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赢得死亡游戏:破解华为的创新之道(精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赢得死亡游戏:破解华为的创新之道(精装)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9.61 2.0折 49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忠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1104

出版时间2016-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1077144877617758219

上书时间2024-12-04

宏铭图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序言


  2015年4月15日,诺基亚以156亿欧元的价格收购法国电信设备制造商阿尔卡特朗讯,这意味着一家拥有100多年辉煌历史的电子通信企业即将消失。而这种分分合合,在瞬息万变的电子通信行业并不稀奇。比如此次合并的双方,诺基亚其实是由诺基亚和西门子组成的,阿尔卡特朗讯则是由阿尔卡特和朗讯组成的。这些以往威名赫赫的行业巨头,如今已经到了必须抱团取暖的地步。而在此之前,北电网络(Nortel Networks)、摩托罗拉、3COM等巨头企业已经轰然坍塌,消失在残酷的竞争之中。总之,电子通信行业注定是场"死亡游戏",活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在世界的东方,1987年诞生了一家名叫华为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2012年,华为在全球通信业低迷期逆势而上,销售收入超过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2013年,华为全球手机销量跻身前三,紧随苹果和三星。2014年,华为成为国际品牌集团(Interbrand)"Top100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行"中首次上榜的中国品牌(位居94名)。2015年的今天,华为已占据了全球无线通信设备制造市场的头把交椅,利润比紧随其后的四家企业的利润总和还要多。目前看来,华为似乎最有希望在新一轮"死亡游戏"中胜出。


  华为为何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很多公开信息,我们可以发现华为的创新能力是其能取得今日成就的关键因素。全球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发布的"2014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中,华为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联合国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报告显示,华为2014年申请国际专利3442件,在全球企业中排名第一;截至2014年年底,华为累计获得专利达到38 825


  件,其中40%是国际标准组织或欧美专利,90%以上为发明专利。华为副董事长兼轮值CEO胡厚崑也在第14届慕尼黑经济论坛上表示:"创新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并已经成为华为'基因'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我国人均GDP已达7800美元,走过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并探索由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无疑将成为我国积极应对、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力量。201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指出,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更是树立了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而创新的主体和核心力量是搏击于竞争市场的各类企业,华为的成功为中国企业树立了创新的标杆,其成功之路对于众多中国企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剖析华为的创新能力,总结华为的创新经验对实现我国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创新对企业往往是一种两难选择:一方面,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必要性,企业如果不投入创新,其产品和服务就存在被取代的风险;另一方面,创新也意味着高额投入,牺牲现阶段的财务利润,企业在短期内可能面临生存压力。中国企业家甚至用"不创新就是等死,创新就是找死"来表达他们所面临的创新窘境,而参与创新也常被看作一种"死亡游戏"。那么,华为在这个死亡游戏中是如何胜出的呢?换言之,华为有哪些独特的创新之道呢?破解华为的创新之道,可以给今天的中国企业提供借鉴,教会它们如何在创新游戏中死地求生。


  华为副董事长兼轮值CEO胡厚崑指出,要想取得良好的创新成果,企业必须坚持长期研发投入,同时聚焦客户需求。我们认为,研发投入和聚焦客户需求虽然重要,但并不能涵盖华为创新之道的全貌。企业的创新成功不仅依赖于研发投入和聚焦客户,更依赖于企业内部行之有效的创新体系。我们认为,华为的创新之道依赖于一套完整的创新体系,它不仅体现在创新观和创新文化的建立、创新战略的制定过程中,也体现在企业管理机制和流程的设计与运行之中,更体现在对创新华为人的选拔、培养和激励之中。


  在本书中,我们用天、地、人三大篇章对华为的创新体系进行剖析。天者,创新的理念与战略也;在天之篇中,我们将探讨华为的创新观、创新文化和创新战略,以及它们为企业发展所指明的方向。地者,创新的制度保障也;在地之篇中,我们将关注华为创新制度体系的建立、运作以及完善。人者,企业的创新之本也;我们将在人之篇中具体探讨华为如何选拔、培养和激励人才,以保障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


  为了向读者立体展示华为的创新之道,本书的创作历经两年时间,通过观察、访谈、问卷、文本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方法,走访了华为公司多个部门和领域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搜集了数十万字的访谈数据和资料,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了华为的创新体系。犹记得我们远赴深圳,走进华为总部进行全方位的体验观察;我们披星戴月,体味长达十个小时的高强度访谈;我们阅读、整理、编码了几百万字的华为公开文献;我们定期讨论,历经数次"推翻重建"的艰难写作过程,最终形成现在的全书框架。或许这历时两年的观察走访未必能探清华为创新的全貌,或许这最后的十多万字书稿只是揭开华为创新之道的冰山一角,但我们真诚地希望我们在华为的所见、所闻、所思的成果可以有助于关注华为创新并致力于实现中国创新的管理实践者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我们感谢艰苦奋斗的华为人,他们的成功为中国企业的创新征途树立了榜样与信心;我们也感谢接受访谈并不辞劳苦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资料的华为员工,他们的辛劳奉献是本书撰写的基础。最后,我们还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272106)对本书的资助。


  推荐序


  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的创新


  30年前,这个世界没有华为;30年后,全世界都知道华为。为什么一家籍籍无名的小公司可以快速成长为全球通信行业的领导者,这其中的奥秘恐怕就连任正非本人都未必能够完全解释清楚,因为在华为创立之初,"全球通信行业领导者"的目标对于任正非来说可能是心中难以企及的梦想。


