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话书林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
12.35
3.9折
¥
32
九品
库存2件
作者吴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6537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2元
货号1157566207588155394
上书时间2024-11-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中国图书的起源》、《两宋之禁书》、《“官学藏书”始末》、《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中国图书馆百年》、《西方公共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图书馆》、《中国新型图书馆的问世》、《毛泽东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叶德辉:其学,其人,其死》、《图书馆与人文关怀》……吴晞创作的《清话书林(图书馆的故事)》讲述的是图书馆的故事。
作者简介
吴晞,男,1955年1月出生。198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现深圳市图书情报学会理事长。曾任北京大学研究馆员,文化部图书馆司文献资源处处长,1998年至2012年任深圳图书馆馆长。主要兼职:广东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公共图书馆》主编,《中国图书馆学报》编委、副主编,公共图书馆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山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政协委员。
目录
序言:圈子和大众/001
一 古往今来
中国图书的起源/003
两宋之禁书/021
“官学藏书”始末/028
从藏书楼到图书馆/033
中国图书馆百年/041
西方公共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045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图书馆/049
中国新型图书馆的问世/060
毛泽东与北京大学图书馆/069
叶德辉:其学,其人,其死/076
二 天下公器
图书馆与人文关怀/089
天下之公器—— 论公共图书馆精神/094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回眸“开放、平等、免费”/104
深圳图书馆的故事/111
自助图书馆的故事/120
文明传承与图书馆藏书/128
城市需要图书馆的N个理由/139
文献保障、研究参考与公共图书馆/145
天条、天职及其误读/151
三 全民共读
我有一个职业梦/157
全民阅读解析/159
且唱新翻杨柳枝——数字阅读随笔/168
阅读: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173
阅读,请到图书馆/178
阅读,指导还是不指导/182
小小桔灯照书香/185
读书的目的就是读书本身/187
公民阅读与公共图书馆/189
三个故事 一条宗旨——阅读自由漫谈/194
深浅阅读谈/199
阅读立法的本质是监督政府尽责/202
四 读书撷趣
闲读书,读闲书/207
“十批”是否好文章/209
“读书表格”二则/212
联趣无穷——读《闲话写对联》/217
“知堂”话不尽——读《知堂回想录》/220
推介几本文史新作/223
又有花香,又有树高/228
万物无涯——读《万物简史》/230
豆汁的挽歌——读《豆汁记》/232
五 书林絮语
错开一扇门/237
何来天尺测春风——小议图书馆资金的“绩效评价”/243
图书馆要慎收捐书/247
自助图书馆·匏瓜·拉菲酒/250
理论的魅力、使命与担当/254
《金刚经》侧记/259
文化的身边与身边的文化/261
门外汉字谈/264
“砖家”与“官僚”——谈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269
学而优当如何/271
我不是“孙子辈儿”/272
马克思的脚印/273
附录: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脚印的真相/274
关于“华人与狗”/277
漫议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的文风问题/278
《社科新书目》1000期寄语/282
我的“著述系年”(代后记)/283
内容摘要
本书讲述的是图书馆的故事。旨在让各界读者由此而熟悉图书馆,喜爱图书馆,进而利用图书馆,掌握图书馆,以丰富每个人的读书生活,同享游历“天堂”的快乐。
精彩内容
在古代,图与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图画与书籍,总称为“图书”是很晚近的事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主要是作为知识载体,具有交流思想、供人阅读、传播久远的含义。
但是在探讨图书起源的时候,却无法沿用这样的图书概念。在鸿蒙初开的远古年代里,在那些跨在文明门槛上的先民们的眼中,书籍、图画、档案、文书、信函、诏盟等,统统都是“书”,是一个无法区别的整体。有些概念的区分,如图书与档案,乃是文字记录产生之后很久的事情了。实际上,我们也无法将远古时代的图书与其他知识载体区分清楚。
如是,我们只能借用一下“文献”的概念。文献者何?最具有权威性的定义有二:“文献是记录一切人类知识信息的载体”④,“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②。可知,文献概念的外延十分宽泛,足以囊括各种类型的古代图书。
然而,如此表述的文献概念,是泛指现代社会中种类繁多的知识载体的,若用于古代图书,尤其是萌芽状态的远古图书,仍会有许多不够贴切之处。“记录一切人类知识信息的载体”,固然可以是一篇书稿,但也可以是一幅岩画、一件彩陶,甚至是一处墓葬。这样一来,一切文物和人类遗存岂不是都成了图书文献?显然,还需要有一个限定的界标。
那么,能否把文字记录的出现作为图书文献产生
的标志呢?事实上很多书史研究者都是这样做的。有人还由此做出推断,将殷商的甲骨文当成最早的中国书。这种论断至少有两点是欠妥的:一是与古代文献的实际情况不符,有许多相当成熟的早期图书,都不是文字记录的产物,如著名的《河图》、《洛书》和早期的《周易》;二是与当今图书文献的概念不合,既然图画、照片、音频视频、多媒体数据库都属于图书文献的范畴,又有何道理把古代图书仅仅局限在文字记录的框框之中呢?文字记录是图书文献的主体,但绝不是全貌,更不是起源。
文献产生的明确标志只有一个,这就是“抽象符号”的出现。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1874~1945),在他的名著《人论》当中,提出了一
种“符号形式的哲学”。他指出人的本质就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只有人才能把这些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人能够发明、运用各种符号,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文化的世界。符号的功能,就在于它是把人与文化联结起来的中介物。卡西尔认为: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词。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①卡西尔关于人的定义正确与否,我们且放下不论。但是在人与文化的关系上,在人类文明与野蛮的分野上,卡西尔确实抓住了本质的东西。人类正是掌握了“抽象符号”这个武器,才得以叩响文明世界的大门,缓慢而又坚定地拉开了人类文化的序幕。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不是在创造和使用抽象符号的过程中,才走上通向文化之路的。抽象符号既是人类文化产生
的标志,也必然就是人类文化的宠儿——图书文献产生的标志。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就可以给本文中所提到的图书概念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利用抽象符号记录知识信息的文献。
中国图书的形成是多源的。
最主要和最古老的来源可能是绘有图画的各种载体。图画也可以说是我们的祖先遗留给后世的最早、
最原始的知识信息。现在国内能得到普遍认可的原始绘画有两件,即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图(图1)和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图2)。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还有各类岩画出现,目前国内发现最
早的岩画是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图3)。此外,大量的图画还保留在出土的原始社会的各种陶器上,主要
是装饰性的几何图案(图4)。但总的看来,这些图画都是人、物和自然现象的写实作品或几何图形,一般还不具备抽象的符号意义。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