多不用。
如能精选茶芽,茶之色、味必佳,因此拣芽对茶质量之高低有很大的影响,宋代对质量的注重更在唐人之上。
蒸茶茶芽多少沾有灰尘,最好先用水洗涤清洁等蒸笼
的水滚沸,将茶芽置于甑中蒸。蒸茶须把握得宜,过热则色黄味淡,不熟则包青且易沉淀,又略带青草味。如何才能中庸适当,这大概和茶师的制茶经验与技
术有很大的关系。
榨茶蒸熟的茶芽谓“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最好用布包裹起来放在榨床下挤压,半夜时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这是翻榨。如此彻夜反复,必完全干透为止,如此茶味才能久远,滋味浓厚。其动作类似今之团揉,也许散茶的团揉即由此蜕变也未可知。
研茶研茶的工具,用柯木为杵,以瓦盆为日,茶经挤榨的过程,已干透没有水分了,因此研茶时每个团茶都得加水研磨,水是一杯一杯的加,同时也有一定的数量,质量愈高者加水愈多杯,如胜雪、白茶等加十
六杯水,每杯水都要等水干茶熟才可研磨,研磨愈多次茶质愈细,因此宋代可用茶末直接烹黠,茶末可连同汤一起引用。除了小龙凤加水四杯,大龙凤二杯外,其他均加十二杯水,研茶的工作得选择腕力强劲之人来做,但加十二杯水以上的团茶,一天也只能研一
团而已,可见其制作的费时及费事了,然其质量的精细也是唐代团茶所望尘莫及的。
造茶研过的茶,最好手指戳荡看看,一定要全部研得均匀,揉起来觉得光滑,没有粗块才放入模中定型,模有方的、圆的、花形、大龙、小龙等,种类很多,达四十余种之多,入模后随即平铺竹席上,等“过黄”最后这道手续了。
过黄所谓“过黄“是干燥的意思,其程序是将团茶先用烈火烘焙,再从滚烫的沸水撂过,如此反复三次,最后再用温火烟焙一次,焙好又过汤出色,随即放在密闭的房中,以扇快速搧动,如此茶色才能光润,做完这个步骤,团茶的制作就完成了。
从上面的制造过程看来,宋代较唐朝的团茶更为细致,而其种类也不断翻新,技术上也有突破的发展。
宋朝末年发明散茶制法,于是制茶法由团茶发展到散茶,使得茶的制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到元朝团茶渐次淘汰,散茶则大为发展,末年时又由“蒸菁法”改为“炒菁法”,明朝时团茶已不再流
行,炒菁散茶则大为流行。许次纾《茶疏》所载者,即为炒菁制茶法,一直到现在还是使用炒菁法,只是技术上和作业上更科学化、更创新,发展至今,速溶茶(茶精)的问世,对平日饮茶解渴与保健,确是相当便利。
P66-70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