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如走路的速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有如走路的速度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12.08 3.1折 39.5 九品

库存3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 是枝裕和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81768

出版时间2016-0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9.5元

货号972056861673635847

上书时间2024-12-03

宏铭图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有如走路的速度》是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首部随笔集。是枝裕和擅长以朴实平淡的影像,叙说日常情感。并不追求戏剧化冲突,而是从生活片段里撷取细腻感情;也不喜好英雄式情节,而是捕捉世界突然展现美丽的瞬间,让观众带着未完的故事离场,继续思索下去。如果说是枝裕和的电影是静静沉淀在水底的东西,这些文字就是沉淀之前,缓缓漂荡在水中的沙粒。童年记忆中的大波斯菊、父亲穿越时空而来的明信片、怪兽的故事、台风的声音……他首次深入而多样地畅谈对创作、对日常、对影像、对世界的思索,以及对现代社会的观察与探问。有如走路的速度,漫步日常风景。他以缓慢而温暖的步调,与我们相伴而行。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作者简介

 是枝裕和,日本电影导演,生于1962年,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作为20世纪90年代日本独立电影人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被誉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他的电影作品多具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

 

 

 

 1995年,电影《幻之光》一经推出,迅速引来各界关注,在日本及海外获奖无数,被认为是日本90年代细腻的电影。

 

 2004年,根据真实事件创作电影《无人知晓》,14岁的柳乐优弥凭借此片摘得金棕榈奖,成为戛纳影年轻的影帝。

 

 2013年,由福山雅治主演的电影《如父如子》获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

 

 2015年,电影《海街日记》提名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获第6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



目录

代序 

 

第一章 影像的周边

 

第二章 日日风景

 

第三章 那么远,这么近

 

第四章 关于演员

 

第五章 媒体之间

 

第六章 悼念

 

第七章 三月十一日,此后



内容摘要

 《有如走路的速度》是导演是枝裕和的随笔集。是枝裕和擅长以朴实平淡的影像,叙说日常情感。并不追求戏剧化冲突,而是从生活片段里撷取细腻感情;也不喜好英雄式情节,而是捕捉世界突然展现美丽的瞬间,让观众带着未完的故事离场,继续思索下去。

 


 

 如果说是枝裕和的电影是静静沉淀在水底的东西,这些文字就是沉淀之前,缓缓漂荡在水中的沙粒。童年记忆中的大波斯菊、父亲穿越时空而来的明信片、怪兽的故事、台风的声音……他首次深入而多样地畅谈对创作、对日常、对影像、对世界的思索,以及对现代社会的观察与探问。

 


 

 有如走路的速度,漫步日常风景。他以缓慢而温暖的步调,与我们相伴而行。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主编推荐

 ★日本当下负有盛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是枝裕和随笔集,谈创作、谈日常、谈世界

 

 ★不疾不徐,有如走路的速度。走得波澜不惊,走得温暖踏实,一直走到心都出其不意地静下来

 

 ★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犹如停下脚步,挖掘脚下微不足道却更柔软的事物。如果电影作品是静静沉淀在水底的东西,这些文字就是沉淀之前缓缓漂荡在水中的沙粒。这些沙粒聚集在一起,便成了这本随笔集。——是枝裕和

 

 ★插画家大冢一夫绘制全彩插图,精装珍赏版

 

 ★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诚意推荐

 

海报:

 



