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人在巴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美国人在巴黎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20.85 2.3折 89 九品

库存2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大卫·麦卡洛(美国)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40488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89元

货号1001780610895298566

上书时间2024-11-22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那还是在我上大学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从学校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讲座中,我得知了美国音乐家格什温的音乐诗作品《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一次听到了掺杂在经典交响乐和爵士乐中的怪腔怪调,竟然有如此奇异的城市噪音,明显的是汽车的喇叭声,隐约的好像是各种叫喊,总之,人声鼎沸,喧哗与骚动。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从声音上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一个落后的美国“乡巴佬” 来到先进文明之都城巴黎时眼花缭乱的感受。

 

而眼前的美国历史学家大卫.麦卡洛的这一部著作《美国人在巴黎》是从文字上,把一大批美国人在巴黎生活的情景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无论是那部音乐诗,还是这本历史记录,主题都是“美国人在巴黎”,但与格什温不同的是,大卫.麦卡洛书中的美国人是一大批人。当然,他们依然还是文化人、科学人、艺术人。另一方面,时间上也不同了:格什温写的应是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而麦卡洛笔下美国人看到的则是19世纪的巴黎。

 

19世纪是美国人向法国人学习的世纪,一批又一批有志的美国青年来到巴黎学习。《美国人在巴黎》几乎就是一部“美国文化名人巴黎游学记”。这些青年来巴黎时大概还是毛头小子,多年后,结束了这“伟大的历程”而离开巴黎时,却已经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了。当然,他们后来或多或少又来过巴黎,或为了事业,或为了生活,或干脆就是为了再次来到巴黎,来巴黎再看一看。

 

这些医生、雕塑家、画家、小说家、物理学家、教育学家中,有詹姆斯.库柏、塞缪尔.摩尔斯、爱玛.哈特.薇拉德、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小詹姆斯.杰克逊、乔纳森. 梅森.沃伦、威廉与理查德.莫里斯.亨特兄弟、查尔斯.萨姆纳、奥古斯塔斯.圣高登斯、约翰.辛格.萨金特、梅森.沃伦、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托马斯.阿博顿、亨利.朗费罗、玛丽.卡萨特……他们都是仰慕当时法国在科学和艺术上的先进和发达,不远万里,从美国乘船渡过大西洋而来巴黎学习深造的。我们在书中可以了解到这些人的留学生活,其艰辛,其刻苦,其勤奋,其有趣,其五彩缤纷,其满怀希望,其孜孜不倦,其婀娜多姿……不一而足。

 

同时,《美国人在巴黎》也从一大批美国文化人的角度,写下了19世纪巴黎的历史,说得更广一些,甚至是法国的历史。读者在书中看到了1830年“七月革命” 仅仅持续了3天的动荡,看到了1848年火山爆发一般的巴黎起义,看到了拿破仑三世的政变和统治,看到了第二帝国时期奥斯曼主持的巴黎城市大改造,看到了普法战争风云突变的硝烟,看到了巴黎饥寒交加的围困,看到了巴黎公社破坏性的动乱,看到了第三共和国在激愤中的诞生,看到了让巴黎这个现代都市扬眉吐气的几次世界博览会的盛景,看到了凯旋门的多年建造,看到了埃菲尔铁塔的骄傲矗立,看到了巴黎歌剧院的横空出世……

 

这本书也让我们见识到了法国与美国的某种民间交往史。书中提到了一些人与事,是我们中国读者可能不太知道的,如那位传奇人物拉法耶特将军在法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有,被一些人误认为是“美国制造”的自由女神像的设计、建造和赠送。

 

