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序
纵然梦醒时,荆棘似海
电影是一个梦,女明星便是最凄美的筑梦人。她们伴随着电影而来,是民国夜上海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妖娆、亮丽,遥不可及,又近在身边。她们轻松取代了妓女和舞女们,成为都市人新的欲望对象。她们是人们嘴边永远的谈资。民国女明星,与上海的街道、建筑、月份牌、百货公司、舞厅、电影院一起,无争议地成为旧上海的一部分。只是,她们更生动、跳跃,也更百变、极端、歇斯底里。她们戏里戏外都是活的,像旧上海天空里的鸽子,呼啸着,历历而过。她们穿着旗袍、高跟鞋,梳着S头,夹着香烟,扭动着腰肢,也哭也笑,醉着生,梦着死,倒转,硬是在上海滩,踩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她们是民国上海滩的一段沉香,浓烈又清幽,她们也是一场华丽的错觉,恍恍惚惚,也真也幻,刚好她们自己也做着梦。她们都是春宵梦里人。
不过,这些梦毫无疑问是被制造出来的,民国三大电影公司,都乐于制造自己想象中的“美梦”。女明星是大众头脑中的芭比娃娃,有事没事,想一想,便也很好。于是,电影公司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在明星电影公司的星群中,王汉伦是哀婉的,杨耐梅是放荡的,张织云是忧伤的,胡蝶最开始的定位则是“打女”;天一公司的老板娘陈玉梅,则被塑造成优质女星,热心公益,集种种传统美德于一身;联华公司则走文艺路线清新风,阮玲玉在明星公司要演坏女人,进入联华之后,则转身成为新文艺的悲剧女王;王人美演《野玫瑰》《渔光曲》,从此成为野性淳朴乡女的代言人;黎莉莉则被定位成“体育皇后”。女明星身上的某一种特质,被电影无限放大,成为众人消费和膜拜的对象。可是,电影终究只是这些女明星身上的一个切片,在电影之外,她们还有跌宕的人生。
民国女明星们的故事好看,倒不仅仅因为她们能够提供那些隔几十年还依旧新鲜的“八卦”,更多在于她们所处的时代,刚好是中国现代女性解放大踏步前进的时候。作为最早一批抛头露面的女人,女明星的成名史,完全可以说是一部女性解放的历史。她们在冲向银海的路途中,都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或遍体鳞伤,或折翼而返。在民国初年,女人去演戏,又是上银幕演戏,本来就有点破天荒的意思。任庆泰拍电影,演员都难找,更别说女演员。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女演员严珊珊,去拍《庄子试妻》,多少有些像是去就义,她为了她爱的丈夫做出了牺牲,勇敢演出。严珊珊相当奇崛,拍电影之前,她曾是个革命者,参加过女子炸弹队。
当个女演员,也的确相当于一场革命。早期女明星殷明珠,最开始是个校花,她的电影生涯,是她社交成功的一种延伸,但她“触电”之后,立刻又回去当了一阵子护士,家庭的压力,不允许她继续在银幕上招摇。所以,一幕很奇特的景象出现了:早期成名的女明星们,往往是把演电影和反封建结合起来,打出家庭的桎梏,勇敢地在电影上找一条生路;又或者她们根本就无家可归,于是只好去演演电影。王汉伦是大家闺秀,因为家庭生活的不如意,自己出来谋生,演了电影;杨耐梅生于巨富,她为了演电影,不惜跟父亲决裂,做一代“艳星”;宣景琳堕入过烟花柳巷,拍了电影以后才赎身;陈燕燕去拍电影,她父亲命令她一辈子不许透露家族姓氏……
随着电影影响力的扩大,女明星逐渐成为一种符号,她们为人所追捧。但在银幕内外,她们都遭遇到了“生而为她.”的困境。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女明星王汉伦,一生奋斗,演电影,开公司,办美容院,却最终还是被男人的世界吞没;杨耐梅,选择堕落,用自己的身体去抗争,企图颠覆原有的消费关系,但末了却流落香港街头行乞;张织云,开启了女明星和富商关系的课题,自己却不幸跌坠,无戏可演;陈玉梅嫁给了电影公司老板,一会被力捧,一会又自动“雪藏”;阮玲玉与小开、富商的关系耐人寻味,在电影世界里她是默片女王,在情感世界里她却是忧伤女仆,此外她与媒体的关系,也值得人深思;胡蝶够大气了,但还是免不了与特务头子纠缠;徐来告别影视圈,嫁入豪门,结果一不小心沾惹政治,干脆当起了业余间谍;王人美结婚离婚,进过两次精神病院;最行云流水的黎莉莉,为了拍电影,生完孩子三天就进片场;还有女明星蓝苹,挥别了浮华的上海,走向了素朴的延安──这个巨大转变,表明女明星们不是固定在银幕上的,而是与整个时代的脉搏一起,沉沉浮浮。