精彩内容
 世界对你来说,电影和电视是什么?有时会遇到这种直抵本质、难以作答的问题。
“就是交流。”近来,我都是这么回答的。
“不是为了表达自我吗?”对方继续追问。我不清楚其他导演的情况,但自从踏入这个行业,我就与“表达自我”这个词格格不入。
“你是那种外人琢磨不透你在想什么的人,反而从你制作的节目中看到了更多的感情。”曾有一位初中同学这么对我说。这样看来,或许我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类似自我的东西,却借助具体的影像传达出来了。然而节目中表达的感情,只是针对某种特定的事物。
要在电影中以某种形式将感情表达出来,就需要
一个电影之外、自己以外的对象。感情是借由与外在事物相遇或冲突产生的。看到眼前的风景,觉得很美,但这份美是属于我的,还是属于风景的呢?是以我为中心来看待世界,还是以世界为中心,将自己视作其中一部分?视角不一样,得出的答案会截然不同。
如果说前者是西方视角,后者是东方视角,我无疑属于后者。
有句话叫“天地有情”,这是我最尊敬的台湾导
演侯孝贤先生经常写在色纸上的话,我也非常认同这个理念。这样的缘分让我感动。
并非我在孕育作品,作品也好,感情也好,早已蕴含在世界之中。我不过是将它们捡拾并收集起来,然后捧在手心,展示给观众看。作品是与世界的对话(交流),是认为这种世界观谦虚又丰富,还是将其视为创作者的无能呢?这种对立自来就有。
对话我昨天写道,作品不是自我表现,而是交流,那么今天再接着谈谈。
刚开始从事电视行业时,最常听到的要求是“要
好懂”“让任何人都能看明白”。有位电视台员工甚至曾满不在乎地说:“因为观众都是傻瓜。”这是向人传达讯息的工作,自然会思考如何才能让对方认真
倾听。既要选择讲述的措辞,也要考虑说话的顺序。
但是,不可能有任何人都懂的作品。我觉得这些想法是对语言和影像,或者说是对交流的过度自信。也许很多人认为,电视就是把晦涩难懂的东西花五分钟解释清楚的媒介,但也有观点认为,电视要描述看似简
单的事物背后的复杂性,因为世界如此复杂。正是由于无视世界的复杂,一味追求“易懂”来巴结观众(虽然并非全部),才导致了电视和电影的幼稚化,进而脱离现实。“快点明白这个味道吧”,这种大人引导小孩进步式的态度,不知何时已被视作创作方的傲慢。
那么,到底哪种态度才是认真与观众交流呢?“你要在心里想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做。”这是我入行之初,一位前辈送给我的话。以抽象的观众为对象去做节目,难以打动任何人。不管是母亲也好,恋人也好,“像面对着一个人倾诉般去做”。那位前辈想告诉我,不要试图表现作品,而是去对话。的确,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作品就会自己打开门窗,清风自来。这股清风也会拂去我从“表达自我”中感受到的“自我终结感”。
我女儿现在三岁,拍《奇迹》时,我就想着这是等她十岁时让她观看的电影。我想对她说,世界如此精彩,日常生活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变革电影和电视的区别在哪里?这是一个经常碰到的问题。最简单的回答就是:照片动起来是电影,广播配上画面是电视。两者的DNA完全不同,但是在进化(?)的过程中趋同了。
电视比电影晚出现五十年,那时,电影已经是有声的了。或许对于观众来说,两者的区别仅仅是花钱观看还是免费观看。对大多数制作人而言也一样。在电视行业发展初期,曾出现电视新闻模仿纪录片(或报纸)、电视剧模仿电影,那也是无奈之举。到了六十年代,一些制作人开始摸索电视的独创性。如果以我个人的独断和偏见来选一选“变革家”,那就是拍摄电视剧的久世光彦,制作纪录片的伊丹十三(也可以换成与伊丹搭档制作了众多节目的今野勉),以及主持综艺节目的萩本钦一。
久世在家庭剧领域曾保持着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收视率,他将滑稽短剧和歌曲等综艺元素融入电视剧中,在录像系统还不完备的草创期,以直播方式挑战电视剧的拍摄手法。伊丹七十年代活跃在旅游节目和纪录片领域,并在节目中巧妙地将拍摄过程一同呈现出来。萩本最厉害的地方在于第一个发现普通人在电视上比专业艺人更有趣。有人批评这种方式将电视变成了普通人的媒体,但我认为这正是电视的本质。
变革发生四十年后,热门电视剧拍成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那么在当下,应该如何看待电视的独创性呢?我经常这样问自己。P15-21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