传奇人物拉法耶特将军(1757—1834) 出生于贵族家庭,早年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同美洲殖民地的人们共同抗击英军,被任命为少将,与美军总司令华盛顿结下了深厚友谊。他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两个世界的英雄”。回国后,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也有所作为,曾向议会提出过著名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多年来在巴黎的美国人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当7月4日独立日时,都要举行盛大的国庆宴会,每次拉法耶特将军都是特邀嘉宾。”1824到1825年拉法耶特侯爵返美访问时,他作为一个神话般的“老英雄” 而广受欢迎。他在巴黎的府邸,简直就是美国驻法国的第二大使馆。1830年,他还指挥国民自卫军,推翻国王查理十世,帮助路易.菲利普登位。老年的拉法耶特俨然是一个“老兵”的形象。顺便说一句,中国游客熟悉的巴黎老佛爷商店,就是以拉法耶特的名字命名的。

 

至于自由女神像,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纽约自由女神像,还真的是法国人在1876年美国独立百年庆典时送给美国的一份大礼。它的设计者是法国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他到过美国,走了一些地方,结识了许多珍惜美法友谊的美国人。巴托尔迪返回法国后计划完成一个纪念法美友谊的艺术作品,即在纽约港入口处的小百德娄岛上建一座巨大的雕像,叫“自由女神照亮世界”。

 

今天,不仅在纽约,在巴黎的塞纳河上,我们也可以见到一尊自由女神像:靠近法兰西广播大楼的格雷奈尔桥下有一条长长的河心大堤,名“天鹅小道”。天鹅小道顶南端,竖立着一尊自由女神像。这个自由女神像虽不如雕塑家巴托尔迪送给纽约的那一尊名气响, “身材” 也不如纽约的那一尊高,但千真万确是后者的按比例缩小,而且是由侨居巴黎的美国人送的回礼。

 

还有一些历史人物的面目,是我们原本不太清楚,而这本《美国人在巴黎》可以帮我们认识的。如1830年上台的法国七月王朝的国王路易.菲利普,他早年曾在美国长途游历,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还曾走访印第安人的部落,明显是一个“文化人” 的形象。书中提到: “路易.菲利普出身于法国奥尔良有势力的贵族家族,这位新的统治者年轻时就支持1789年的大革命,在1793年逃离‘恐怖’ 之前,一直在共和军中担任军官,作战勇敢。他在外流亡多年,不能返回法兰西。”还有一些历史事件,我们过去可不是那样认识的,例如巴黎公社期间的一些奇闻,尤其是对大主教乔治.达尔布瓦的残杀:1871年,巴黎公社起事两月有余,行将失败之际,于“流血周”期间的5月24日匆匆处死了多位著名人质,包括不少天主教教士,其中就有大主教达尔布瓦。这也让美国大使馆花费了好几个星期的外交斡旋终为泡影。当然,《美国人在巴黎》一书中对凡尔赛政府对巴黎公社社员的屠杀,也是揭露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当时的美国驻法大使埃利胡. 沃什波恩在一封给国务卿费什的函件中这样报告:“凡尔赛部队的所为和公社这些史无前例的暴行并无二致……杀戮、撕碎、刀刺、毒打、火烧那些男女老少,不管是有罪还是清白,这些政府军的所作所为将会玷污法国近代的历史,对这些行为负责的那些人的名字会被记录到人类暴行的清单上,让人性蒙羞……”

 

没读《美国人在巴黎》之前,我曾有疑问:在中国出版这样的书,讲美国人在巴黎,是不是会有读者?是不是有文化价值?阅读之后,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应该是肯定的。

 

美国和法国一直是中国人比较关注的两个大国。一个是当今的经济、军事超级强国,一个则是老牌的文化和历史大国。一个是我们要学习并且想赶超的,一个则是我们常常拿来做比较和衡量的。

 

当今的美国相比于中国是比较先进的,然而,在19世纪,相比于法国,美国的落后则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前半叶比较明显。故而当时有那么多美国人到法国学习和游历,来取经和寻找榜样,所以才有了这一段“伟大的历程”。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医学。19世纪初期,法国的医学研究、教学和实践要大大先进于美国,因此美国留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是来学医的。而到了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医学就迎头赶了上来,国内的工作和研究条件明显改善,所以到巴黎留学的医科生也明显少了很多。

 

