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人何苦为难文化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化人何苦为难文化人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8.62 3.3折 26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奕华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ISBN9787549535484

出版时间2013-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6元

货号972045767991214093

上书时间2024-12-03

宏铭图书店

十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文化人何苦为难文化人》属于林奕华的“恶之华丽”系列之一,从不同角度展示香港人对电影、电视、明星与文化的想法及其状况,并分析之所以出现这些状况的文化背景、地域特征。本书主要是从香港的一些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等文化活动与文化现象来展示香港文化圈中的文化人对文化人的文化想象与自我欲望的投射,作者在对这些做了社会学的分析以及些许的娱乐式嘲讽。

作者简介

  林奕华,横跨剧场、舞蹈、电影、教育等不同领域的香港多栖创作人、批评家。1989—1995年旅居伦敦期间,自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1995年回港后致力推动舞台剧创作,编导作品超过五十部。1999年获香港艺术家年奖。1994年凭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自1997年起至今担任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香港演艺学院人文学科讲师。其批评文章散见《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外滩画报》、《上海壹周》、《明日风尚》、《号外》等各地报章杂志。



目录

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

 

猩红女魔头粉红女老板

 

办公室政治舞台剧

 

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及我写给她和自己的回信

 

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

 

爱情是“预言书” ,戏剧是“水晶球”

 

梦境就是真实

 

无“家”可归,因为爱情买不起

 

幸福与家

 

房子与女人

 

幸福建筑

 

远大钱程

 

幸福是什么?

 

母凭子贵青云路更难行

 

微型的史诗

 

明星戏剧

 

艺术的意义

 

a.m. post

 

自恋

 

“话剧已死” ,抑或“话剧观众已死”?

 

六粒星音乐剧场作品 :伙伴们

 

娱乐关键词──绯闻

 

香港为什么不再性感

 

刘德华

 

书展是一种欲望场域

 

剩女、熟女

 

娱乐就是希望

 

偶像

 

娱乐停顿

 

电影是生活,电视是生存

 

溏心风暴之家好月圆

 

宫心计

 

出轨

 

魔术咸猪手

 

乐小姐

 

亚姐 VS. 港姐

 

选美

 

香港先生选举

 

奥运开幕式

 

文化新低领域

 

七十年代的电视文化为何这样 chic ?

 

香江岁月

 

推荐一出剧

 

隐闭青春

 

狂人语录

 

内地电视剧

 

蜗居

 

武林外传

 

海岩

 

伪娘刘著

 

潜伏

 

非诚勿扰

 

观看的方式

 

不毛地带

 

深夜食堂

 

皮娜·鲍什

 

与我共舞

 

皮娜与“我”

 

皮娜·鲍什在中国

 

为何感动而不是如何感动



内容摘要

  文化人能有几诚实地面对自己?答案就在他们如何呈现、论述自己的欲望——也就是对自己的想象——之中。由于这是个“没有成名等于不存在”的时代,身在这样的“文化”中,如果说文化人不受影响,就像是说他有自备的空气和水而不受污染。



主编推荐
  

  【文化艺术有些时候就是为了维护“伪善”而存在,因为它能满足一些平庸的人的优越感。譬如,对生命没有太多个人体会或思考的人有意成为艺术家,容易的方法是借助一般人对艺术的定义来包装自己。而对艺术没有自己一套的人,也可以通过肯定“似”艺术家的人来肯定自己……所以,低层次的艺术评论,不过是“以眼还眼”——你用作品来评论我,我便用文字来评论你。】



精彩内容
 自恋一般人都认为文化人的职责是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阐释、评论。他们都是剖开表象让问题核心得以曝光的“医者”,其实不可避免的,文化人的手术刀也将同时刺向自己,让体内的“病症”被看见。 “又是医者,又是病人”的双重身份未必会被当事人承认——文化人最常用的是“站在客观位置上发声”的语法——但有经验的读者肯定能在论述中读到文化人(们)或潜藏或已浮上水面的“病”。文化评论是一种视角没错,但它也是“自我治疗”。在我看来,从苏珊·桑塔格写NotesOnCamp、 《爱情作为比喻》、 《旁观他人之痛苦》、罗兰·巴特写《恋人絮语》到福柯的许多书写,其中都有着犹太人、同性恋、癌症病患等等被压逼者的情绪。文字是冷静的,动机背后却少不掉历史造成的梦魇。我因此认定文化人与论述对象的关系是“镜像效应”,他们看见的他者原来是自己。
唯有自省能力不足的文化人,才会相信他的论述能造到“不偏不倚”。他们会把“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视作“客观”,从而忽略自己才应是被研究的主题。虽然“没有自己”也会引致精神状况出现,但由于大多数人都会把自己隐藏在安全的“群众”里,于是,出于害怕不能面对“没有自己”而做出的反客为主,便被用来攻讦、打击不畏暴露自己的“一
小撮人”。这解释了为何我们的文化人中没有几个能像桑塔格、巴特、福柯般在思维上“石破天惊”,反之,上述名字的论点却经常被张贴、挪用在我们的文化评论中。
我们缺乏有能力创造文化理论的“文化明星”,但不愁没有消费这些理论的“文化明星的wannabe(s)”。主要原因,是更多文化人致力经营对自己的“想象”,真正敢去解构——或面对现代人痛苦的却少之又少。又或,“痛苦”会被美化成提高身份地位的金缕玉衣。我们的文化评论每多是一种“逃避”,它把应该用来检视自己为何会有不安、恐惧、焦虑的机会,转化成对事物的“评论”——因为不能或不愿意看清楚自己而把别人问题放大,引致视角出现偏差。
文化人能有几诚实地面对自己?答案就在他们如
何呈现、论述自己的欲望——也就是对自己的想象——之中。由于这是个“没有成名等于不存在”的时代,身在这样的“文化”中,如果说文化人不受影响,就像是说他有自备的空气和水而不受污染。故此,我认为文化评论背后的潜主题、潜台词比它所论述的对象更重要——没有对作者的了解,他的观点可以是任何人的观点。文化人如果不能示范他是怎样挣脱集体思维的束缚,他不过是在一个笼子里述说着身处的天地多么广阔。Wannabe(s)的最大特征,是他们如果没有看得见的楷模,便不会想到要成为哪一个“人”。楷模的意义,是能享受到现成的果实。以此推论,Wannabe(s)的Want并不是开放性的“想要”,而是追求拥有让他羡慕的东西。长期把眼睛长在他人身上而忽略自我观照,这样的文化人只能是被动的、
保守的。
文化评论不可能不从自恋开始,但自恋不代表愿意暴露自己,因为前者可以通过自我想象的建构来满足权力欲,但后者却会把自己放在不利的位置。如果文化评论不是为了自我澄清而是追求得到更多权力而写,它当然会成为令社会腐败和虚伪的帮凶。
新一代的文化人肯定不乏自恋文化的培育,但愿自恋在他们身上能够变成面对自己的力量,由不怕承认和批评自己的欲望开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