有趣的是,民国女明星们曾经以身相验的问题,到现在也还是有。与小开、富商的关系,与媒体的关系,“脱”与“不脱”的关系,与电影公司的关系,还有婚姻中无可避免的“女高男低”……所有的一切,发展到如今,更繁复了,看着更迷离了,但其核心总归有些共通之处。她们华丽绽放,也暗自神伤;她们宠爱加身,也无处躲藏。女明星从来都是那样一群人,漂亮给你看,富贵给你看,精彩给你看,同时,也常常容易破落给你看,跌倒给你看,心碎给你看,大起大落间,铸就出戏剧化的张力。她们同时在演着两出戏,一出叫电影,一出叫人生。因为,从来都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谁都不过是,醒了梦,梦了醒。
导语摘要
女明星从来都是那样一群人,漂亮给你看,富贵给你看,精彩给你看,同时,也常常容易破落给你看,跌倒给你看,心碎给你看,大起大落间,铸就出戏剧化的张力。她们同时在演着两出戏,一出叫电影,一出叫人生。因为,从来都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谁都不过是,醒了梦,梦了醒。
伊北所著的《水墨青花刹那芳华(民国女明星的倾城往事)》以民国上海影艺圈女明星的生活为纬线,重述中国早期影艺圈的传奇故事,描绘了张织云、胡蝶、周璇、徐来、阮玲玉等倾城红颜的倾城往事。
作者简介
伊北,男,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其长篇小说多以都市题材为主,平朴真实又犀利幽默,始终关怀都市男女的精神状况;短篇小说则蹊跷诡异,始终有一种南方湿润的氤氲味道;随笔作品聚焦历史题材,角度独特,回肠荡气又不吝表达主观爱恨,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同时注重书写传奇。除本书外,还出版长篇小说《北京浮生记》《被结婚》,短篇小说集《臭伉俪》,主题随笔《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可以暴烈 可以温柔》《华丽苍凉 逆流而上》等。
目录
初见·北京的西洋镜【@任庆泰】
汹涌·那些年,两个人的大上海【@张石川 @郑正秋】
蓓蕾·暗黑的花【@早期女明星】
红颜·制造鸳鸯蝴蝶梦【@明星影片公司】
飘摇·娜拉的奋斗路【@王汉伦】
沉溺·撕生活【@杨耐梅】
情戒·一个苍凉的手势【@张织云】
绽放·你是浊水我是荷花【@宣景琳】
起落·柔软的力量【@胡蝶】
双赢·娶一个女明星【@天一影片公司】
洗尘·文艺范儿的失败与伟大【@联华影片公司】
明灭·女王与女仆【@阮玲玉】
逆风·一个女孩的朝圣途【@陈燕燕】
叠影·化身姑娘【@袁美云】
惊魂·飞扬与安稳【@徐来】
缠绕·家的梦魇【@周璇】
流转·“ 野玫瑰”的成名与不幸【@王人美】
相望·一个世纪的行云流水【@黎莉莉】
内容摘要
在民国时期的艰难时世中,上海的夜色因电影和女明星更旖旎生姿。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女星们都是茶余饭后的焦点所在。作者伊北以中国早期电影发展为经线,以民国上海影艺圈女明星的生活为纬线,重述中国早期影艺圈的传奇故事,描绘了张织云、胡蝶、周璇、徐来、阮玲玉等倾城红颜的倾城往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中国早期影视圈的绘卷在眼前徐徐打开。
是民国上海滩的一段沉香,浓烈又清幽
是夜色下华丽绽放的一场错觉,疑真又疑幻
是成名之前的纠结于期盼,成名之后的辉煌与痛苦
是一个人同时演着两出戏,一出叫电影,一出叫人生
爱似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
主编推荐
中国的影视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中国早的一批女明星因何走入观众的视野?民国著名的娱乐巨头有哪几家?张织云、宣景琳、胡蝶、阮玲玉、袁美云、徐来、周璇、王人美、黎莉莉……这些当年的红星,是如何处理与小开、富商,与媒体、与娱乐公司的关系的,她们的爱情与婚姻又有着怎样的幸福和苦恼?如果说有一本书能让人了解民国娱乐圈女明星生存状态的同时理清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脉络,非伊北的《水墨青花,刹那芳华:民国女明星的倾城往事》不可。
精彩内容