相比较20世纪最后20来年和本世纪十几年的中国人留学欧美的历史,当年美国人留法的历程确实可以提供一面镜子。19世纪的美国和当今的中国,同是比较落后的一方,应该向先进学什么,也是一目了然的。当年美国留学生与当今中国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也是很有意思的讨论话题:美国留法学生对专业、对生活大多持积极态度,学习刻苦,生活简单,对故乡更是思念情切,拳拳报国之心明月可鉴;当然也有一些人耽于他乡优厚的生活条件,一心图谋在欧洲的发展和出名,这就不去说了。什么时候、什么国家都有那样的人嘛。

 

《美国人在巴黎》书中有一句话很是发人深省,再度游历法国的圣高登斯在信中告诉威尔.娄,回到巴黎是一段“美好的经历”,他发现了许多惊人的方面,尤其是,只是在这时候他才“发现我在多大程度上是美国人”。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中国赴欧美的留学生的心声。

 

我是学法国文学的,20世纪80年代也曾留学法国,而且就是在巴黎待了4年多,在那里的左岸和右岸有过很多曲折的经历。归国后则在法国文学这方面做了很多的介绍、翻译、批评工作,算是小有成果吧。如今读到这本《美国人在巴黎》,自然会生出很多感叹,一言难尽。

 

而今天,我对麦卡洛这本《美国人在巴黎》的中译本所做的审阅和校改工作,则是又一个相关的小小成果。

 

这本书中有句话非常精彩,至少,它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愿把它摘录在此:

 

一百多年前,亨利.亚当斯的曾祖父约翰.亚当斯独自一人在巴黎的一张书桌旁写下了他生活的目的:

 

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就是为了让我的孩子们能自由地来研究数学和哲学。我的孩子们应当研究数学、哲学、地理、自然、历史、造船学、航海、商业和农业,目的是让他们的孩子们有权利研究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编织和陶瓷。

 

这句话在亚当斯家族中流传了下来,成了一条家训。这其实也是我对我们的留学生的希望。

 




导语摘要
 《美国人在巴黎(重现19世纪法国大变革时代历史全景)》是两次普利策奖得主、两次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美国传奇历史学家、总统自由勋章奖作者大卫·麦卡洛的扛鼎之作。英国原版一经上市即登陆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杂志等争相报道。
本书从文字上,把一大批美国人在巴黎生活的情景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它从一大批美国文化人的角度,写下了19世纪巴黎的历史,说得更广一些,甚至是法国的历史。同时,也让我们见识到了法国与美国的某种民间交往史。

作者简介

大卫.麦卡洛,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分别以《杜鲁门传》和《约翰.亚当斯传》问鼎普利策奖。以《大海之路》和《马背上的早晨》两次问鼎国家图书奖。麦卡洛的著作还包括《1776》《大桥》《约翰斯敦的洪水》和《怀特兄弟传》等。已是耄耋之年的麦卡洛赢得了无数的奖项和荣誉,包括美国平民的较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目录

代序:一批美国人在巴黎

 

Part 1

 

第一章 越洋之路

 

第二章 这就是巴黎!

 

第三章 摩尔斯在卢浮宫

 

第四章 医学界

 

Part 2

 

第五章 美国热潮

 

第六章 风雨欲来

 

第七章 城市大变革

 

第八章 注定成功     

 

Part 3

 

第九章 围城

 

第十章 疯狂

 

第十一章 重返巴黎

 

第十二章 法拉格特

 

第十三章 才华横溢

 

第十四章 再见了,巴黎!