  毫无疑问,在竞争激烈到可以用"残酷"来形容的通信行业,华为是成功的。伴随着一家家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轰然倒塌,华为却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成为通信行业里一颗璀璨的明星。尽管有人大声地质问:"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但是这其实只是华为在通向未来更为成功道路上的自我提醒。


  华为的成功引起了管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着华为成功的关键要素,但是遗憾的是,这些观点缺少一个系统的全局观。在2006年出版的《中国管理10大解析》中,我曾提出,中国企业未来10年的短板在于系统战。今天华为的成功也不是局部的成功,而是系统的成功,因此要解读华为的成功也必须采纳系统的观点。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企业管理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系统能力的缺乏、流程能力不足和分配制度是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三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但是我最近又在思考,解决了这三个问题的公司会是基业长青的公司吗?解决这三个方面问题的根本目标是什么?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想,我从杨忠教授的这本书当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创新"。在我看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创新是客户导向的创新,而持续的创新能力深深地根植于企业组织的系统能力、流程能力和分配制度之中,华为高屋建瓴的战略系统能力、脚踏实地的操作流程能力以及以奋斗者为本的分配制度等管理实践为这一理论观点做了最好的诠释。


  华为是一家富有创造力的企业,但奇怪的是,华为却很少在公开场合宣称自己是一家创新型的公司,更多挂在华为人嘴边的是"生存"二字。因此,从创新的角度来剖析华为的成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可喜的是,杨忠教授带领着他的研究团队,历时两年,深入企业调研,运用系统方法全面地解读了华为的创新行为,让我们可以有机会更为透彻地了解华为成长背后的创新逻辑。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华为的创新哲学、文化和战略;第二部分分析了华为创新的制度、结构和路径;第三部分探讨了华为在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激励等方面的优秀管理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杨忠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运用科学研究方法采集了丰富、翔实的企业案例素材,为我们系统刻画了华为的创新行为。本书既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管理学读本,又是一本创新管理实践的指南手册。我相信,本书的面世不仅能给我们学术界的同仁以启迪,也能给我们奋战在管理实践第一线的广大管理者以启发。希望能有更多的企业管理者从华为的创新管理实践中寻找到开启创新之门的密码,并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成长为世界级的领袖企业。


  陈春花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2015年11月16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

  杨忠,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领域包括组织管理、创新管理、知识管理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基金项目以及政府、企业委托课题十多项,在《管理世界》《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激励与文化视角下的知识共享研究》《跨国公司控制合资企业机制研究》等专著十余部,多项成果获得政府和学会奖励。



  吴少微,英国赫尔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研究兴趣为组织身份、战略决策与执行、组织创新等。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多项国家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



  邓玉林,东南大学管理学博士,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问学者,现为河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为激励理论与组织设计。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徐森,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研究兴趣包括领导力、员工创造力和跨文化管理,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得美国管理学会佳会议论文提名。



目录

推荐序
序言
天之篇 理念、文化与战略
华为的创新观 / 3
为价值而创新 /5
华为的创新原则 /14
小结/35
华为的创新文化 / 39
理性文化与创新能力 /40
平实文化与实施能力 /51
小结/64
华为的创新战略 / 67
学以致用:模仿催生创新 /68
寻找同行者:合作加速创新 /78
站上制高点:开启原创之旅 /85
小结/95
地之篇 制度、结构与路径
价值实现:华为的市场策略创新 / 99
理性为先: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100
市场选择原则:因敌制胜 /107
市场进入策略:并敌一向 /114
小结/118
内外协同:华为创新的合作机制 / 121
跨部门协同创新 /122
与客户携手创新 /133
打造协同创新流程 /142
小结/153
激发创新:华为的冲突管理 / 157
辩论也是一种机制:辩出一个未来 /158
鼓励"反对派":打造蓝军 /167
小结/180
优化创新的考核方法:因略施策 / 183
区分两种创新战略定位,制定针对性的考核办法 /183
主航道创新:精准的指标性考核 /186
新航向创新:包容的方向性考核 /199
小结/213
人之篇 人才淬炼
华为的创新人才选拔 / 217
华为创新人的基本要求 /217
创新人才的发现 /221
创新人才的筛选 /226
创新人才的挽留 /231
小结/233
华为的创新人才培养 / 234
拜师:学做华为人 /235
学艺:提升业务技能 /246
小结/259
华为的创新人才激励 / 261
增加创新前进动力 /262
免除创新后顾之忧 /271
小结/282
后记 / 284



内容摘要
"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是企业界一直以来的难题。在竞争激烈到可以用"残酷"来形容的通信行业,伴随着一个个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轰然倒塌,华为却以其独特的创新之道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成为通信行业一颗璀璨的明星。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走过了要素驱动的发展阶段,正在探索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作为根植于中国本土的标杆企业,华为的创新之道必定对众多中国企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者历时两年,深入华为,通过观察、访谈、问卷、文本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方法,提炼出华为的创新体系,以期给今天的中国企业提供借鉴,帮助它们在创新游戏中死地求生。

主编推荐

  华为创新体系的全方位解读


  寻找创新游戏中死地求生的密钥


  陈春花作推荐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