初见·北京的西洋镜【@任庆泰】11905年,位于北京琉璃厂土地祠的丰泰照相馆,已经独立营业13个年头了。这天,老板任庆泰稳当当地站在店门口,戴着小帽,没准还抽着烟,心里不由得有些得意。当年立下的“干实业”的理想,现今已然实现,他不仅拥有一个蜚声京城的照相馆,旗下囊括照相技师及学徒10余人,还在前门外大栅栏开了一家大观楼影戏园,专门放外国电影,堪称一时之景。虽然任老板的丰泰不是国内第一家照相馆,但京城头牌,他任庆泰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谁给慈禧太后老佛爷照过相?谁是皇亲国戚的御用摄影师?非他任庆泰莫属!他拍照片,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戏曲名伶,无一不认可。有慈禧太后御赐的二品顶戴花翎作证,哪里有假?他在大栅栏放电影,也常常是万人空巷,弄新鲜玩意儿,他任庆泰是专家。
可是,1905年,呼风唤雨的摄影店任老板也开始有些愁眉不展了。他的大观园影戏楼没片子可放了。要知道,1905年,距离法国巴黎的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世界上的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也不过刚刚10年,好莱坞还未形成,电影也还没作为一个文化产业登上历史舞台,想搞足够多的外国片子来放,是有难度的。更何况,西洋人的片子放多了,北京的看客们可能先是觉得新鲜,看个热闹,过后难免觉得乏味——这东西离当时观众的生活太远了啊,哪里有什
么民族气派?于是一向敢于吃螃蟹的任庆泰开始有新动作——他想要自己拍电影,拍中国自己的电影。至于怎么拍,还是洋务派那个老观点管用:师夷长技。
那段时间的任庆泰,无疑是忙碌的,黑道白道,只要
是知道的能够接触电影新技术的路子,他都走。他听说天津和上海的租界里有洋人在放小电影,便想方设法花钱、行贿,买通有关人员,偷偷地潜入租界,观摩、问询、学习,又买了一架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及胶片14卷,潜心研习,静静地等待时机,准备拍摄他的影戏处女作。
中国的首部电影最终诞生在任庆泰手里,是偶然。而任庆泰走上电影之路,似乎又是偶然中的必然。说任庆泰的传奇故事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电影是从照相技术中发展而来的,而照相在晚清时代,又是一种实业。从实业的角度来看任庆泰的电影传奇,更容易看出其中的必然性。
提起英国,人们总说,英国绅士。其实,恰相反,这个国家崛起的过程可以说一点也不绅士,是非常肮脏的。英国是个不大的岛国,没什么资源,在鸦片战争之前,它在和大清国的贸易交换中,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欧洲人需要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可中国人几乎不需要什么英国制造的东西,说中国地大物博,虽然有点过于夸饰之嫌,但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经济体制上,大清帝国还是个农业国,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无需它助;政治体制上,大清闭关锁国,大做白日梦,虽然颇有点阿Q精神,但确实更促使中国成为一个自我循环的庞然大物。
如此一来,英国人急了,眼见一块肥肉吃不得,大清国你油盐不进可不行啊!于是,英国人开始想歪主意了:什么东西是让人用了还想用的呢?他们急需找寻一种具有成瘾性特质的商品,来赚取中国的白银。历史性的机遇面前,鸦片这个原本泛置于药用的黑糊糊的东西,大摇大摆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那是一个英国商人罪恶狂欢的时代。中国的南部沿海,成了鸦片走私的“黄金海岸”。道光即位之初,鸦片的走私量在4000箱左右,到了道光十八年(1838)猛增至400200箱。宽口径的鸦片流,像一只巨大的蚂蟥,吮吸着古老中国的精血,白银外流,财政短绌,国民萎靡。清政府的领导层也不是傻子。这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禁烟势在必行。就在这个历史潮头水花四溅兵荒马乱的节骨眼上,一个英雄出现了。他就是林则徐。
2林则徐是个急脾气。他也知道自己这个“毛病”,为提醒自己不要发火,他还曾请人写了“制怒”两个大字挂屋子里,以自警醒。
但,全没用。1837年至1838年之际,林则徐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按说应该平和处世,兀自安然。可是这一回,他还是怒了。
其实林老爷子从1823年正月赴任务江苏按察使(有点类似现在纪律检查官员),就开始严打鸦片,经验不是一般的丰富。
P1-3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