 

尾 声

 

致 谢

 




内容摘要

《美国人在巴黎》讲述了1830年至1900年间美国的艺术家、作家、医生、政治家、建筑师等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在巴黎探索学习的经历。这些人志存高远,经历艰辛,终于学有所成,其中许多人成为了所在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故事让人着迷,催人奋进,同时又带着几分神秘。

 




主编推荐

u 两次普利策奖得主,两次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美国传奇历史学家,总统自由勋章获得者大卫.麦卡洛扛鼎之作。

 

u 英国原版一经上市即登陆美国知名电商网站畅销书榜,《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洛杉矶时报》、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杂志等争相报道。

 

u 19世纪美国精英的巴黎文化寻根之旅,再现19世纪文化之都——巴黎的盛况。

 

u 精美小精装,50余幅珍贵图片,全景展示19世纪的法国历史。

 


 

精彩好书推荐:

 



精彩内容
 从巴黎圣母院高处看下的景观,和这座古老教堂
的各个方面一样,最近引起了世人史无前例的兴趣。
这都是由于年轻的维克多·雨果的一部新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中的故事就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圣母院。这是雨果的第一部小说,一下子就引起了轰动。
第一版英文版在1833年出现,标题是《巴黎圣母院的驼背》。这是一个雨果不喜欢的标题,但是小说却以这个标题出了名。
雨果喜欢哥特式建筑,喜欢其高耸向上的风格、
尖尖的屋顶和尖塔及其带尖的拱门,喜欢那光与影的戏剧性效果、彩色玻璃给人的神圣感,还有那奇形怪状的承溜口。他希望他的小说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在引言中,雨果写道:“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必须激励这个国家来热爱民族的建筑。作者在此声明,这也是这部书的一个主要目的。”他特别把巴黎圣母院,以及所有哥特式建筑,都看作是在印刷文字没有出现之前的历史文献。
雨果特别喜欢从塔顶看下去的景色,他想象着15世纪时的这里是什么样子。小说中有一章特别吸引人的描写就是写的这里的景色。没人知道,后来有多少人是看了小说之后受到了激励,要爬上塔顶,亲眼看看、亲身体验一下这里的风景。
巴黎圣母院的基石,是在1163年由亚历山大三世教皇在塞纳河上西岱岛东头放下的。西岱岛在历史上正是巴黎的中心,自从公元前52年在罗马的统治下诞生了这座城市起就是如此。这个岛叫做西岱,意思是“城区”,因为在建设西岱岛时,西岱就是巴黎的全部。人们可以从雨果的小说中读到,塞纳河岸就是城市的第一代城墙,塞纳河就是它的护城河。
在岛的另一端,也就是西端,尖尖的形状就像是一条船的船头,要沿塞纳河顺流而下一样。那里有宽阔的大桥,也叫新桥。这座桥把河分成了两个区域。
实际上,这座桥是巴黎最老也最大的桥。桥建于1604年,使用了沉重的石料建造。对于巴黎人来说,这是他们最喜爱的桥,也是一个主要的散步场所。对于美国人来说,这里有一种浪漫的气氛,还是一个风景无与伦比的地方。在新桥上,他们感觉到自己真正地来到了巴黎。约翰·桑德逊写道,就是在踏上这座大桥的时候,他才真正开始了呼吸。“一眼望去,大气一
下子敞亮了起来,景致突然间打开了,高贵的河流展现了它那20座桥梁、堤岸、塔楼,有的像高塔,有的似城堡。”爱玛·薇拉德给她远在国内特洛伊城的学生写信描述道:“所有法国国王中最威武智慧、心地善良的”亨利四世骑着马的铜像——纳瓦拉的亨利,位于西岱岛的一端,巨大的铜像俯瞰着大桥的中央。她注意到从桥头看到了一排书亭沿着河边排列,还有塞纳河的大游艇上的清洗水管晃来晃去。她描写了河滨那“令人愉快的街道”,还有他们在那里快活地散步的情形。不过,她写道,河流本身和哈德孙河相比的话会令人失望的。她又加了一句与校长的身份很相适应的话:“你可以让它就其本身的条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新桥下游一点儿,挨着的桥是“艺术桥”。这是薇拉德的最爱,也是许多人的最爱。这座桥是巴黎的第一个铸铁框架建筑。宽宽的木质桥面只是为了让行人感到方便和愉快。詹姆斯·库柏和她一起漫步在塞纳河的艺术桥上,他对她说整个欧洲没有比这再好的景色了。
P44-4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